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3 点击数:
简介:《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

【千问解读】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古诗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

”(《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古诗创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刘长卿名句推荐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作者:刘长卿:出自《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作者:刘长卿:出自《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作者:刘长卿:出自《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作者:刘长卿:出自《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作者:刘长卿:出自《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作者:刘长卿:出自《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作者:刘长卿:出自《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作者:刘长卿:出自《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作者:刘长卿:出自《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作者:刘长卿:出自《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出自唐代:薛涛的诗的《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离别写景 薛涛的简介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

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

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送友人》薛涛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

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注释⑴水国:犹水乡。

蒹葭(jiānjiā):水草名。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⑵苍苍:深青色。

⑶今夕:今晚,当晚。

⑷离梦:离人的梦。

杳(yǎo):无影无声。

关塞:一作“关路”。

《送友人》薛涛 古诗鉴赏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

她这首《《送友人》薛涛 古诗》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

此诗表明上似清空一气,其实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

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

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

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

“千里自今夕”一语,与李益名句“千里佳期一夕休”相似,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深情和遗憾。

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

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

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

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

“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

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

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

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

”(《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内涵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

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

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

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薛涛名句推荐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作者:薛涛:出自《送友人》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出自唐代:李颀的诗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沈 通:沉)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抒情唐诗三百首古体长诗 李颀的简介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 古诗翻译及注释韵译当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弹奏此曲总共有十八节。

胡人听了泪落沾湿边草,汉使对着归客肝肠欲绝。

边城苍苍茫茫烽火无烟,草原阴阴沉沉白雪飘落。

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

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来偷听。

慢揉快拨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

声如山中百鸟散了又集,曲似万里浮云暗了又明。

象失群的雏雁夜里嘶叫,象胡儿恋母痛绝的哭声。

江河听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声也停止了啼鸣。

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

幽咽琴声忽转轻松潇洒,象大风吹林如大雨落瓦。

有如迸泉飒飒射向树梢,有如野鹿呦呦鸣叫堂下。

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

房琯才高不为名利约束,昼夜盼望董大抱琴来奏。

注解1、弄:乐曲。

(“时奏狡弄,则彷徨翱翔。

”王褒《洞箫赋》)2、房给事:姓房名琯,任给事中之职。

3、蔡女:蔡琰(蔡文姬)。

相传蔡琰在匈奴时,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4、有:通“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5、戍:边戍哨所。

6、苍苍:衰老、残破貌。

7、烽火:借代烽火台。

8、荒:边陲、边疆。

(“乞赐褒奖,以慰边荒。

”《三国志》)9、沉沉:低沉、阴沉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10、摵摵:落叶之声。

11、言:语助词。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左传》)12、更:gèng连词,与、和。

(“着尽工夫是化工,不关春雨更春风。

”杨万里《春兴》)13、将:语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

(“宫使驱将惜不得。

”白居易《卖炭翁》)14、且: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或、或者。

(“是且非邪。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15、酸:悲痛、悲伤。

(“日磾观状,益增酸哽。

”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16、断绝:不连贯,时断时续。

17、乌孙:汉代西域国名。

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

18、逻娑: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

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

19、迸泉:喷涌出的泉水。

20、飒飒:飞舞貌。

(“飒沓矜。

”鲍昭《飞鹤赋》)21、木末:树梢。

(“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园。

”李贺《十二月乐辞·七月》)22、呦呦:鹿鸣声。

23、东掖:指门下省。

门下省为左掖,在东。

24、凤凰池:中书省。

(“中书监令掌赞诏令。

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

”杜佑《通典》)25、青琐门:汉时宫门,这里指唐宫门。

26、高才:指房琯。

27、脱略:轻慢,不在意。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 古诗评析这首七言古体长诗,通过董大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来赞赏他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也以此寄房给事(房琯),带有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的心情。

诗开首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起势突兀。

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等于段)。

三、四两句,是说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

五、六两句反补一笔,写出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苍苍古戍、沉沉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

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

读者要问: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又弹得如何呢?于是,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

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

董大弹琴,确实身手不凡。

“先拂”句是写弹琴开始时的动作。

古琴七弦,配宫、商、角、徵、羽及变宫、变徽为七音。

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为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

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摵摵(sh egrave;设)而下。

一个“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

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象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

“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抑扬顿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象是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乱,那么琴声究竟如何呢?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

琴声忽纵忽收时,就象空廓的山间,群鸟散而复聚。

曲调低沉时,就象浮云蔽天;清朗时,又象云开日出。

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辛酸的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

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又联想起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照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音的悲切。

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魅力。

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不是“通神明”了吗?其实,川不会真静,鸟不会罢鸣,只是因为琴声迷住了听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声而已。

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而已,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

侧耳细听,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拉萨的另一音译)那样的异乡哀怨之情。

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

“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

忽而象“长风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扫过树梢的泉水飒飒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

轻快悠扬,变幻无穷,怎不使听者心醉入迷呢?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

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

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

最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

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

“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

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

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庭,官位令人羡艳。

最后,诗以赞语作结。

房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

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呢!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

而李颀对董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为。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关联着三方面──董庭兰、蔡琰和房琯.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

要写《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联系起来,既联系她的创作,又联系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

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把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

既周全细致又自然浑成。

最后对房给事含蓄的称扬,既为董庭兰祝贺,也多少寄托着作者的一点倾慕之情。

李颀此时虽久已去官,但并未忘情宦事,他是多么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显身手啊!《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 古诗创作背景李颀此诗,约作于天宝六、七载(747—748)间。

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所谓“胡笳声”,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

所以董大是弹琴而非吹秦胡笳。

李颀名句推荐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作者:李颀:出自《少室雪晴送王宁》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作者:李颀:出自《少室雪晴送王宁》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作者:李颀:出自《送刘昱》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作者:李颀:出自《送刘昱》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作者:李颀:出自《少室雪晴送王宁》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作者:李颀:出自《古塞下曲》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作者:李颀:出自《古塞下曲》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作者:李颀:出自《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作者:李颀:出自《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作者:李颀:出自《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加入收藏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