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庞统献过这个铁索连环计吗?
【千问解读】
(179年-214年),字士元,号,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末年帐下重要谋士,与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
征讨荆州,率军南下,任命为大都督,率军抗拒曹操,两军在赤壁相遇。
由于曹操军队已经染上疾病,两军刚刚交战,曹操就败退回到江北。
这时候周瑜的部将对周瑜说:“眼下敌众我寡,很难和他们长时间的对峙下去。
不过,我看到曹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以烧毁他们的船舰逼迫他们退走。
”这是《志·周瑜传》当中的记载。
在《》当中,周瑜和诸葛亮都认为:“欲破曹兵,须用火攻。
”但有一个问题,“大江面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除非献‘连环计’,教他钉做一处”,然后才能成功。
将曹操战船连环起来的“连环计”是庞统提出来并说服曹操实施的,结果被诈降的黄盖一把火烧尽,惨败而归。
真实的情况,庞统献过这个铁索连环计吗? 庞统是周瑜的功曹。
周瑜抗拒曹操,获得了的胜利,孙权因此让他担任了南郡太守。
周瑜去世,庞统送丧到东吴,归来后,刘备已经借得荆州之地,被孙权推荐为荆州刺史。
就在这时候,庞统成为刘备的部下,被任命为州从事代理耒阳县令。
这可以认定赤壁战时庞统在周瑜处,据此,《三国演义》中庞统到了江北向曹操献上的连环计,只不过他还不是周瑜的功曹。
实际上庞统有没有见过曹操呢?所有的史料当中都没有庞统献上连环计一说,也就更没有庞统到过曹营一事。
《》记载了黄盖发现曹操船舰首尾相连这样的细节,与之相比,献连环计要重要的多,为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却没有记述?这只能说明,赤壁之战根本就没有连环计一事。
那么,曹军将船舰首尾相连是什么原因又是谁的意见呢? 先说原因。
由于大部分兵士染病,曹操主动将部队撤回到北岸,两军暂时处于一种休战状态。
在曹操看来,东吴军队不可能主动前来挑战,他们只会被动防守,换句话说,只要他不主动进攻,两军就不会交战,何况这时候东吴已经有人要求投降,难道整个东吴就不会投降吗?在这种判断认识之下,舰船就暂时处于一种休闲状态,如何管理这些舰船以及舰船所属军队,就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怎样才能解决呢?把一营或者一军(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编制)的舰船连在一起,就能很好地解决日常管理问题。
既然暂时没有仗打,又便于军队的管理,为什么不这样做呢?知道了原因,就会知道这不需要多大的智慧,因为船停靠岸边码头也要用缆绳系留,而绑定在岸边的船是不会被水流冲散的。
还有,拖船拖驳船,必须用缆绳将两船系在一起,实际上,这种拖拉在行船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
《周瑜传》记载:黄盖向曹操诈降,事前向曹操写了信,还准备了快艇,分别系在大船后边(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
到了投降日,黄盖就是解开这些船后,才将准备好的船点火的。
准备这些快艇干什么?就是点火后运载人员逃离。
所以说,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曹操自己,或者是某一位“船长”,都会想的到。
只不过,曹操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军港,是战舰,如何能够迅速地离港!也就是让舰船由休闲状态迅速转为作战状态,碰到紧急情况,迅速四散开来的问题。
舰船首尾相连,是不能快速散开的,因为在前后连接的同时,舰船相互靠帮也是需要缆绳拴系的。
其原因在于曹操这个北方人对水军最根本的东西还是缺乏深刻地认识,这就是周瑜说所的:“舍弃骑兵,依靠舟船,和我们吴越人较量,本来就不是中原人的长处。
”可以说,曹操整个水军的短处早就被周瑜料到了,黄盖又抓住了最要害之处,曹军为整个的短处付出了代价。
更重要的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敌人会来进攻的意识了,否则,留出一定数量的值班舰船,巡逻艇职责到位,黄盖的计谋同样不能得逞。
庞统献得连环计可行吗?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是怎么说的呢?庞统说:“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播,便生疾病。
若依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把庞统这段话摘出几个关键词:风浪、潮水、颠簸(播),铁环连锁、人马行走。
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因风浪形成颠簸,让北方人很不适应,用铁环连锁,人马就可以畅行无阻。
”再进一步压缩一下,是“风浪”形成“颠簸”。
我们向下追问一下,“铁环连锁”能解决颠簸问题吗?若遇到大的风浪,即便是停靠在避风港里的船,也会像跳舞一样,不停地跳跃颠簸,更不用说,三五十条一排船在航行中遇到风浪,又怎能解决颠簸问题?真正的大风浪来了,两船连在一起,反而增加了危险性,因为它们的颠簸起伏是不一致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把船造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船大抗风浪”。
还有一句话叫做“船小好掉头”,就是说这种小船方便操作,容易连接、拆分,便于编组。
说来说去再回到原来的说法上,曹操就是为了让各部的编队不乱,便于统一管理,没有其他。
不要说曹操长期在北方不懂的这个道理,如果仅仅从文字到文字,有可能是这样,但是,当你手里有两三条船,你把它连起来试试,看谁有什么本事不让船颠簸?船是浮在水上的,颠簸是船生命的一部分,只不过,小风浪打不翻大船,这也是人们把船造大,而不是通过扩大编组增加运量的原因。
所以说,庞统不可能献上这样一拆就穿的计策。
真实的情况是,曹操因“军众已有疾病”,因而退军到江北驻扎,为的是和东吴相持。
但东吴人始终处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他们必须找到曹军的软肋发起主动进攻,而曹操把“船舰首尾相连”,就充分暴露了真正不懂水军的弱点。
还有两个问题,曹操军中没有人知道这样连接不便于机动?黄盖是怎样知道曹操战船相连的? 从曹操军中来说,颇有点儿“”的意味,根本就没人考虑到东吴军队敢来进攻,因而这连接起来就只有一个优点了——便于统一管理。
从黄盖方面来说,获取这样算不上情报的信息渠道很多,比如说放出侦察艇、双方使者往来,民间商船往来等等。
总起来说,《三国演义》这样写无非是增加一些故事的精彩,给庞统这只“凤凰”增加一些智慧的“戏份”而已,与历史却没有多少关系。
围绕着赤壁大战,这种虚构的东西很多,有些甚至是后世发生的事情也写到了书中。
关于赤壁大战,也能隐约看到作者经历和所处地域的影子,譬如说那个“潮水”一事。
河道潮水对行船的影响主要在顺水还是逆水,与“颠簸”关系不大。
另外,长江中的潮水,只在南京以下有较大影响,南京以上影响很小,芜湖以上看不出潮汐涨落。
这可以看出作者吴地的经历,但对于庞统这个襄阳人要对曹操这个亳州人说一件眼下不相干的事情,实在是没有多少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朝代:宋代 作者: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鉴赏: 此词是送别之作。
“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
“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
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
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
“海客无心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
作者这里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
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之举。
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
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辞官返乡。
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
“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
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
“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可以说,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
由于题前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
“留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
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
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江做官,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
吴潜友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如果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
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
“一笑”,是被悖谬所激怒的笑。
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
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
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词句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
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⑵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⑶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⑷汀(tīng):水边平地。
⑸济时:拯救时局。
从:跟,向。
⑹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
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
扁(piān)舟:小船。
⑺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
鲈(lú):鲈鱼。
堪:可。
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⑻拚(pàn):舍弃,不顾惜。
⑼悠悠:众多的样子。
浑:全。
⑽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白话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吴潜(公元1196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宣城)人。
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
绍定年间,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
后陈九事,忤时相,罢。
又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拜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转左丞相兼枢密使,封许国公。
以论丁大全、沈炎、高铸之奸,被劾,一再贬徙循州安置。
卒年六十七。
《宋史》、《南宋书》有传。
有《履斋遗集》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
词集《履斋诗余》一卷,存二百五十六首。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及赏析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释 ⑴此词以兰自喻人,痛悼抗清志士之牺牲,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⑵“问天”句: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问老天何以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 ⑶“解佩”句:言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⑷“九畹”引《离骚》句意:“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一说,田三十亩曰畹。
见《说文》。
后即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⑸“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
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
⑹“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词句似指作者在宏光朝廷中任官时,所伤奏疏均未被采纳。
⑺“洛滨江”句,谓复明有望,鼓舞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继续奋战。
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1647(清顺治四年)三月。
作者继承《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雪代指险恶的时代环境,以兰代指坚贞的志士仁人,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词开头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作者责问老天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竟遭受清军铁蹄蹂躏。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遂效属原呵壁问天,仰天悲呼。
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土,“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漫说蕊珠宫阙”,似言南明鲁王和隆武政权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按:鲁监国元年(1646)清军抢渡钱塘江,浙东失守,鲁王逃亡海上,1646(隆武三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逃至汀州,为清将李成栋所杀,时间上与此处所言吻合,以上两韵,扣题中之“春雪”,下面便转入题中之“咏兰”。
“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离骚》多有写到兰的句子,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等。
“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
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
联系史事,当时清平南大将军孔有德正进击湖南,而此前挚友夏允彝在江南抗清失利投水殉节,他作诗悼之,曾有“予为蕙兮子作兰”、“拊膺顿足摧心肝”(《七歌》之六)之句,可知此三句慨叹之意甚深。
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
作者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
“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
这里将香草美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
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
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上疏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
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
“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因鲁王余部退兵海上,词中又有“江”字,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对鲁王政权仍抱有希望。
不过,因鲁王所部主力张名振、张煌言溯长江克京口的一时之盛远在作者殉国后多年(此时他们也都归入永历帝麾下),写此词时鲁王政权正处低潮,而永历政权则方举义旗,更易令人对之寄以厚望,所以,说词的结尾是属望于永历帝,恐怕更合情理。
后来李定国、郑成功等的几次大捷,也证明作者的期望是有道理的。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美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堪称明词压卷杰作之一。
关于此词的写作时间,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云:“宋征璧《含真堂集》六《予以病请假,戏摘幽兰缄寄大樽》云:“采采缄题寄所思,水晶帘幕弄芳姿……’寅恪案:此诗之作成,当在弘光元年二月丙寅即十三日,……今拾陈氏诗集,未发见有类似之作,唯《陈忠裕公集》二十诗余中有《念奴娇·春雪咏兰》一阕,虽未能确定其何时所赋,但必是与尚木(宋征璧字)寄诗时相距不久之作,故疑是因宋氏之诗有所感念而成。
”但玩子龙词意,情调与征璧诗相去颇远,陈先生谓作于弘光元年(1645)二月的推测恐不能成立。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