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原文及赏析
【千问解读】
后出师表原文及赏析 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固然他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才能差,而敌人强。
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只是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
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云南及四川南部地区作战,两天才吃一顿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绝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而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祖像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祖,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
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
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将领,以及部曲中的、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
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
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
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
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
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
然而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
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很难预料。
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至于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注释 [1]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
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者。
[4]惟:助词。
[5]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
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10]进趋:快速前进。
赏析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加紧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全面进行北伐准备。
在外交上,派使者联吴;韬光养晦,对魏国劝降书不作答复,以低姿态麻痹敌国。
政治上,高度集中军政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励精图治,笼络土著地主,缓和主客矛盾,革除刘璋法令不行的弊政,以身作则,虚心纳谏,调动全国力量投入战争。
经济上,坚决与民休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多产粮食,增加储备,保护水利工程,发展煮盐、织锦等手工业,扩大财政来源。
军事上,伺机平定南中叛乱,治戎讲武,训练部队。
诸葛亮南征后,北伐魏国提上日程。
北伐魏国是刘备集团一贯的方针。
刘备以夺取天下为最终目的。
诸葛亮鉴于魏国经济必将逐渐恢复,时间拖长对蜀国不利,而及早北伐可发挥自己治国治军优势,何况身死之后,蜀国无人能够蹈涉中原,抗衡大国,因此认为唯有及身而用,才有希望蚕食并最终打败魏国,也可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为此决心展开北伐,并且”用兵不戢,屡耀其武“,坚持到底。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上《前出师表》率军北伐魏国,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冬十一月,诸葛亮获悉魏军曹休攻吴兵败、张颌东下,关中虚弱,于是上《后出师表》决心再次北伐,急率军数万,走古道,出散关,围攻陈仓。
图案背后藏多少谜团?奇怪石无人可解
粘土内的东西更是令人不可思议:一块黑色的模样古怪的蛋形石头,表面带有很多雕刻图案,包括脸、帐篷、玉米穗和星形圆环。
有关这个石雕的众多疑问接踵而来:谁雕刻的?为什么雕刻?它的年代有多久?又是如何雕刻的?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神秘石”的名字也由此得来。
网络配图 大名鼎鼎的“神秘石”是当地商人塞内卡·拉德手下的工人在干活时发现的。
时年11月,美国媒体发表文章说:“拉德先生是一名十足的自然主义者,收集了大量的古物和标本。
对于这个新发现,拉德欣喜不已。
他充满热情地展示和解释着这块不同寻常的石头,只有真正的学生才能感受到他的那种激情。
” 1892年,拉德去世,在此之后的1927年,他的一个女儿将“神秘石”捐给新汉普郡历史学会。
1996年,“神秘石”在新汉普郡历史博物馆展出,这也是它最后一次公开亮相,被玻璃包围的它向人们炫耀着自己的神秘图案。
身披各种图案的“神秘石”长4英寸,厚2.5英寸,一度成为人们公开讨论的对象。
“神秘石”一面上的图案有点像一支倒转的箭、一个月亮、一些园点和一个螺旋。
玉米穗和下陷的圆环图案位于另一面,圆环上有3个数字,其中一个很像一条鹿腿。
文章中说:“‘神秘石’可能记录了两个部落间的一次谈判。
”但据另一些人猜测,它应该是凯尔特人或者因纽特人的遗物。
历史学会1931年收到的一封来信中说,它可能是一块“雷石”。
寄信人表示:“雷石表面经常有机器或人工加工过的痕迹,通常情况下,它们往往位于地下深处,包裹于粘土之中,或是被岩石和珊瑚包围。
”网络配图 “神秘石”的另一个古怪特征:石头两端末尾处被钻出一些小洞,大小略有差异,每一个钻孔都是直的而并非锥形。
根据1994年新英格兰州政府官员的分析,较浅钻孔中的划痕说明,“神秘石”曾被置于金属杆状物之上,且被多次取下。
学家理查德·鲍斯沃特说:“我在石头上见到很多非天然的洞孔,这种特征可以与史前的北美洲联系起来。
虽然有些参差不齐,但这个孔洞整体相当规则。
” 鲍斯沃特认为,“神秘石”上的孔洞是用电动工具钻成的,有可能来自19世纪或者20世纪。
他说:“我们并没有发现与几百年前的物品相一致的年代变化特征。
” 地质学家尤金·布戴特也参与了当年的分析工作,据他判断,“神秘石”应该是一种石英岩——由沙岩演化而来,或是糜棱岩——因断层处岩层变化形成的一种纹理细密的层积层。
布戴特说,这种类型的岩石在新罕布什尔州并不多见,但不能排除拥有此种资源的可能性。
根据他掌握的资料,“神秘石”是的。
“很难判断出它到底来自什么地方。
”网络配图 布戴特表示发现“神秘石”的故事太过传奇性,这也给研究带来难度。
“你根本无法确定这个故事到底是从哪传出来的。
很多情节含糊不定……使人极难作出判断。
发现过程的有时要比石头本身更为重要。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这块石头属于共济会,且上面记录了他们的一些秘密,也就是说外界是很难猜透这些信息的具体含义的。
石头上的图案可能是有意义的,但对我们来说,它们只不过是月亮和玉米穗罢了。
” 历史学会收藏与展览负责人卫斯理·巴拉表示,寻找类似的图案和符号可能是一种探索途径。
巴拉说:“人们也一直希望能在讨论当年发现经历的报纸或者手稿中发现更多的信息。
但当时的人们只关注它可能是在19世纪经过处理的古物,而没有把焦点集中在石头本身、发现地土层的深度、有没有在附近发现什么东西、发现地距湖多远等问题上。
所有这些问题至今仍是个谜。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说过的这七句话, 让后金士气大振,接连大捷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