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难怪隆科多被处死,看他三次“纠缠”太后,想要干什么!
【千问解读】
“胖橘”登基之后,隆科多和年羹尧作为辅佐大臣,位高权重。
之后,年羹尧在前朝居高自傲,华妃在后宫飞扬跋扈,皇上忍无可忍,除了年羹尧。
皇上除掉年羹尧,不仅事先多有谋划,事后也承受了很大的舆论压力。
太后曾和竹息说过,年羹尧倒台之后,朝臣议论纷纷,有人背地里说皇上忘恩负义。
此种情况下,皇上依然不顾名声,执意要除掉隆科多,足见其忍无可忍!
![](https://p0.ssl.img.360kuai.com/dmfd/__60/t01f76c7f4fbe225d2e.webp)
那么,隆科多究竟做错了什么,使皇上非要除掉他不可呢?
我们来看本剧中,隆科多三次“纠缠”太后,背后的动机。
01
《甄嬛传》第一集,皇上刚登基,政务繁忙,数日不进后宫。
太后带着解暑的百合粥和小菜去探望皇上。
这道小菜,就是隆科多特地从扬州带回来,送给太后的。
隆科多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给太后送小菜,而太后为什么又要把这件事告诉皇上呢?
原因有二。
第一、试探。
皇上登基前,太后为使隆科多助力他登上皇位,一定少不了和隆科多联系,两人互相送些小礼物,也算不得什么。
然而,皇上登基之后,身份有变,从原来的雍亲王变成了一代帝王。
那么,打这之后,隆科多和太后是否还被允许互为往来?
这个问题,不仅隆科多想知道,太后也想知道。
于是,这道伴粥的小菜,就成了探路石。
![](https://p0.ssl.img.360kuai.com/dmfd/__60/t014a421417bf306e53.webp)
结果,皇上听闻竹息介绍了小菜的来源之后,面露不悦,半天没说话。
百合粥小菜吃完,皇上走到太后身边说:“皇额娘要是嫌天热,儿子差人拿些冰放在皇额娘宫里。
”
言外之意:您要是因为天热没有食欲,儿子可以帮你解决,用不着别人送小菜!
太后显然明白了皇上给的答案,从此之后,与隆科多交往多有避讳。
第二、争宠。
古代后宫妃嫔争宠,其实前朝大臣也争宠。
隆科多和年羹尧都是辅佐大臣,那到底谁的地位更高一点呢?
年羹尧在后宫对应的是华妃,而隆科多在后宫可以依仗的只有太后。
此时,隆科多给太后送小菜,也是希望太后能帮自己压一压华妃和年羹尧的锐气。
![](https://p0.ssl.img.360kuai.com/dmfd/__60/t0188bc3e1755977e09.webp)
正因为这一道小菜中有这两重意义,所以,也动了皇上两处逆鳞。
第一处:母亲背叛父亲,与外人有染。
第二处:前朝后宫勾结,拉帮结伙。
02
《甄嬛传》第28集:隆科多求见太后!
但是,这次所谓的“求见”,隆科多没有去寿康宫,而是在养心殿说与皇上听。
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年羹尧在西北打了胜仗归京,一时间,风头无两。
年羹尧所到之处,不仅要求朝臣跪迎,而且,还与妹妹华妃联手,收受贿赂,举荐官员。
然而,皇上却丝毫没有表现出阻止和惩治年羹尧的意思,反而对年家不断加赏,更要封华妃为“华贵妃”。
隆科多与年羹尧不睦已久,看到皇上这样偏袒年羹尧,难免愤愤不平。
于是,隆科多求见皇上,举报年羹尧因为翻修府邸大肆浪费,侵占百姓民居。
![](https://p0.ssl.img.360kuai.com/dmfd/__60/t019d490798ed2d379f.webp)
皇上则打断了他的话,并且直言:“舅舅一向与年羹尧有嫌隙。
年羹尧是包衣奴才出身,舅舅是朕的至亲,对他应该多加提点才是。
只因舅舅在,年羹尧才不至于失了分寸。
”
隆科多见劝不动皇上,话锋一转,说,要去探望生病的太后。
皇上当然不允许,一句话给挡了回去。
那么,隆科多此处为什么要对皇上提“探望太后”的事儿呢?
其实,他并不是真的要见太后,而是对皇上产生了误判。
隆科多只看到皇上对年羹尧一再忍让,一副庸庸碌碌、唯唯诺诺的样子。
却没看到皇上背后的谋略。
他以为,皇上还是当年那个需要他扶持、需要太后支持,否则就不能独立的黄口小儿。
所以,想通过“见太后”给皇上施压,逼迫皇上重视自己的意见。
皇上生性多疑,最怕大权旁落,也最忌讳太后和隆科多的关系。
隆科多这次“求见太后”,等于在皇上的雷点上蹦迪,皇上怎么能不恨他?
![](https://p0.ssl.img.360kuai.com/dmfd/__60/t012d262d96f8745159.webp)
03
《甄嬛传》第32集:隆科多再次求见太后!
当时,甄嬛刚刚在翊坤宫失子,皇上斥责并惩罚了华妃。
年羹尧战功赫赫,年氏一族尽享荣华。
而隆科多年事已高,对于他来说,想要扳倒年羹尧,这是唯一的机会!
然而,眼见着皇上痛失孩子,对华妃的惩罚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更没有因此而牵累年氏一族。
隆科多坐不住了,直接到寿康宫求见太后。
他见太后,想要干什么?
无非是拿捏准了太后最重子嗣,想要通过“叙旧情”、“煽风点火”来怂恿太后劝诫皇上重罚年家。
太后听闻隆科多求见,一口气没喘匀,咳嗽不止。
![](https://p0.ssl.img.360kuai.com/dmfd/__60/t01bab4cbb039339b78.webp)
末了,打发宫女去回了隆科多,对竹息说: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何苦再见呢?
隆科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到寿康宫,他的意图昭然若揭。
冰雪聪明的太后,猜到了他探病是假、斗年羹尧是真。
联想到当年隆科多骗她选秀穿“粉蓝色衣服”的事儿,难免心下悲凉,爱恨交织。
这是太后最终肯于亲手杀了隆科多的一项诱因。
值得玩味的是:年羹尧倒台之后,隆科多再也没“纠缠”过太后。
他并不是怕牵连太后,而是见识到了皇上的隐忍和腹黑,继而心生恐惧。
但是,当太后去见隆科多最后一面,说要会为他求情的时候,隆科多立即跪下谢恩、喜不自胜。
这一刻,他想到的都是自己如何保住命,一点都没担心,太后这样做,和皇上的关系会差到什么样子,自己的名声会受到多大的牵连。
![](https://p0.ssl.img.360kuai.com/dmfd/__60/t0186a3f196070f006c.webp)
夏天生活图鉴
所以,太后和隆科多这一对恋人之间的感情,相比于甄嬛和果郡王,终究还是差得多。
从最初,这段感情中就充满了欺骗与利用,直到最后也是。
而隆科多的死,也是必然的。
早年间,他虽与太后有染,但是,如果皇上登基后,隆科多能本本分分,少去“纠缠”太后,少有“掌控皇上”的想法,说不定能混到“平安退休”。
可惜,他对皇上一直缺乏了解,过于轻视,这才落得“不得善终”的下场!
古人当初是如何传递情报 古人一般会用什么手段
古代情报保密传递的五大手段,你了解几个? 在影视剧中,特工们施展巧妙手段,将机密情报传递回去,让观者拍案叫绝。
但古代是如何传递情报的呢?尤其是政府公文信件之类,虽保密级别不高,但也不是人人可看的。
在这方面,古代智慧让人惊叹,甚至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
有些手段至今还在使用,一点也未过时。
第一种,粘土封 所谓黏土封,也被称为泥封,中国最早的文件保密手段。
即在接口处,敷以特制的胶泥,再在胶泥上盖上呈报人或部门的印章。
这种手段主要用于秦汉时期,当时文字载体是“竹简”或“木板”。
(木牍封,木板信件藏在中间,木板上有孔,穿绳固定) (1)竹简封,竹简卷起来,然后用绳子捆起竹简,在绳子结扎处,敷泥盖章。
(2)木牍封,在木板上写字,然后用一块或两块规格相似木板,彼此亚盖住,接口处敷泥盖章。
(封泥,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还有一种属于,木牍封的高级版,即装在木盒里,在木盒外面接口处封泥盖章。
第二种,棉纸封 到了后期,基本上盛行纸绵帛,这时候信件,尤其是平常信件(保密程度不高),封缄通常采用棉纸封。
原意是专指信封上下封口之处,加贴棉纸盖章封口,用来保密。
后来也泛指纸质信封。
第三种,火漆封 这种方式大家都听过,其实就是“封蜡”。
以松脂、石蜡、焦油加颜料混合加热制成块条状,一般呈红色或棕红色。
在使用时,将封蜡用火一烤,犹如蜡烛一样,熔成稠状,然后滴在封口处,然后盖章。
这种方式既美观又能有效保密,所以被广泛使用于机密文件传递。
此外,火漆还应用于鸡毛信的鸡毛粘合,以防鸡毛脱落。
第四种,拆字法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功底,一般人做不到。
裴炎、徐敬业和等,想要联络起兵推翻,于是就使用拆字法传递情报。
裴炎传递的一份情报,后来被武则天截获,上面只有俩字“青鹅”。
大臣们傻眼了,没看懂。
后来武则天说,“青”就是“十二月”,“鹅”(鵝)字拆开来就是“我自与”,即我自与大家一道,在内部接应。
所以,这种拆字法也有风险,需要能瞒过别人。
第五种,代码法 代码法在中国使用较早,比如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用于军事保密通信的代码。
代码法有多种形式,中国古人主要采用“密码短语”+“解码密钥”的一种。
当然,古代代码法还是比较简陋的。
简略言之,比如双方约定某一本书,根据书中的字所在位子,比如“20页第2行第9个字”,破译的时候只要对照好,就能解码。
如果不了解双方约定的解码书本,根本无法破解。
这种方式现在还管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传说中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速度真的有那么快吗
别以为只有现如今才有快递,你在江苏,从浙江买一样东西,走普通快递,也得两到三天。
可是在古代,这种距离加加班,一天就能搞定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八百里加急。
其实古代交通压根就没那么发达,和现在一言不合就飞机高铁,那完全是不能比的。
那个时候,最牛的交通工具,自然是马匹了。
为了实现快速传递消息和物品的重任,历朝历代都设置了驿站。
所谓驿站就是专供官方快递员休息、换马、换人的地方。
朝代不同,驿站的距离也各不相同。
比如说是每隔50里路就设置一个驿站,一般来说一整天不眠不休,不断换人接力跑,一天可以跑600里左右,这已经算是当时的极致水平了。
的时候,一天只能跑400里。
至于八百里加急,其实一直到才实现。
一、年间,出现了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在清代以前,从技术层面上是搞不定的。
毕竟封建时代始终是以马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这玩意儿不会伴随时间的流逝,越跑越快。
唯一能提高速度的方式,或许就是中间换乘的速度了。
因为驿站里面可以吃饭、住宿、换马、换车、换人等等,每做一件事,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
一般运送物品,是不可能达到八百里加急的。
除非是运送圣旨、奏折、信件等等轻便小巧的东西,还有可能。
快递员到了驿站,手里的东西立马交给已经在驿站等着的另一个快递员,就这么一个一个,中间除了传递东西的时间外,啥事情都没有,那是可以做到日行八百里的。
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闹得太欢了,军情,因此南方的战况,要想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京城,就必须要动用八百里加急。
此前清代可没有这么多仗要打。
就算平西北时,打了不少仗,可西北的驿站不仅距离远,而且少得可怜,速度自然也就不能跟中原地区比了,这就好比现在很多店家新疆不包邮,是一样的道理。
战争是技术革新的催化剂,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正是由于闹了那么一出,才使得八百里加急,成为了现实。
二、六百里加急,才是封建时代的常态巅峰。
刚才说了,在唐代,日行六百里,那就是极限了。
唐代巅峰时期,有1639个驿站,超过2万人为驿站服务。
这个数据在现代看来,似乎很普通,毕竟三通一达,随便哪家公司都不止2万多员工。
可那是在唐代,而且那时候快递业务只服务于官府,民间压根就用不了。
这数据就相当惊人了,由此可见物流业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了。
唐代每个驿站间隔50里,快递员每个时辰,可以到达下一个驿站。
一天12个时辰,可以跑12个驿站,也就是600里路,这是理论数据,排除了路上遇到的一切麻烦。
因此在唐代,曾经出现的巅峰数据,那就是发生的时候,前线与所在的华清宫,相隔3000里路左右,情报员花了6天时间,就把消息传到了唐玄宗耳朵里。
可见每天走500,已经是快递员们的极限了。
毕竟还能有什么事情的重要性,可以超过安史之乱呢?难道是杨贵妃要吃荔枝吗? 三、八百里加急,延误了该咋整? 现代交通工具中,飞机、高铁延误了,工作人员只会亲切地说上这么一段话: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我们抱歉地通知您,您所搭乘的某某航班或某某列车,由于天气原因晚点,请您耐心等待。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非你买了延误险。
现代的快递业务,如果出现了延误的情况,一般来说,你也只敢呵呵一笑,不了了之。
毕竟你敢给差评,就会有人来找你。
可是在古代,你要是敢延误了八百里加急,那真的对不起了,除非你的脑袋是不想要了。
刚才说了,八百里加急,在有战事的情况下,才会用到。
很可能会直接累死快递员或者马匹。
这就好像跟双十一时期,快递员们加班加点送快递一样,异常艰辛。
可是在路上,如果你延误了时间,从而造成了战事被耽搁了,那等待你的只有杀头了。
那么怎么去查探你有没有偷懒呢? 其实很简单,由于战报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只派一路人送的话,万一路上被人给截获了,可就麻烦了。
因此清军常常会选择同时派好几路人马一同送情报,这么一来大家在合理的时间里到达即可。
但凡有人严重拖延了时间,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四、古代快递基本不接民间单,但可以接私活。
很显然,驿站是朝廷设立的,主要就是为了方便朝廷人员办公所用。
驿站里的驿卒,其实也算得上是有编制的事业单位成员了。
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闯王,就曾经是的一名驿卒,好歹有编制。
可后来皇帝大裁员时,李自成不幸被裁了,无可奈何之下,才走上了起兵的道路。
所以说,各路老板们,在裁员的时候,请千万慎重。
驿站只负责朝廷的事情,比如传达个圣旨,传递个情报,押送点官府的物品等等。
既然如此,那民间传递书信和物件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书信这方面,驿站是完全可以接私活的。
八百里加急不是每次都能用到,正常每天跑个300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说多下来的时间,完全可以接个顺风单,带上一两封书信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且喜欢外出旅游的人,有关系的也可以借助驿站。
比如大名鼎鼎的旅行家先生,就曾经多次凭借关系,借助驿站的力量,一路上白吃白喝了好一阵子,完全有公款旅游的架势。
总结:马匹的素质,也直接决定了八百里加急的可行性。
很多人觉得八百里加急基本不可能,主要是因为他们以普通的马匹来评估这件事。
其实中国西北和北方的草原上,有很多千里马。
这就是为啥清代能实现八百里加急的原因了。
此前汉朝、唐代、、明代,虽然也有不少养马之地,但是千里马却很难得,哪怕有那么几匹,也都被王孙公子霸占了,很少会有用在驿站上的。
可到了清代,辽阔的北方草原和新疆草原,都成了天然的千里马聚集地。
他们可以在这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寻找千里马,马儿的速度提升了,快递速度自然也就提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