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影响了三国历史进程的降敌事件都有哪些?
【千问解读】
投敌,在战乱的年代不是稀奇之事。翻开历史,背叛、反复、投敌随处可见,然而虽是投敌,各有不同。
有的投敌事件影响甚微,而有的投敌事件则颇具影响。
下面小编就为各位读者盘点一下三国十大投敌事件。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10、投 许攸是重要的谋士之一,虽然此人颇有谋略,但在袁绍帐下并不突出。
而此人还有个致命缺点——贪财。
因为贪财,受到其他人的排挤,也不为袁绍重用。
中,许攸家人因贪财被捉拿下狱,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
曹操,光脚出账相迎。
许攸建议曹操夜袭乌巢,最终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在后来征讨时,又献计决溃漳河,使得曹操拿下冀州。
然而许攸并未有好下场,因为背叛其家人被审批悉数杀掉。
而投曹又因居功自傲被曹操所杀。
9、投 有个诨号“三奴”。
当然能够屡次背叛主人,说明本人还是有点实力的。
吕布虽然投敌背叛多次,但影响最大的当属和王允合计诛杀,也算是吕布做的为数不多的“正义”之事。
而此事件被后人不断艺术加工,最终形成了“连环计”系列故事。
8、黄权投 黄权,字公衡。
此人先是部下,在刘璋失败后,才投降。
后来刘备发动,黄权驻守在长江北岸,刘备军败,黄权无路可走,最终投降了曹丕。
虽然是投敌,但黄权是唯一一个即在原阵营未被怪罪,又在新阵营混的好,最终善终之人。
刘备说黄权投敌是自己辜负了黄权,对黄权留在蜀汉的家人加以照顾,其子黄崇竟然在绵竹之战中为蜀汉捐躯。
而曹丕也十分尊敬黄权,还和他一起乘车出行,做官做到了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投敌能有这待遇,神人也! 7、张松投刘备 张松,字永年,刘璋手下谋士。
前夕奉命结交曹操,却因不被曹操重视。
会蜀途中路过刘备地界,深受刘备礼遇,于是决心背叛刘璋,投靠刘备,为刘备做入蜀的内应。
后来刘备入蜀,假意归还益州,张松写信劝阻,被其兄张肃告发,全家被杀。
一个背主求荣的二五仔却有一个一条筋的亲哥哥,命也! 6、步阐投西晋 步阐的父亲是步骘(东吴丞相),哥哥是步协,族里还出了个皇后(步练师)。
他们父子三人一直做东吴的西陵督,他们家族作为东吴西部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为东吴镇守西部边境四十余年。
轮到步阐接班了,这时,要调步阐回建业为官。
步阐想,他们家族守备了西陵四十余年,孙皓为啥突然要调他回都城呢?难道孙皓听信小人谗言,要加害他?于是,步阐选择了投降西晋。
东吴堂堂西部军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公然投敌于西晋,这对于西晋和东吴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西陵经过布氏家族四十余年的经营,已经成为坚固军事要塞,步阐一面迅速将儿子送到西晋做人质,一面据险待援。
西晋果断派兵救援步阐,东吴立即派围剿叛乱。
最终,在陆抗的精密谋划下,步阐失败,除了送到西晋当人质的儿子外,布氏家族尽遭屠戮。
虽然东吴镇压了叛乱,但还是难免最后失败的命运。
5、投刘备 马超,字孟起,汉末群雄之一,蜀汉重要将领。
马超可以说是三国第一大孝子(笑),先背叛曹操,导致在做人质的父亲兄弟被杀。
后来投,又被张鲁手下排挤而心怀不满,此时刘备正攻打成都,于是马超主动投靠刘备。
投靠刘备后马超算是走上了正确道路,刘璋被的威名震慑,立马举城投降。
日后马超也夹着尾巴为刘备办事,不敢再有所图,中间还告发了一次彭漾,只求安度余生。
最后垂死之际,写信向刘备推荐表弟,可谓英雄末路,让人唏嘘。
从官二代、富二代到一方霸主再到而寄人篱下,马超这路走的真是坦荡荡啊! 4、夏侯霸投蜀汉 夏侯霸,字仲权,曹魏名将夏侯渊次子。
作为曹魏根红苗正的官二代,为啥要公然投敌呢?,掌权,一门伏诛。
此时夏侯霸正在西线,而西线最高军事长官夏侯玄被司马懿调回京城,并指派郭淮代替他的位置。
夏侯霸和郭淮非常不和,因害怕在政治特别敏感时期被郭淮加害,于是投奔蜀汉。
能逼着根红苗正的官二代投敌,可见曹魏当时的政治氛围。
投降蜀汉后,夏侯霸因特殊的姻亲关系(他的侄女是的皇后)得到重用,而留在的儿子则被发配至乐浪郡(朝鲜平壤)。
3、投蜀汉 姜维字伯约,天水麒麟儿,蜀汉后期重要将领。
姜维本是曹魏参军,跟着马遵办事。
北伐,西北诸郡响应,马遵怀疑姜维有异心,于是丢下姜维跑了。
姜维找不见大部队,回老家也不让进门,于是只能无奈选择投降诸葛亮。
本来姜维只是曹魏一个低级军官,像这种级别的人物投降本无所影响。
但是姜维属于那种有才能又遇到了好领导的天选之人,姜维很快被诸葛亮发现,地位不断高升,最终做到了蜀汉的大将军。
而跟着姜维一起投降的还有梁旭、尹赏等人,这俩人和姜维一样,都是地区低级官吏,但跟着姜维投降蜀汉后,前者做到了大鸿胪,后者做到了,都是中央高官啊!跟着姜维这么一个带头大哥做事情,爽啊! 2、麋芳投东吴 麋芳字子方。
这人的姻亲关系算是榜单里最最重的,他哥哥是刘备在徐州起家的重要出资人,在蜀汉地位超级尊贵——麋竺,他的妹妹是刘备的妻子,而他则是刘备的二兄哥。
刘备也重用他,让他辅佐镇守荆州,估计在荆州的权利也不小。
然后,他和关羽的关系则不好,关羽看不起他。
关羽围樊城时,他守备江陵。
在的诱降下,他竟然直接就投降了,最终导致关羽失败,荆州丢失。
背景这么厉害的人物说投降就投降啊。
投降后的麋芳虽然担任将军为东吴卖命,但因为投降这事情,被虞翻看不起。
1、刘禅投曹魏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
他有句台词很出名:我爹是刘备!当然,他也能说,我舅舅是麋芳!刘禅在历史和民间的形象都不好,称其无情,民间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
确实也是,刘备、诸葛亮留给他的基业,刘禅最终败光了。
然而坐拥成都数万兵士,面对邓艾的少数疲惫之师,刘禅竟然拉着棺材投降了!一点抵抗都没有好么! 对,我舅舅是麋芳!是他教我的,别怪我,好不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蜀汉众将中,最适合镇守街亭的主将是哪位?
228年春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因为自汉中之战后曹魏在西线和蜀汉之间并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加上死后诸葛亮忙于内政和平定南中叛乱也无暇北上,所以魏蜀边境相对平静。
和也在忙着和东吴作战,因此曹魏西线力量薄弱,面对诸葛亮突然发动的进攻准备不足,一时之间陇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雍州刺史郭淮和天水太守马遵节节败退,只能退守天水郡上邽苦苦支撑,之初取得重大战果。
回过神来的曹魏迅速集结兵力,曹真和张郃火速率大军驰援雍凉二州,不仅如此,曹叡也在长安坐镇,当时诸葛亮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诸葛亮自己率领主力围攻上邽,只要拿下郭淮,陇右五郡唾手可得;同时和邓芝在箕谷佯攻并成功地吸引住了曹真的主力,唯一让诸葛亮放心不下的是由谁来把守街亭,以阻挡住张郃的援军由此进入陇右五郡。
诸葛亮再三考虑之下任用参军出任主将,并以王平为副将共同前往街亭,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并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失守街亭使得张郃破关而入,曹真也击败了赵云,主力大军迅速赶往陇右,诸葛亮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危险,只能撤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
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诸葛亮要承担不小的责任,当时蜀汉众将中能镇守街亭的并非只有马谡一人,比如有人就认为是其中之一,王平也可以担任主将,那么蜀汉众将中真正适合镇守街亭的主将是谁?不是姜维,也不是王平,而是当属无疑,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为何说姜维和王平不是最佳人选?先说姜维:姜维原本是天水太守马遵的参军,诸葛亮拿下天水时姜维投降,也就是说当时姜维才刚刚投降不久,再怎么样诸葛亮也绝不可能派姜维去守街亭!所以有些观点煞有介事的分析姜维去守会怎样怎样,那是纯属无知。
再说王平,虽然王平也是降将,但他早在219年汉中之战就归降了刘备,按理来说王平去守街亭也是个合适人选,但是王时级别太低,只是个牙门将和裨将军,蜀汉众将中哪个级别不比他高,街亭如此重要总要有个级别较高之人出任主将,王平只能出任副将。
战后诸葛亮自贬三级,赵云也被降为镇军将军,唯独王平表现出色得以升迁为讨寇将军,说实话如果当时王平能有战后讨寇将军这个级别,他很可能是出任主将的有利人选。
赵云和邓芝远在箕谷,魏延当时是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军中地位仅在诸葛亮之下,而且魏延的善守在蜀汉众将中是出了名的厉害,魏延219年出任汉中太守一直到227年,曹魏在他手上没占到丝毫便宜,他在汉中“错守诸围”的防守策略沿用了几十年可谓是让人;街亭的重点在守不在攻,魏延无疑是镇守街亭的最佳人选。
可惜诸葛亮为了培养马谡让他建立军功,弃魏延而不用,只是让魏延驻军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中策应马谡,可谓是,否则赵云在箕谷,诸葛亮在上邽,魏延在街亭只要挡住张郃一段时间,等到诸葛亮击败郭淮和马遵、攻破上邽后,再和魏延合兵一处,那样一来陇右五郡就是诸葛亮的囊中之物了,只能是说诸葛亮这一次真的是用错了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