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起义后的太平军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悍 四万多的清军竟然不敌七千太平军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还不知道:太平军战斗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元年(1851年),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清廷四处征调大军围剿太平军。

金田起义时,共有男妇老幼2万多人,能打仗的约有3000人,清军共有9000余人围攻。

太平军到象州县中平时,队伍扩充到3万余人,能战斗的有5000余人,清军兵力为17000多人。

太平军攻下永安城之后,人数为37000余人,能战斗的人有7000余人,清军投入兵力46000余。

清军总兵力一直超过太平军,但在战斗中太平军的战斗力却让清军心惊胆寒。

清军统帅周天爵评价道:太平军“视死如归,赤身扑敌”打得清军官兵“大半心寒”,如“见鹰之雀”。

金田起义初期的太平军,为何战斗力如此强悍,打得清廷的正规军丢盔弃甲?从清军档案记载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杨秀清 (一)兵员素质高,凝聚力强 在金田起义的兵员人马之中,有两千余人来自冯云山早年在紫荆山的信众。

这些人是第一批的坚定信仰者,金田起义时都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太平军。

洪秀全在象州县捣毁大樟甘王祖庙后,有数千人投奔洪秀全,参加拜上帝会,这些人也随着洪秀全起义。

同时,当地天地会首领赖九召集博白、陆川县天地会成员五、六千人到紫荆山投奔洪秀全,这些人成为了太平军的重要力量。

太平军的骨干力量,来自于贵县的矿工3000余人。

其中秦日纲率领的矿工有1000余人,石达开在归龙山、奇山招募到的矿工有1000余人。

秦日纲又在浔贵铁矿发动1000余名矿工参加太平军。

在贵县发生大规模“来土械斗”之后,来人男妇老幼“三千余人败走无归”。

(引自《贵县志》) 太平军转战图 他们在前往白沙、蒙圩的过程中遇到了正赶往紫荆山投靠太平军的拜上帝会会众,于是这3000余名在“来土械斗”中战败的来人,跟随一起去了紫荆山。

此外,天地会女首领娘率领2000余人加入太平军。

桂平县的苏十九率领饥民千余人投靠洪秀全。

天地会首领罗大纲率领1000余人参加太平军,这三支人马的总兵力为四千多人。

金田起义时的太平军,大多出自寒苦之家,为了追随洪秀全,他们带着全家、全族到金田“团营”,他们“焚房舍,绝人望”,义无反顾。

在起义之后没有任何挂碍和后顾之忧,因为是举家参加太平军所以他们组织性、纪律性极强。

苏三娘、罗大纲、苏十九等人率领的队伍,在起义前就有过与清军作战的经验,富有战斗力。

一句话,金田起义时的太平军兵员素质高,他们,战斗力强。

他们举家参加起义,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他们有拜上帝会的信仰,能够团结一致,为追求“太平天国”而同心同德、顽强战斗。

金田起义 (二)兵员信仰坚定,有精神力量支撑 金田起义时的太平军,以拜上帝会为核心,具有较强的信仰信念,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

太平军以拜上帝会教义约束军队、规范纪律。

太平军每逢出征,全体将士都要进行祷告,并且祈求上帝赐给胜利。

战斗胜利之后,又郑重向上帝谢恩。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被优势清军围困在金田村,军心渐渐动摇。

洪秀全当即下诏:“放胆欢喜踊跃,同心同力同向前,万事皆由天父主张,天兄担挡,千祈莫慌”(引自《天命诏旨书》)。

洪秀全与杨秀清 洪秀全告诉众将士,大家不要害怕,凡事有天父做主、天兄担当,众人只要祈求胜利,同心同德奋勇向前杀敌就行。

这种思想引导让太平军将士稳定了军心,有了精神上的慰藉,于是太平军将士认为获得了“天父”的祝福和庇佑,于是便不惧怕伤亡,英勇战斗。

在永安突围战时,洪秀全又下诏全军:“千祈遵天命,放胆诛妖(清军),任那妖魔千万算,难走天 父真手段”(引自《天命诏旨书》)。

在洪秀全的反复宣传下,太平军潜意识里已经将清廷“妖魔化”,咸丰及其大臣是“阎罗妖”,清军将领都是“清妖”。

邪不胜正,代表上帝和光明的太平军肯定能战胜代表邪恶和黑暗的清军,这种潜意识让太平军师出有名,成为一支“正义之师”。

这种精神力量,让太平军作战没有顾虑,在永安突围战中连破清军三道封锁线,击毙清军4位总兵官,歼敌5000余人,突破了包围圈。

太平军突破包围后,大举进攻省城桂林。

太平军在桂林久攻不下,伤亡日增。

军心士气渐入低迷,洪秀全于是安慰众将士:“尔等须知,天父权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岂桂林一城独攻之而不克乎?此皆天父默中使成,非人所易知耳”。

(引自《天情道理书》)洪秀全告诉众军士,天父无所不能,之所以打不下桂林,这也是天父的意思,太平军将士听后,当即打消顾虑,士气再次大振。

正是因为有了信仰,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撑,太平军能同心协力、奋勇向前。

这与已经腐败不堪,只会提笼架鸟、混军饷的清军相比战斗力高出了几个档次,故而能连战连捷,一路胜利。

金田起义旧址 (三)组织纪律强,协同作战力强 金田起义时,总人数为2万余人,但有战斗力的只有3000余人。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突破清军封锁,洪秀全、萧朝贵将所有人员分为“男营”、“女营”,编制成军。

太平军《军册》规定:一军中有军帅、师帅、旅帅、卒帅、两司马、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伍长;冲锋、破敌、制胜、奏捷伍卒,一个军从军帅到士兵,共有13156人。

太平军的《兵册》,详细记录了士兵的年龄、籍贯、入营地点、时间等,如有士兵阵亡、逃走等,会及时进行更改。

太平军的《家册》,记录了自军帅以下所有人的家属、年龄、孩子、职务等细节。

《军册》、《兵册》、《家册》,这三个“册子”将太平军严格编制起来,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太平军的《军册》与现代军队的编制几乎一致,也大体上是军、师、旅、团、营、连的编制,而且军队人数也基本接近,更重要的在于每个人职责分明、各司其职,行军打仗很有效率。

女军首领洪宣娇 金田起义时,太平军颁布了《五大纪律诏》,主要为:一、遵守条令。

二、男女分营。

三、秋毫无犯。

四、缴获归公,不准私藏。

五、同心合力,不准临阵退缩。

对于临阵退缩者,当即捉拿斩于阵前。

《五大纪律诏》这是太平军全军将士的纪律要求。

太平军还颁布了《太平条规》,明文规定:一,要格遵天令,不准任性自便;二、不得乱拿百西,不得毁坏民房掳掠财富,不得烧毁民房。

三、兵将要各整装枪炮,要练好心肠,不得抽烟饮酒,要学习问答礼制,有礼貌。

太平条规,这是太平军对士兵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准则。

女军统领苏三娘 太平军还创建了女军制度,女军有军帅一人,下设卒长、营长等职务,一个军共有2625人。

女军主要负责运输辎重、进行作战补给和接替男兵作战。

女军为太平军的作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与清军激战的时刻,太平军女兵往往能杀出重围,勇健甚至超过男子。

在太平天国14年的时间里,女军人数一度达到10万余人。

太平军还建立了牌尾军制度,牌尾军实际上就是童子军。

太平军将随军的11岁至15岁组织起来训练,在战斗中担任冲锋陷阵的任务。

太平军凡攻城时,皆用童子军,敌军逃跑时,童子率众穷追,驱逐甚急。

英国人吟利曾记录道:“太平军最勇敢无畏的军士,一般都是十二至十五岁年龄的孩子”。

太平军军纪严明,士兵战斗能力强,便是如此。

苏三娘与罗大纲 (四)战略战术得当,杨秀清指挥有方 金田起义时期,杨秀清指挥太平军取得了一系列出色战绩,不仅为太平军突围创造了条件,也为太平军战略战术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金田起义前,杨秀清悄悄命人打造大量兵器藏在湖水底下,以备清军前来围剿。

他动员青壮年男子练习兵法战阵,做好了备战工作。

金田起义后,清廷迅速调集大军围剿。

第一路由云南总兵周凤岐、副将伊克坦布率领3000人进攻金田;一路由德州协副将李殴元率兵勇1000人,开往平南县思旺地区将洪秀全围困在花洲。

杨秀清当机立断,立刻率兵攻打花洲。

杨秀清 杨秀清利用迂回穿插战术,将清军分割包围,不仅救出了洪秀全,还杀死清军数百人。

救出洪秀全后,杨秀清立刻率领主力迎战周凤岐。

杨秀清兵分三路,以游击战、袭扰战依托桂平山区地形分割周凤岐大军。

仅仅用了10天时间,杨秀清就击败了周凤岐,大败清军。

杨秀清是一个军事奇才,这个没有读过几天书的烧炭工人,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经过三五次战斗,便总结出了一套应对清军围剿的战略战术:遭遇强敌,先打弱兵,后集中力量打强敌;实行两路迂回,侧翼包抄,战胜之后,对残敌穷追猛打予以歼灭。

1851年,清军大将向荣追击杨秀清,乌兰泰在后面追着赶,向荣在前面拦截。

龙寮岭之战 在此危险局面下,杨秀清调出小股部队直扑向荣大营而去,搞特种袭击作战,实行斩首行动。

结果将主力调出去追击的向荣被打得大败,前锋部队被消灭1000多人,主力六七千人被击溃,而此时杨秀清手里仅有2000多兵力。

1852年,杨秀清在平冲——龙寮岭一带设下三路伏兵。

杨秀清以口袋阵袭击清军主力,结果人数比太平军多出5、6倍的清军遭到惨败,清军被击毙5000多人,清军天津镇总兵长瑞、凉州镇总兵长寿、河北镇总兵董光甲、郧阳镇总兵邵鹤龄以及副将、参战、游击、千总、把总多员。

太平军 清军南路统帅乌兰泰落涧受伤,回到桂林后死去。

清军另一路统帅向荣,仅带着数个卫兵逃回桂林。

杨秀清一个口袋阵,击毙三个总兵、一个统帅,而且是在敌军兵力比自己多出五六倍的情况下,杨秀清此战打得相当漂亮。

杨秀清制定的太平军战略战术有:精兵奇袭、声东击西、口袋阵、阵、长蛇阵、游击战等。

在专门记录杨秀清军事指挥技术的《行军总要》一书中,从陆战、水战到训练、传官、察防、防敌、军纪、体恤伤员等方面30条,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作战指挥系统。

正是这4个方面的原因,太平军在初期能连战连捷,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从金田起义到攻克南京的2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太平军转战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6个省,攻克了三个省会(武汉、安庆、南京)和数百个州县,击败了包括赛尚阿等在内的6任钦差大臣,击毙了包括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布政使、按察使等在内的一大批高级将领和官吏。

起义初期的太平军,战斗力确实非同凡响。

这便是太平军能战胜优势清军,打下半壁江山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贵县志》 2.《天命诏旨书》 3.《太平天国史料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胤礽是皇后的儿子,为什么这位太子却两次被废呢?

一生功绩显赫,但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做的不好,长子两次立为太子又被废掉,让诸皇子对太子之位,最终导致了九子夺嫡的惨剧。

要说胤礽也是康熙正牌皇后赫舍里的儿子,那可是嫡子!可这位太子胤礽却两次被废,与皇位仅一步之遥,却最终与之失之交臂。

如果让人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着名的,那康熙大帝必定会被人提及。

他削三藩、平准噶尔、战沙俄,收复台湾,开创了清王朝的盛世辉煌。

就是这样一个文治武功的英明皇帝,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继位要从婴儿抓起 胤礽人生的第一步比起其他人要容易得多,不费就只离龙椅一步之遥。

复杂的环境让胤礽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一位太子! 皇后赫舍里在生胤礽的时候难产,在胤礽出生两个时辰后便去世了。

这让刚得了儿子就死了老婆的康熙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悲喜交加。

在安葬完皇后赫舍里之后,康熙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立还是婴儿的胤礽为太子。

之所以说是惊人决定,是因为在这之前的几任大清皇帝,没有一个是先被立太子然后当皇上的,他们都是宗室们开大会“讨论”的结果。

虽然有点民主集中制的意思,但在康熙看来这可是件危险的事。

当年驾崩之后,就由于没有选定继承人,在开会“讨论”时差点大动干戈。

最后,在各大势力妥协下,福临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试想,如果万一没有愿意妥协的,那自己内部就要兵戎相见! 另外,当时三藩叛乱,把大明的朱三太子搬了出来。

一个搞不清真假的“朱三太子”就让大家一呼百应的,这说明,在人们的心里,一个朝代有了太子做继承人,就意味着王朝后继有人。

为了让将士们对平三藩这场战争更有信心,康熙也必须立太子。

别管为了什么,反正胤礽被立为皇太子。

第一次被废 皇太子如果没有兄弟之情,更不懂得尊重皇帝老爹的隐私,确实是件很危险的事! 虽然立皇太子有集中皇权、削弱宗室、稳定人心的各种好处,却也让这个本来就的皇子性格上更加娇纵。

而且康熙帝是有名的长寿皇帝,这也让胤礽这个皇太子一当就是四十几年。

他还曾对人发牢骚时说过:“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大有奇怪康熙为什么还不死的意思!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带着八个儿子围猎,为的是教育儿子们不要忘了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可惜还没等到地方,去接受教育的十八阿哥胤衸就突发疾病死在了路上。

在普通之家,有兄弟病逝,当哥哥的必定心痛不已。

可在帝王之家,有同辈的阿哥去世,兄弟们不偷着乐就不错了。

这让标榜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康熙痛心不已,尤其是胤礽,面对这样的变故,丝毫看不到一丝伤心。

康熙对胤礽的冷漠举动十分不满,顺带着把随行的众阿哥们大骂一顿。

这位服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预备役的皇太子,越当心里越没底,所以他总想知道康熙在想什么,以后会有什么举动。

于是他用了一个最笨的法子——在夜幕降临后去康熙帝的寝帐外窥视康熙! 这可是侵犯隐私权,放在一般人身上都受不了,更何况是皇帝。

于是回京之后,康熙就把胤礽这位皇太子给炒了鱿鱼。

可以说,康熙是借着这次出游时发生的事,把对胤礽的所有不满全发泄了出来。

要不这点小事怎么可能让康熙发这么大脾气呢?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可不是那种看到大臣斗争就手足无措的窝囊主儿,相反,他觉得这种斗争能够帮助他平衡朝中各大臣势力,有利于他的统治。

可平衡是一种极致追求,达到却很难。

当时朝中的和的斗争就达到了让康熙无法坐视不管的程度。

索额图是皇太子胤礽的外叔公,而明珠是皇长子胤禔的外叔公,这两个人的斗争自然不仅是大臣之间权力的斗争,甚至最后上升到帝国储位之争。

于是在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罢了明珠的官,分化瓦解了皇长子党,为皇太子胤礽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其实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康熙对这个皇太子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也想在他还在位的时候就帮儿子继位扫清障碍。

可惜党派之争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形成一家独大。

胤禔的皇长子党是被康熙解决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太子党力量的壮大。

当时,索额图想帮太子树立权威,稳定太子的地位,极力为太子争取荣誉和地位。

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也纷纷加入到太子的队伍里来。

在康熙看来这是相当危险的举动,简直就是狼狈为奸嘛!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给索额图安了个罪名,交查办了。

查办索额图的时候,康熙曾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

”可见康熙当时是多么担心索额图和太子等人会逼宫甚至谋反。

这位皇太子情商也不太高,康熙把索额图都办了,还不老实点?于是就出现了前文说的“窥视门”。

结果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大的第一位太子爷就这么被废了。

第二次被废 如果一个人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不得不说这个人还真是没记性。

人在对某件事特别执着的时候,就容易脑袋糊涂。

太子胤礽是这样,他的那些兄弟也一样。

皇长子胤禔见胤礽被废,以为自己当太子的时机已到。

他笨得以为康熙不杀胤礽,是放不下“父亲的身份”,于是主动申请为康熙除奸——处死胤礽。

他也不想想,康熙为什么生胤礽的气,不就是因为他对十八阿哥的死漠不关心吗?现在他又跑来说想帮康熙杀掉自己的兄弟,这康熙还能放任不管?直接交看管了。

不仅如此,胤禔几年前行巫蛊之术诅咒太子的事又被人揭发,数罪并罚,让皇长子胤禔的余生都在高墙中度过了。

过了段时间,康熙气也消了,又想起了胤礽的种种好。

于是召集众大臣,说他梦到了太皇,太皇太后因为废太子的事很不高兴。

还说,胤礽的病明显好转。

大臣们心想,把胤礽的种种错误归结为他有病,这说明皇帝心里还是挺想重立胤礽为太子的。

康熙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于是在1709年下诏立胤礽为皇太子。

按理说,胤礽经过上次的教训,应该收敛一下,讨康熙老人家的喜欢。

可他还是故态复萌,重新结党营私,一个崭新的太子党又诞生了。

随着太子党的不断壮大,康熙再次出手打击太子党。

1712年,再次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两次被废,早已失去了康熙的信任。

从此之后再也没能。

二年(1724年),胤礽凄凉地死在禁所内,终年51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王朝最后的血性:南明军队抗清的桂林衡阳大捷

桂林大捷 李定国挥军入湘,收复大批州县的时候,清湖南文武官员已在续顺公沈永忠率领下逃往岳州。

清定南王孔有德部与湖广清军相距甚远,后方已形成严重的威胁。

然而,孔有德自视甚高,除了在五月二十七日派部将孙龙、李养性防守全州以外,并没有把分镇南宁、柳州、梧州等地的驻军抽回,继续分兵把口,一心做他的广西王。

当时奉使广西的著名文人施闰章描写他在桂林拜谒定南王的情况:孔有德“具言其生平及粤西用兵曲折”,“王顾盼叱咤自豪,言出皆诺,无能后”,骄横之状,跃然纸上。

六月间,李定国率领精锐兵马由武冈、新宁直攻全州,二十八日歼灭全州清军,守将孙龙、李养性被击毙。

孔有德闻报大惊,第二天亲自带领桂林留守军队前往兴安县严关,企图扼险拒守,被定国军击败,“浮尸蔽江下”;当日傍晚狼狈奔回桂林,下令紧闭城门。

六月三十日午后,明军进抵桂林城郊。

孔有德见定国军威甚壮,知道仅凭身边有限兵力难以守住桂林,于七月初二日飞檄镇守南宁的提督线国安、镇守梧州一带的左翼总兵马雄、镇守柳州一带的右翼总兵全节放弃地方,领兵回援省会。

同一天,李定国大军即将桂林包围得水泄不通。

降将成当时正在孔有德藩下,他过去同马进忠关系良好,人称“王、马”。

马进忠随李定国参加桂林战役,在城下喊话要王允成反正。

王允成不敢答应,报告了孔有德。

有德自知城中兵力单薄,必破无疑,考虑再三,对王允成说:“汝姑出应之,观彼何所云以报我。

”王允成即登上城头,同马进忠接洽归顺事宜。

据王允成后来说,孔有德实际上有投降的企图,因受部将挟制错过了时机。

初四日中午,明军攻破武胜门,一拥而进,清军抵敌不住,孔有德怅然失色,悲叹道:“已矣!”在王府(即明靖江王府)内自杀,死前命随从将其所居后殿以及掠得的付之一炬。

其妻自缢前把儿子孔庭训托付给侍卫白云龙,嘱咐道:“苟得免,度为沙弥。

勿效乃父作贼一生,下场有今日耳。

”孔庭训被明军查获,几年后由李定国下令处斩;他的妹妹乘乱逃出。

桂林城里的明朝降臣原庆国公陈邦傅、其子文水伯陈曾禹、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张星光都被活捉。

接着,明军南下平乐,杀清府江道周令绪,擒平乐知府尹明廷等;收复柳州,俘清右江道金汉蕙。

在一段时间里,李定国亲自坐镇桂林,派出军队收复广西各府县,他委任总兵徐天佑为广西巡抚,并且设置了“布、按、有司”各官。

八月初二日,李定国派人把“伪庆国公陈邦傅父子二人”和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张星光解赴贵阳。

九月初二日,秦王孙可望下令把陈邦傅父子押赴市曹剥皮,王荃可、张星光处斩。

然后将剥皮揎草的陈邦傅尸体送往安龙等地示众,“大书于牌曰:逆犯陈邦傅先经肆劫皇杠,摽掠宫人,罪已漏网。

不思建功赎罪,辄行背主反叛。

今已拿获,解赴军前,立将邦傅父子剥皮,传示滇、黔,云云”。

这种处理方式在安龙的永历朝廷内引发了一件流传颇广的轶事:御史李如月上疏劾奏秦王“擅杀勋爵,僭窃之奸同于莽、操,请除国患;兼敕邦傅罪状,加以恶谥,用惩奸凶”。

永历帝既畏惧孙可望的专横,也觉得李如月的奏疏是非不明,便以小臣妄言为名廷杖四十,奏疏留中不发,用意是加以保全。

不料李如月性格倔犟,偏要,自己把奏疏另抄一份,封面上写“大明山东道御史揭帖”,递交孙可望派驻安龙的总提塘张应科。

孙可望得报后,立即派人到安龙请命将李如月按处置陈邦傅例剥皮揎草。

李如月临刑时大骂不屈。

这件事后来被一些封建文人大加渲染,把李如月吹捧为忠臣义士。

就事情本身而言,陈邦傅在南明时位居庆国公,跋扈殃民;降清时劫驾未成,又诱杀宣国公焦琏,是个典型的,人人得而诛之。

孙可望将他处死,无可非议。

李如月把早已降清的陈邦傅仍称为“勋臣”,这不仅是昏庸,而是同他以及南明许多官僚一直把原大顺、大西军视之为“贼”,而对降清的明朝旧官藕断丝连的阶级偏见一脉相承。

不过,孙可望命人把这样一个迂腐冥顽小官处以极刑,手段又如此残酷,难免授人以口实。

李定国占领桂林以后,清定南王藩下提督线国安、总兵马雄、全节带领府、州、县官先后窜往同广东接境的梧州。

其中以右翼总兵全节最为狼狈,他本人于七月十六日逃到梧州,“其兵马尽行哗散”,左营副将何九成在途中受伤而毙;右营副将郑元勋和中军游击蔡斌带领兵马往桂林投诚;后营副将沈邦清被击毙。

八月,李定国乘胜挥军进攻梧州,线国安、马雄、全节不敢迎战,逃入广东乞怜于平南王尚可喜。

这月十五日,明军收复梧州,广西全省均告平定。

镇守广东的平南、靖南二藩得到孔有德城陷自尽的消息,极为恐慌,急忙命令同广西接境的“州县文武官员如贼果薄城,即便相机护印入肇(庆),以固根本”。

广东德庆州属开建县(在今封开县东北)协守副将谢继元当即率领部下弃城逃到肇庆。

这说明广东清朝当局已成,有意放弃肇庆以西的州县。

由于李定国很快率领主力北上湖南,不仅未能乘胜进军广东,连广西的局势也远没有稳固。

这年九月间,清军重新占领梧州;十月,派官进驻开建。

李定国收复广西全省,功绩非常巨大,在南明史上堪称空前。

它同1648年江西、广东反正来归大不一样,是力歼强敌的辉煌战果。

以前广西虽曾处于永历朝廷管辖之下,瞿式耜、陈邦傅以及忠贞营等却各自为政,不可能把广西经营成坚固的抗清基地。

李定国军以之势,一举攻克桂林,使广西、广东清军闻风丧胆,本来可以先行稳定广西,相机收取广东部分地方,扩大南明控制区。

可是,孙可望得知清敬谨亲王尼堪军即将进入湖南,竟下令调李定国部由桂入湘迎战。

这一决策固然成就了李定国衡阳大捷,但从战略上看,孙可望本应留下一部分军队牵制辰州守敌徐勇,自己同白文选、冯双礼等大将率领主力入湘迎战尼堪。

即使需要李定国出兵会战,梧州重镇也应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守。

联系到下文所述清廷戒谕尚可喜、耿继茂等切勿轻易出兵广西,可以看出孙可望在军事部署上的失算。

十月三十日,李定国亲自统领兵马进抵衡阳。

定国主力北上后,留在广西的兵力非常单薄,清平南王尚可喜趁机令线国安、马雄、全节挑选甲兵会同广东水师副将强世爵等从广东封川出发,水、陆并进,于九月初五日重占梧州,由马雄镇守该地。

十一月二十八日,徐天佑率部撤往柳州,桂林仅有明朝宗室安西将军朱喜三留守。

清军乘虚而进,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平乐击败明义宁伯龙韬、总兵廖凤部,占领该城。

次年(1653)正月十五日清军占领阳朔,朱三喜部下只有一千多杂牌军队,抵挡不住清朝正规军。

十九日,清军重占桂林,线国安、全节和新任广西巡抚陈维新盘踞该地。

四月间,明将胡一青曾率军来攻桂林,被线国安等击退。

七月二十一日,李定国虽曾再次进攻桂林,却未能奏捷。

衡阳大捷 李定国等部明军连续攻克湖南大批州县的消息传到北京,皇帝大为震惊。

七月十八日他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精兵南下,二十日离开北京,原定计划是经湖南进入贵州,同、李国翰所统四川清军合攻贵阳。

孔有德兵败身死的恶耗传来,清廷于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变进军方向,先占湖南宝庆府(府治在今湖南邵阳市),然后进军广西。

清定南、平南、靖南三藩中孔有德兵力最强,桂林失守后,定藩兵马逃入广东,顺治帝惟恐广东有失,特发专敕告诫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切毋愤恨,轻赴广西;倘贼犯广东,尔等宜图万全为上计”,等候定远大将军尼堪军至广西后,两潘兵力听从尼堪指挥。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县;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往宝庆。

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州府(今衡阳市)三十余里处。

李定国派出部将领兵一千八百名佯抵一阵,随即后撤。

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即于二十二日夜“兼程前进”,次日天色未明到达衡州府,与李定国大军相遇。

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决定以计取胜,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装出兵力不敌的样子,主动后撤。

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

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也在混战中当场毙命。

同时被明军击杀的还有一等伯程尼和尼堪随身护卫多人。

定国军士割取尼堪首级献功,“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全军欢声雷动。

清军不敢再战,在多罗贝勒屯齐(或译作吞齐)的率领下垂头丧气退往长沙。

李定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指挥攻城、野战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他用兵机动灵活,英勇果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时人张怡根据李定国委任的桂林知县李楚章的话说,“公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

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至人争归之。

军中室家老弱各为一营,皆有职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快鞋之用,无弃遗者”。

陈聂恒也记载,“定国智勇冠其曹,且严纪律,民皆安之。

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已过尽矣。

故所至有功”。

清军统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的相继败亡,对于明清双方都是震动朝野的大事。

就其影响而言,桂林、衡阳大捷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

攻克桂林之后,李定国趁势收复广西全省,清朝官员“号天大恸;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

尼堪贵为亲王,统率满洲八旗精锐出征,竟然兵败身死,更是出乎清廷意料,连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跟随尼堪出征的贝勒吞齐(即屯齐)、巴思汉,贝子扎喀纳、穆尔佑,固山额真韩岱、伊尔德、阿喇善等高级将领后来都受到革爵、革职等严厉处分。

自从明朝末年以来,文官武将一提到清军无不谈虎色变,依附清廷的汉族官僚每遇军情紧急往往请求朝廷派遣“真正满洲”参战,如顺治六年湖广辰常总兵徐勇在题本中说:“总之,逆贼畏满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云,何如满旗一旅也。

”满洲贵族也自视为天之骄子,。

李定国挥军转战千里,连杀清朝二王,特别是击毙了贵为亲王的满洲劲旅主帅尼堪,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其心理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就清方而言,兵力上的损失可能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神情沮丧。

清广西巡抚王一品因患病回京,幸免于桂林之厄。

顺治十一年他已痊愈,吏部仍推荐他复任广西巡抚,王一品如临深渊,规避不前,行贿托人题免,发觉之后被清廷处以绞刑。

谈迁也记载,顺治十年有三个人赴吏部谒选,探筹(即抽签决定补用何地何官缺)得广西,“悸惧却不能手”。

另一方面,忠于明室的官绅百姓却为之精神振奋,重新燃烧起复兴的希望。

人们常常引用黄宗羲的一段话:“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所以呵笔而问天也!”他写这段话是在事过境迁之后发出的无限感慨,但我们不难想象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听到桂林、衡州大捷时那种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

当时在长江下游从事秘密复明事业的顾炎武闻讯之后赋诗云:“廿载吴桥贼(崇祯四年孔有德等在吴桥县叛变,故称吴桥贼),于今伏斧砧。

国威方一震,兵势已遥临。

张楚三军令,尊周四海心。

书生筹往略,不觉泪痕深。

”又云:“传闻西极马,新已下湘东。

……不有真王礼,谁收一战功。

”顾炎武不仅为原大西军联明抗清取得辉煌胜利感动得泣下满襟,还明确地批判了永历朝廷部分官员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

张怡则对孙、李矛盾激化,导致大局逆转,深表惋惜,写道:“使无此内衅,大功成矣。

” 1652年李定国在湘、桂战场上的胜利,对当地和附近具有复明情绪的绅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许多退入山区的明朝残兵败将和隐居乡间的官绅都闻风云集,共勷盛举。

如安定伯马宝顺治八年仍在广东坚持抗清,李定国大军收复广西后,他立即出兵配合,攻克阳山、连州、连山等州县,活捉清连阳副将茅生蕙、游击马泗汗、守备白守富。

后奉李定国之命率部入湖南,茅生蕙等人均于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在衡州处斩,“首级悬挂南门”。

此外,如胡一青、赵印选、陈邦傅旧部彰武将军袁来朝、曹志建部总兵欧正福等都曾“依附李定国、恃险狂逞”。

当时在桂林的瞿昌文记载,广西“八郡中节义大臣,避腥羶于深箐穷谷间,转徙困顿,全发以待时,始终不改其守者,皆府君(指瞿式耜)素所荐拔之士,至是咸幸更生,而山薮野泽之哀鸿,亦莫不相庆复见汉官威仪也”。

永历朝廷兵部尚书刘远生、中书舍人管嗣裘、兵部主事朱昌时等人都从瑶族山区出来参见李定国,共商机务,协守桂林。

原广西巡按吴德操也应定国之命出任于梧州,“坐门楼,稽出入”,广西全省都安官设吏。

湖南的明朝乡绅也纷纷出见,就连自弘光时期已经的大臣周堪赓(崇祯时任工部侍郎,弘光初立授以户部尚书,未到任)、郭都贤(崇祯时任江西巡抚,永历帝授以兵部尚书,未就职)等一大批官绅都认为中兴有望,应邀到衡山谒见李定国。

郭都贤在《自叙》中写道:“王辰(顺治九年)恢复湖南,微有赞襄之力。

”只是由于不久形势逆转,参与反清复明的官绅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不仅销毁有关文书,在自己后来的著作中也竭力加以掩盖,给后人研究这段时期的绅民动向造成了困难。

李定国在衡州大捷前后,活动于湘、赣边境罗霄山脉一带以刘京、李文斌为首的抗清武装备受鼓舞,他们一面高举复明的旗帜号召当地百姓收复失地;一面同李定国联系,请求派兵支援。

定国当时正同清军主力周旋于湖南,只派了为数不多的军队配合刘京等部进攻江西吉安府属州县。

据《衡州府志》记载,“定国旋自粤入永,次衡,驻兵四月余。

遣其将张胜攻湘阴,高必贵掠江西之永新”。

十一月初一日,高永贵部攻克永新,接着在刘京等地方义师引导下收复安福、永宁(今江西宁冈县)、龙泉(今江西遂川县)三县。

清驻防安福游击张曾显“全军被围,尽为贼执去”,张曾显被押解到衡州,李定国下令将其斩首。

清江西巡抚蔡士英在题本中说:“该臣看得,逆贼乘犯湖南之势,驱其象马,大股而来,其志意颇为不小。

又兼土寇刘京历年为江省巨害,潜相勾引,习熟路径。

……是以狡贼先设疑兵于袁州插岭关,势欲进窥;而阴以大队突犯吉安,以致永新、安福、永宁、龙泉等处相继沦陷,县令、防将两被执去,更眈眈于吉安府城,思图并力极攻。

”正当刘京等围攻吉安府城(今吉安市)时,清江西巡抚蔡士英向江南总督马国柱告急,抽调援兵入赣会同江西提督刘光弼、南赣总兵胡有升所部兵马火速赶赴吉安。

由于李定国部主力未能入赣,刘京等部抵敌不住清朝优势兵力,十一月初一日李文斌兵败被擒。

定国为集中兵力迎战尼堪,无暇东顾,永新等县驻军“起营退转湖南”,十一月二十三日最后一批精兵撤离永新开往湖南。

清军于二十五日进入永新,安福、永宁、龙泉后被清军夺回。

到1653年(顺治十年)七月二十七日,刘京在同清军交战中被俘,赣西的抗清运动被镇压下去。

随机文章揭秘英国恐怖骷髅头洞穴,不少潜水员被骷髅头吞噬(魔鬼之地)盘点冷战重型坦克有哪些,苏联IS-3超重型坦克震惊西方(生不逢时)揭秘政府隐瞒鬼神的存在,被封杀的各类灵异事件(禁止恐慌)揭秘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蔡伦竟不是发明者/西汉造纸术就出现了谣传索隆的爷爷是五老星,海贼王和之国篇中即将揭晓索隆的区则身世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金田起义后的太平军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悍 四万多的清军竟然不敌七千太平军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