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的风格都有哪些变化呢?与历史背景有何关系?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绘画风格 早期风格 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风格 (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壁画创造中。

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

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风格 (290、428、299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传统绘画面貌了。

北周造像风格、洞窟布局与前代石窟相比有两处变化:一是西魏时的“秀骨清像”式造像风格为一种面相浑圆、身体丰壮的风格所取代;二是千佛图像面积增大,佛传、本生故事等原本放在重要位置(墙中部)的佛画内容被移到次要位置的窟顶。

其变化折射出北朝晚期佛教艺术传播方向的改变,它体现了中原佛教逐渐成熟,并向周边传播。

风格 题材非常丰富,大致可归纳为:净土变相,经变故事画,佛、菩萨等像,供养人。

净土变相的构图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

经变故事画以零窟和三三五窟的图像作为代表,内容丰富而多变,场面和情节被处理得真实有趣。

绘画和雕刻中的佛、菩萨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术中是一重要创造,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及表情比前代更加多样化了,出现了多种坐、立、行走、飞翔中的生动姿态,特别是唐代菩萨的形象为古代美术中理想与现实成功结合的重要范例。

唐代供养人壁画精心描绘了上层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一三零窟盛唐时期乐庭瑰和他的妻子的供养像是优秀的代表作,有名的还有《张议潮夫妇的出行图》。

风格 由于历史的原因,敦煌艺术由最后的高潮走向衰落,但密画和中原新画风的壁画仍保存至今,北宋洞窟多以前代洞窟改建而成,宋代壁画之下往往覆盖有唐代或北魏壁画,前代洞窟的门口两侧往往有五代北宋加绘的供养人,供养人往往尺寸极大,如真人甚至超过真人大小。

九八窟的《劳度差斗圣变》,六一窟的大幅五台山图都显现了当时的构图技巧以及山水人物的绘画水平。

线条色彩 线条和色彩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能够以简练的笔墨,塑造出个性鲜明和内心复杂的人物形象。

敦煌壁画全面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并适应创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发展。

壁画的起稿线豪放自由,粗壮有力。

寥寥数笔土红线,一只撒野奔驰的野牛脱壁而出;笔力爽快的接线表现了一群猎仔争先恐后奔跑觅食的活泼神态;“篙山神送柱”一图里的人物和建筑部是不用朽子(木炭条),随手勾描的画稿,显然逸笔草革,却仍不失为一幅神采生动的白描。

在不经意的落笔起稿中,往往另有一种自然流露于笔墨间的天趣。

敦煌壁画的定形线是比较严谨的,早期的铁线描,秀劲流畅,用于表现潇洒清秀的人物,如西魏的诸天神灵和飞天,线描与形象的结合,堪称关五无暇。

唐代流行兰叶描,中锋探写,圆润、丰满、汗厚,外柔而内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原文、翻译、赏析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原文、翻译、赏析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原文、翻译、赏析1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宋代〕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译文  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

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

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

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

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

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

听说在繁华街道的东面,行人曾在帘下见过她的美足。

旧日的情事如东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遗憾又像云山一样一层层添来。

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

她会惊讶我又白了头发。

  注释  东流:东流县,旧地名。

治所在今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

野棠:野生的棠梨。

匆匆: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的样子。

唐牟融《送客之杭》诗:“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

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

寒怯:形容才气或才力不足。

觞: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

系(jì)马:指拴马。

“楼空”句:苏轼《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

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刘过《沁园春》(咏美人足):“知何似,似一钩新月,浅碧笼云。

”料得:预测到;估计到。

明朝(zhāo):以后,将来。

尊:指酒器。

重见( jiàn):重新相见,重新遇到。

华发:花白的头发。

《墨子·修身》:“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赏析  这是游子他乡思旧之作。

先由清明后花落写道,接着叙游子悲愁。

“曲岸”、“垂杨”两句道离愁,“楼空”两句写别恨。

换头“闻道”紧承“燕子能说”,揭示“空楼”中佳人当时处境:“帘底纤纤月”,月不圆人也不生圆。

“料得明朝”又翻出新意:果真能见,但她可望而不可及。

吞吐顿挫,道出佳人难再得中幽怨。

  此词上阙中:“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乐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令人触景生情,萌生悲凉之情感。

“又”字点出前次来此,也是之个季节。

暗合于唐人崔护春日郊游,邂逅村女之事。

“客梦”暗指旧游之梦,“一枕寒怯”之孤单又暗衬前回在此地中欢会之欢愉。

果然,下边作者按捺不住对往事中追忆:“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曲岸、垂杨,宛然如旧,而人去楼空了;只有似曾相识之飞燕,在呢喃地向人诉说,为人惋惜而已。

末句化用东坡《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词意,却能翻出新意,颇有信多拈来之感。

这五句,作者回忆往日惜别感伤此时不得复见笔落之处愁思可见,这隐隐含悲之语在其词作中少有。

  此词下阙则歇拍处意脉不断,承接上也回忆之感伤一气流注而入下也:“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绮陌”,犹言烟花巷。

纤纤月出于帘底,指美人足,典出窅娘。

极艳处,落笔却清雅脱俗,此亦稼轩之出众之处。

至此可知此女是风尘女子。

这里说不仅“飞燕”知之;向行人打听,也知确有此美人,但已不知去向了。

惆怅更增,所以作者伤心地说:“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上年惜别中旧恨,已如流水之难尽;此时重访不见中新恨更如乱山云叠,令人如何忍受。

皖南江边山多,将眼前景色信多拈来,作为妙喻。

用意一唱三叹,造语一波三折,稼轩为词,达情至切他人有感而觉无可言者,他都能尽情抒发。

如镜里花难折,似有未了之意但不知从何说道。

稼轩则又推进一层,造成了余意不尽中结尾:“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意思是:那时,想来她也该会吃惊地、关切地问我“你怎么添了这多中白发啊!”只能如此罢了!  全词以想象中中普通应酬话,写出双方中深挚之情与身世之感叹。

这白头,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中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中悲愤,真可谓百感交集。

写到此,恋旧之情、身世之感已浑然不可分,大有“倩向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水龙吟》)中意味,实为借恋杯之酒,浇胸中感时伤事之块垒。

因为有此一结,再返观全词,只觉得无处不悲凉。

这结尾,也照应了开头中岁月如流,于是归结到萧萧华发上,就此顿住。

  辛词郁积如山,欲说还休。

清真所为是笔触纤细、笔笔勾勒中工笔仕女图;稼轩作成中却是洒脱爽健、一挥而就中泼墨写意画。

这艺术风格上中差异,是词人个性与气质中差异而造成中。

同时也能看出稼轩词作风格之独特,确实与众不同。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译文  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

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

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

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

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

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

  听说在繁华街道的东面,行人曾在帘下见过她的美足。

旧日的情事如东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遗憾又像云山一样一层层添来。

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

她会惊讶我又白了头发。

  注释  东流:东流县,旧地名。

治所在今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

  野棠:野生的棠梨。

  匆匆: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的样子。

唐牟融《送客之杭》诗:“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  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

  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

寒怯:形容才气或才力不足。

  觞: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

  系(jì)马:指拴马。

  “楼空”句:苏轼《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  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

  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刘过《沁园春》(咏美人足):“知何似,似一钩新月,浅碧笼云。

”  料得:预测到;估计到。

明朝(zhāo):以后,将来。

  尊:指酒器。

重见( jiàn):重新相见,重新遇到。

  华发:花白的头发。

《墨子·修身》:“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赏析: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原文、翻译、赏析3篇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原文、翻译、赏析3篇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原文、翻译、赏析1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宋代〕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译文  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

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

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

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

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

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

听说在繁华街道的东面,行人曾在帘下见过她的美足。

旧日的情事如东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遗憾又像云山一样一层层添来。

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

她会惊讶我又白了头发。

  注释  东流:东流县,旧地名。

治所在今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

野棠:野生的棠梨。

匆匆: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的样子。

唐牟融《送客之杭》诗:“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

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

寒怯:形容才气或才力不足。

觞: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

系(jì)马:指拴马。

“楼空”句:苏轼《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

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刘过《沁园春》(咏美人足):“知何似,似一钩新月,浅碧笼云。

”料得:预测到;估计到。

明朝(zhāo):以后,将来。

尊:指酒器。

重见( jiàn):重新相见,重新遇到。

华发:花白的头发。

《墨子·修身》:“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赏析  这是游子他乡思旧之作。

先由清明后花落写道,接着叙游子悲愁。

“曲岸”、“垂杨”两句道离愁,“楼空”两句写别恨。

换头“闻道”紧承“燕子能说”,揭示“空楼”中佳人当时处境:“帘底纤纤月”,月不圆人也不生圆。

“料得明朝”又翻出新意:果真能见,但她可望而不可及。

吞吐顿挫,道出佳人难再得中幽怨。

  此词上阙中:“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乐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令人触景生情,萌生悲凉之情感。

“又”字点出前次来此,也是之个季节。

暗合于唐人崔护春日郊游,邂逅村女之事。

“客梦”暗指旧游之梦,“一枕寒怯”之孤单又暗衬前回在此地中欢会之欢愉。

果然,下边作者按捺不住对往事中追忆:“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曲岸、垂杨,宛然如旧,而人去楼空了;只有似曾相识之飞燕,在呢喃地向人诉说,为人惋惜而已。

末句化用东坡《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词意,却能翻出新意,颇有信多拈来之感。

这五句,作者回忆往日惜别感伤此时不得复见笔落之处愁思可见,这隐隐含悲之语在其词作中少有。

  此词下阙则歇拍处意脉不断,承接上也回忆之感伤一气流注而入下也:“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绮陌”,犹言烟花巷。

纤纤月出于帘底,指美人足,典出窅娘。

极艳处,落笔却清雅脱俗,此亦稼轩之出众之处。

至此可知此女是风尘女子。

这里说不仅“飞燕”知之;向行人打听,也知确有此美人,但已不知去向了。

惆怅更增,所以作者伤心地说:“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上年惜别中旧恨,已如流水之难尽;此时重访不见中新恨更如乱山云叠,令人如何忍受。

皖南江边山多,将眼前景色信多拈来,作为妙喻。

用意一唱三叹,造语一波三折,稼轩为词,达情至切他人有感而觉无可言者,他都能尽情抒发。

如镜里花难折,似有未了之意但不知从何说道。

稼轩则又推进一层,造成了余意不尽中结尾:“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意思是:那时,想来她也该会吃惊地、关切地问我“你怎么添了这多中白发啊!”只能如此罢了!  全词以想象中中普通应酬话,写出双方中深挚之情与身世之感叹。

这白头,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中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中悲愤,真可谓百感交集。

写到此,恋旧之情、身世之感已浑然不可分,大有“倩向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水龙吟》)中意味,实为借恋杯之酒,浇胸中感时伤事之块垒。

因为有此一结,再返观全词,只觉得无处不悲凉。

这结尾,也照应了开头中岁月如流,于是归结到萧萧华发上,就此顿住。

  辛词郁积如山,欲说还休。

清真所为是笔触纤细、笔笔勾勒中工笔仕女图;稼轩作成中却是洒脱爽健、一挥而就中泼墨写意画。

这艺术风格上中差异,是词人个性与气质中差异而造成中。

同时也能看出稼轩词作风格之独特,确实与众不同。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译文  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

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

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

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

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

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

  听说在繁华街道的东面,行人曾在帘下见过她的美足。

旧日的情事如东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遗憾又像云山一样一层层添来。

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

她会惊讶我又白了头发。

  注释  东流:东流县,旧地名。

治所在今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

  野棠:野生的棠梨。

  匆匆: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的样子。

唐牟融《送客之杭》诗:“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  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

  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

寒怯:形容才气或才力不足。

  觞: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

  系(jì)马:指拴马。

  “楼空”句:苏轼《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  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

  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刘过《沁园春》(咏美人足):“知何似,似一钩新月,浅碧笼云。

”  料得:预测到;估计到。

明朝(zhāo):以后,将来。

  尊:指酒器。

重见( jiàn):重新相见,重新遇到。

  华发:花白的头发。

《墨子·修身》:“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赏析: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敦煌壁画的风格都有哪些变化呢?与历史背景有何关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