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帝王天不怕地不怕的 帝王为什么会怕小小的史官

古代皇帝权利那么大,为何会害怕小小的史官?史官究竟是干啥的? 帝王是封建社会权力最大的人,是朝廷内
【千问解读】
古代皇帝权利那么大,为何会害怕小小的史官?史官究竟是干啥的? 帝王是封建社会权力最大的人,是朝廷内外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们却很害怕小小的史官?史官究竟是干什么的,为何能让皇帝都感到忌惮呢? 中国历代均设置有史官,史官可以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一开始这两者职责相似,不过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了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
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一言,皇帝没有资格查看这些记录,后者则是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英明的皇帝担心史官少写了功勋,昏庸者担心背上骂名遗臭万年,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愿意得罪史官的。
比如的时候,闲来无事,在花园中用弹弓打挟弓弹雀,正在兴头上时,突然有人上来说御史张霭有紧事汇报。
宋太祖听了马上放下弹弓,然后召见张霭,结果没想到张霭汇报的只是一件平常的小事。
宋太祖当场龙颜大怒,质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张霭则说自己汇报的事虽然不大,但也不是打麻雀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
听到张霭赤裸裸的嘲讽,赵匡胤直接抄家伙砸向张霭,一下就打掉了张霭的两颗牙。
而张霭也没啥反应,皇帝打了自己,当然只能默默承受。
他只是安静地跪在地上,将掉落的牙齿捡了起来。
赵匡胤这时也开始嘲讽张霭,你把牙齿收起来,是要将其作为证据,然后去告状吗?而赵匡胤是皇帝,张霭又能去哪里告状呢?而正当赵匡胤得意之际,张霭开始反击了! 张霭地说道,自己是臣子,当然不肯能去告皇帝,但是这件事会由史官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
赵匡胤听了这话,当即眉头一皱,要是后人了解自己只因一件小事,就随意殴打御史,他们会怎样看待自己呢?于是赵匡胤很快就冷静下来,接着还向张霭赔礼道歉,还给他打赏了金帛。
无独有偶,也是格外忌惮史官。
汉武帝雄才大略,在皇帝中确实少见,但他也有很多毛病,比如残暴、多疑,错杀朝臣、笃信方术等等……所以在很多时候他都不愿意史官随行。
比如在一次去泰山的时候,他不仅不让史官随他登山,就连文武百官也被他命令呆在山脚下,只有都尉霍子侯一个人跟着。
而到了后来,或许是因为过于忌惮,汉武帝也终于开始向史官动手。
这个史官就叫,原本司马迁的父亲就是史官,司马谈死后就举荐了司马迁。
一次汉武帝就兵败投降匈奴的事情,询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只是替对方求了下情,汉武帝就以“同党”之名逮捕司马迁,还对司马迁施以腐刑。
不仅是想侮辱对方,同时也是不想让史官这一职位,在司马家族继续传承下去了。
不过有趣的是,汉武帝这番宣泄之后,又一副不计前嫌的样子,还给司马迁升了官,去各地巡行时又都让司马迁随行。
从这种既处罚又“嘉奖”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史官制度有多么忌惮了! 虽然有史官的存在,但在历史上也发生过篡改历史的事。
时期发生的玄武门兵变,想必大家都了解,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及其家人。
这种行径传出去可决不是什么好名声,李世民就想要去查看记录,但是当时的史官褚遂良却坚决不给看。
李世民又多次讨要,还找丞相和其他官员帮忙,最终才得以看到。
结果他发现,事情确实被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李世民哪能无动于衷,于是美化版的“”就出现了,把兵变的事情粉饰了一遍。
但悠悠众口是堵不住的,这件事还是传了下来。
不过像这样篡改史书的事,在历史上其实只是少数,大部分情况下,历朝历代史官都是非常公正客观的。
不畏威权,,是他们的传统,很多史官宁可不要命,也不会记录虚假的内容。
如实记录崔抒弑君的事,结果被崔抒杀了,太史公的二弟继承职位后,又继续写崔抒弑君,结果又被杀,后来三弟写的依然是崔抒弑君。
崔抒无奈,生气的走出宫门,然后就遇到遇到太史公的四弟。
原来如果三弟也被杀,那么他会接替下来继续写。
所以很多时候杀人并没有用,反倒是成了史官的美名。
而纵观历史,不管史官有多么令人忌惮,但也没有皇帝取消过史官制度,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种幸运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闽国的帝王,昏庸无度最后被政变而亡
而实际上,一个人的品性早就已经注定了,如果真的是一块朽木,那不管怎么去精心打磨,都没办法让之成才。
时期的就有这样一个人叫做王延羲,他在早年间担任同平章事的时候,由于自家宗族的人经常莫名其妙的被掌权者给杀掉,于是特意装成是一个傻子,想要借此躲过灾祸。
当时的掌权者叫做王继鹏,是一个喜欢滥杀无辜的人,尤其最爱杀的就是自己宗族里的人员,他作为宗族里的一员心里也是很害怕哪一天莫名其妙就死掉了。
于是他开始装疯卖傻起来,为了就是能够活下去,不得不说,这招还真好使,虽然他被王继鹏给呼来唤去,但是被杀掉的人里面最终也没有他。
而也因为王继鹏上位之后的各种作为得罪了朝中有实权的人,这些人在积怨颇深的情况下,终于在一天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起政变掀翻了统治。
而此时的他作为王继鹏的叔叔自然是新任皇帝的不二人选,于是他就正式上位了,上位之后他先收买了一波人心,先大赦天下又大加赏赐各路官员。
就在官员们认为终于迎来了一个英明君主的时候,他就开始暴露自己的本性了。
上位之后没多久,一个合格的暴君该有的品质他都有,贪图享受、这些难得的品质在他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尤其是他还是一个心眼极小的人,曾经得罪过他的人都被他拉出来算了一次账。
当时他的弟弟还在做建州刺史,也算得上是一个较为正直和忠心的官员,由于两人的关系较为亲近,想着规劝一下他,让他表现的稍微英明一点。
刚开始上奏的时候还没什么,等到的劝谏到他手上时,他就开始不耐烦了,直接对其进行责骂。
也因此让两个人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导致了后来他弟弟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直接发兵了。
王延政起兵之后战斗力比较强,没多久就从南镇打到了福州,他看到这种情况自然很慌张,立马派遣4万军队前去镇压。
王延政知道仅凭自己的实力很快就会被消灭掉,于是就向吴越发起求救信号并成功获得支援,获得支援之后王延政,先是把前来镇压的军队给打败了,又乘胜追击拿下了永平和顺昌两座城池,以两座城池为根据地开始发展自身的势力,并没有对他再次进攻。
而此时的他也没有能力和实力再次发起讨伐,只能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慢慢发展,这时候,朝廷上的官员们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了。
一些官员觉得他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君主,开始私底下联系王延政,当然,他很快就得知了这个消息,本来他就是一个内心猜疑比较重的人,一听到这种消息第一时间就把这些官员抓入监狱中进行处罚。
由于他处事太过于极端,只要是被抓住的人下场都不太好,于是更加引起了朝廷官员中的恐慌。
到了这个时候,不要说是政局稳定,国家还能够保持都是侥幸了,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他居然没有一点点改变。
依旧还是享受自我,每一天花大量的钱财在自己身上,完全不管朝廷其他人怎么想。
当然,随着王延政慢慢发展起来之后,他的心里也有些慌张了,多次派兵前去征伐,但都只是一些小范围的摩擦,双方有胜有负,他依旧没有取到什么优势。
没有优势,就是最大的劣势,王延政的实力增长得很快,没隔多久就开始对其他城池发起进攻了,并在接连不断的进攻之下对当时的汀州造成很大困扰。
眼看这座城池就要被占领了,他才感到慌张,急忙让人带着钱财过去求和,想要让对方放弃进攻的想法。
一座城池和一些财物相比较而言肯定是城市比较重要,从经济上来讲王延政就不会答应这个要求,更何况现在双方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了。
这个时候国家的局面已经变成这样了,他一方面又在和自己的兄弟在国内征战,一方面又在自己的朝廷中各种享受,同时,他还在朝中肆无忌惮的处罚官员。
朝廷上官员们人人自危,朝廷外战火又不断的燃烧,他自己又毫无作为只享受皇帝的权利不履行义务,在这样的各方面都不利于他的情况下,他就只能面对一个结果--死亡。
朝中对他无法容忍的官员联合起来找了一个机会发起政变,直接把他和其余相关人员全部杀掉之后,重新推选了一位皇帝上去,结束了他的一生。
总结他的一生,可以这样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但却是一个合格的利己主义者,虽然最后下场不怎么好,但是他的一生却过得极为舒适。
毕竟,他在用一国的资源来给自己享受。
随机文章夏朝的青铜器与身分的关系是什么?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世界上真有美人鱼存在吗,美人鱼/南海鲛人是同一种族不同分支野生壁虎有毒吗会咬人吗,壁虎不咬人/毒性也没有到毒死人的地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南吴帝王列表及简介,最后是如何灭亡的?
杨行密,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曾参加过唐末农民义军,为官军所俘,获释后,为官朝廷。
892年,杨行密攻杀拥兵自重将领孙儒,入扬州,任淮南节度使,建立了割据政权。
902年,廷封杨行密为吴王,正式建立吴国。
吴国都于广陵(今江苏扬州),称江都府。
强盛之时疆域约为今江西全省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
937年,睿帝杨溥为专权的徐知诰所废,吴国灭亡,共历36年。
南吴国列表及简介 南吴第一任皇帝:武帝 杨行密 杨行密(852—905年),初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吴国的开国皇帝,902—905年在位,共4年。
病死,终年54岁。
杨行密出身于贫寒的农家,少时臂力过人,能日行三百里,为本州步行急递文牒。
唐朝末年,他参加了。
战斗中为官军所俘,获释后当了唐朝的州官。
因有战功,先后被升为牙将、庐州节度使。
其间,与秦彦、毕师铎、孙儒等争夺江淮之地,连年混战,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经过6年苦战,终于于892年歼灭孙儒,尽得淮南8州,并兼有江南常、润、升诸州之地,任为淮南节度使。
杨行密为政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减轻农民负担。
他多次下令招集流亡农民定居耕作,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未及数年,江淮之地经济得以恢复。
南吴第二任皇帝:景帝 杨渥 杨渥(886—908年),字承天。
武帝杨行密长子。
905—908年在位,共4年。
908年5月为臣下所杀,年仅23岁。
早先,杨渥曾任牙内诸军使,因其德行不修,不讲信誉,军府之人都很轻视他,被遣出任宣州观察使。
杨行密对杨渥的行为一直不满意,但在杨行密病重时,其他儿还年幼,只得招回杨渥任事,并指定右牙指挥使、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他。
905年11月杨行密病死,同月杨渥继王位,仍沿用唐朝年号。
杨渥继位,昏暴好杀。
时杨氏旧将或诛或死,存者寥寥,惟有徐温、张颢因是杨行密嘱为辅政之人,手中握有兵权,才得以幸免。
杨行密心胸狭窄,好猜忌,不能容人。
徐温、张颢为辅佐大臣,握有军政大权。
南吴第三任皇帝:宣帝 杨隆演 杨隆演(897—920年),原名瀛,又名渭,字鸿源。
武帝杨行密次子。
受徐温、张颢拥立为王,即宣帝。
908—920年在位,共12年。
908年5月,徐温、张颢派纪祥等人杀死杨渥后,完全掌握了吴国的军政大权。
为了更牢固地把持权柄,他们经过密谋策划,将年仅12岁的杨隆演立为王。
杨隆演继位时还很幼弱,无力掌管国家军政大权,实际上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
不久,徐温因在杀死景帝杨渥之后,张颢欲自立为王,故又将张颢杀死。
从此徐温一人把持了朝政,专权于当朝。
917年,徐温在繁华富庶的昇州(今江苏省南京市)筑起金陵城,供自己居住,并命其子徐知训居扬州管理国政。
南吴第四任皇帝:睿帝 杨溥 杨溥(903—940年),武帝杨行密第四子。
920—937年在位,共17年。
宣帝杨隆演死后,由徐温拥立为吴王,系弟承兄位。
杨溥最初封为丹阳王。
920年5月,杨隆演病危时,召身居外地的杨溥及其兄杨濛回京城监理国政,企图以此抑制一下徐温父子的气势。
杨隆演死后,本来有大臣提议由杨行密儿子中年龄最大的第三子杨濛继位。
徐温为了便于操纵国政,不愿立长君,而立了年幼的杨溥为王。
次年改年号曰顺义。
时年仅17岁。
杨溥继位后,朝中大权一如既往为徐温、徐知诰父子掌握,他仍旧象他的两个兄长景帝杨渥、宣帝杨隆演一样,只能做一个徒有其名的傀儡。
927年11月,徐温病死,由权臣徐知诰、徐景通父子专权。
随机文章蒙古军西征有占领过耶路撒冷吗?北极是陆地还是海洋,是被冰川覆盖的海洋(生活有900种植物)灵魂出窍最简单方法,灵魂出窍有危险吗(4招学会灵魂出窍)有些陨石为什么值钱,天外陨石有什么价值(最贵陨石30000元一克)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人类成囚犯/地球成监狱(上帝是外星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