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其三原文及赏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杂诗三首·其三原文及赏析  原文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翻译  译文

【千问解读】

杂诗三首·其三原文及赏析  原文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翻译  译文  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  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  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  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  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注释  ①闻道:听说。

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解兵:放下兵器。

  ②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③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赏析  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

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

这里选的是第三首,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

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

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

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

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

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

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

诗意双关,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

  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

“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

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不禁倍觉惆怅。

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

“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

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

“昨夜情”,也对得十分工巧,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

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经久分离而淡薄。

可见他们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挚、深厚而动人。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

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

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

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

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

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

韩信因“叛乱”之名被杀并诛其三族 为什么汉高祖刘邦会对这个功臣下手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杀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多人会认为刘邦杀韩信,只是因为自己称帝以后要把韩信这种会威胁到自己的人除掉,不过跟不就活的好好的么?为什么刘邦没把他们一起除掉呢?其实韩信自己也是作死,想要叛变的消息被传了出去,所以刘邦肯定就不会放过他,何况韩信手里还掌有兵权。

韩信如果能早点向刘邦坦露获取信任估计也不会有此下场了。

韩信是秦末楚汉战争中的著名军事家,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为刘邦定国平天下立下了。

然而其最终结局仍逃不过“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

公元前196年,韩信因“叛乱”之名被杀并诛其三族。

关于韩信的下场,有人说是罪有应得,有人说是刘邦心胸狭窄,他不能容忍功高盖主的韩信呆在身边,认为他是含冤而死。

认为他罪有应得的列出了韩信的几大罪状: 一、自恃有功,请封假王 四年,平定了齐地后,韩信派人对汉高祖刘邦说:“齐人伪 诈多变,遇临楚地,是一个易于反复的国度,不设一王位来镇守,大局难以稳定,希望你委派我当个假王。

”此时刘邦正被围困在荥阳,正盼望韩信前来增援,见了韩信使者带来的信,不禁,骂道:“我困在这里,早晚盼他来辅佐我,他竟然想自立为王!”身边的张良和见势不妙,悄悄地对刘邦说:“现在我们正处境不利,无法禁止韩信称王。

不如趁势做个人情,让他为我们守一方之地。

不然,就会发生内乱了。

”刘邦一听,顿然醒悟,连忙大声说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为什么还要当假王?岂有此理!”接着,刘邦派张良赴齐,立韩信为齐王。

之后,韩信才出兵与项羽会战于垓下,项羽大败。

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实属无奈之举,因而,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徙封他为楚王。

从这时刘邦对韩信就有了戒心。

二、招降纳叛,盘据一方 楚汉之争,楚将钟离昧投奔了韩信。

刘邦知道此事后,命韩信交出钟离昧。

可是因为他们是故交,所以韩信拒绝交出钟离昧。

因韩信功劳太大,刘邦。

此时,韩信初到楚地,出入都有重兵保护,仪仗威严,这更加让刘邦疑心。

恰在此时,有人又告韩信谋反,刘邦才要除掉韩信。

于是,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令诸侯们都到之西的陈地相会,以便趁机摘拿韩信这时,韩信已猜出了刘邦的意图,但思考很久,他决定去见刘邦,然而他却背信弃义地将钟离昧杀了,带着其首级去见刘邦,但是,刘邦还是逮捕了他,降封为淮阴侯,将他囚禁于洛阳长安,而且手上的军权也都被刘邦剥夺了。

韩信郁闷之极,常常称病不上朝。

三、挑动和支持陈稀叛乱 据说,韩信曾和握有重兵的边将陈稀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又说,他曾与家臣谋划,当刘邦率军征讨陈稀之时,假作诏书,放出因徒,再挟持宫中的和太子。

结果,这个阴谋被他的朋友的弟弟告发了。

后来,吕后和萧何设计骗韩信入宫,将他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上述三大罪状,足以说明韩信是个计较个人得失、自恃功高,目无君主,谋反叛乱的,他被杀是应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赏析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赏析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选自《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居多。

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加入收藏
               

杂诗三首·其三原文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