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原文全文逐句解释
【千问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意思是:我对于国家,也算尽心竭力了。
注释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于:介词,对。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孟子弟子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寡人之于国也》的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不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
满江红 金陵乌衣园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一笑、浦园罗绮,满城箫笛。
花树得睛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翻译 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 。
清明、寒食两节已过。
天晴了,满园游玩的仕女,满城笙歌。
阳光照耀,满树红花红得艳丽;雨后远山,座座青翠欲滴。
向江南问讯:谁会来这乌衣园探寻?是我这个江南的客人。
乌衣巷的模样还似往昔。
可乌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难寻觅。
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地,看到的也不过是苍茫暮色中残阳渐坠西。
我来这里游赏本想除去为官经历上的烦意,眼前所见,倒为古今沧桑生出无数悲切和忧郁。
且端着酒杯让我随意畅饮,莫虚度了这天气晴朗和花红柳绿的光阴。
注释 柳带榆钱。
指柳条飘拂,榆荚成串。
清明寒食:“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一“气”。
“寒食”是令名,在清明节前一两日,以禁火做饭,故名。
罗绮:此以衣代人,指游女。
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
乌衣事:指东晋王导和谢安住在这里,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历史事迹。
尘土债:指自己仕宦的官务。
这两句是说,本来想借游园以摆脱繁杂的官场事务,谁知来到园中却勾引起人世沧桑的无限悲凉。
随分:犹云随便。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寒食、清明两节期间,当时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淮西财赋总领,与其兄吴渊同游乌衣园,遂有此作。
赏析 这首词为感愤时事之作。
全词绘景、吊古、抒情,逐层叙写,一气贯穿,自然浑成。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其中“满园罗绮,满城箫笛”的热闹场景与“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的美好景致,皆足以动人游兴,让人兴奋,但却与宦途不顺的吴氏兄弟的郁闷心情不相协调,反而引出了他们的客居之愁。
前两句写乌衣园及金陵城内游人如织的赏春盛事,后两句对仗工整,将此时节的美丽风景描绘得尤为绘声绘色。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在这乌衣园内的池阁馆榭间游玩的是些什么人呢?其中就有我这来自江南的游客。
上片结句以一问答引出自己客中游园的身份,乐尽悲续,引起下片的身世之慨。
下片转入怀古抒情,郁闷之情贯穿全篇。
“乌衣巷,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
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不复存在,所以难觅。
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触景生情。
“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 “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
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
这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但用意不同。
刘诗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语出辛弃疾《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词中“直须抖擞尘埃”句。
“这里“尘土债”与“英雄迹”对照,显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沦下僚、尘驱物役的苦闷和愤慨;“英雄”二字显示出兄弟二人不同于那些“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世俗之人,他们悲愤的是壮志难酬,追求的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业。
此二句将怀古之情拍合到自身的宦海沉浮之感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多少英雄业绩俱已成为过眼烟云,又不禁心生悲凉。
这两句把这种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感情并非消极低沉,而是故作反语,表现自己济时报国的“英雄”事业难以实现的悲愤。
这正言若反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词的感情更显沉郁凄劲。
词有沉郁顿挫之致,感情的抒发由隐到显,诼弗展开。
含蕴深远。
颇耐人寻昧。
笔调洒脱凝重,与辛词风格相近。
满江红 金陵乌衣园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
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
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译文 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
清明、寒食两节已过。
天晴了,满园游玩的仕女,满城笙歌。
阳光照耀,满树红花红得艳丽;雨后远山,座座青翠欲滴。
向江南问讯:谁会来这乌衣园探寻?是我这个江南的客人。
乌衣巷的模样还似往昔。
可乌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难寻觅。
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地,看到的也不过是苍茫暮色中残阳渐坠西。
我来这里游赏本想除去为官经历上的烦意,眼前所见,倒为古今沧桑生出无数悲切和忧郁。
且端着酒杯让我随意畅饮,莫虚度了这天气晴朗和花红柳绿的光阴。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金陵乌衣园:南京秦淮河岸乌衣巷东面,原为东晋王、谢等贵族住宅遗址,南宋时已成为人们游乐场所。
柳带榆(yú)钱。
指柳条飘拂,榆荚成串。
清明寒食:“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一“气”。
“寒食”是令名,在清明节前一两日,以禁火做饭,故名。
罗绮(qǐ):此以衣代人,指游女。
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 乌衣事:指东晋王导和谢安住在这里,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历史事迹。
尘土债:指自己仕宦的官务。
这两句是说,本来想借游园以摆脱繁杂的官场事务,谁知来到园中却勾引起人世沧桑的无限悲凉。
随分:犹云随便。
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在建康(今南京)任淮西财赋总领时所写。
乌衣园,在乌衣巷之东,为晋代王谢等贵族故宅的遗址,宋代时此地成为游乐场所。
“柳带榆钱”,写的是春末景况,故下句云“又还过,清明寒食”,深有光阴荏苒之感。
清明时节正是出游的好时候。
下面就写游园所见。
“天一笑”,指天晴,化用杜甫的“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
”“罗绮”,此代指游女。
这几句写游乐盛况:连天公也显得特别高兴绽开笑脸。
游女如云,笙歌满耳,一片欢乐。
而此时花园里的景色也格外清丽,正是雨后初晴之时,经过春雨的滋润清洗,花红欲染,山青如滴,色彩分明,十分夺目。
以上数句,作者把游人、景物、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写得那么美好,他的心情应当是愉快的,但实际却非如此。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他是此地的官员,来游此地的池馆即乌衣园,却感到是作客(“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感到与此地游人、景物很不融洽,可见其心情的悒郁。
这里是反衬写法,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呢?大概是由于仕宦的不如意。
前一年年底他曾一度以淮西总领兼沿江制置使并知建康府,那是两件很重要、也很能见才干的职务,可是为时不久就停兼了。
管理钱粮的总领比起威行一方的军政长官未免有些冷落,再加上其兄吴渊的投闲置散,自然会产生郁郁不得志的.心理。
这一个是用乐景写哀,达到了十倍其哀的效果。
上片结拍以问句题明“江南客”今日来游乌衣园,下片顺理成章地转入怀古。
“乌衣巷,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
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今天不复存在,所以难觅。
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于是自然生出物是人非之感。
“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
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
这里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但用意不同。
刘诗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
下面作者由历史沉思回答自身:“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尘土债”指自己和其兄的官务、宦情。
这两句意思说,本想解脱一下,谁知来到此地勾起如许悲凉。
正如前面所述,他的悲凉既为王谢,更是为他们自己。
这里“尘土债”与“英雄迹”对照,显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沦下僚、尘驱物役的苦闷和愤慨;“英雄”二字显示出兄弟二人不同于那些“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世俗之人,他们悲愤的是壮志难酬,追求的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业。
至此,作者游园所触发的深层意识才终于显现出来。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随分,照例应景之意。
即要趁着这天气晴和的清明时节开怀畅饮,莫要辜负这大好时光。
本来这赏春宴游在他看来就是“虚掷”的表现——虚度了光阴,蹉跎了志业,可他却说这样才不虚掷,这是激愤的反语。
更显沉郁。
全词线索分明:由写景开始,欢乐之景衬托出心中郁闷之深;然后怀古,由历史之事引出个人身世的慨叹,可以说写景和怀古都是为写人服务的,而且结合得非常贴切。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翻译及赏析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古诗简介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是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词作,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既写实景,亦含隐射;既怨自然界风雨无常,亦恨政坛上风云多变。
下片承“凄金石”之悲凉意绪,转写分别后作者自己的打算,并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
该词既洋溢着个人情谊,又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擅写离情别绪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翻译/译文 变幻莫测无常雨,南北东西不定风。
风风雨雨留不住,江畔行客色匆匆。
劳烦你捎个口信,捎给那鸿雁般高翔的志士;劳烦你转达问候,问候那海滨钓鳌的诗翁。
千百年后,人们会传诵我辈今朝的话语;诸君数人,维系着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
听见王郎这一曲动人的箫声,连无情的金石也凄然变容。
在我披散头发,沐浴阳光之处,秀丽的怡山耸着几道青峰,在我垂下钓丝,享受宁静之时,无边的沧海白雾蒙蒙。
别笑话我今日仕途坎坷,也许后世能洞察我抗直的初衷。
但愿诸君常相见,但愿诸君人长久。
轻易屈服不应当,平生紧要是操守。
胸中愤懑起狂涛,一吐为快雷霆吼。
隔墙有耳且莫谈,为求免祸休开口。
注释 ①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系唐教坊曲。
双调九十三字,仄韵。
一般多用入声韵,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南宋后始有平韵体。
②冥鸿:高飞的鸿雁,形容才士高绝尘俗。
③钓鳌(áo)词客:化用《列子·汤问》典故,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
④晞(xī)发:洗净晒干头发。
出自屈原《九歌·少司命》“晞女发兮阳之阿”,形容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
⑤沧溟:大海。
⑥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左传》昭公十四年: “仲尼日:叔向,古之遗直也。
”注: “言叔向之直,有古人遗风。
” 创作背景 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
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
赏析/鉴赏 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怪雨盲风”,不仅是对送别场面的具体描写,也是影射当时动荡、晦暗的政治环境。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
友人与词人志存高远、不肯趋炎附势,自然广为结交高洁之士,所要拜访问讯的也是那些不为世俗所容的奇才高士。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作者化用孔子困于匡时“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之语,进一步赞颂友人的高才雄略,并指明其任重而道远的济世使命。
上片末两句重述离别的现实场景。
词人极言王实之所奏的箫声荡气回肠,与首句风雨之声相呼应,营建起肃杀中见意气飞扬的沉雄壮阔之境。
惜别情感,无须泪水点染、反以凄动金石的‘箫声烘托,词人与友人的报国之心已然跃然纸上。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词人回忆与友人贬谪赋闲期间醉心山水、睥睨天下的逍遥乐事。
在青山碧水间濯洗头发,在白浪苍茫间静心垂钓,词人与友人在山水间求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对把持朝政的拙官愚吏不过是置之一哂而已。
引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日希女发合阳之阿,更显词人与友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刚正不阿。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上承词人回忆、下启劝勉之辞。
词人在此着一“笑”字,颇有睥睨天下、超然物外之意。
功名只如粪土,何妨化外逍遥,词人坚信那些庸庸碌碌的“拙宦”必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被遗忘,而像自己和友人这样忠心为国、德才兼备的贤良终将名垂青史。
临行在即,词人终于道出心中的期许与担忧,全词也由此步入高潮。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词人一方面期望友人保持气节,不轻易摧眉折腰、一味迎合世俗趣味;另一方面又担心友人的豪言壮语招致小人忌恨惹来杀身之祸。
如此矛盾的心情,正是词人对险恶世道的绝望、南宋江山的精忠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三重情感的交织,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一群有才情、有抱负的文人壮志难酬、满腹辛酸的曲折心事。
全词内容饱满,不仅有对送别场面的描写,也有对往事的追忆,更有对友人的临行赠言。
词中成功地塑造了词人与两位友人的鲜明形象,传达出南宋豪放派文人的一腔忧愤。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教授顾易生《古诗分类鉴赏系列3友谊篇:海内存知己》:这是一首送别词,可是在刘克庄笔下却一扫“榜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以诉说离情别绪擅场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译文 变幻莫测无常雨,南北东西不定风。
风风雨雨留不住,江畔行客色匆匆。
劳烦你捎个口信,捎给那鸿雁般高翔的志士;劳烦你转达问候,问候那海滨钓鳌的诗翁。
千百年后,人们会传诵我辈今朝的话语;诸君数人,维系着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
听见王郎这一曲动人的箫声,连无情的金石也凄然变容。
在我披散头发,沐浴阳光之处,秀丽的怡山耸着几道青峰,在我垂下钓丝,享受宁静之时,无边的沧海白雾蒙蒙。
别笑话我今日仕途坎坷,也许后世能洞察我抗直的初衷。
但愿诸君常相见,但愿诸君人长久。
轻易屈服不应当,平生紧要是操守。
胸中愤懑起狂涛,一吐为快雷霆吼。
隔墙有耳且莫谈,为求免祸休开口。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系唐教坊曲。
双调九十三字,仄韵。
一般多用入声韵,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南宋后始有平韵体。
冥鸿:高飞的鸿雁,形容才士高绝尘俗。
钓鳌(áo)词客: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
晞(xī)发:洗净晒干头发。
沧溟:大海。
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但写法脱俗。
它既洋溢着个人情谊,又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擅写离情别绪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王实之、郑伯昌,和作者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这时郑伯昌被征召做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送行时和王实之韵所作的词。
词的开端气魄宏大,好像用一架广镜头的照相机,摄下了在江边知音话别的特定场面。
纵然江水横阔,风狂雨骤,却还是留不住行人。
“怪雨盲风”四字,起句突兀,雄浑悲壮。
作者与郑伯昌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已鲜明的烘托出来了。
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已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郑伯昌一向刚直不阿,此行当然不是追名逐利,结交显宦俗吏,因此托他带口讯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
作者以高飞的鸿雁来形容才士的高绝尘俗,十分贴切生动。
“钓鳌词客”用《列子·汤问》典,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
作者与郑伯昌、王实之等人,当然都属于这样的高士豪客了。
借这样的典故,作者及其友人的高远的行止,就含蓄道出了,这样避免了浅露。
他们的放言高论,虽然不合于世,甚至抵触忌讳,但他们深信可以流传千载而不朽。
词中用孔子困于匡时说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的话,有力地印证上述看法。
接着,作者笔锋宕开,又回到了江边送别的特定场景:“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极写王实之吹起玉箫乐声激越。
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诗所谓的“苦调凄金石”。
离别毕竟是痛苦的。
箫声送客,意气慷慨,迥然不同于“儿女沾巾”的俗套,写来别具一格,正与作者博大的胸襟相激荡。
下片峰回路转,在读者面前再现出一幅高人逸士的逍遥图。
洗净头发,于家乡的青山之阳,垂钓于白茫茫的海边。
在作者笔下,这一切似乎将人的心灵都给淘净了。
几句描写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更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晞发,语出屈原《九歌·少司命》:“日希女发合阳之阿。
”唐朝宋之问《酬李丹徒见赠之作》有“以予惭拙宦,期子遇良媒”这句,宋之问惭为“拙宦”,是自谦,而且看重功名;刘克庄将“惭”改为“笑”,一个“笑”字,仕途功名,灰飞烟灭。
词人兀傲清高,对青史留名有着十足的信心,因而也就不屑于一时的升迁得失了。
一个“笑”字,真是画龙点睛的妙笔! 然而郑伯昌现在又要出山起用了,临别珍重赠言,心情的矛盾和起伏达到了高潮。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两句情恳意切,笔调凝重,读来令人感动。
“狂谈欲吐”句,表达了彼此“壮图雄心”,不吐不快的意愿。
但是,这只能被人视作惊世怪谈,动辄得咎。
还是不再谈论吧!英雄好汉,竟然只能如此欲言还罢,作者的郁勃心情,对黑暗政治的批判,都喷薄而出。
词章中现实与理想尖锐冲突的结尾与顶着怪雨盲风出发的开头,前后照映,正是“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一曲激昂慷慨的壮歌,奔腾激涌,至此戛然而止,神韵悠悠,让人回味不尽。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