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时期,上层士族妇女与下层妇女地位如何?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西晋与东晋,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从史籍得到的印象是:两晋时期,上层士族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作风相当开放:下层妇女依然备受压迫,苦难重重。

一、两晋上层妇女的作风 先看两段对当时妇女作风深表不满的抨击之论。

干宝《晋纪总论》: “其妇女,庄栉织红皆取成于婢仆,未尝知女工丝臬之业、中馈酒食之事也。

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逸之过,不拘妒忌之患。

有逆于舅姑,有反易刚柔,有杀戳妾腰,有黩乱上下,父兄弗之罪也,天下莫之非也。

又况责之闻四教于古,修贞顺于今,以辅佐君子者哉!” 这里抨击的对象,是贵族官宦之家的女主人们,是役使着婢仆妾媵的上层妇女。

葛洪《抱朴子·疾谬篇》的批评则更具体: “而今俗妇女,休其蚕织之业,废其玄统之务,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舍中馈之事,修周旋之好。

更相从诣,之适亲戚,承星举火,不已于行。

多将侍从,韩晔盈路;婢使吏卒,错杂如市。

寻道亵谑,可憎可恶。

或宿于他门,或冒夜而反。

游戏佛寺,观视渔畋。

登高涉水,出境庆吊。

开车褰帏,周章城邑。

杯觞路酌,弦歌行奏。

转相高尚,习非成俗。

” 从“多将侍从”之语及活动的规模看,这些妇女也是上流社会的贵妇人。

她们广泛从事社交和旅游观光活动,相当开放了。

葛洪和干宝都是晋人,又都是严谨的学者,这些话并无辞赋家的夸张,可以相信他们所抨击的现象确实存在。

不过他们的标准都是传统儒学礼教,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妇女简直,太不成话了;而这恰恰证明,当时儒学衰微,礼教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量,妇女们摆脱绳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于是我们看到了妇女们“任情而动”的一些事例。

人们也许首先想到“”。

其实女儿与韩寿偷情这种故事,无代不有,并能不反映晋代妇女作风的特点。

为晋代所仅见、前朝后代都没有的故事是“赠帽王濛”,《··王濛传》; “王濛美姿容,……居贫,帽败,自入市买之,妪悦其貌,遗以新帽。

” 是“掷果”,《晋书·潘岳传》: “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 这两个故事的特点是,妇女们公开地而不是隐秘地表露她们对美男子的喜爱,带有中国古代军见的类似现代西方的气息。

《晋书·贾后传》还透露了一点消息,“赵王伦、等因众怨谋欲废后。

后数遭宫婶微服于人间视听,其谋颇泄。

”这可以说是在使用女特务吧!既然宫女们可以换上便服出去探听社会上有关政治的“小道消息”,可见当时妇女们在京都闹市各种场合,都可以自由活动而不引人注意,妇女们外出活动确是自由得多了。

于是又可看到“反易刚柔”、“不拘妒忌之恶”的一些事例: 一、“(贾)充前妻淑美有才行,……父丰诛,李氏坐流徙。

后娶城阳太守郭配女(名槐),即广城君也。

武帝践祚,李以大赦得还,帝特召充置左右夫人。

……充乃答留,托以谦冲,不敢当两夫人盛礼,实畏槐也。

” 二、“(王)衍妻,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好干预人事,衍患之而不能禁。

三、“(王导)妻性妒,导甚惮之,乃密营别馆以处众妾。

曹氏知,将往焉,导恐妾被辱,遽令命驾,犹恐迟之,以所执麈尾柄驱牛而进。

” (以上均见《晋书》本传》) 四、“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博暂见便下帏。

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

” 五、“桓宣武平蜀,以妹为妾,甚有宠,常著斋后。

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

” (以上见《世说·贤媛》) 贾充、、王导、、,都是西晋位列三公、威名显赫的人物,却都这样怕老婆,按照封建礼教的观点,真是刚柔易位、阴阳颠倒了。

“妇者,伏也”的“三从 之德,丢得连影不见了。

既然丈夫们管不了老婆,葛洪所说的妇女们纵恣无忌的游乐,不就容易理解吗? 豪家权门夫人们的地位既已提高,参预政治便意料中必有之事。

这里,贾南风的乱政倒可以不计因为后妃干政历代多有。

非晋代之特征。

两晋上层妇女参预政事者, 上引王衍妻郭氏已有 “好干预人事”之语,此外还有: 一、《贾充传》:“郭槐怒,攘袂数充日,‘刊定律令,为佐命之功,我有其分!’” 泰始四年(268) 刊定律令,是晋初朝政中一件大事,武帝任命的起草班子由车骑将军贾充、太傅郑冲、司空荀颢、中书监荀勖、中军将军羊枯等公卿重臣组成。

这样重大的政治任务,郭槐居然声称“我有其分!”可以推测她是具体工作的组织者,是有政治才干的。

二、《世说·惑溺篇》:“王丞相有幸妾,颇预政事,纳赀;蔡公谓之“雷尚书’。

” 王导在东晋权倾朝野,这位‘雷尚书’扮演了承相内府办公厅主任的角色,“走内线”来找她的人必定是很多的。

此外如《晋书·列女传》所载羊耽妻辛宪英关于诛的预测;妻对于孟昶参加建义讨的支持等事例,均表现了夫人们的政治观察力和暗中所起的作用。

正由于这类原因,在《传》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一句话: “及平,(侃)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余如故。

楚郢士女莫不相庆。

” 这个“女”字的出现绝非偶然。

我们知道,“士女”连称,历来只见于嬉戏游乐的机会;至于军政大事提到人们的反映,总不外乎“人士”“士人”“士民”这类提法,象《陶侃传》这样提到“士女”的例子,实属罕见。

显然,这是两晋上层妇女社会政治地位提高的反映。

她们虽然从不走上前台,而在后台的能量已为史家所不能轻忽了。

两晋上层妇女社会政治地位某种程度的提高和作风上的开放,是汉末以来传统儒教衰颓的结果,也是当时上层男士们脱落名教、嗜酒荒放的影响的产物。

由阮藉、为首倡的名士放诞派,人数并不多,影响却很大。

嵇、阮之后,名载史传的此派人物还有阮瞻、阮修、王澄、王忱、、胡母辅之、王尼、毕卓等。

他们的作风是“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 ,纵恣无忌,其行为之怪诞也是前朝后代所罕见的。

一批贵游子弟也仿效他们。

男士们放纵如是,女士们跟着开放一下也就不奇怪了 两晋上层妇女的地位与作风,又与当时的门阀婚婚制度密切相关。

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婚姻关系上门第界限极严,士庶不通婚,结果有资格通婚的士族局限于一个小圈子。

这种情势,客观上提高了高门妇女的身价。

谚云:“的女儿不愁嫁”,两晋士族的女儿同样不愁嫁, 士人能娶到高门之女引以为荣。

这些姑娘又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婚后的夫妻关系便是,甚至妻子可以其门第之清高傲视丈夫。

谢家才女谢道蕴就鄙视她的丈夫王凝之。

《世说·世诋篇》又载: “孙长乐兄弟就谢公宿,言至款杂。

刘夫人在壁后听之,具闻其语。

谢公明日还,问昨客何从?刘对曰:‘它兄(刘惔)门未有如此宾客。

谢深有愧色”。

连谢安这样的豪门俊杰,还要受妻子这种嘲讽,等而下之者处境可知。

王吉上疏宣帝有云:“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诎于妇,逆阴阳之位。

”两晋士人娶了高门小姐为妻,“夫诎于妇”的现象也自然出现了。

二、两晋下层妇女的处境 不同阶级的人生活于同一社会中,命运不同却免不了互相影响,上对下的影响尤重。

前文所述上层妇女的开放之风,必然波及庶族以下的广大妇女。

赠帽给王濛的在市上卖帽子的妇女,当然是市井妇女。

连臂萦绕拦住潘岳的妇女,也很可能是承奉女主人意旨 的仆妇丫头。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社会风气历来是这样上行下效的。

但这终究不是全体。

思想史家说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

如果说两晋士族的妇女们也有幸跻入“人的觉醒”之列的话,那么,就在她们身边的婢妾们却处于不折不扣的非人的境地。

她们如草芥,如牛马,被任意践踏以至杀戮。

极少数幸运儿以天赋独厚、色艺双绝而获得主子的宠爱,如石崇的宠姬绿珠、王献之的爱要桃叶之类。

她们也可以过上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仍是妓妾,不是夫人,否则孙秀也不会向石崇指名索要绿珠了。

有人尽管得到主子的宠幸,却仍逃不掉为奴婢的折磨。

《晋书·乐志》:“《团扇歌》者,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

嫂捶挞婢过苦。

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团扇,故制此歌。

”王珉是王导的,的弟弟。

嫂婢虽与他有情,却难免受捶挞之苦。

身为婢妾,无端被砍、被杀的事太平常了: 一、《晋书·贾充传》:“充妇广城君郭槐。

性妒忌。

初,(充子)黎民年三岁,乳母抱之当阁。

黎民见充入,喜笑,充就而拊之,槐望见,谓充私乳母,即鞭杀之。

黎民恋念,发病而死。

后又生男,过期,复为乳母所抱,充以手摩其头。

郭疑乳母,又杀之,儿亦思慕而死。

” 二、《王衍传》:“衍素轻赵王伦之为人。

及伦,衍阳狂斫婢以自免。

” 三、《王敦传》:“时王恺、石崇以豪侈相尚。

恺尝置酒,敦与导俱在坐,有女伎吹笛小失声韵,恺便殴杀之。

”“恺使美人行酒,以客饮不尽,辄杀之。

” 这些被伤、被杀的乳母伎妾,全是无辜的,她们轻易地断送了年轻的生命,与蝼蚁无异。

婢女们还可以被当作赠品送人,更显出她们不算人,只是某种东西。

《世说·言语》:“桓征西治江陵城甚丽,会宾僚出江津望之,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赏。

顾长康时为客在坐,目曰:‘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桓即赏以二婢。

” 寒族出身的陶渊明为彭泽令时,曾遣一奴回家助耕,附书给儿子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奴婢伎妾们“亦人子也”,却得不到人的待遇。

她们的遭遇暴露了门阀士族的冷酷、残忍;对照之下,也更显出陶公人品的熠熠光辉。

最广大的农民妻女们的状况已全无可考。

傅玄有一首《豫章行苦相篇》,透露了另一部分妇女的情状。

诗日: 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

垂泪适他乡,忽见雨绝云。

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

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

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

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

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 此诗对妇女所受的压抑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诗作于晋武帝时期,而反映的女孩子的处境,与前述高门妇女迥异。

从“婢妾如严宾”之句,可以判断为庶族阶层的小家碧玉,她们婚前婚后完全在封建礼教规范的约束之中。

这可以代表两晋中层妇女的风貌。

据《晋书.列女传》所载,陶侃的母亲,周频的母亲李络秀,大体也处于这一阶层。

陶侃家贫,“湛氏每纺绩资给之,”贵客范逵到门,“湛氏乃撤所卧新荐,自坐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与邻人,供肴馔。

”李络秀还是个姑娘时,贵客周浚到门,络秀“与一婢于内宰猪羊,具数十人之馔,甚精办。

”这些人与“舍中馈之事,修周旋之好”的高门贵妇们不能相比,她们恭谨勤劳,拘守礼法,活得很辛苦;但比任人宰割的婢妾们的处境又好得多。

现在可以断言,葛洪和干宝所抨击的作风开放的妇女,在两晋全体妇女当中仅是极小的一部分,是特权阶层的夫人小姐,唯有她们活得最潇洒。

然而这些人,与门阀士族的男士们代表“ 魏晋风度”一样,是那个时代社会风尚的代表。

等撰写《晋书》,在《列女传论》中痛斥晋代妇风:“自晋政陵夷,罕树风检,亏闲爽操,相趋成俗,……驰骛风埃,脱落名教,颓纵忘反,于兹 为报。

”这些话是有针对性的;而我们借助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这些人是一小部分,不能等同于全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春秋五霸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对春秋时期的战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西周末年,与缯国、和的联军遭遇而在战争中被杀,历史从此进入时期。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有明显区别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谦谦君子式的贵族战争,其实就是约架。

可以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要攻打,齐侯给鲁侯打电话:“喂,是鲁侯吗?我是齐侯。

” 鲁侯说:“齐侯你好,我是鲁侯,给我打电话有什么事吗?” 齐侯说:“是这样的,我看你不顺眼,后天有空吗?我们打一架。

” 鲁侯说:“后天吗?可以,在什么地方?” 齐侯说了一个地点,两人又详细说了些打仗的事情,然后互相道别。

到了约定的时间,双方就在约定的地点摆开车阵,然后开打。

这就是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的战争,说白了就是贵族间的政治游戏,点到为止。

在师出有名的情况下,双方约定时间、地点、战车数量等,然后开战。

战争中要遵循一定的战争礼义,比如不鼓不成列,大家被约束在一个框架内打仗,通常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参战人数也少、战争规模小、造成的影响也小。

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基本都在一天之内结束,个别战争可能会持续两天,但并不多,而且,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一个非常的特点就是:威信和面子比实际所得要重要的多。

与讲究战争礼义的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主要是有职业军人参与领导的兼并战争,意在争夺资源和土地以及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所以无论是持续的时间、战争的规模、参战的人数以及造成的影响远大于春秋时期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相当残酷的,比如著名的,坑杀四十余万降卒,在列国间引起了轰动,这样的事情是万万不可能发生在春秋时期的。

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相比,春秋时期的战争简直就是小打小闹,只不过是一种政治游戏。

但即便如此,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也是相当精彩的, 自开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名为代周天子讨不臣,实为威服诸侯为自己谋私利,就有了所谓的。

春秋史就是一部诸侯争霸史,周天子式微,谁都想做大哥,领着一群小弟征讨不听话的诸侯国,威服对方,让对方臣服,承认自己的大哥身份。

所以我们看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点到为止的,威信和面子很重要。

再结合战国时期的残酷兼并战争,很多人就以为春秋时期的战争既不会掠夺财物也不会侵占土地。

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觉,这里可以参考两组数据来说明,其一,周武王灭商立周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周武王、旦和三人就“立七十一国”,再加上后来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到春秋初期,诸侯国的数量大约在150个左右,而到了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顶多也就二十余个,也就是说有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消失了,怎么消失的?自然是被别的诸侯国灭掉的。

其二,许倬云在《变迁中的古代中国》中记载了这样一组数据,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有时候一年之内就有好几场战争。

要知道战争是相当烧钱的,仅仅为了所谓的面子,为了让对方臣服,叫自己一声“大哥”就不停地开战,那需要花费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要求不抢财物、不占土地,春秋的那些大国早就把自己给耗尽了。

无利不起早,面子和威服之外,财物、土地和其它的利益也是战争所求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很大的一部分,只不过没有战国时期的兼并那么而已。

,即便是春秋时期,其实已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东迁之后,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式微,诸侯国为了自保开始发展自己,扩大地盘,诸侯之间的战争自然也就开始了。

不过春秋时期毕竟周天子还有一定的威信,因此大型的攻灭战很少发生,也就是说诸侯大国和诸侯中国很少会被攻灭,这样很容易引来其他诸侯国的联合攻伐,得不偿失,但小的诸侯国被攻灭则是很正常的事情。

春秋初期的第一强国原本在西周末期只是一个畿内小国,为了发展,三代郑伯将郑国东迁,不断占有别的诸侯国的土地才终于让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的一个强国,后来沦为二流小国,只能说郑国很背,处于,成为的牺牲品。

还有春秋春秋初期的晋献公,晋献公可是号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兼并了十七个小国,才让成为春秋一大国,为后来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当时的史籍中很少记载财物的抢夺,但想来也不可能不发生,土地都抢了、占了,财物难道会放弃?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也并不是没有财物的抢夺和土地的占有,而且这还是极为平常的事情,即便是尊王攘夷的春秋五霸,也并不是没有攻灭小的诸侯国,占有财物和土地,只要理由得当,小国不过就是盘中肉,该吃还是要吃的。

就拿齐桓公来说,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也还是攻灭了谭国、遂国、的小国,既然灭了他们,那他们的土地自然就并入齐国的领土中了,这难道不是掠夺土地,这其中没有掠夺财物。

当然既然是霸主,自然有点霸主的样子,就是要罩着自己的小弟,带领小弟们向周天子纳贡,攻打戎狄等,自然抢夺土地的行为就可能会隐晦很多,至少很少攻灭小国,顶多就是战争结束之后,应下对方的求和,战败的诸侯国很可能会献上土地,这其实也是一种抢夺土地和财物的行为。

即便不为了财物和土地,也有其他的具体利益想要谋求,比如签订某些利己的盟约。

齐桓公因为蔡姬改嫁的事情曾领八国联军攻打,蔡国败了之后,齐桓公继续领军南下,不日达到了的边境。

楚国派来使者说以不相及,则将西周时期不返和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的事情拿出来作为出师的理由,双方僵持不下,最终签订了“召陵之盟”,这里面就不涉及土地和财物,而是其他方面的利益分割。

综上,春秋五霸发动战争所图的是什么呢?其实多方面的,比如争夺和巩固霸主地位,周天要在他面前矮上三分,底下更是有不少小弟,时不时进贡,更能得到土地和财物,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利益。

总之,好处是很大的,要不,晋楚之间就不会有百年的争霸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东吴的管制是什么样的?有何特点?

,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是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末年分三国,因此三国官制和东汉官制基本相同,基本上沿袭了东汉官制。

但魏、蜀、吴三国官制不但和东汉有些不同,而且各自也有不同之处。

为了让大家在读史书、小说或者玩游戏时,对各个三国时期的各个官职有所了解,试着为大家解析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官制特点: 东吴中央官制 东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

东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

东吴丞相设置于宝鼎元年(266年),一度分置为左丞相和右丞相。

丞相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东吴的三公废置不常,除授因人而异。

建衡三年(271年)置太尉。

宝鼎三年(268年)以为司徒,以孟仁为司空。

废司空改置左右御史大夫,至登位,复置司空。

东吴三公的特点是太尉不领军、司徒与丞相并置而不治民、司空不视土木事。

这个特点可以说是后世以三公为虚衔的开端。

东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

黄武七年(228年)置大司马。

赤乌九年(246年)分置左、右大司马,并置上大将军、大将军。

黄龙元年(229年)以为上大将军,为大将军。

《通典·职官》载:“至(孙休)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 《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259年),始备九卿”。

可知东吴前期无九卿。

孙权初置奉常,黄武四年(225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

东吴初置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

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曹魏、蜀汉同。

东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

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

这不同于曹魏制度。

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曹魏制。

又有太子太傅、少傅。

黄龙元年(229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为太子四友。

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右部督等。

门下官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书分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可见东吴尚书职任较曹魏为轻。

中书监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

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领军、右领军;中护军、左护军、右护军;中典军、左典军、右典军。

又中垒将军掌宿卫兵。

有抚军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无征东将军;有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无平东将军。

东吴地方官制 东吴有扬、荆、交、广四州。

黄龙元年(229年)与蜀约分天下,以曹魏境豫、青、徐、幽四州分与东吴,置刺史遥领之。

州属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部郡从事、师友从事、大中正。

郡设太守、都尉,所属有功曹掾、门下书佐、门下循行等。

县以下制度略如东汉。

东吴爵禄制度也不发达,唯置王、侯二等爵,无禄。

特殊的领兵制度 孙吴的兵制特点有六:异族兵数量众多,兵种复杂,世兵制,世袭领兵制,屯戍活动的众多,奉邑和将领待遇的优渥。

孙吴的部队建制分为五类,即中央兵、地方兵、诸将兵、诸王兵、准兵。

比较特殊的是东吴许多将领,都有自己的私兵(不属于国家,属于将令自己)。

由于比较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一些部队原属孙吴诸将私有,即世袭领兵制。

起初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

各将领所领军队算是部曲,军队除了服从中央指挥参与战役,但还要为其将领提供其它耕种杂役等。

在将领死后军队须继续听令将领儿子或兄弟等继承者。

世袭领兵制曾是吴国的重要支柱,后孙权加强集权,世袭领兵制逐渐消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两晋时期,上层士族妇女与下层妇女地位如何?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