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都有哪些成果呢?
【千问解读】
下西洋是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郑和下西洋,不但在明代就是众口纷传、影响深远的盛举,时至今日,也仍是举世皆知、广为传诵的史迹。
郑和是云南昆明人,本,他的父亲生三子四女,郑和在弟妹间排行第三。
后来郑和入燕王府中为,得朱棣赐。
朱棣即位后,为了取得官方对海外贸易的全面控制,计划派遣庞大的船队下西洋。
朱棣想让郑和担任船队总制,事先召见相士袁忠彻入宫询问。
袁忠彻说:“郑和姿容丰伟,才智过人在太监中罕与伦比,是最好的人选。
”所以,朱棣在1405年颁诏,任命郑和为宝船队的总督,以为副手,率领船队,远下西洋。
明初的西洋有二重含义:一指南海南部以西的海洋,指位于古里的西洋国。
郑和七下西洋,指的是开航古里。
从1405年12月,郑和率领的船队初次开洋,到1433年7月最后一次返国为止,前后共计七次下西洋。
第一次,1405年12月至1407年9月2日,到达的国家有、爪哇、旧港、、满刺加、古里(科泽科特)、溜山、忽鲁谟斯(霍尔木兹)、天方(吉达)阿丹(亚丁)。
第二次,1407年12月至1409年8月,船队访问了遥罗爪哇、锡兰山、古里。
第三次,1409年12月至1411年6月,船队去过逼罗、爪哇、古里、天方 第四次,1413年12月至1415年7月8日。
船队经过瓜哇、古里、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索法拉港)、木骨都束(摩加迪沙)、卜剌哇(希腊瓦)、麻林(基尔瓦)。
第五次,1417年12月至1419年7月17日,郑和奉命伴送十五国使团返国,最远到达霍尔木兹、亚丁和基尔瓦。
第六次,1421年1月至1422年8月,郑和奉命送忽鲁谟斯等使节返国,到达印度洋中的霍尔木兹、亚丁、摩加迪沙、布腊瓦和马尔代夫群岛。
第七次,1431年12月至1433年7月6日,船队到过霍尔木兹、摩加迪沙、布腊瓦、亚丁、吉达等二十国。
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船队,其人数之多,船只之巨,在当时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船队中的船只,有宝船、马船、粮船、座船和战船五类。
七下西洋每次动用的船只,仅以宝船而论,最高数字是六十三艘,一般都在四十艘以上。
第一次出航至少动用了二百艘船,成为以后所次下西洋的楷模。
中国宝船运往各国的货物,如锦绮、纱罗、绫绢以及青花、釉里红瓷器,都是独步世界的产品。
各种青瓷盘碗、烧珠、麝香、大黄、肉桂、铁鼎、铁铫、铜器,也是大宗出口货物。
从印度洋运往中国的货物更是名目繁多,合计一百八十五种。
其中香类二十九种,类二十三种,药品类二十二种,五金类十七种,布类五十一种,用品类八种,动物类二十一种,颜料类八种,食品类三种,木材类三种。
香药、胡椒、苏木和珍宝、棉布,占进口货的多数。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处在往来西洋的要道的三佛齐地方,被以为首的一伙走私商人所占据,接连抢劫货船。
所以,郑和在1407年从西洋回朝时,特地驱船到三佛齐查看。
郑和派人找到了陈祖义,向他宣谕,要他保证海上的平安。
陈祖义是广东人,经常劫掠各地来往货船。
对于郑和的宣谕,他因慑于船队兵多势大,不得不说愿意一切照办,一切唯郑和之命是从。
但是在暗地里,陈祖义却别有阴谋。
他暗自调兵遣将,多方布置,打算趁郑和不备,突出偷袭,将郑和的船队一网打尽。
不料走私集团中另一帮的头目施进卿,对陈祖义早就怀恨在心,所以在获悉了陈祖义的计谋后,派人悄悄通知了郑和,使郑和预有所备。
陈祖义按照计划发兵偷袭船队,郑和早就严阵以待了。
指挥官兵杀敌,陈祖义部下死伤五千多人,并生擒了陈祖义。
郑和把陈祖义擒回朝来,向朱棣献俘。
朱棣痛恨陈祖义反复无常,觉得不宜留存,就传旨把他杀了。
这时,正好施进卿派他的女婿丘彦诚前来朝贡,朱棣便下令,在旧港设立宣慰司,任命施进卿为宣慰使。
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经过锡兰岛,岛王亚烈苦奈尔邀请郑和船队在港湾停泊,而暗地里发兵包围船队。
郑和发现这一阴谋,派三千精兵,攻破岛国都城,俘虏了亚烈苦奈尔。
港口的岛兵连忙回军自救,郑和前后夹击,大破岛兵。
第二年回朝时,郑和将亚烈苦奈尔押回。
朱棣下令赦免亚烈苦奈尔,遣他回国。
郑和在归途中,特地绕道吕宋,官谕大明的诏命。
吕王也随郑和入京。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中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
历史上有名的郑和在有生之年经过七次航海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首先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当局者能够有这种对他国外互相交流的思想总归是好的。
郑和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在当时虽然航海技术能够有能力在大海上航行,但一切都是未知,这种勇气也是可嘉的。
在当时看来这种做法确实是疯狂的,由于以前没有人这样做过,但第一次出海也带领了两万多的人航海。
出去以后推行共同和平的政策,被别国利益相待,维护了当时动乱的东南亚秩序。
让更多的小国知道了的存在。
震慑到了当时在中国南部沿海的海盗,维护了东南沿海的安全。
郑和在出海时带上了丝绸瓷器等我国特有的物品。
在当时深受别国的喜爱。
换来了黄金白银,香料等我们没有的物品。
促成了了双方的贸易合作关系,来来往往。
加速了他们对大陆以外的未知探索,进一步了解了外面的情况。
如此大阵仗的出海航行,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使得出现了更适应大规模航行的船。
通过这种对外贸易,使更多的小国臣服。
增加了当朝的收入,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
同时也是一种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还有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大国的形象在当时深入人心。
友好的交流与合作促使了更多的外交国家。
友好爱好和平的形象得到了认可。
对一些传说中的国度进行了访问,开阔了封建社会人们的视野。
这对当时可以说是很超前的。
经过多次航海,对一些地理地标进行了更加精确的测量测绘。
促进了地理信息的发展,航海图也更加精确,对后来的进一步探索打下了基础。
航海技术也越来越强大,最远可以航行到非洲等地,加强了与别国的联系。
当时这种大规模的航海出行,也有一定的缺点。
每次航海耗时不短,每次出海都会有上万人随行,难免也会有国家经济支撑不住导致无法继续的地步,而放弃一次航海任务,限制了进一步的探索。
也不免有一些伤害了国内经济储备。
在当时出去也是,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一些应急措施也不够强大,出去的这些人随时可能会再也回不来了。
每次出行只是在沿海地区与别国交流,不能深入,也是一种限制。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西方国家对东方神秘国度的向往,加速了世界的各国的进一步联系,无论是他国对我们的了解还是我们对别人的了解,出发点是好的,功大于过。
致使明朝成了当时一流的国家。
受到别国的臣服,礼仪之邦深入人心。
在受到限制被迫放弃继续航行时,也是一种损失,减缓了对时代的探索。
可以说虽然古人对新事物的探索是由衷的热爱,郑和的航行就是最好的体现。
郑和七下西洋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多数被毁,他多次下西洋的原因也就成了难解之谜。
历史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种观点: 寻人说。
有传言说后,建文帝并未身亡,而是通过宫人们的帮助流亡海外,所以部分学者便推测郑和七下西洋是奉了朱棣之命寻找建文帝。
但是,反对者认为,像寻找建文帝这样的敏感事情,应该秘密进行,断不能如此大张旗鼓。
耀兵异域,宣扬皇权说。
郑和研究专家庄景辉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落实的“皇权思想”。
明成祖是一个有野心、胸怀抱负之人,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征服海外,巩固皇权。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大张旗鼓,装金带银,因此有耀武扬威之嫌。
加强贸易,互通有无,发展经济说。
明成祖为登上帝位,发起了持续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
这场战争让诸多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而后朱棣又要、为迁都北京而,导致朝廷财政赤字,。
帝位稳固之后,朱棣为了发展经济,便把眼光放到海外,不厌其烦地派郑和下西洋,大事宣传大明国之威武,让海外朝贡,并吸引他们来与大明朝互通有无。
事实也证明,开通与海外的贸易往来,的确为大明朝的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满载宝物而行,每到一个国家,都要送给国王很多礼物,当然礼尚往来,他也带回了很多别国的奇珍异宝。
史书记载,郑和下西洋时,帮助了很多国家,而且没有用武力掠夺任何一个国家,所以有人就把其下西洋称为“和平之旅”。
这些原因或许是,朱棣毕竟是一国之君,不管是虚荣也好,为了经济发展也罢,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
无论郑和下西洋的确切目的是什么,朱棣对其航海的支持都让大明王朝在当时树立了不可撼动的威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曾经蒙古铁骑打遍世界无敌手 为什么最后会输给被严格管理的汉人呢
不为人知的郑和下东洋:督师10万东渡出使日本
一怒之下,断绝中日交往,实行海禁。
夺得帝位后,希望四海宾服,便试着开放海禁。
岂料这一来却让日本浪人钻了空子,如潮水般涌来。
“倭寇”势力渐大,越闹越凶,甚至有时候明朝官军都不能敌。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永乐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只,寇穿山,百户马兴与战死亡。
寻寇苏州府松江府诸处。
” 日本浪人仅凭十几只木船,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如入无人之境。
“鬼子”进村,烧杀淫掠。
中国百姓避之不及,纷纷逃难。
必须指出的是,明朝所谓“倭寇”,与后来大举进攻中国的日寇不同,不是政府正规军,而是日本政府也管不了的海匪。
就像21世纪的索马里海盗,索马里政府也奈何他不得。
尽管如此,朱棣还是决定采取中国传统“告御状”方式,将官司打到国外。
于是,“下东洋”的故事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先于“下西洋”发生了。
永乐二年,即1404年,郑和督师10万从桃花渡(今浙江宁波附近)东渡出使日本。
大名鼎鼎的“”目的有五个: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迎佛牙、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那么郑和下东洋的主要使命是什么?《明史·戎马志》记载,只做了两件事。
一件,晓谕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
” 二件,“许以贸易”。
双方签订《堪合贸易条约》,“堪合”乃明朝朝廷颁发的执照签证。
日本人在条约下,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
中国的丝绸、瓷器、书画、资财等等,尽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而非“野蛮打劫”地拿走。
此时日本,怀义王已经作古。
第三代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统一,明史称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源道义”。
这个日本的实际统治者,眼见明朝大队人马押送着大量宝物到访日本,也不在君臣礼仪虚名上较劲,遂象征性地杀了二十多个海盗浪人,将首级送给大明使者。
并接受了明朝封号、金印、冠服等,表示臣服,按属国的名分向呈递国书,奉明正朔。
郑和带着20多个倭寇首级和足利义满“臣服表”回国交差,朱棣找回了超越老爹的面子,满心欢喜,对日本国“嘉其勤诚,赐王九章”,又向源道义赠送了金银、瓷器、书画等物,并允许日本国朝贡团人员总数可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贸易。
此举促使当时中日关系的改善,也是郑和出使日本的成果。
明史学者总结“郑和下东洋”,赞其以经济手段怀柔,“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反观日本政府这一方,得到了实惠,并无什么损失。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打莫斯科方法杨七郎妻子儿子是谁?杨七郎杨延嗣有几个老婆?古代洛阳简介宋朝有那些州?乡?镇?光绪皇帝原来这么叛逆!慈禧许给他的妻子竟然终身都不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