庞统出仕吴国失败的真正真相是怎么回事?因为鲁肃的一句话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三国志》中说起智谋之士,评价最高的当然是和,司马徽有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是在三顾茅庐之后才慢悠悠出山,可以说摆足了架子。

同样级别的就比较背了,先是投,然后是见,最后是归刘备。

在孙权、刘备那里一开始都没有得到重用,而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长的太丑,而这个原因,在面见孙权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

当孙权见到庞统的时候,看到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就很不高兴。

为何孙权这么重视人家的长相呢? 这就要结合以来的品评人物的风气来说了。

以来,品评人物有两大标准,一个是“容止”,一个是“精神”,简单一点来讲,就是很看重一个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外在美人人都看得见,内在美没有三五个月谁又能知道呢。

像诸葛亮第一眼就让刘备动心?“玄德见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在刘备眼中,诸葛亮那就是神仙一流的人物。

像东吴的前任大都督,那也是,风度翩翩,于是吴人才会称呼周瑜为“美周郎”嘛。

可以说,汉末魏晋以来,但凡官员,长相都至少是,这是品评人物,甚至是选拔官员的一项基本原则。

于是,长相丑陋,朝天鼻,黑面孔的庞统,不受欢迎,也就很好理解了。

不过,孙权毕竟是一位有英雄气质的君主,不会完全因为长相而把庞统一棍子打死。

庞统真正得罪孙权,是因为贬低周瑜,抬高自己。

孙权问庞统,平生所学,以什么学说为主?在当时,无非是儒学,法学,兵学等等。

可是庞统却说:“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这个不必,孙权听了就更加不开心了。

不必就是何必,何必一定要拘泥是什么派别的学说呢?我庞统是无门无派,随意应变而已。

庞统的这句话,很明显有轻视孙权的意思。

但是,孙权依然忍着。

孙权看到庞统这梦看重自己,就使出自己杀手锏,抬出自己的偶像周瑜来了。

他问庞统,你的学问比周瑜瑾怎么样呢? 庞统听了笑着说:“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庞统的语言中没有直接说自己如何高出周瑜,但是却笑着回答,在一向崇敬周瑜的孙权看来,庞统的笑就无异于是嘲讽,无异于说周瑜算什么呢,怎么能和我相比。

于是孙权就很不开心了,告诉庞统,你先下去吧,等以后有机会我再用你好了。

于是,庞统知道自己没戏了,长叹一声出门了。

应该说,庞统的狂傲,让他失去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

但是,庞统在东吴出仕的机会并未断绝。

孙权说话也还留有余地,“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以后有需要,孙权还是会来找庞统的。

可是,由于的一番话,完全堵死了庞统在东吴的仕宦之路。

鲁肃到底说了什么,让庞统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呢? 当鲁肃知道孙权不准备用庞统时,就进去询问原因,孙权告诉他:“狂士也,用之何益!”孙权不满意的,是庞统的狂。

其实,狂士未必无才,或许人家是有资格狂傲呢?比如诸葛亮,自比、,有人就认为诸葛亮很狂。

可是却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根本不应该和管仲乐毅相比,那样太屈才,应该和兴周八百年的,旺汉四百年的相比。

狂与不狂,因人而异。

如果鲁肃这么解释,孙权未必会生气。

可是,鲁肃说了一番话,让孙权大怒,发誓绝不用庞统。

鲁肃怎么说的呢? 鲁肃说:“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

主公想必知之。

” 鲁肃高度评价庞统,认为胜利的首功当属庞统,没有庞统献上连环计,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

可是孙权听了这句话非常刺耳,尤其是对于“第一功”,极为反感。

孙权说:“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从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孙权认为是曹操自己想要把船钉起来,和庞统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孙权讲的话自然是有错。

庞统连环计的高明之处,正在于让敌人曹操看来,连环计是有利于自己,其实长远来看,确实重大陷阱。

正如所推崇的“无为之治”的最高境界,明明君王实行了一些改革,但是百姓们都认为是自己要如此,一点不觉得是官府强迫自己一样。

但是,鲁肃的话其实也有偏颇。

赤壁之战的成功(不谈历史,只谈演义),有三大功劳,周瑜作为孙刘联盟的主帅,施展苦肉计,然后用火攻大败曹操,当然应该是第一功。

诸葛亮借来东风,让火攻之计策能够顺利实施,可谓第二功。

庞统的连环计,让火攻计策杀伤力更大,可谓第三功。

我们可以反过来推理。

没有连环计,孙刘联盟难获大胜;没有借来东风,孙刘联军无法获胜;可是没有周瑜江东主战,孙刘联军都注定了灭亡。

于是,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第一功臣,这个观点毋庸置疑。

那么,鲁肃为什么要歪曲事实,故意夸大庞统的功劳呢? 可以从两方面设想。

一方面是鲁肃一片好心,老好人鲁肃继续扮演着老好人的角色,为了要孙权留住庞统,夸大庞统的功劳,没想到孙权听了大怒,结果适得其反。

一方面是鲁肃用心险恶,老好人鲁肃也有着奸诈的面目,故意夸大庞统,甚至凌驾于周瑜之上,必然会激发孙权强烈不满,然后就可以排挤走庞统,自己独霸江东政坛。

两种观点,截然相反。

但是真相只有一个。

我不相第一种。

作为年纪轻轻,第一次见到孙权,就敢于做出江东版“隆中对”,提出孙权可以立足江东,吞并荆州,入川占据蜀地,三分天下,进而二分天下的宏伟构想的伟大政治家鲁肃,不可能是目光短浅的人。

鲁肃不知道孙权性情?鲁肃不知道掩盖周瑜功劳会引发什么严重后果? 我不相信鲁肃不知道。

但是我又不愿意相信第二种。

毕竟第二种的鲁肃过于阴险。

不过,生活中也好,历史中也好,许多我们不相信的事情,都经常发生了并经常发生着。

随机文章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呢?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简介发生在06年真龙吃人的照片真相,疑似神秘生物活吞游客神秘莫测的间歇泉之谜,黄石公园间歇泉喷射高度达116米盘点b站十大洗脑神曲,让您欲罢不能走火入魔(内附试听)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庞统如果不死,会替代诸葛亮担任丞相吗?

入川,留下、守荆州,让随从。

进入蜀地以后,刘备的军事行动多用庞统计策,只可惜在围攻雒城时,庞统率众攻城,被流箭射中不幸去世,去世时只有三十六岁。

有人说,如果庞统不是死得早,诸葛亮恐怕不一定能够当上丞相,而刘备很有可能会重用庞统,让他担任丞相。

庞统有可能会替代诸葛亮任丞相吗?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庞统随刘备进入四川,刘备和反目,决定夺取成都,就是按照庞统的建议进行的。

从葭萌关起兵到进兵包围成都附近的雒城,刘备不但攻克了许多城池,还招降扩大了部队。

可以说,刘备从征战以来,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战果,这一切,都是与有了庞统这个谋士分不开的。

如果庞统不死,刘备有可能不用调诸葛亮入川。

在进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被流箭射中身亡,刘备不仅当时痛心惋惜,过后一提起庞统就要流泪。

不仅如此,刘备还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来还提升为谏议大夫。

刘备对庞统的重视如此可见一斑,但凭这些能够说明他可能取代诸葛亮吗? 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还要看诸葛亮方面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究竟如何。

有四条理由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超过庞统。

一、诸葛亮是刘备请来的,而庞统是死后转投来的。

庞统和诸葛亮虽然齐名,有雏凤之称,但诸葛亮一直不出仕,等到推荐,刘备去请才为刘备所用。

而庞统原本是周瑜的功曹,后来周瑜死,荆州被刘备借有,这才归了刘备。

也就是说,刘备是诸葛亮的第一个“主公”,而庞统有着东吴的“背景色”。

不能小看了这份“履历”,这在差不多的两人来说,就是决定性的,就是说,诸葛亮永远是“自己人”,而庞统则曾经是别人的人。

这就像汉初的格局一样,有在,聪明的不会接受丞相的任命,智谋、行政才能都很出色的,也只有到了的老兄弟没有了,天下没有人挑战汉家皇权时才可以当丞相。

对于刘备来说,诸葛亮是萧何,而庞统只能是陈平,这就是刘备对待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说,诸葛亮不在了,庞统可以当丞相,而只要诸葛亮在,庞统不可能当丞相。

二、留下诸葛亮守荆州是重用,这份重用是他人不能代替的。

恐怕很多人就是纠结于刘备入川,为什么不让诸葛亮随行?本博有文章专门论及此事,简单再说一下,让诸葛亮留守荆州是重用而不是其他。

刘备征战大半生,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尽管是借来的,他不可能会轻易把它丢掉,而入川取蜀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当中有一个参照,武将当中,关羽、都留在荆州,而跟随他的是和。

难道说黄忠和魏延受信任受重视的程度会超过关羽和张飞?有人或者会拿出魏延为汉中太守的例子来,但张飞这个巴西太守,难道真的会不如汉中太守重要?先看看巴西郡的位置有多重要就可以知道,它正好处在北向汉中和东向荆州两条路线的必经之路上。

得到汉中,想夺取巴州,就是从张飞的巴西郡进军。

刘备东征,也是调张飞出征。

攻守两方面,难道还看不出刘备对张飞是多么重视吗?所以说,把诸葛亮留下守卫荆州这个“家”,是刘备最大的信任。

三、从人才类型上来说,诸葛亮是丞相的合适人选,而庞统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行政能力。

刘备夺取西川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削掉一个诸侯,然后以此为根据地恢复大汉天下,而是要自己当。

对于皇帝来说,丞相最重要的是行政能力,而这方面,诸葛亮显然要强于庞统。

刘备夺取江南四郡后,让诸葛亮督其中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说是锻炼他的行政能力,也可以说是考察他的行政能力,还可以说是直接让他当全军的总后勤部长,总之,都可以划归到丞相的职权范围内,不是纯粹武将所应该干的事情。

反观庞统,这方面的能力则要差一些。

刘备曾经让他担任耒阳,因为治理得不好,被免官。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刘备敢把丞相这样的职务交给庞统吗? 或许说战争环境下军事是第一位的,而庞统军事才能显然优于诸葛亮。

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大局观来说,诸葛亮显然要强于庞统;二是庞统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即便是优于诸葛亮,刘备理想的人员配置也是诸葛亮管行政,庞统管军事,就如同日后诸葛亮、的组合。

四、庞统的性格有可能会为自己的仕途造成障碍。

诸葛亮和庞统都有恃才傲物的文人气质,因而有一种说出来的话就是真理的意味,但区别在于,要分清你面前的对象是谁。

诸葛亮的,就是一副“指点江山”的口气,但这时候和刘备还没有形成君臣关系,一旦这种关系确立,诸葛亮的口气就完全变了。

曹操进攻荆州,诸葛亮对刘备说:“大事已经非常危急了,请您下令让我去向孙将军求救。

”刘备东征伐吴,诸葛亮知道自己不便于劝谏,因此就不说。

诸葛亮也有非常坚决地劝阻刘备的时候,那是刘备要到东吴都城去借荆州。

但刘备知道,诸葛亮比他人劝谏的都坚决,是担心刘备的人身安危,这和行动的目的无关。

再看庞统对刘备说话,要么所提建议不被刘备采纳,要么就是指责刘备让刘备难堪。

前者如一进四川就要把刘璋捉起来;后者如涪城宴会上,刘备对庞统说:“今天的聚会,可以说是享受快乐啊。

”庞统说:“征伐他人的国家却认为是快乐,这可算得上是了。

”这句话不仅是当场不给刘备面子,还有点儿讽刺刘备的此前不杀刘璋,说是要先行仁义的意思。

刘备当场就将庞统赶了出去。

虽然后来刘备醒悟,又将他叫了回来,但刘备再问谁对谁错,庞统的回答是:“君臣全都有错。

”对皇帝提出意见和建议,要首先给皇帝留有余地,否则,一个大臣越是有能力,就越是会遭到皇帝的猜忌。

不是说要赞赏那种处事圆滑的为人哲学,而是说说服君主必须注意时机和方法,目的是分析刘备会不会让庞统取代诸葛亮。

庞统这样的一种性格特征,很难让刘备放心将最高行政权力交给他。

另外从外部的比较来看,庞统也不可能代替诸葛亮任职丞相。

曹操、和刘备一样,这些有心的帝王重用的都是行政能力强的人才,因为这样的人他们需要而不用过度防备,而对于军事能力强的人反而不能够轻易放心。

有人或许会拿出曹操对待来,认为如果郭嘉不死,可能其任职会超过其他人。

但有一点不应忽视,曹操在对其他人说这话时,重点强调的是年龄,说的是托付后事,这和当下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还有东吴的,他虽然任职一段丞相,但一直带兵在外,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丞相。

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设计不是这样,他是自己带兵在外,让诸葛亮负责后方;将来是由诸葛亮辅助儿子守在后方,负责军事的人在前打仗。

所以说,诸葛亮这个位置是无人能够代替的。

虽然由于诸多原因,诸葛亮后期离开都城上了前线,但他最终没有抛弃,也没有迹象表明诸葛亮要胁迫刘禅,这说明刘备看人准确,这份信任,不是其他人能都得到的。

刘备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之一,这不是一种假设可以换取来的,而是一种心灵的高度默契。

如果说两人的关系有那么一点儿瑕疵的话,那就是刘备的托孤遗嘱,表现得是对儿子的不自信,而不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庞统被射杀时为什么大喊“乃天命也”呢?这话给谁听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庞统出仕吴国失败的真正真相是怎么回事?因为鲁肃的一句话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