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打仗怎么计算战功?有什么办法分辨谁杀敌最多?
【千问解读】
古代士兵打仗也是要看战功的,如果你能杀死敌方大将那肯定就是一等功,不过一般都比较困难。
而且战场那么混轮,到底应该怎么计算士兵们的战功呢?如果要大家自己说杀了几个人肯定会有人说谎,那就十分不公平了,但也没办法证明杀敌对多的人是谁。
其实打仗最后能活下来的人都算是英雄了,毕竟冷兵器时代的战场还是非常残酷的。
现在看古装剧论功行赏是总是说斩首几何云云,那么古代战场上真的是要割下敌人首级来兑换军功吗?但战争是容不得分心的,每一秒都隐藏着杀机,在处处杀机的战场上分心砍首级总感觉有点作死的意思。
而且一想到裤腰带上提溜着一串脑袋,还能健步如飞追击敌军我就觉得好违和!
不过大家也不要以为砍首级是杜撰的故事,只不过这种事情一般人干不了,所以逐渐被禁止了。
你想一般人在那种激烈的战争中自保尚且不能,更不要说杀完人之后再把头砍了别裤腰带上。
只有真正的猛士能够做到这一点。
资治通鉴中曾记载:历城罗士信,年十四,从须陀击贼于潍水上。
贼始布陈,士信驰至陈前,刺杀数人,斩一人首,掷空中,以槊盛之,揭以略陈;贼徒愕眙,莫敢近。
须陀因引兵奋击,贼众大溃。
士信逐北,每杀一人,劓其鼻怀之,还,以验杀贼之数;须陀叹赏,引置左右。
砍头只是震慑敌人的手段之一,而且一般只有猛将才能在从容取人首级。
砍首级有一点不好,就是容易让自己的刀变钝。
战场上如果停下来砍头太废时间,罗士信只有在取得压倒性优势敌军溃散时,才冲上去割鼻子。
至于弓箭手吗,你一远程输出本来就挺安全,如果还能轻松赚军功那就太不公平了!所以一般砍脑袋的都是不好惹的!
实际上在古代,要拿到首级功是很不容易的,一般不是顺风仗,拿不到首级功。
原因如你所说,没时间,容易自己被杀,除非是敌人大败溃逃的时候,你才有机会从容砍首级,但这个时候数量又受限制,如果你砍死人头,那是不算的,而且战友及其他小队的人以及其他监督官员都是互相制约的,很难冒死人功,且战后统计也还要审核的,不是你有首级就可以算数的。
秦国对首级功的奖励会那么大,大概是历史上最重的。
一个爵首功,就可以获得爵位,奖励一倾田一套房子一个仆人;两级爵首功,父母犯罪的可以赦免,老婆是奴隶的可以转自由人等等。
战场上秦兵看敌人那都不是人,都是钱啊!
还有值得说明的一点,在一场战争中的斩首数并非最终的战果。
史书中有时会见到斩首数百就把皇上高兴得不知道自己叫啥,那是因为斩敌首级数百可能最终消灭了上万人!
古时候讲究团团圆圆 古时候士兵出征饮酒的时候为什么要摔碗
北宋打仗在面临战况大好下 北宋为什么还要议和赔钱
却,逼迫亲临前线,甚至提出夺回。
宋真宗,认为寇准拥兵自重,心怀不轨,欲借辽军之手改朝换代。
大臣们落井下石,猛烈攻击寇准,众口铄金,寇准不得已同意辽方提出的和谈建议。
事实上,当时的战况对十分有利,辽军由于孤军深入,战线拉得太长,后勤补给十分困难,只要宋军按照的提议,借助城防将辽军分割包围,逐一歼灭,那么,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成功率很大。
何况皇帝亲政,前线将士热血沸腾,纷纷想要立功表现。
再加上此时的辽国统帅萧挞凛,嚣张地在潭州城下巡视时,被宋军大将张环使用八牛床子驽当场射杀,辽军士气大挫,萧听闻萧挞凛牺牲,竟然伤痛欲绝辍朝五日。
各地宋军转败为胜,辽国上下彻底丧失了继续开战的信心,在降将王继忠的建议下,急着跟大宋停战议和。
宋军只要没有这样的外行皇帝瞎指挥,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而且宋军的武器装备远比辽国先进,尤其是特制床弩,有效射程甚至超过一公里,而弩机向来是的克星,只要运用得当,就算辽国骑兵再强照样被批量收割。
但是宋真宗在寇准的逼迫下,心惊胆战地登了一回潭州城楼后,再也不愿留在这危险之地,说什么都要远离辽军,谁劝都不管用,无论南下迁都,还是停战议和,随便选一样就行,不管代价如何高昂,这种自私的心态也算是得到了赵光义的真传。
负责谈判的大臣曹利用坦诚地向宋真宗问道:“这次议和,我们的底线是什么?”宋真宗只想早点停战,因此不假思索地回道:“只要不割地,就算赔偿百万钱财,也不在话下。
” 曹利用有点懵,他也担心自己背上卖国的骂名,于是继续追问道:“到底是多少?还是给个具体数额吧。
”宋真宗有些不耐烦:“若是辽国态度强硬,即便每年输送一百万也不是不可以。
” 寇准在门口听到他们谈话,心头一颤,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凭什么每年白送辽国百万钱财,这可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换句话说,这就是资敌。
他悄悄地将曹利用拉到角落里,恶狠狠地威胁道:“你胆敢谈到三十万以上,我一定让你脑袋搬家。
” 曹利用双腿一软,差点跪了下来,本来准备替皇帝和大臣们做件大好事,早点完成合议,好让大家早点返回开封,他们被寇准强行按在潭州城这烽火前线,心惊胆战夜不能寐,慌得都内分泌都失调了。
但是寇准这位凶神恶煞连皇帝都敢得罪,想办法杀个大臣应该还是轻而易举的,肥差一下子变成了苦差,曹利用满头大汗:“就算辽人杀了我,也不会谈到三十万以上!” 澶渊之盟最后以每年向辽国提供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为代价,结成了兄弟之国。
此后,边境虽然大战停息,但是冲突不断。
辽国觉得宋军实在怯弱,在这种必胜的大好形势下还愿签订,那么偶尔过来“打谷草”,烧杀劫掠也没什么后果了,而宋军却因此士气低落,总是被动挨打。
更可怕的是,大宋君臣通过檀渊之盟一致认为,只要花点钱就能买平安,还要大动干戈地跟敌国血战干什么?以至于后来独立,金兵南下,依然按照“花钱消灾”的老套路操作,结果金人,北宋人财两空,直接覆灭,钱财买不来一国平安。
曹利用觉得自己节省了大笔赔偿,算是大功一件,得意洋洋地回去交旨,近侍好奇地问他谈成多少钱?曹利用神秘兮兮地伸出三根手指,近侍以为三百万,转身禀报宋真宗,宋真宗正在用膳,碗筷都差点打翻:“这也太多了,太多了!”不是说好一百万吗? 曹利用吓得魂飞魄散,战战兢兢地进去:“银和娟加起来只有三十万两。
”宋真宗,忍不住开心地称赞:“才三十万,这么点钱,你办得很好,非常好!”随后重赏了曹利用,自始至终没提寇准。
当初主张迁都升州的是,因为他是江南人;而主张迁都益州的是陈尧叟,因为他是四川人,都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还想方设法谋取私利。
为了避免王钦若消极逃避对宋真宗造成的负面影响,寇准曾将他调往前线防御辽军,因此,王钦若对寇准恨之入骨。
澶渊之盟签订后,王钦若好不容易返回开封,他私下对宋真宗进言道:“陛下重用寇准,是觉得他对大宋有功吧,惋惜澶渊和议乃城下之盟,《春秋》所不齿也。
陛下怎么会不以为耻,反而认为寇准有功呢?” 宋真宗,脸色大变,王钦若见状继续诋毁:“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输红了眼,往往会将所有财物全部押上,以期翻盘,胜败在此一举,这便是‘’,陛下亲征潭州,不过是寇准的‘孤注’而已,现在想来,岂不十分凶险?” 宋真宗听罢怒不可遏,觉得自己成为了寇准的棋子,被他狠狠地耍了一把,从此对寇准心怀不满,两年后,将他罢相,贬出京城。
寇准不愧为一代,本次大战,通过皇帝亲征,北宋本已胜券在握,倘若继续坚持,必能扩大战果,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未必不可以。
可见,只要宋军管理得当,战斗力也不逊辽军,章悙时期的差点灭亡西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