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与孙皇后的爱情
【千问解读】
我们经常可以在清宫剧中看到皇帝有多么多么的痴情,然而事实上就是谬论。
大清里那些痴情的情种皇帝都是被电视剧给炒作出来的,在前朝大明的痴情皇帝面前根本就不够看。
比如最近热播大剧《大明风华》的女主角孙若微和宣胖胖朱瞻基的感情,在大明朝,他们这一对连前三甲都进不去,但秒杀大清朝众多所谓的“宠后”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01,从太孙嫔到皇后
孝恭章皇后孙氏(1401-1462),孙皇后在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名字,孙若微只是电视剧杜撰的不要当真。
孙皇后是山东邹平县人,她的父亲孙愚曾经在永城县做过主簿,幼年的孙皇后就以美貌闻名永城县,没有人不知道。
而宣胖胖朱瞻基的外祖彭城伯张麒恰恰是永城人,张麒夫人自然也听说过孙皇后,在某次进宫探望闺女太子妃张氏(诚孝皇后),闲聊中谈到孙主簿家美丽的小孙姑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太子妃就命人把才十来岁的小孙接进宫中养育。
小孙可能比宣胖胖小两岁,宣胖胖生于建文元年(1399),小孙大约在永乐六年到八年进宫,两人的确算是青梅竹马。
永乐九年(1411)十一月,宣胖胖被祖父太宗朱棣立为皇太孙,但早在永乐七年,宣胖胖就一直留守北京,要不就是跟随祖父巡守出征,留在南京的机会不多,两小无猜在一起的机会自然也不多。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为十九岁的爱孙操办婚礼,选择济宁胡善祥为皇太孙妃,本以为做太孙妃是板上钉钉的小孙成了皇太孙嫔。
不知道什么缘故,身体健康的宣胖胖和他祖父一样,在子嗣上比较困难,反而是他那个看上去随时都会挂的爹生育很强大。
大明朝还是比较重视嫡长子的,怎么滴也得让嫡妻生下长子,但太孙妃胡善祥一直在婚后四年,才生下长女顺德公主,之后又生下次女永清公主。
已经二十多岁还不见儿子的宣胖胖不耐烦了,掉头找亲亲小孙生儿子去,永乐二十二年(1424),太孙嫔小孙也生了一个女儿常德公主,此时宣胖已经二十六岁。
洪熙元年(1425)五月十二,仁宗朱高炽驾崩,六月十二,宣胖继位,是为宣宗,因为他留下来的画像是又黑又胖,所以给他取昵称宣胖。
据说宣胖继位后就想立小孙为皇后,被老妈诚孝皇后张氏拒绝了,张太后做主册立太子妃胡善祥为皇后。
话说,小孙明明是诚孝皇后做主接进宫的,要是不喜欢不会留她在宫中啊!不知道诚孝皇后为啥不支持小孙做皇后。
不管怎样,随着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小孙生下大皇子朱祁镇后,胡善祥的后位已经岌岌可危,在次年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后,胡善祥就自请下堂去做静慈仙师,母以子贵的孙贵妃成为大明第六位皇后。
02,辟谣孙皇后夺子事件
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宣胖的孙皇后无子,阴夺宫人之子,才母以子贵做了皇后,随便去百度一下,都能看到无数网文揭秘明英宗生母的事。
否定孙氏夺人子的人认为,宣胖头顶还有睿智的张太后,怎么能容许孙氏在她眼皮子底下那样操作,孙氏一个贵妃哪有那么大能力在后宫一手遮天?所以,英宗就是孙氏亲子。
肯定孙氏夺人子的认为,就是孙氏夺人子,宣胖是她的助攻,所以才能一手遮天,就是他两口子联合起来,才瞒过张太后和大臣们,他们的操作流程和北宋刘娥夺李宫女儿子一样,就是明朝版的狸猫换太子。
孙皇后到底夺人家儿子没?明英宗生母真的另有其人?
先看看史料记载,持英宗母是孙皇后说法的史书记载以《明实录》、《明书》为代表,认为孙皇后夺人子的史书记载以《寓圃杂记》、《罪惟录》、《明史》为代表。
这些史书成书最早的是《明实录之英宗实录》,从天顺八年开始修撰,到成化三年完成,是官修的编年体史书。
其次就是《寓圃杂记》,作者王锜生于宣德七年(1432),卒于弘治十二年(1499)。
接下来就是《明书》和《罪惟录》,都是明末清初的作品。
成书最晚的是官修史书《明史》。
认为孙皇后夺人子的史书成书最早、记载最详细的就是《寓圃杂记》,该书在卷一《胡皇后》篇中,说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中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遂得册为皇后。
直到孙太后崩,英宗都不知道自己不是孙太后所生,只有皇后钱氏知道真相,到英宗临死前,钱皇后才告诉英宗是宫人之子,生母已经死于非命,胡皇后也无辜被废,英宗遗命恢复胡皇后之位。
很明显,后来的《罪惟录》和《明史》有关孙皇后夺子的记载都源自《寓圃杂记》。
《寓圃杂记》是个什么书呢?他记载的都是时下的野史逸闻,和现代的三无网文类似,禁不起考据,写的是图一乐,看的也是图一乐。
钱皇后做为儿媳妇、透明皇后、透明太后,她是怎么知道丈夫不是婆婆亲生的?谁告诉她的?站在英宗的立场想想,老婆告诉我,我妈不是我亲妈!敢相信吗?带点脑子的都不会相信吧!
退一步说,假如孙太后真的不是英宗生母,就钱皇后知道,她因为惧怕婆婆不敢给丈夫说,那为何孙太后死后她还不告诉丈夫?让丈夫有弥补的机会,哪怕是拿孙太后的娘家人出出气呢!但她愣是没说,非等到丈夫临死的时候才说,可那时候说又有什么用呢?不是徒劳增加丈夫的遗憾?
再说,英宗追复胡皇后后位的时间,明明是在天顺七年(1463)闰七月,怎么到这本地摊文学中成了英宗临死前遗命追复的?
从这些不负责任的记述可以知道,孙皇后夺人子就是污蔑,根本禁不起推敲嘛!这样不足为信的野史,罪惟录以讹传讹也就罢了,清廷修撰明史的时候居然也不加分辨,堂而皇之的收录进去,可见那帮修史的货们多懒惰。
相信小孙夺子的人大概都忘记了,当时大明宫廷的最大boss是诚孝皇后张氏,不是宣胖,更不是小孙,张太后一直都是胡善祥的坚定支持者,孙贵妃母以子贵取代胡善祥,她做为婆婆没话说,谁让自己支持的儿媳妇生不出儿子呢?
但假如小孙自己生不出阴夺宫人子,还要宣胖帮忙隐瞒,宣胖敢欺瞒他亲娘吗?能欺瞒过去吗?真当张太后眼瞎心瞎?会让他们得逞?那时候恐怕小孙会鸡飞蛋打,张太后不会怎么样她儿子,她会拿一个贵妃没办法?结果只会是孩子归胡善祥养,小孙不死也得残。
小孙能够母以子贵取代胡善祥,让张太后无话可说、无可奈何,反而说明英宗就是小孙的亲儿子,而不是宫人子。
说小孙夺人子,只不过是污蔑的谣言罢了。
话说回来了,网文创作者王锜筒子为何污蔑孙太后呢?是因为胡皇后的缘故。
胡善祥无故被废,天下人都同情她,和贤良淑德却怯弱悲催的胡善祥相比,漂亮又有点小狡诈的孙皇后的人生就太圆满了,儿女双全老公珍爱,当皇后、做太后,活得别提多滋润了。
没错!宣胖你俩青梅竹马有感情,是真爱,可凭啥让人家老实人小胡成了你们两口子真爱的牺牲品呢?你们幸福美满了,还不许我们同情可怜小胡?恶心恶心你们这对真爱?摊手!所以,孙皇后夺人子的流言就此出炉了,非让宣胖一家人的幸福抹上一点阴影。
03,宣胖对孙若微的真爱
虽然宣胖胖是个花心的小胖砸,追求美色,还曾经向御医索要秘药等等一堆毛病,但是,并不影响他对小孙有青梅竹马的情义,他对小孙的确很好。
首先,对孙皇后的家族待遇上,在小孙还是贵妃时,家族待遇就超过胡皇后家族。
永乐十五年三月的时候,胡善祥的父亲胡荣以皇太孙妃父亲的身份被朱棣授予从三品光禄寺卿。
哥哥胡安以皇太孙妃哥哥的身份被授予正四品的指挥佥事,弟弟胡瑄正六品锦衣卫百户。
小孙的父亲孙愚(孙忠)在永乐朝只是从九品的鸿胪寺序班,兄弟孙继宗、孙绍宗、孙显宗、孙续宗都是白丁。
到宣胖继位后,胡善祥成了皇后,小孙成了贵妃,宣德元年十月,皇后父胡荣和贵妃父孙愚一起被封为正二品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起点不一样的两个人平起平坐了。
胡皇后的俩兄弟没有得到任何提拔,孙贵妃的哥哥孙继宗、孙绍宗为正三品指挥使,弟弟孙显宗、孙续宗为从三品指挥同知,官职待遇一下子超越皇后的兄弟。
胡皇后做了三年皇后,也没有给家族挣个爵位,小孙做贵妃的时候,亲爹就被各种抬举,宣德二年三月,宣胖说孙愚身为国戚操履端谨特意赐名孙忠,以彰显他的眷念之重。
宣德三年三月初一,小孙成了新皇后,宣胖立即封岳父孙忠为推诚宣忠翊运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会昌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还封赠三代,孙忠推辞都推辞不掉。
其次,孙皇后本身的待遇。
宣胖想立爱人为后,被老娘阻拦,只能封为贵妃,为了提高孙贵妃的待遇,宣胖制金宝赏赐给小孙。
在孙贵妃之前,贵妃都是有册无宝,从孙贵妃开始,贵妃也可以拥有金册金宝,相当于后世的皇贵妃,仅次于皇后。
更甚的是,给孙贵妃授金宝的典礼,几乎和册立皇后的典礼一模一样。
第三,册立太子的时候,直接让太子母孙贵妃享受皇后待遇。
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孙贵妃生皇子,宣德三年二月初三,宣胖给爱子赐名朱祁镇,二月初六册立为皇太子,不到三个月就被册立,朱祁镇大概是最年轻的皇太子。
宣胖命胡皇后礼服升内殿受内外命妇贺礼,接受外命妇进笺,同时让孙贵妃礼服于宫中受内外命妇贺礼,外命妇进笺。
此时宣胖已经有废后之心,所以让孙贵妃在立太子的典礼上破例享受皇后待遇,果然,立太子没多久就运作废后,三月初一,孙贵妃就登上后位。
第四,宣胖为小孙再破祖制,追封三代。
明朝祖制,公侯伯爵不是军功不得滥封,宣德四年三月,宣胖封岳父孙忠为会昌伯,还封赠他父祖曾祖三代为会昌伯,妣为夫人,从孙家开始,外戚恩封才成为惯例延续下去。
第五,孙家的光荣宠賚近代罕见。
宣胖对小孙家那是杠杠的,对岳父孙忠又是封官授爵,又是赐锦绣裘衣,又是赐御制诗,陪着小孙回娘家,经常召岳母董夫人进宫探视,赏赐不断。
最杠杠的一条,宣胖临死时留下的口谕和正式遗诏,都表明把家国重事交给老娘张太后和皇后小孙处置。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宣胖驾崩,留下遗诏,让大臣辅佐皇太子朱祁镇嗣位,遇到国家重务都要上禀皇太后和皇后,然后施行。
因为这道遗诏,小孙和婆婆张太后一样有权裁决国家大事,皇帝临死给皇后留下这样的诏书,大概是史上独一份了,宣胖对小孙真的是充满爱护之情,担心她被欺负,专门下诏保障她的地位,生前给她最好,临死前为她安排一切,宣胖真是很好的诠释了爱她就要给她最好的。
04,客观评价孝恭孙皇后
《大明风华》热播,大概会引起观众对明史的兴趣,按照影视剧的套路,猪脚多是伟光正形象,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孙皇后可能会被塑造成大女主形象,为国为民力挽狂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真实的孙皇后自然没有孙若微出彩,不管是短暂的贵妃生涯,还是漫长的皇后皇太后生涯,孙皇后都没有留下什么耀眼的功绩,做太后时立太子、指定监国,也是按部就班被形势推动着走,并不能说明她有优秀的政治才干,当然,基本的政治素养还是有的,毕竟跟着宣胖十几年,耳濡目染也知道。
孙皇后是宣胖爱护的妻子,却并不是一个良母,如果说她在张太后的光环下,没有她发挥的余地,但在婆母崩后,她也没能履行母亲和太后的职责、对儿子起到匡扶教导的作用,她的出身以及从小在宫中受到的教养,都比泥瓦匠家的闺女、穆宗孝定皇后李氏强,但能力却远远不及孝定。
王振祸乱朝廷,她毫无作为;王振引导他儿子亲征,她也没有阻拦,最终酿成土木之变;儿子复位后处死卫国功臣,她再次坐视不管······
可以肯定的说,孙皇后远没有电视剧演的孙若微有能力,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后妃,没有那么大的政治野心,也不嗜权干政,后宫里有婆婆在,也显不着她来;丈夫是个能力很强的皇帝,用不上她辅佐;唯一的儿子也没教导好,致使儿子的能力远远低于她夫妻水平线下。
她既称不上贤妻,更不是良母,但是,她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宣德皇帝,拥有宣胖对她的爱护,花心的宣胖才是她一辈子顺风顺水的最大靠山和根源。
大才子杜牧最后的人生结局如何样?
慈禧太后太后的小名是什么?清朝慈禧太后太后小名的传闻
不单是与万岁爷的名字同音的字不能上口,、妃、太妃的名字也一样。
这些应避的字音是要牢牢记住的。
中国人的名字问题很复杂,但人人都有的是小名,又称乳名。
在过去,女子的小名雅称闺名或小字,是说的,许多丈夫往往一辈子也不知妻子在娘家时的小名。
帝知道(1835~1908年)的小名吗?我们不清楚。
可是慈禧的小名至今仍喧腾于万人之口,却是不争的事实。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关于慈禧小名的各种说法。
“兰儿”说很流行 慈禧小名是“兰儿”,这种说法很流行,现在难以讲清楚它的记载源头。
1916年蔡东藩写成《清史演义》,此时离清亡只有五年时间。
该书第六十三回“那拉氏初次承恩 四春争宠”就明确说:“那拉氏幼名兰儿,父亲叫做惠征,是安徽候补道员。
” 时期有的演义小说对此描述得更是绘声绘色,如李伯通《西太后艳史演义》说:十六年(1836年),惠征的佟佳夫人又怀孕了,“到得十月初十这天,夫人坐蓐临盆,忽梦着大大月亮入怀,一阵异香,还带些兰麝气味,当时产下一位千金,因取个乳名,叫做兰儿”。
该演义还写道:“不上两年,这兰儿又添个妹子,名叫蓉儿。
” 慈禧出生在道光十五年,李伯通误作十六年了。
但这些演义的说法应予重视,毕竟官书是不记载慈禧的名字的。
当然,慈禧的小名也不能仅凭这些演义为据。
清宫在回忆宫廷生活时(见《清宫太监回忆录》,收录于《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一书),提到了一种现象: 忌圣讳这件事, 上年纪的人大概都晓得,在宫里, 这更是一件最要紧的事。
不单是与万岁爷的名字同音的字不能上口, 太后、妃、太妃的名字也一样。
这些应避的字音是要牢牢记住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小德张,本来他的名字是春喜,因为隆裕太后小名叫喜哥,喜字犯了圣讳,小德张就被改名叫恒太了。
《宫女谈往录》一书载述在慈禧身边服待八年的一位宫女的回忆,里面特别说到: 最讨老太后喜欢的还是在西头卧室里的一盆兰花。
在宫里,谁都知道老太后的乳名叫兰儿,可谁也不说,都暗暗地记在心里,避着圣讳。
譬如该给兰花浇水啦,我们只提给花浇水,不提兰字。
如是偶然说一个兰字,老太后也不怪罪。
书中还提到,宫内称呼这位宫女为“荣儿”,而慈禧妹妹的小名叫“蓉儿”,因此慈禧管这位宫女叫“小荣子”,不带“儿”字,“也有时会偶然叫一声荣儿,但并不为这个改我的名字,说明老太后并不是的小事全顾忌”。
“兰儿”的“兰”字,宫女的解释是“兰花”,前引李伯通的说法是“兰麝气味”,两者有差别,但这反而说明了两种说法可能并不同源,相异的史料更增强了慈禧的小名是“兰儿”可度。
不过,依上面所说,宫里许多人都应知道慈禧的小名,但后来太监们的回忆又似乎无法印证这一点。
太监信修明在慈禧身边八年,他晚年的著作辑为《老太监的回忆》一书,其中对慈禧极为同情,同时披露了外人不甚知道的一些情况,如慈禧是信徒,“广仁子”是她的道号;太后是位头发已然脱光、“脑袋成了秃瓢”的“秃老太太”。
书中更提到了溥仪的乳名是午格,可惜提及慈禧的小名。
总之,“兰儿”说还有待于相关材料的进一步挖掘。
“玉兰”“杏儿”与“阿翠” 慈禧小名是“玉兰”的说法流传也很广。
1983年出品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在选秀女一场戏中就利用此说,巧妙地安排咸丰帝与慈禧见面,道具就是绣着玉兰花的手绢。
也有的解释说,因咸丰帝最喜欢玉兰花,就将此名赐予获选入宫的慈禧。
咸丰帝是否喜欢玉兰花不得而知。
有趣的是,野史中倒是记载了咸丰帝所喜欢的圆明园“四春”,——也就是四个汉人女子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牡丹春——都是以花命名,里面却没有玉兰花。
现在有人坚持认为,“兰儿”“玉兰”的说法都是从慈禧入宫被封为兰贵人的“兰”字想象而来。
这种观点也是值得重视的。
“杏儿”说是一种后起说法。
源于2005年出版的那根正《我所知道的慈禧——慈禧曾孙口述实录》一书,作者自称是慈禧弟弟桂祥的曾孙,即慈禧皇太后内侄曾孙。
按那根正的说法,“慈禧的乳名只有我们家人知道”。
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听父亲说起的:“慈禧的小名叫杏儿,学名叫杏贞。
”并披露这小名是慈禧的爷爷给起的,原因是“当时家里种了几颗白杏树。
在人看来,红杏没有白杏好,所以家里就种了这么几棵。
这样,爷爷就给她取名叫杏儿”。
慈禧不仅有小名,竟然还有大名(学名),这真是言前人所未知。
这种说法源于慈禧后人,自然不能忽视。
现在网上不少文史爱好者已将慈禧定名为“叶赫那拉·杏贞”了。
但清史学者冯其利曾发表《那根正先世考查》一文,对那根正所述先世事迹提出质疑。
这实际上涉及到他的作品从根本上是否可信的问题。
至于“阿翠”说,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但并非新出,反而可能是最早关于慈禧小名的一种说法。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格在《春柳堂记梦未定稿》中说:“寅恪十余岁时,曾见日本人所著书,言后小名阿翠。
曾朴《孽海花》亦有是说,但无从证实,姑附记于此。
” 陈寅恪生于1890年,1902年赴日本,1904年再度赴日本,1907年回国,他见到日人所著书应是在1902~1907年间。
曾朴的《孽海花》第二十七回,写到咸丰帝翻看秀女花名册: 翻到的一页,只见上面写着“那拉氏,正黄旗,名翠,年若干岁,道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生”。
上世纪40年代,博洽多闻的冒鹤亭考订《孽海花》中的人与事,只是指出了“慈禧生道光十五年,非十四年”,并没对“名翠”说什么,见他的《孽海花闲话》。
今天我们看档案知道,记名秀女的排单也就是花名册,并不开列秀女的具体名字,也不具体写哪一天出生。
再者,慈禧是镶蓝旗满洲人,后来抬入镶黄旗,因此正黄旗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么多的错误不禁让人对曾朴的说法生疑。
有一条材料差不多能够否定“阿翠”说。
《宫女谈往录》里提到慈禧身边有叫“小娟子”“小翠”的宫女,书中还写到慈禧屋里有两只缅甸猫,有一次,老太后微笑说:“娟子、翠儿,看好大白、二白,回头我有赏。
” 上面谈到慈禧不太顾忌宫女的名字与自己妹妹的相同,但若慈禧小名真是“阿翠”,那她绝对不会允许有叫“小翠”的宫女在身边的,起码也要命宫女改名,不会自己天天“翠儿”“翠儿”叫着。
是过度“消费”名人吗? 就清朝后宫而言,入关前、的后妃名字,许多现在还都知道,但入关后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如帝的董鄂妃的名字,人们就不知道。
再如清末有名的、,唐海炘(他他拉·海炘)在《回忆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一文中说: 自二妃进宫后, 我家从祖母到一般佣人都称瑾妃为“四主”,珍妃为“五主”。
“主”字是对后妃的尊称,“四”和“五”是按我家中同辈女孩的排列。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没有人敢提起二位姑母的真实闺名了。
二位姑母到底叫什么,我也不知道。
珍妃、瑾妃的名字,到如今似乎也没有人知道。
不见记载,研究阙如,人们不知道这些女性名人的名字, 这的确为文学影视等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总不能从出场到终了,不分场合一律都叫“董鄂妃”“珍妃”吧。
因此对她们进行必要的起名实属。
1948年出品的电影《清宫秘史》中,有一场戏表现帝向珍妃吐露心声,称呼是“二妞”。
虽然此镜头也令观众别有一番感受,但究不如呼她的真实闺名来得亲切。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力(笔名凌力)在创作历史小说《少年天子》(1987年初版)时,为董鄂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乌云珠”。
其实这是满语,意思是数字的“九十”。
慈禧太后的情况却是如此不同。
她不是没有小名,而是太多了, 以致到现在还莫衷一是。
她的小名令后人,固然有所谓“名人效应”在,但这位清末最重要的风云人物生平的方方面面,包括小名之类“细枝末节”,对注重求真求实的历史研究来说,确是必不可少的。
早在1910年就出版了英国人濮兰德、巴克斯的《慈禧统治下的大清帝国》(过去译作《慈禧外纪》)一书,第一章就是“叶赫那拉家世及慈禧幼年”,此章最后一段专门论述慈禧的名字(称谓),其中并没有提到她的小名,那是两位洋作者当时对此一无所知的缘故。
随机文章真实杨家将:杨令公绝食而亡 唯有四郎殉国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密码,壁画中隐藏着各种人体器官盘点世界诺贝尔奖国家排名,美国356人的获得者夺得第一(意大利垫底)黑洞里面是另一个宇宙,宇宙中每个黑洞都是平行宇宙量子意识为什么被禁止,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意识可改变物质世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