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国有哪些比较厉害的外号呢?
【千问解读】
不但要拼实力,还要拼名气和宣传。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名气迅速的传播呢?毫无疑问,一个响亮的绰号就是非常好的宣传手段,还未闻其名,先听到绰号,早已把敌人吓唬住了,这就是想要达到的效果。
那么三国有哪些比较牛气的绰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五 幼麟——姜维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
姜维人称天水麒麟儿,麒麟和龙凤一样是吉祥物,所以是对俊杰人物的一种美称,至于幼麟和麒麟儿之称,都是由于姜维少年得志、超凡的才能在年轻时就已经显露出来。
幼麟这个绰号不但好听而且霸气! 第四 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早年就来到隆中,住在山间的一所草庐中。
他经常到田里做点农活,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和钻研经史百家学说。
他胸怀大志,密切注视着全国形势的发展和各派军事力量的变化,考虑着治理天下的大计。
他经常和当地一些名士交往,谈古论今,品评人物,交流对时局的看法。
诸葛亮才思敏捷,政治眼光锐利,对问题的认识往往超出常人一筹,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卧龙先生”,把他比做隐伏在隆中的。
卧龙不但给人神秘的感觉,而且听起来就是牛人一个。
第三 冢虎—— 冢是坟墓,也有隐藏之意,可以说是荒野之地。
冢虎的意思,就是在荒野的老虎,平时不会出现,但在夜深人静就会到人群中害人,形容司马懿善于隐藏,阴谋深重。
因为传统描写司马懿,是一个志大才高,但隐忍持重,充满阴谋,为了实现理想,潜伏数十年不动声息的人。
尽管不信任他,提醒了,但他都一直隐忍,以博取信任。
后来他终于忍过了曹魏的三代英主,上位夺权, 冢虎真的太适合司马老贼了。
第二 —— 恶来是的大臣,飞廉之子,以勇力而闻名。
之时,他被周王处死。
恶来是可以跟犀兕熊虎搏斗的勇士,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帝辛。
飞廉、恶来都是的忠臣,为商朝战斗到死。
其后人建立秦国灭掉了。
典韦因为武艺高强,武器双铁戟,忠心护主,一代忠臣,是当年曹操得意猛将。
曹操初见他时曾赞为“古之恶来”。
第一 —— 孙策号称小霸王。
孙策之所以成为小霸王,是因为孙策打遍三国时期的江东地区 无敌手,武力值很高,更是在与刘繇的交战中表现抢眼生擒刘繇手下一员武将、吓死一员武将。
自此人人皆称他 小霸王 。
而霸王乃 是的绰号。
项羽是历史上最强武将,力举千斤顶,威武无敌。
而三国里叫“小霸王”寓意就是把 孙策的骁勇无敌与项羽相媲美。
孙策小霸王的绰号应该算是三国中最牛气的了,毕竟是敢和项羽相提并论的男人。
一个人的绰号可以从侧面反应一个人的实力。
上面的这五个绰号听起来很牛,但是也是货真价实的。
你还知道三国中更多牛气的绰号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日本拿出三条铁证,拒绝韩国要求,不修改韩国曾是中国的附属国
而一向爱篡改 历史 的日本文部省这次却强烈拒绝,并且提出三条铁证。
韩国历史教科书 第一:国号来自中国皇帝赐名 在古代,中国十分强大,而作为中国的附属国是很多小国觉得十分荣幸的一件事情,这些小国都热衷于向中国皇帝祈求赐予国号、国名等。
可以说,现在亚洲大部分国家的国名都沿袭曾经中国皇帝赐予给他们国家的国号,甚至包括日本! 而朝鲜国号的来由,同样与中国皇帝有关。
公元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
当时朝鲜已是中国的附属国,李成桂为了得到的认可支持,派使者请赐予国号。
朱元璋认为其“朝日鲜明”,裁定其国号为朝鲜。
这一历史无论是在朝鲜还是中国都有很多的记载。
时期,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几乎亡国,全赖明朝的全力支持才得以周全。
明太祖朱元璋 第二:朝鲜向中国进贡 日本专家指出,自开始,朝鲜就开始向中国进贡大量的特产和美女。
而中国人很熟悉朝鲜盛产人参,这是因为历史上朝鲜就将大量的人参作为特产献给中国。
而自开始,朝鲜开始进贡美女,一时间,元朝和明朝朝廷形成一种攀比之风,谁家来自朝鲜的女奴少,谁就会被耻笑。
第三:朝鲜国王跪地迎接清朝使者 明朝灭亡后,朝鲜以为摆脱的机会到了,拒不承认清朝和进贡,还时常作乱。
清朝建立者对朝鲜发动战争,没几天便征服了朝鲜,俘虏朝鲜王族几百人作为人质另外俘虏了近50万的朝鲜人,朝鲜国王这才臣服于清朝。
每次清朝派来使者,朝鲜的国王都要去汉城的迎恩门跪拜迎接使者,在慕华馆接待使者。
这对一个国家来说真是一段屈辱,因此韩国至今对此只字不提。
如今,韩国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实在是可笑,我想除了日本提出的三条铁证,应该还有千千万万条可以证实“朝鲜在历史上曾是中国附属国”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老狐狸大汉奸吴三桂为什么斗不过年轻的康熙呢?
关于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争议,出于各种各样的立场,人们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我认为我们评价历史,应该就事论事,不应该被主观情绪所主导。
本文主要分析吴三桂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反清为何还会失败。
吴三桂发动的规模有多大? 清朝得以入关,吴三桂等明朝降将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入关之后,吴三桂等明朝降将为清朝的建立依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表彰这些明朝降将作出的贡献,同时为了卫戍边疆,控制南方各省,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为靖南王,镇守福建,统称为三藩。
因为身份特殊,同时还肩负对明朝残余势力的清除任务,因此三藩在所镇守地区权力极大,除了直接掌控军队外,还掌管该地区的赋税和人事任免等权限。
一直到初年,由于清朝内部统治者的更替,、相继去世,年幼的康熙继承皇位,在康熙即位初期,并未亲政,有等老臣在,三藩也并未敢作乱。
等到康熙铲除鳌拜,亲政后,开始将撤藩纳入到执政目标中来,此时清朝中央军事范围主要在北方,形成保卫京师以及驻防重要城市的范围,而南方主要由三藩来掌管。
三藩此时已不仅仅是三藩,当时吴三桂的部将王辅臣被选拔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再加上耿精忠与(尚可喜之子),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之势。
三藩中吴三桂兵力最强,兵马不下三十万,耿精忠次之,兵马不下十五万,尚之信兵马最少,也在十万以上,再加上依附势力,三藩总兵力达七十万之上。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康熙决定裁撤三藩,随后吴三桂杀云南巡抚,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公然反叛朝廷。
而当时清廷仅仅调集七万兵马,根本无法与三藩相抗衡,所以三藩之乱之初,吴三桂一路,从云南一直打到湖南,马饮长江,而后三藩随后响应。
吴三桂的反清行动引发了清朝反清的高潮,清朝统治者深感岌岌可危,年轻气盛的康熙甚至要。
可以说,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那么吴三桂在这么有利的局势下,为何最后还会失败呢?下文将会进行深入分析。
地理因素是吴三桂反清战争的重要限制因素 吴三桂带动的三藩之乱没有成功,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地理条件限制了吴三桂的发展,回望历史,你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北伐只有一人成功了,其余都无法站稳脚跟最终失败。
其实,朱元璋的北伐也是以南京为根据地,在统一整个南方后,趁着式微一鼓作气打过去的。
除了朱元璋的北伐获得胜利外,整个历史上得北伐都很少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时,的前半生,尤其是打败强大的,几乎统一整个北方,结果在长江数次战败,最后竟然对着长江哀叹,上天划出长江,就是要分南北。
当然,相对来说,北方想要统一南方还是容易点的,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政权,大部分都是由北向南统一的。
要是从南方向北方统一,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同样是三国时期的,数次北伐,别说进入中原,连长江北岸不远的合肥都打不下来。
究其原因,从历史的原因来说,北方开发较早,人口资源丰富,南方人口相对较少;从地理上来说,中国的地形是,北面多平原,而南方多山河,北方多,南方水军厉害,船可以慢慢造,没有马场是养不出马来。
吴三桂造反,从云贵高原入湖南,走的其实是一条西高东低的路,从长江上游地区,往下游打,在准备得当的情况下,能够马饮长江水,也不是困难。
但是要是从湖南,过长江再往北进军,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吴三桂兵锋所指,最多就是长江,其造反的愿景也并非推翻清朝的统治,而是希望划长江而治,通过控制四川、陕西以及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对中原地区进行包围。
吴三桂从康熙十二年造反,历时八年也算是与清廷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相持局面。
吴三桂作为反清领导者,年事已高,缺乏进取精神 前面已经说到,吴三桂反清与北方形成长达八年的对峙局面,可以说,吴三桂并非没有机会取得胜利,如果在三藩气势强大,而清廷准备不充分的时候,直接向北进军,或许还有获胜的可能。
然而,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此时的他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变得有些昏庸迟钝,对军事上的决策也拿捏不准。
这也是导致他后来败兵的原因之一。
如果真的了解明末的历史,就会发现吴三桂在军事上是一个很优秀的将领,在松锦战役前期,年仅二十几岁的吴三桂以其高超的战斗技能与清军打一个平手,在此之前,明军野战几乎不敢与清军对战。
吴三桂也以首功镇辽东,明军在松锦战役结束后几乎主力尽失,唯有吴三桂的军队保存建制,吴三桂也因此成为所依赖的将领,曾经赐予尚方宝剑,主要负责辽东军事。
在中,李自成将农民军精锐部队主力调来攻打吴三桂,吴三桂也是用实力教李自成做了一把人,李自成从山海关大战失利后,几乎一路溃退,吴三桂在邀请清军入关之后,穷追猛打农民军,吴三桂可以说是清朝建立的最大功臣。
饰演的《康熙大帝》片尾曲,向上天再借五百年,唱起来是相当霸气,其实,别说五百年,吴三桂要是再年轻个十岁,反清可能不是以长分界线,而是以秦岭淮河;要是吴三桂年轻个二十岁,还真就是当年划黄河而治的想法;吴三桂要是年轻个三十年,正好三十多岁,那就是跟清军死磕到底。
人在不同的年龄时期,所考虑的事情不一样,六十多岁的吴三桂,其实内心真实所想,不过是自保云贵之地,是康熙削藩,逼着吴三桂造反,结果吴三桂这一反就打到了长江,充分说明了,,也不容小窥啊! 三藩看似强大,实际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吴三桂反清,说到底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伙同三藩,在叛乱初期大家四处响应,表面轰轰烈烈,实质上三藩内部各个心怀鬼胎。
三藩之乱,虽名为三藩,真正反清到底的只有吴三桂,当然,往前追溯,吴三桂与其他跟清廷的关系就不一样,其他藩王本身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对明廷没有任何好感,都是反明之后,无路可走,早早就投奔了后金。
而吴三桂一直是辽东抗清主力,一直到明朝灭亡之后,才不得已与清军合作。
正因为如此,真正反清的只有吴三桂,等到形势对其他藩王不利的时候,就选择了投降,康熙在应对三藩之乱的时候,采取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反叛者进行招抚,以此来分化瓦解三藩的实力,从而彻底孤立吴三桂,然后再进行打击。
形势对叛军不利后,靖南王和平南王早早就被清王朝以只诛首恶,从者不究的糖衣炮弹给顺利收编了,耿精忠和尚之信归顺之后,吴三桂也就独木难支了。
除了其他藩王之外,就连吴三桂一手培养的老部下,也都一一被劝降,三藩内部一盘散沙,让吴三桂无从下手,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
其实,我认为,即使三藩都有反清的决心,内部也不会妥协,毕竟皇帝只有一个,当年、朱元璋、三股最大的反元势力,在北伐之前先是痛痛快快的打了一场,然后才北伐的。
这一点,估计吴三桂也是知道的,对反清这件事,吴三桂深知,从头到尾就是他最坚持的事情,当时三藩在反清的时候,台湾的(也是支持明朝的政治势力)不但不帮助三藩,反而从三藩的后背打击三藩,致使耿精忠等部腹背受敌,最终投降清廷。
吴三桂反清为的是一己私利,没有一个好的旗号 吴三桂反清可以说是一手好牌,当时清朝统治下的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假如吴三桂能够有一个好的旗号,反清还是大有可为的,然而吴三桂反清的最后,是自己称帝,最后走上了穷途末路。
这就要说到吴三桂的黑历史了,农民军攻打北京时,吴三桂是崇祯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的救星,结果吴三桂勤王速度缓慢,最终使得李自成打进北京,自杀。
当时的吴三桂处境很艰难,在无奈之下先是投降给了李自成,然而转而又背叛李自成,夺取了山海关,紧接着开始邀请清军入关。
在清军入关的过程中,吴三桂扮演了一个不是很正面的角色,其实从当时打击农民军的角度来说,吴三桂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毕竟农民军推翻明朝,并且逼死了吴三桂的“君父”崇祯。
在入关之后,吴三桂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攻击农民军,也避免了与明朝残余势力的对抗。
随着清军的壮大,农民军与开始进行联合,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就不得不把枪口对准南明政权。
吴三桂不承认皇帝后代福王的合法性,十分敌视南明,派出的使者找他上拜帖,他不但拒绝,还摆臭脸羞辱史可法和南明。
后来被他抓住,他竟要斩首永历,不留全尸。
永历帝在临死之前问吴三桂:“你难道不是汉人吗,不是大明的君臣吗?你为何叛国负君到如此地步呢?” 吴三桂为了向清廷邀功,最后还是杀了永历帝,等到康熙想要削藩,吴三桂再想打反清复明的旗已经没有任何号召性了,吴三桂反明而杀永历的事情,是得不到哪些反清人士的同情的。
假如,吴三桂没有这样的黑历史,三藩之间必然会有一个更加有愿景的政治口号,假如与台湾的郑氏达成合作,三藩兵分多路开始北上,郑氏从水路而上,击败清朝如儿戏一般。
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这句话放在反清的三藩身上,可谓是十分恰当了。
总结: 1681年历时了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结束了,与康熙对抗的几年里足以看出吴三桂还是很有实力的。
总体来说,吴三桂起兵造反的失败有其地理因素上得重要影响,也有其自身的原因,而三藩之间也是存在巨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反清愿景上未能达成一致。
最终是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