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麾而定典故出处介绍

公孙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赵云就是投靠了公孙瓒,后来隐居了七年有加入刘备,公孙瓒的实际兵力并不是很强,早期面对其他军阀被打的节节败退。
就连他自己都认为要拿下这片土地实在太难,而且就连守住自己的阵地都一场艰苦。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
【千问解读】
东汉末期虽然群雄突起,但真正有实力的军阀却不多,大多都是靠虚张声势或者手上的兵力犹如一盘散沙。
公孙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赵云就是投靠了公孙瓒,后来隐居了七年有加入刘备,公孙瓒的实际兵力并不是很强,早期面对其他军阀被打的节节败退。
就连他自己都认为要拿下这片土地实在太难,而且就连守住自己的阵地都一场艰苦。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指麾而定”就同公孙瓒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公孙瓒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主人公是公孙瓒。
原文如下:
虞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率州兵欲报瓒,以燕国阎柔素有恩信,共推柔为乌丸司马。
柔招诱乌丸、鲜卑,得胡、汉数万人,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大破之,斩丹。
袁绍又遣曲义及虞子和,将兵与辅合击瓒。
瓒军数败,乃走还易京固守。
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
瓒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
兵法,百楼不攻。
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欲以此弊绍。
绍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虞的从事、渔阳人鲜于辅、齐周和骑都尉鲜于银等人,打算率领幽州的兵马为刘虞报仇,因为燕国人阎柔在当地很有威望,便共同推举他为乌丸司马。
阎柔召集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骑兵及汉族士兵数万人,与公孙瓒手下的渔阳太守邹丹在潞河以北展开激战,大败对手,斩杀邹丹。
此后,袁绍又派麹义及刘虞的儿子刘和率兵与鲜于辅联合进攻公孙瓒。
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坚守。
他在易河边挖了十余道战壕,又在战壕内修建了高达五六丈的大土山,山上筑有营垒和楼观。
其中最大的一座土山高达十余丈,公孙瓒居住其中,又囤积了粮草三百万斛。
公孙瓒表示:“以前我平定天下非常容易,现在看来这并非我公孙瓒可以左右的。
倒不如休兵罢战,从事农业、积蓄粮食。
兵法上说,有百重楼观的城池是无法攻破的。
如今我有楼观千重,待我吃尽这里的所有粮食,就能够看清楚天下大势了。
”公孙瓒想以此将袁绍拖垮。
但袁绍不为所动,派遣将领继续发动进攻,连续攻打了数年都未能将其攻破。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公孙瓒口中的“指麾而定”,意为一经安排调遣,局势就立刻可以平定,比喻作战不费气力便可取得胜利。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语出《史记·陈丞相世家》中的“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
汉末天下大乱,除了董卓集团之外,实力最为强劲的就算是占据幽州的公孙瓒集团了。
公孙瓒常年在东北边陲与外族交锋,作战经验丰富,手下又有闻名天下的白马义从,其骑兵实力称得上天下第一。
公孙瓒最鼎盛时期,袁绍远非他的对手。
不过,自从界桥之战失利后,公孙瓒的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
如何继续与袁绍较量呢?公孙瓒想出了一个主意,这便是上面提到的在易河边修建坚固的防御体系。
这个主意怎么样?其实是个蠢主意。
困守城池,不仅意为着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同时公孙瓒的骑兵优势也难以发挥。
用另外一个成语可以形容公孙瓒这么做的后果,叫做坐以待毙。
而最终的结果也正是如此。
经过数年围攻,袁绍终于破城,公孙瓒自杀而亡,曾经不可一世的公孙瓒集团从此灰飞烟灭。
这个结局恐怕是公孙瓒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