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为什么要削藩?削藩为什么失败了?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内忧外患 后,但藩镇力量非但没有根除,反而保存了下来,唐王朝中央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特别是河朔藩镇,嚣张跋扈,不听朝廷命令,修城营垒,并相互联姻,结成同盟,共辱朝廷。

同时,边境民族借口助国平乱,多次入侵边境掠夺财物,唐王朝也渐渐失去对周边民族强有力的控制。

多次联合侵扰西南边界,自己更是攻陷河陇地区;回纥也不像以往恭顺,变得傲慢无礼,甚至骚扰周边地区,抢掠财物,唐朝边境岌岌可危。

面对这样内忧外患的局面,肃宗、代宗只能采取能抵御就抵御,不能抵御就求和安抚的政策。

削藩原因 唐德宗即位初期,确定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是因为: 一、唐与吐蕃兵力差距之大,唐廷的边备尚虚,不宜作战。

安史之乱之后,吐蕃趁唐朝边防空虚,占领河陇地区,使吐蕃与唐的边界线渐近长安。

唐廷北方边境强盛的五个藩镇,范阳、河北已成叛镇,吐蕃尽占河西、陇右两地,只剩朔方军一支,而朔方军因仆固怀恩的反叛损失惨重。

二、藩镇受挫,是朝廷平藩的大好时机。

代宗时期,朝廷利用河朔藩镇间的矛盾,挫败田承嗣的锐气,并镇压李灵耀的反叛,扫除财政运输上的障碍,为平定藩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当时并没有在这种有利条件下继续削弱藩镇,反而一味“姑息”。

藩镇不仅没有收敛,而且互相联合,各筑堡垒,扩充实力,气焰愈发嚣张。

三、藩镇叛乱使德宗安逸的少年时期蒙上了阴影。

德宗身为代宗的长子,早年在宫中生活安逸富足。

安史之乱爆发后,十四岁的李适被迫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与他之前的安逸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德宗的母亲也在安史之乱中下落不明,代宗和德宗都长期寻找,也没有结果。

四、德宗年轻有为,有恢复盛唐之心。

代宗即位,封李适为太子,二十一岁的李适正值青年,代宗封李适为,平定藩镇叛乱。

李适亲临战场,对藩镇的危害认识深刻。

德宗即位后,希望有一番作为,恢复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

交好外族 稳定内部藩镇的前提是需要安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唐德宗即位之初,就主动与外部民族建立起友好关系。

首先,德宗与回纥修好。

德宗在还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时期,在陕州黄河北岸会见过前来助唐平叛的回纥登里可汗。

登里可汗以他拒绝在其帐前跳舞为失礼行为,将他身边的亲信等人活活打死,并“以(雍)王少年未谙事,放归本营”。

这就是著名的“陕州之辱”,德宗一直视此事为奇耻大辱。

但继位之后,为了更利于削藩政策的施行,德宗暂时放下与回纥可汗间的恩怨。

并且答应回纥可汗的要求“以帛十万匹、金银十万两偿其马直”,重修旧好。

其次,主动遣使求和于吐蕃。

唐德宗两次派遣韦伦出使吐蕃,双方互换俘虏。

德宗又遣崔汉衡两次至吐蕃“定界盟”。

牺牲利益与吐蕃成功结盟,促成。

唐朝被迫放弃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正式承认吐蕃在河、陇地区事实上的统治权。

最后,此时的南诏归附吐蕃,吐蕃与唐结盟,那么南诏与唐边境也保持相安无事。

外部关系较为稳定的情势,为德宗集中力量削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削藩失败 一、准备削藩 唐德宗从即位初就开始为削藩作准备。

首先,进行财政改革。

积极推行杨炎的两税法,扩大中央的税源基础,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其次,将的朔方军一分为三,将统治西川地区十四年的崔宁召回中央,增强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成功镇压刘文喜叛乱。

最后,因吐蕃与唐清水会盟,唐德宗将防御吐蕃的西北兵力部署至东北,增强削藩的军事力量。

但德宗强势出击,攻击面积过大,很快其雄心壮志就被淹没在战火之中。

朱泚之乱 二、战乱开始 河北藩镇在唐德宗的坚决镇压下产生恐慌,他们为保护共同的利益选择联合在一起,并且勾结山南东道节度使,对抗朝廷。

承德臣之子李惟岳上表,希望朝廷任命他接任节度使之职,德宗强烈反对,就此拉开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战争。

三、一波三折 最初,朝廷取得初步胜利。

淮西击败梁崇义。

随即,魏博田悦接连战败;成德重要将领之一张孝忠投奔幽州朱滔,李惟岳被手下王武俊刺杀,篡夺成德节度使,投降于朝廷;平卢李讷谋求朝廷和解。

面对初步胜利,唐德宗并没有就此缓解与诸藩镇的矛盾,反而希望趁势出击,进一步削弱藩镇。

帮助德宗取得胜利的藩镇不但没有得到犒赏,还要面临被削弱的威胁。

李讷谋求和解失败;朱滔因分赃均很是不满;王武俊没有求得成德节度使的任命。

因此,诸藩纷纷叛变解救魏博,并各自称王,战争再次掀起。

随即淮西李希烈为达到自己的扩张目标也成为反叛力量,并完全切断了南方的供应线路。

更让德宗没有想到的是,泾原兵的叛变。

面对泾原兵的哗变,禁兵无力抵抗,德宗不得不连夜逃出京城。

随即泾原兵拥立朱泚为首领,在京城建立新王朝,朱滔与之呼应,战火燃遍了整个中原大地。

此时的唐德宗幡然醒悟,下发罪己诏检讨自己,一改强硬的态度转而采取对藩镇安抚之策,并调集朔方李怀光对付京畿叛乱者,不料,李怀光也因德宗猜忌在河中也发动叛乱。

四、无疾而终 最终,德宗不得不与藩镇妥协,提出完全既往不咎和承认政治现状的条件,希望尽快收复京城,平息战火。

兴元元年(784),通过联合吐蕃,在李晟等大将的努力下,最终收复京城。

随即朱滔投降于朝廷,王武俊、田绪、李讷与朝廷和解,朱泷战败,李怀光兵败自杀,李希烈被部将毒死。

贞元三年(787),内部战乱基本平息。

唐德宗发起的这次内战,虽然削弱了部分藩镇的势力,但朝廷的损失更为惨重。

唐德宗此次的“以藩制藩”的武力镇压最终以失败告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在老爹在世时都敢造反 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古时候“吃喝风”:盛世大唐是唐玄宗李隆基一家吃垮的?

中国的“吃喝风”古已有之,穷奢极欲的吃喝能让一个国家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后一个国君,《烈女传》上说,他“为酒池可以运舟”,令三千人作牛饮,“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

可是,兴师问罪,夏亡商兴。

末年,商纣步的后尘,在沙丘大筑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间,作长夜之饮。

的行为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终于为周武王所灭。

唐玄宗也是一个骄奢淫逸的,据《明皇杂记》记载,他的几个女儿都非常讲究吃喝,为此特地派了一个李思艺任“检校进食使”,专门管理她们的吃喝。

“水陆珍馐数千,一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

杨贵妃的父母兄妹,更是,凡豪华御食,以及国外进贡的珍稀美味,均赏赐给等人,“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一个好端端的“盛唐”景象,就这样在奢华中衰败下去。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唐德宗为什么要削藩?削藩为什么失败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