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开国帝王突然残暴真相是怎么回事?不是天性而是病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拓跋圭,生于晋咸安元年(371年),死于晋义熙五年(409年),鲜卑族人,北魏开国。

拓跋圭出生在参合陂北,祖父是拓跋代国的建立者昭成皇帝什翼犍,故幼年生活在皇宫中。

拓跋圭6岁时(376)前秦皇帝率兵进攻代国,什翼犍被子杀死,所部众叛亲离,代国灭亡。

拓跋圭臣属独孤部,开始早期流亡生活。

此时,拓跋圭虽年幼,但性格刚强,被认为是“光复洪业,光扬祖宗者”。

后,前秦政权颠覆,北方短暂的统一为分裂割据所取代。

拓跋圭乘势纠集诸部,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一月在牛川(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同年四月,拓跋圭称魏王,定年号为登国,改国号为魏,是为北魏。

拓跋圭继代王位时,整个塞上还处于分裂状态。

为了稳固地位,统一各部,拓跋圭继位后就开始了巩固势力、扩大地盘的斗争。

经过南征北战,拓跋圭成为塞外唯一的强大部落。

北魏政权得以初步巩固后,拓跋圭开始向外扩张,试图统一中国北方。

他首先灭掉了觊觎王位的叔叔,又一举兼并了势力强大的独孤部族;不久又与中原的后燕联兵,彻底击溃了强盛的宿敌铁弗部;在控制塞北后,挥兵东下,迅速占领后燕的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天兴元年(398年),拓跋圭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设立社稷,史称道武帝,继而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拓跋圭注意文化教育,以儒家文化作为统治工具;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为维护建立的北魏政权,拓跋圭还曾推行大族豪强迁离本土的政策。

作为北魏国的开国皇帝,拓跋圭为建立北魏国家北征西讨,立下。

建国后,又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为北魏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从而建立起了庞大的北魏帝国,开一个胡汉分治南北的新时代--时期。

网络配图 但是,三十岁以后的拓跋圭却成了另外一副模样,据《魏书·太祖纪》记载“初,帝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

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

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僚左右人不可信,虑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

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

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帝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

于是朝野人情各怀危惧。

有司懈怠,莫相督摄;百工偷劫,盗贼公行,巷里之间人为希少”。

拓跋圭不仅经常残杀大臣,他还常常坐在辇上,手里拿剑,直刺前面抬辇人的后脑,一人死,马上另一人代替,每出行一次就杀死几十人。

这位横扫天下的英雄怎么突然之间会变成一个不可理喻的怪人呢?后人对拓拔圭这种反常行为,曾有过多种解释:有人斥责他生性残暴;有人骂他是夷狄本性。

以上的观点都是以正常人的标准评价拓拔圭,其实这位盖世英雄并非故意倒行逆施,而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那么,拓拔圭为什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呢?专家们从外部因素和身体内体因素进行了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仕人提倡清淡和空谈的风尚,所谓“玄学”流行于世,人们思想空虚,自认为看破红尘和生死玄机,贪图清净和享乐。

当时流行服食一种名为寒食散的药物。

寒食散也叫五石散,到了又叫“乳石散”,其成分主要是由雄黄、石钟乳、青慈石、丹砂、白石英组成,属中药材里面的金石类,这些成分在《本草纲目》上都有详细说明和注解,或多或少都有毒性,现代化学技术也测定出,这些金石主要是有毒的汞、铅、砷、硫化合物,这和道家的炼丹也有区别,显著区别在于“五石散”是自然矿物,炼丹是矿物的人工炼制品。

拓拔圭正是服五石散上瘾,一发而不可收拾。

魏时清谈家、驸马是服用五石散的提倡者。

当时,贵族中人相继服用,一时成为风气。

服此药后,皮肤燥热干裂,能够使人精神愉悦,还有极强的增加性快感的功效。

有点象今天的“摇头丸”和“大麻”,服后必须冷食、饮温酒、冷浴、不停的运动、穿薄布旧衣和宽大的鞋子,这样才能将药性散发,才不会磨破皮肤。

这种毒品和现代的毒品相似,久服以后极易上瘾,对身体危害也极大。

但当时的人们却认为那不是服毒,相反却认为这种服毒可以驱病强身,延年益寿。

网络配图 孙思邈对这种毒品有过深刻的说明:“五石散大猛毒。

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为含生之害。

”又:“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万事休泰。

唯不可服五石散。

”最能说明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服这种毒品的是下面这句话:“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

鲁迅也说过魏晋时期的“五石散”和“鸦片”有极其相似之处。

可以说,服食五石散是导致拓拔圭神经错乱的主要因素。

拓拔圭患病与外部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在、摧城拨寨上,拓拔圭战功赫赫,可谓得心应手,。

但在建立北魏后,他却陷入两难境地。

他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权,但却大量保留胡风胡俗,因而他不能像皇帝一样轻易驾驭政权,反而行动处处受人规范、制约,甚至皇位也不断受到威胁。

拓跋仪是拓跋圭的同祖弟。

穆陵部首领穆崇是早年护卫拓跋圭的旧属。

二人追随拓跋圭东征西讨,屡立大功。

后来拓跋仪官居丞相。

但是这两人却合谋在皇宫周围埋伏武士伺机杀掉拓跋圭,以夺取皇位。

阴谋被人告发后,拓跋圭考虑两人持有军权,党羽甚多,如予追究,牵引太多,不好收场。

而且这时西部又有战事,用人之际,不宜大兴杀戮,所以暂时没有惩办他们。

这件事使拓跋圭深受打击,也加深了他对大臣的猜疑。

403年,拓跋圭以奢豪喜名的罪名处死平原太守和跋,并诛其全家。

中垒将军邓渊的从弟尚书邓晖与和跋关系很好,拓跋圭又将邓渊赐死。

407年7月,他将战功赫赫的常山王拓跋遵赐死。

8月,又以司空庾岳“服饰鲜丽,行止风采,拟则人君”为由,将其杀死。

408年,又将宿有积怨的莫题嘲弄后灭族。

不仅如此,拓跋圭还设立候官,以刺探臣下的活动。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使拓跋圭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过分焦虑的心情也导致了他精神上的分裂。

网络配图 拓跋圭的精神分裂也直接导致了他被儿子所杀的悲剧。

拓跋圭年青时,到贺兰部见到自己母亲贺的妹妹很漂亮,就对母亲说明心意,要娶其为妻。

无奈贺兰太后坚决不答应,说:“不可。

是过美,必有不善。

且已有夫,不可夺也”。

于是拓跋圭秘密派人杀掉贺兰氏的丈夫,纳之为妃,生下清河王拓跋绍。

拓跋绍自小就凶狠无赖,喜欢打劫行人,剥光人家的衣服取乐,又常常杀猪剁狗,荒悖无常。

拓跋圭很生气,有一次,他把拓跋绍头朝下吊在井里,垂死之时才放他出来。

409年的某一天,性情无常的拓跋圭公然大骂贺兰妃,把她关在宫里,要杀掉她。

贺兰妃派人向儿子拓跋绍求救。

当时拓跋绍才十六岁,但其凶猛的性格却酷似其父,他夜里与宦官密谋,跳过宫墙,冲入天安殿。

周围侍者惊呼“有贼”,拓跋圭四处摸索半天也找不到弓刀,却被冲进来的逆子拓跋绍一刀杀死,时年三十九岁。

又据野载,道武帝时有个预言很灵的巫婆说皇帝当有飞来横祸,惟有灭“清河”,杀“万人”才可免祸。

于是拓跋圭派人屠灭清河一郡,又亲手杀人,想凑够一万整数。

最后,拓跋圭有个爱妃名字就叫万人,与他儿子清河王拓跋绍私通。

拓跋圭欲杀贺兰氏,拓跋绍看到母亲即将被杀,又恐私通之事泄露,于是杀掉了拓跋圭。

估计道武帝临死一瞬间,能够恍然大悟巫婆所说的灭“清河”杀“万人”的谶言就应验身边两个人身上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文化水平不高,他当了帝王有没有改观呢?

要说起那些泥腿子出身的,我们可能会首先想到和,但是要是说到流氓程度,朱元璋跟刘邦可是没法比,刘邦这一身流氓习气,就算是做了皇帝还是丝毫没有改变。

刘邦虽然一生落下了不少骂名,但不算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不过要说历史上最流氓的皇帝非刘邦莫属。

、朱元璋这些,出身都比刘邦好不了多少,都是没赶上希望工程的那一拨人,从小就不学无术。

可这些流氓当了皇帝以后还知道学习,好歹学点文化免得出去丢人,就只有刘邦在原地踏步,连骂人用的粗口都不带改,可见其文化水平的低劣。

骂不骂人跟素质地位没关系,只要是人,总有爆粗口的时候,但骂人的水平绝对跟有没有文化有关系,像小学都毕不了业的刘邦,就绝对不可能骂出或者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

刘邦骂人的水平极其有限,用得最多的词就是“竖儒”。

“儒”本来是指有才能的人,可在前面加上一个“竖”字,就很侮辱人了,合起来大概就是奴才书呆子的意思。

除了这个“竖儒”以外,刘邦骂人时还常常以“乃公”自居,一开口就是“你爷爷我”怎样怎样。

刘邦没文化,所以他骂的人大多数都是文化人,这跟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个道理。

著名学者郦食其来投靠他,刘邦一听是个儒生,就没什么兴趣,心想又是一个来混吃混喝的,放一边凉快去。

郦食其大概知道刘邦对文化人不大友好,既然你不见我,那我只好自己找上门去,走到门口也不说自己名字,只说是高阳酒徒。

刘邦正在享受两个美女的足底按摩,心情愉快着,一听有个酒徒来找他,就答应见了。

晚上喝点小酒,也是刘邦这个流氓的一大嗜好。

不过,接下来的剧情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郦食其满以为刘邦就算不出来迎接一下,至少也该正襟危坐吧,可一进门,就看见刘邦半躺在床上,两脚叉得大大的,闭着眼还在享受足浴,一脸的陶醉。

(郦食其:导演!搞错了吧,这就是沛公?怎么弄一流氓上来!导演:没错没错,他就是流氓,你将就应付着!刘邦也很不爽,正找编剧扯皮,你写的什么狗屁本子,不是说进来一酒徒吗,怎么变成一书生,你不知道我最烦的就是书生?一天叽叽歪歪的嘴皮子翻个不停。

) 两人都有气,看对方就不顺眼了。

郦食其也不下跪,膝盖绷得直直的,只拱了拱手,弯了弯腰,算是打了一个招呼。

大概郦食其还在想,要我给你这个流氓下跪,没门!刘邦也不搭理他,哼了一声,继续闭上眼享受。

郦食其问刘邦:“你是想帮助打诸侯,还是想着率领诸侯打秦朝呢?” 刘邦一听就破口大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他一天到晚带着一大票小弟跟老秦家掐架,正准备打到关中去端对方老窝,郦食其现在跳出来置疑他的立场,也难怪刘邦会生气。

郦食其也算有些小聪明,知道把这个流氓头子惹毛了没什么好处,赶紧见好就收:“既然你是要打秦朝,那就不该这么傲慢。

”知识分子没事就爱教训人,郦食其也有这毛病,好在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还懂得知错就改,爬起来道了歉,来人,上菜,喝酒! 不过郦食其高兴得太早了,别看他现在跟刘邦坐一快吃肉喝酒泡美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遇到刘邦不爽的时候,照样把他骂得。

搞跨了秦国,刘邦和分赃不匀,两帮人打了起来。

刘邦流氓出身,小时候架打得不少,一般人不是他对手,可要遇到项羽,挨揍的总是他。

正面打不过,刘邦就想搞点歪门邪道,郦食其就给他出主意说,项羽,你当然不是他的对手,你得挖他的墙角,私底下给这些人好处,多封几个王,这样他们即使不站到你这边,也不会再帮项羽揍你了。

刘邦觉得这办法不错,就让郦食其放手去干。

可郦食其前脚一走,后脚听说了就跑来劝刘邦,说搞这个分封制是不行的,事情只会越弄越糟。

刘邦听了脊背直冒冷汗:“又是这个竖儒,专出馊主意,几乎坏我大事!” 张良也是个儒生,不知道他听刘邦这么骂自己的同行,会是什么感想。

就这个动不动就满嘴粗口的臭毛病,很多人都不愿意跟着刘邦混。

魏豹原来就是跟刘邦混的,后来觉得项羽势力更大,就换了老板。

刘邦派人去做魏豹的思想工作,说股票现在虽然跌得比较厉害,可远期收益会相当好,你应该长线持有才对。

可魏豹听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刘邦太喜欢侮辱人,动不动就骂自己的部下,我可受不了。

当上皇帝以后,刘邦骂人就更不收敛了,他是老大,底下人也就只好忍了,个个开始修炼忍者神龟的功夫。

到后来刘邦觉得只动口不动手的那叫君子,可我是流氓啊,除了继续“竖儒”以外,他还养成一新习惯,开会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老爱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便盆用,往里面撒尿。

他倒是方便,不用跑厕所了,可那些儒生就倒霉了,每次上朝都得多准备一个帽子,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著名的“商山四皓”打死都不愿意来,人家好歹是名人,怎么能受这种侮辱,也只有郦食其这样要官不要脸的人才受得了。

刘邦当然也很郁闷,我缺点是不少,可我也有优点啊,骂人归骂人,可你要说的有道理,我还是会给你甜头吃的。

比如说那个陆贾,一天到晚在刘邦耳朵旁边念叨,老讲《》怎么说,《尚书》怎么说,刘邦很烦这个,你不就是比我多念了几年书,拿到了一张大学文凭,至于成天到我跟前显摆吗? 心里不爽要是不骂人,那就不是刘邦了:“你爷爷我在马上打下了这份家业,你说那些有屁用!”陆贾就回答说,你是靠拳头打了天下,难道你还想用拳头来治理天下?刘邦觉得是有点道理,马上就拍着陆贾的肩膀说,你说得很对,现在有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去把你的那一套都写下来……刘邦玩起变脸来很职业啊,从一脸愤怒到只需要那么几秒钟,看来在巴蜀待过的人就是不一样。

汉高帝七年,北边的匈奴想来打秋风捞点好处,刘邦一边派使臣去谈判,顺便搞搞间谍活动,一边准备派兵征讨,先下手为强的道理流氓都懂。

匈奴人也有点鬼聪明,故意只把老弱病残拿出来,所以这些使臣回来都说匈奴不怎么样,揍他们那是轻松加愉快。

只有一个叫刘敬的看出匈奴这点鬼名堂,就劝刘邦不要打。

可能是他话说急了点,刘邦听着不舒服,一言不合脏话就喷涌而出:“你这杂种!凭着两片臭嘴捞得官做你就翘尾巴,今天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

”把人一关,刘邦就带着小弟们出发了,他要用辉煌的胜利来扇刘敬的嘴巴。

结果大家都知道,刘邦一到平城,就被匈奴围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后才得以脱身。

回来之后,他马上释放刘敬,同时赏赐给他食邑二千户,并封他做了建信侯。

刘邦在世时骂人无数,死后自己也免不了被别人骂,魏晋时最嚣张的就骂他“时无英雄,使”。

可不管刘邦怎样骂人,对手底人下还是相当不错的,否则那些小弟也不会死心塌地地跟他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帝王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收复幽云十六州?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北魏开国帝王突然残暴真相是怎么回事?不是天性而是病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