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废后真相是怎么回事?顺治为什么如此痛恨自己的表妹皇后
【千问解读】
导读:虽然说帝制定出了管理的办法,但事实上,他的后宫生活还是令他很纠结,他并不缺少与女人的性爱,但他缺少的是与女人的情爱。顺治帝亲政后,尽管岁数还不算大,但在朝臣的辅佐下,其政绩还是不错的,虽然没有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但基本上还是做到了兴利除弊。
其实在历载上,有关他治理国家的部分并不占主导,更多的还是他个人生活的记录。
顺治帝的家庭生活并不是甜蜜和谐的。
当时,顺治帝虽然只有14岁,但却过早地走入了男女两性世界,那时候的人结婚都比较早,尤其是帝王家,顺治帝也不例外。
顺治八年(1651)八月十三日,在北京的紫禁城里,大清帝国举行了入关以来的第一次大婚。
顺治帝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不仅聪明机智,还是出了名的,而且出身高贵,是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皇后的娘家亲侄女,顺治帝的亲表妹。
按理说,顺治帝的这门婚姻,不仅,还是亲上加亲的“姑表亲,辈辈亲”。
然而的是,在两年后,顺治帝与这位年轻漂亮的表妹皇后,不仅,还搞起了分居生活。
顺治十年(1653)的一天,顺治帝令大学士冯铨等人查找前代是否有废皇后的先例,尽管没有说明什么原因,但是,其用意已经很显然,那就是要废掉现在的皇后。
朝臣闻讯,百般劝阻,顺治帝主意已定,并不更改,手谕“无能,故当废”。
群臣见此,皆议论纷纷。
礼部员外郎孔允樾上奏顺治帝: 皇后正位三年,未闻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君后犹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过,犹涕泣以谏,况不知母过何事,安忍缄口而不为母请命? 朝廷重臣的惶恐沉痛之论,于纸上很是动情,看得人不禁眼泪汪汪的。
但此时的顺治帝不为其所动摇,并严厉斥责道: 朕纳后以来,缘志意不协,另居侧宫已经三载。
从古废后遗议后世,朕所悉知。
但势难容忍,故有此举。
尽管顺治帝如此表白自己废后的决心,但仍有14名御史再次恳请顺治帝收回成命,并建议:皇后仍位中宫,可以新立东、西两宫。
顺治帝虽然不同意,但是苦于群臣的苦谏,也不好强硬下旨,一时还真没有了办法,只是有些郁闷,后又生病。
孝庄见此,不仅同情,更为担忧,在心里掂量了很久,侄女与儿子相比,还是儿子更重要,于是,降懿旨,令朝臣重新讨论此事。
顺治帝用健康做代价,终于获得了母后的支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顺治十年(1653)八月二十五日,顺治帝谕令礼部: 自古立后,皆慎重遴选,始可母仪天下。
今后乃睿王于朕幼时因亲订婚,未经选择,宫阃(捆)参商,已历三载,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
谨于八月二十五日奏闻皇太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顺治帝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选择皇后这件事情,都需要仔细认真挑选,才能真正达到母仪天下的目的。
现在的皇后,是在我小的时候,因为她是亲戚的关系而指定的,我没有经过选择。
我与皇后的关系,是水火难容,谁也不理谁,如此已经三年了,她的品德难以恢复,不能肩负起祖宗给予的对后宫全面负责的重任,在八月二十五日,我已经把此事告诉了皇太后,将皇后降为静妃,令其居住在别的宫殿里。
“宫阃”,原指后妃居住的卧室,这里则是指顺治帝与皇后的夫妻感情;“参商”,“参”、“商”是天上的两个互相不能碰见的星星,参星出来的时候,商星则正好沉没,彼此谁也见不到谁。
这里是指顺治帝与皇后的关系,已经水火不相容。
“宫阃参商”这句话则是说,顺治帝与皇后夫妻关系不和睦,根本不可能在一起生活了。
顺治帝为什么这么痛恨自己的表妹皇后呢? 根据顺治帝的言语以及后来为董鄂妃所写的《行状》分析,他之所以执意废掉皇后,有五大理由: 第一,皇后与多尔衮有亲戚关系,是多尔衮在他小的时候选定的,不是自己做主选定的; 第二,两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
顺治帝稍喜简朴,而皇后则比较奢侈,酷爱金银珠宝。
第三,皇后“无能”。
这里的无能,不知道是指不能博得皇帝的欢喜,还是不能够生育。
笔者认为,这里的“无能”是指不能够调谐夫妻两人的感情关系。
第四,皇后不够贤惠,既任性还嫉妒,心毒手狠,“每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难以胜任统御后宫之职。
第五,监视、猜疑顺治帝,干涉、阻止顺治帝与其他妃嫔的接触。
虽然顺治帝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将自己的表妹皇后降为了静妃,并不再理睬,但是,就他所说的那些“理由”,有些实在是牵强。
针对已知道的顺治帝的性格和本性来说,真正令他难以忍受的借口无非是两点:一是不会调和夫妻的感情;二是干预他与别的女人的私生活,是一个大醋坛子。
皇后被降为静妃以后,就在官方记载上消失了,从此,她的生活起居和死亡等息便成为几百年来的一个历史谜团。
然而,最近几年,经过清史专家的潜心研究发现,在朝鲜国的《实录》里面,对这个被废皇后有着记载。
皇后被废之后不久,就被顺治帝赶出了北京,回到了她的娘家——蒙古科尔沁草原,因为当时已经怀孕,回到娘家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
经过废后的精心抚养,男孩长大后颇有贤名,当男孩14岁的时候,北京的清皇室知道了这件事,为了防止这个男孩被册立为新皇帝,打算要回这个男孩,但是,蒙古的娘家拒不交出。
后来,这个男孩与他生母的事情,便不再为人知晓,只能期待新史料的发现来给予解答了。
不管怎么说,对于当时的顺治帝来说,他是胜利者,他最终赶走了他的表妹皇后,虽然为此快乐了一段时间,但他作为一代君主,国家不能没有母仪天下的皇后,说得通俗一些,他不能没有新的女人来陪伴。
于是,他在“”中,开始选择新的皇后。
顺治帝废掸皇后的做法,不仅开创了大清帝国后宫女人的地位既可以升迁也可以下放的先例,还为自己日后广泛选纳后宫女人找到了新的理由,但最令后世子孙兴奋的是顺治帝的超前意识,即选择后宫女人有法可依。
顺治帝为此特意制定了一个制度——选秀女。
选秀女制度,是为皇帝及其子孙挑选妻妾的办法。
《钦定大清会典》记载:“选秀女,顺治年间定。
”选秀女制度之所以出台,就是因为顺治帝屡次强调选后妃是头等大事情,必须由他亲自选择确定。
于是,清宫后妃和宗室子孙妻妾的主要来源,均是通过“选秀女”的方式。
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3年一度的备选秀女,17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
据说八旗之家也因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女儿出嫁之前,从来不对长辈或其他亲属行跪拜大礼。
因为这些女子都要经过选秀女的程序,日后有可能成为皇帝的妃嫔甚至“母仪天下”的皇后,如果真当选的话,这些女子的亲族长辈反倒要给她们行朝廷大礼。
顺治十年(1653)十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运作,顺治帝最终用谕旨的形式,向天下颁布自己挑选后妃的意愿和原则: 选立皇后,作范中宫,敬稽典礼,应于内满洲官员之女,在外蒙古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选择。
这次以选皇后为由进行的挑选,部分地改变了满族统治者的婚姻方式。
清入关前,满族统治者主要通过与相邻民族或部落通婚,特别是与蒙古通婚的方式,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目的。
这次,顺治帝将满洲官员和外藩王公大臣家的女子纳入选择后妃的行列,无疑是扩大了联姻的范围。
可以说,顺治帝的这种后妃选择的办法,对后世清皇室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皇室血统的成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选秀女制度颁布后,顺治十一年(1654)六月,顺治帝终于迎来了他亲自选定的博尔济吉特氏,并在一个月之后正式册立为皇后,即后来的,蒙古族,14岁,科尔沁蒙古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
富有戏剧性的是,顺治帝的这位新皇后,是废后的侄女,皇太后的侄孙女,相当于是顺治帝的表侄女。
赶走了自己的表妹,又换来一个原表妹的侄女,看样子,顺治帝还真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家族有缘分,并且这种缘分还很深。
其实,满蒙联姻还是当时巩固满蒙联盟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
按理说,顺治帝应该满足和高兴了,因为自己不仅制定了选定后妃的宫廷制度,还亲自选定了新的皇后。
新皇后不但年轻漂亮,还知书达理,而且新皇后还是自己的亲戚。
然而事实上,新婚后的顺治帝生活并不快乐,因为新皇后性情钝笨,不善言语,更不会打情骂俏,不懂得怎么安抚一个心灵上受过伤的男人,与顺治帝在一起,很是陌生的样子。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虽然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著名词赋,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出婚后依旧不如意的顺治帝内心的苦闷:这皇宫中,居然没有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女人,自己真的就不能找到懂得爱、爱自己和自己爱的女人吗? 在苦闷空虚的日子里,顺治帝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处理政事和信佛,借此来转移感情上的孤独和寂寞。
此外,顺治帝还开始注意到来自自己身边的特殊群体——太监。
两次给力的家法 一般来说,在皇宫中除了皇帝和他未成年的儿子外,还能在里面过夜的男人,那就只有太监。
太监,俗称“老公”、“公公”,在史书上,太监又叫寺人、阉人、宦官、中官、内官、内侍等。
“太监”这一称呼,是明、清时期才开始叫的。
太监与一般男人不同之处,是他们身体器官少了一件东西,这个东西是男性繁殖后代所必需的生殖器。
说得文雅一些,把“割掉生殖器”叫做“去势”,“势”没有了,便无威风可逞。
太监去了“势”之后,生理上也随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再会长出胡须,说话的声音尖细,像女人,缺乏性欲。
因为这种人在后宫伺候后妃,不会使皇帝戴绿帽子,所以历朝皇宫里都使用太监。
清宫的太监,基本都是从民间招募来的。
这些人大多数来自比较贫穷但离北京很近的地方,比如今天的河北省青县、静县、河间、大城、南皮、任丘、涿县以及今天北京郊区的昌平、平谷、大兴、宛平等处,这都是出太监的地方。
当太监的大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因为生活所迫,忍痛把他们的孩子送入宫中做了太监。
当然,也有些已经结婚生子的青年为了生活,也自愿净身做太监。
因为他们在入宫时,每人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安家费。
入宫后,每月还可以按品级得到相应的“月薪”,按时领取一份“口粮”。
根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的规定:四品宫殿监督领侍、正侍,即敬事房大总管和总管太监,他们每月能得到银八两,米八斛(读壶,清制,一斛为五斗)。
即使刚刚入宫的小太监,每月也能得二两银子,米一斛半。
除了按月领取银米外,太监还可以经常得到名目繁多、数量不等的赏赐银两及物品,有时其得到的赏赐及物品甚至超过他们的月薪和年薪。
清朝的太监等级森严,对其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
宫内专门设有管理太监的机构“敬事房”,又谓“宫殿监办事处”。
规定在督领侍下面,有大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小太监之分。
到了清代末期,太监等级更加复杂。
在宫殿监中,就有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和小太监之分;在各处所中又有首领、大师父、师父、带班、陈人、徒弟之别等等。
如此层层节制,一级管一级,一级压一级,管理得非常严密。
清宫之所以对太监管理得这么严格,这一切的结果还应该归功于顺治帝。
原来,在顺治帝整顿后宫女人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整顿后宫里的太监。
虽然说太监只是服侍和保卫他及后妃的家奴,但他们毕竟是一群长年在自己身边、在后妃身边的人,因此,整顿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甚至关系到自己的人身安全。
鉴于太监把持朝政,已经威胁到了帝后人身安全的事实,所以,如何管理好这群贴身奴才,让他们服服帖帖地为自己服务,还不能干预朝政,也就摆到了顺治帝的面前。
顺治十年(1653),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顺治帝颁布上谕,对太监作出了六条严厉的规定: 其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 其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 其三,不许招引外人; 其四,不许交接外官; 其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 其六,不许假借弟侄之名置买田产,把持官府,扰害民人。
虽然顺治帝明确作出了这些规定,告诫后人和太监,什么样的事情太监不能做,但是,顺治帝还是不放心,于是,两年后的顺治十二年(1655)六月二十八日,顺治帝再次发布一道上谕,严禁太监干涉朝政,并将这道上谕写在一块铁牌上,立于交泰殿门前。
这块高1.34米、宽0.70米的铁牌上是这样写的: 皇帝敕曰: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
近如明朝王振、、曹吉祥、、等,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甚至,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诵德。
以至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戒。
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
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
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顺治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这道上谕,就是清宫中关于管理和治理太监的祖宗家法。
令人奇怪的是,这严厉的清宫制度,虽然是顺治帝本人亲自指定的,但不按照此规定办事的人,也是顺治帝本人。
顺治十五年(1658),太监吴良辅参与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勾结外官案。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顺治帝不但将案中涉及的大臣免除死罪,而且还将罪魁祸首太监吴良辅留在自己身边,处处庇护。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在顺治帝临死的前五天,为了达到最终保全吴良辅性命的目的,以给自己当“替身”为理由,亲自将其送到悯忠寺出家,借此希望能保住吴良辅的性命。
然而,终究是,。
在顺治帝死后的第三天,已是皇帝替身的佛家弟子吴良辅还是被绑赴刑场斩首示众了。
其理由就是,“变易祖宗制度,把持朝政”。
因此,吴良辅成为这个家法的第一个祭刀人。
清朝的其他皇帝,对于太监的管理,更加趋于健全和完善。
朝的《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和《国朝宫史》中规定:凡太监在宫外犯法的,由司法机关依国家法律审理治罪;凡太监在宫中犯法违纪,情节严重的交总管内务府审理治罪,情节较轻的由敬事房自行审理处分等。
在这些条例中,都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太监的等级、职掌、待遇和管理权限。
虽然有着这么多严厉的管理办法和整治措施,但还是有个别太监勾结外人和干预朝政的事情发生。
十八年(1813)九月,天理教的义军攻打北京紫禁城,就有皇宫中的太监参与其中。
不过,纵观清朝近300年的历程,由于清朝统治者都严格遵循了太监的管理制度,因此没有出现很多的太监干预朝政的现象。
大清皇帝的后宫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是安全的地方。
后宫是皇帝的家,后宫安全稳定,皇帝也就安全稳定,国家也能安全稳固。
这就是顺治帝整治后宫的初衷,并最终达到了预期目的。
虽然说顺治帝制定出了管理太监的办法,但事实上,他的后宫生活还是令他很纠结,他并不缺少与女人的性爱,但他缺少的是与女人的情爱。
有人说:“人的生命是一项随时都可以中止的契约,而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
”是的,那么爱情究竟是何物呢?对于这个问题,古语说得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的确,爱情这东西不但神圣而且很莫名,如果说爱情是甜蜜美好的,那为什么两人之间还会产生那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纠葛呢?也许,两人之间的感情,只有一起厮守到老的时候,才能算是最高境界,才是人生中最大的快幸福。
顺治帝喜欢和追求的正是这些,但恰恰相反的是,他虽然有着帝王的高贵,拥有着后宫的美女和佳丽,但却没有普通男女之间的火热爱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因此,人生中的真情真爱也是要经过一番痛苦过程的。
在顺治帝的人生中,他最为幸福快乐的时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悄地来到了。
在中国历史上,顺治帝留下了一段为女人而疯狂的传奇故事。
随机文章9.8新疆ufo事件悬停5小时,5条光柱飞行物竟是俄罗斯火箭详解北极和南极的区别,南极最低温度零下90度比北极更冷鲨鱼为什么一直游动,鲨鱼一直游不累吗(不游动会窒息死亡)揭秘古代真正的美人鱼图片,因自相残杀而灭绝的美人鱼(古代海怪)揭秘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世界各地巨人遗骸证明远古文明存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宋徽宗后裔都有谁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赏析
他们连同三千多皇室宗族以一些女眷一起被北上送往大金。
在这途中他们也是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最可怜的就是那些女眷。
这些女眷成为了这次事件的牺牲品,他们被金军随意侮辱,身心都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就连徽宗、钦宗的妃子们都难能幸免于难。
宋徽宗剧照 徽宗最后是被囚禁在五国城,也是死于五国城。
在遭受了长达九年的非人折磨之后终于没能在扛过去。
据说在黑龙江依兰县还有宋徽宗后裔,在依兰县的城北门外有一座坐进观天墓,据传说是宋徽宗真正的墓穴所在,那里出现宋徽宗后裔也并不奇怪。
在依兰县城有很多以赵为姓的人们,因为年代久远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宋徽宗的后裔。
还有一个传说是说皇帝原来是宋徽宗的后人,当然既然是传说就是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只有一些捕风捉影的细节。
据说爱新觉罗中的觉本来,觉罗在汉语里就是赵的意思。
觉罗一族是被掳走的宋徽宗的后裔,这是在老一辈人里到处流传的一个传说,到底有无可信度就凭个人自己判断了。
因为并没有历载,连野史记载也没有,只是一个在民间流传的故事而已。
但依兰县存留宋徽宗后裔这个还是比较具有可信度的。
宋徽宗传个人资料 宋徽宗,一个为北宋王朝艺术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皇帝,如此也抹不开宋徽宗赵佶25年在龙椅上的昏庸无道与不作为。
宋徽宗剧照 他,是的第十一个儿子,生于公元1082年,据说宋神宗见到南唐后主李煜,惊叹李煜的才情和文雅,而恰逢此时宋神宗后宫有位嫔妃怀孕。
后来,这位嫔妃生下来的孩子就是宋徽宗赵佶,于是就有人说赵佶其实就是南唐李后主的转世。
实际上宋徽宗赵佶本来是没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只是没想到二十三岁早逝,又无子嗣。
在向的支持下,赵佶于公元1100年即位。
从小养尊处优的赵佶,一如既往地浪荡不羁,之后又迷恋女色。
在他执政的25年间,后宫佳丽三千,除此之外宫外颇有姿色的妓女几乎都与宋徽宗有染,其中数最为有名。
除了处理国事之外的事,宋徽宗赵佶都可以做得很好,“徽宗样样皆能,但独独不能为君王”,真是令人既生气又惋惜。
公元1126年,宋徽宗传位于赵桓,即宋钦宗。
此时金兵南下,无力抵抗,宋徽宗与宋钦宗被贬为庶人。
次年,“靖康之难”使一国之君变成阶下囚、亡国奴,宋徽宗与宋钦宗以及两位的皇后,妃嫔、皇室子嗣及王公大臣等三千余人被金人虏去北上。
之后,宋徽宗被金人又押往五国城继续了徽宗的囚禁生涯。
公元1135年,宋徽宗逝世,死后尸骨还被金人焚烧,制作灯油。
宋徽宗的瑞鹤图 宋徽宗赵佶的诗书画造诣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宋徽宗瑞鹤图就是最典型的画作,不管是从诗文也好,还是画、书法上看,这幅《瑞鹤图》被誉为赵佶书画珍品中难得的上乘之作。
宋徽宗瑞鹤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中,是属于我国一级文物。
宋徽宗 瑞鹤图 《瑞鹤图》是绢本图,画面清晰自然,可以清楚地看出十八只丹顶鹤在宫殿上经过,而据史料记载,宋徽宗瑞鹤图所描绘的画面是真实存在的,有人称亲眼目睹北宋王朝的宫殿上方有群鹤盘旋,姿态各异,充满了祥瑞气息。
宋徽宗赵佶正愁于国家苦难中,便想要利用此情此景安抚人心,便立刻命人准备笔墨,将这幅情景刻于画上。
画中的宫殿屋脊线条优美,层层祥云在屋顶飘过,将屋檐较硬的线条部分藏起来,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
而百合在天空中翱翔就让整幅图显得充满了生机。
除却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题于图上的文字也成了大家所追捧的。
独创的“瘦金体”使赵佶瑞鹤图增色不少,用纪实诗将所发生的事叙述下来,流传至今也是不可多得。
当然还有一点值得提,宋徽宗瑞鹤图上也有赵佶特有的“天下一人”签押,这是宋徽宗特有的癖好,但不失大雅。
宋徽宗的瘦金体也在此瑞鹤图上充分的展现了他个人的独特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有人认为,宋徽宗瑞鹤图上的飞鹤脖子姿势是不对的,不应是弯曲的,应该是向前伸直的。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艺术美感的需要。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赏析 说到宋徽宗赵佶的艺术造诣,我想大家都不会否认的。
作为一位北宋皇帝,他的才能不在治国,全都体现在诗书画上,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天才皇帝。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局部)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可以说是中国人物画的优秀作品之一,但因其有宋徽宗所题“听琴图”与画押,《听琴图》的价值就更上一层楼了。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中,主人公正襟危坐在石墩上,衣服打扮的犹如道士,头稍稍地低下去,双手轻轻地弹拨着琴弦。
旁边还有三人正坐在石墩上听琴,左边身着墨绿色衣袍的人身旁还站着一位侍童。
右边身着红袍的男子与绿袍男子一样,都在听着琴音,静静地若有所思,自我感受琴声的美妙。
三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神态,足以彰显出宋徽宗赵佶的画功了得。
虽说宋徽宗赵佶听琴图背景较为简单,只有一棵松树,几根藤蔓,但亭亭如盖也。
松下有几根绿竹随风摇曳。
看上去所画内容不多,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却将这些简单的情形用寥寥几笔展现在大众眼前,内容看上去更加饱满富有生机。
当然,在宋徽宗赵佶听琴图上不得不提的是画作内容上方的七言绝句,那是出自之手。
虽然蔡京的为人实在是令人不齿,但从艺术角度看,他的书法确实是很好。
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体书写的“听琴图”,这样以来,这幅作品就成了他的了。
但其实这幅听琴图描绘的就是徽宗本人游山玩水的情形。
历代书画鉴赏家都认为《听琴图》不是出自宋徽宗赵佶,但不管真实作者是谁,宋徽宗赵佶听琴图都是一幅上乘的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