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藩兵藩将都是什么地位?一直是唐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问解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藩兵藩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藩兵藩将——即少数民族将士,一直是唐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时期北方三大军镇(范阳、平卢、河东)的统帅,麾下的唐军自然也是多民族组成的,不过其中胡人比例的比较高。
初唐,蕃兵是唐军的有效补充 公元630年,唐太宗灭东,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进朝,尊李世民为“”;而作为,其军对外积极进攻时,这些政权连同被降服的突厥人,经常会被要求一同出战。
以突厥阿史那社尔、铁勒契苾何力为代表,大量归顺的少数民族将领、士兵,更是成为了编制内正儿八经的唐军。
比如,在公元644年,李世民准备,当时的唐军组成是这样的: 尚书担任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江、淮、岭、硖兵(江南擅长水战区域)四万,长安、洛阳招募的壮士三千,从海路进军; 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帅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从陆路杀向辽东。
可见,此时队伍中有一定数目的胡人将士;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即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将军契苾何力都在其中,两人甚至都在白岩城之战中光荣负伤。
他俩都在,他们麾下的部族将士自然也会随行。
此外,藩属国的军队也被勒令配合唐军的行动: 甲寅,诏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击高丽。
其中,新罗、百济是高句丽南边的半岛政权,契丹我们比较熟悉,那时它和奚族,都是东北地区的小部落。
当时,在唐太宗的经营下,大唐完善,军人闲时为农,战时入伍;唐军对外作战虽频繁,但基本采用以精兵突击的方式,每次军队规模不需要很大,将士们能得到适当休整。
同时,中原承接的风气,加上本人出身军旅,军人地位较高,尤其那些宿卫皇宫的府兵更是广受尊重。
所以那时的军人身份代表着荣耀,能参军的都是“良家子弟”。
因此,那时的唐军的主力还是汉人,胡人将士只是被视为有益补充。
到了唐玄宗时期,番兵藩将角色一步步吃重 但到了后期、时期,对外压力日趋加大,战事日趋频繁、对外防御线过长,兵役日趋繁重,原本还可以轮休的府兵此时已经被强留在军队,多年难以回乡;同时家中该承担的徭役却并没有被豁免,导致府兵家庭越来越难熬,以至于发生了很多人逃亡的情况: 诸卫府兵,自成丁从军,六十而免,其家又不免杂徭,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
同时,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府兵制存在的基础也被逐渐破坏。
在擅长破坏规则、刻意打压传统军队势力的武则天掌权后,情况进一步恶化:原本尊贵无比的皇宫卫士,竟然沦为被贵族当家丁役使的地步,府兵社会地位一落千丈,百姓纷纷以当府兵为耻。
唐玄宗即位后,公元722年,采用宰相张说的建议,全面推行: 张说建议,请召募壮士充宿卫,不问色役,优为之制,逋逃者必争出应募;上从之。
旬日,得精兵十三万,分隶诸卫,更番上下。
兵农之分,从此始矣。
也就是说,从这时开始,唐军逐渐与农业脱钩、趋向专业化。
而招募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尚武精神浓厚的关中、河朔等汉人地区,以及自幼弓马娴熟、以作战为乐趣、不适应农耕的内附少数民族。
据史料记载,到了公元742年,大唐共置十节度、经略使,镇兵共四十九万人,马八万多匹,越靠北、西,队伍中蕃兵的比例就越高。
不过那时的唐军统帅还是以汉人为主。
后来,李隆基忌惮边将与朝内势力(尤其是太子)联合、威胁自己地位;宰相则担心边将入朝为相影响自己权位,俩人一拍即合,大量起用藩将掌握军镇大权。
安禄山之所以发家,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至是,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
除了安禄山外,当时的著名将领、、安思顺、等都出自少数民族。
虽然他们大部分人都视自己为唐人、对大唐(其后多人参与了平叛),可惜的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掌握了北方三大军镇的安禄山,足以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安禄山手下蕃汉并存 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大节度使,其中前两个主要任务是镇抚奚、契丹、室韦、靺鞨等东北少数民族,蕃兵占据了较大比例。
安禄山本人,自称是“父胡,母突厥”,即为:杂胡;而其种族的学名,则是,出自“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故称昭武九姓) 安禄山掌握北方军权后,早就心怀异志,也为此进行了多年的准备。
《》称他策划谋逆十余年,对投降大唐的各少数民族人员恩威并用。
对其中愿意为自己服务的,他亲自松绑、安抚,精神、物资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把他们转化为自己个人的武装力量,“躬自尉抚,皆释俘囚为战士”;不服自己的,则赤裸裸的以武力威胁。
他甚至还建立了一支特种兵:曳落河,意思是胡语中的“壮士”,主要人员来自他招降的同罗、奚、契丹等部族。
再加上安禄山本人精通胡语,与胡人将士沟通交流毫无障碍,在他多年的下,手下将士对其极为忠心:“故其下乐输死,所战无前。
” 公元754年,打定主意反叛后,安禄山刻意找李隆基要了500个将军、2000个中郎将的名额,用来加封给自己的亲信将领。
公元755年十月,安禄山正式起兵,当时他手下的兵员情况是这样: 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
其中有不少汉人将士,笔者的依据如下: 其一,安禄山的军师严庄、高尚,将领崔乾祐(在潼关击败哥舒翰大军)、田承嗣(安史之乱后担任了微博节度使)等,都是汉人。
其二,安禄山宣布以讨伐为名起兵时,手下将领的反应是:“愕然相顾,莫敢异言”,也就是很震惊,但没人敢表态;其后安禄山下令,有人敢提出异议,将被“斩及三族”。
于是,全部人马被他裹挟着南下,将鼎盛大唐腰斩的“安史之乱”就此开始。
在安史之乱后,蕃兵藩将的地位逐渐下降。
但在晚唐,由于形势的需要,人一族逐渐崛起,甚至在时期成了主宰中原的头号力量。
大唐的开放政策并无不妥,但这一政策的基本前提,是自身得有足够的实力,以及稳定、清明的政治,否则无异于引狼入室、玩火自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华清宫在哪里?唐朝华清池的历史变迁
唐朝为什么会发生宦官弄权的情况呢?
自时期开始,均为阉人担任。
“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而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
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
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后来的“”,其实是个俗称,这是一个始于的内宫官职,严格来说,并不能指代所有的宦官。
在唐朝时期,整个皇宫之中能当上宦官的太监屈指可数,他们个个都是位高权重的内官。
其实,在宦官出现之初,这一职务只是为了服务宫闱而设立的。
那么,为什么要用阉人服务宫闱呢? 我们知道,古代都有强烈的占有欲,他巴不得天下的女人尽归己有,更何况是宫闱中的女人呢?所以,为了防止这些女人勾搭野男人,皇帝不但要禁止宫嫔外出,还用高高的宫墙限制她们的自由。
就算是内宫的“服务人员”,也必须采用不能尽人事的阉人。
那么,为什么不用清一色的女人服务宫闱呢? 皇宫之中的脏活累活颇多,很多工作女人干不来。
正因如此,用宦官成了的大势所趋。
不过,让这么多被阉割的男人生活在权力中心,皇帝并不放心。
阉人的生理功能是残缺的,他们变态的欲望无从发泄,若让这些人触碰到权力,国家势必会出乱子。
因此,每个有宦官存在的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或多或少制定过针对“宦官不干政”的政策。
然而,毕竟这些阉人生活在宫闱之中,有大把机会触碰到权力,所以,不干政的禁令往往会随着时间推移失去效力。
宦官一旦得权,又会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政治条件扩张权力,以至于,宦官的权力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在某些朝代,不但出现了宦官把持朝政,还出现过宦官控制皇储废立,甚至,杀皇帝的现象,而且,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
每个朝代,宦官崛起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今天,我们着重来讲讲,唐朝的宦官问题为何会成为顽疾。
唐朝时期所发生的,主要源于当时的社会风气。
每个身边,都专门设立了一个宦官职务,该职务的职能是负责天子的日常事务。
不论大事小情,只要不涉及政治,这些宦官都能为皇帝解决。
这种宦官,有点像是大户人家的管家,他们极易取得皇帝的信任。
有时,皇帝会准许他们代理一些政治方面的事务,比如:代笔批阅一些公文等等。
我们知道,公文上一字之差,往往会影响甚大。
所以,当皇帝开始让宦官帮忙处理公文时,宦官就已经有了不小的权力。
唐朝中期,许多官宦世家势力过大,为了制衡日渐膨胀的阁权和官权,皇帝只能找些倚仗。
皇帝常年处于深宫,能够凭借的力量有哪些呢? 主要是和宦官。
不过,外戚毕竟是后妃的娘家人,总会胳膊肘往外拐,外戚力量若运用不善,有时甚至会发展成更严重的政治问题,也就是“外戚专权”。
无奈之下,皇帝只能依赖宦官的力量。
虽然,宦官也不安分,“宦官专权”同样严重。
但是,最起码宦官无法登基,即便宦官把持朝政,皇帝也能在宗室中传续。
有了这份信任,宦官的势力自然水涨船高。
唐玄宗虽非穷兵黩武的皇帝,但是,他在位期间还是打了不少仗的。
每逢打仗,就得派几位将军领兵出征。
这些将军手握重兵,又往往是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倔驴,为了防止将军们起歪心思,每次都会派几位心腹太监,监视这些将军的。
随行的宦官名为“监军”,其实,监视的就是手握重兵的将军罢了。
宦官大多是肚子里没什么墨水的庸人,他们哪里懂什么行军打仗?所以,他们在军队里只需看管好领兵的大将,保证朝廷的军令能在军队中有效执行,这就够了。
可以说,由宦官监军所引发的宦官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这些将军在皇帝心中的印象,全凭监军的一张嘴,监军说将军忠,他便是忠臣良将,监军说将军是反贼,将军就得挨刀子。
宦官手里握着决定将军性命的生杀大权,加上宦官往往是心理残缺的变态,所以,他们经常会在军队里乱指挥,或勒索将士。
对于这些宦官,将士们敢怒不敢言,谁让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掐在人家手里呢? 其实,从宦官所处的环境来看,就算最早的宦官要受到禁令的限制无法专权,宦官的崛起都是注定的。
宦官在朝廷里所处的位置,是一切军国大政出发的核心——决策层,与现在的秘书处有些许类似。
官僚虽然政治地位比宦官高一个台阶,但官僚所处的官场毕竟属执行层。
宦官与普通官僚之间的关系,就像地方官与京官一样,在封建王朝之中,距离皇帝越近,权力或获取权力的机会越大,这是历史向我们阐述的至理。
一旦宦官在决策层中获得了一部分官僚的任命权,那些平日里与宦官唱对头戏的大臣就遭了殃。
历朝历代,敢于与宦官唱反调的,大多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忠臣良相,这些人一旦遭到排挤或迫害,官场中就只剩一些与宦官沆瀣一气的奸佞小人了。
登基后,宦官的势力范围上升了一个台阶。
唐德宗将守卫京师的大权交给了宦官,当时的将领均由宦官来担任。
由此,宦官掌握了唐朝军事的核心力量,有了“挟天子”的能力。
从这以后,宦权的膨胀一发不可收拾、历朝历代都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情况,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宦官问题比唐朝更严重。
唐朝的宦官专权持续了一百年,堪称历代最长。
自开始,唐朝的宦官问题已初见端倪: 当时的宦官头子,名叫,在唐肃宗上位时,李辅国于皇帝有拥立之功。
有了这份功劳,李辅国自然会成为肃宗身边的大红人。
不过,由于唐朝的阁权、宦权、官权在肃宗初期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所以,李辅国未能像后世的一样一家独大。
同为宦官的程元振崛起后,李辅国受到了打压,程元振取而代之成了宦官头子,宦官的势力也在程元振的经营下越来越大。
最后,程元振架空皇帝权倾朝野。
不过,程元振相比于另一位唐朝宦官俱文珍,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俱文珍堪称政坛上的“常青树”,从他进宫以来,先后服侍过三位皇帝,分别为德宗、顺宗、宪宗。
德宗时期,俱文珍就已成为位高权重的大太监,顺宗继位以后,俱文珍还发动政变废掉了皇帝,将宪宗扶上了龙椅。
在唐朝的所有宦官中,王守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宦官是怎么控制皇帝的呢? 王守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 的性格比较软弱,且喜欢玩乐。
王守澄抓住了唐穆宗的幼稚心理,每天打着做游戏的幌子,与唐穆宗玩“捉狐狸”的游戏,每天都持续到三更半夜方休。
唐穆宗精力有限,晚上玩的多了,白天自然要睡大觉,没时间打理朝政。
于是,唐穆宗便将军国大政交给王守澄处理。
唐朝时期最后一位权宦仇士良,堪称唐史上最嚣张的宦官。
虽然,历史上有许多宦官对皇帝坑蒙拐骗,甚至,干出弑君这等恶事,但他们表面上都对皇帝毕恭毕敬,至少在面子上不敢忤逆皇帝。
仇士良则不同,他曾与爆发过正面冲突。
在“”这起事件里,唐文宗想要干掉把持朝政的仇士良,不过却被仇士良收到风声。
仇士良带着自己的人马闯入禁宫绑架唐文宗,还趁机杀掉了一千多个曾与他做对的官员。
后来,仇士良扶相对听话的登基,他的权力也达到巅峰。
在仇士良晚年退休回家后,唐朝的宦官当政终于画上了句号。
对于皇帝来说,甭管宦官当政,还是什么权臣、外戚当政,都是令人发愁的一件事。
唐朝中后期的统治者根本想不出针对宦官问题的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宦官在政治舞台上。
到了后来,皇帝都得对宦官敬畏三分,生怕这些阉人会把自己赶下龙椅。
所以说,由宦官专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极其恶劣的,这其中之一,便是宦官严重的打击了官僚们的积极性。
唐朝中后期,入朝为官的大臣们几乎都得看着宦官的脸色办事,没一个人敢忤逆这些土皇帝。
活在唐朝的官场上,想要说实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大臣们说了实话,也没法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前文中我们也提到了宦官担任监军的情况,宦官侵吞军费,胡乱指挥,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对外战争。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点。
唐朝后期的权宦,几乎都手握军国大政,连废立太子这种事都能把持。
这一时期,皇帝更像是宦官集团手中的木偶,是专权宦官用来打掩护的幌子罢了。
可以说,就连唐朝的灭亡,也与宦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虽说,唐朝宦官问题为后世统治者敲响警钟,但是,很明显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没能有效整治宦官问题。
其实,这也没办法,宦官本身就是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只要封建统治存在,由宦官所引发的政治问题几乎是不可能杜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