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的修辞和现代汉语的修辞一样,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把话说得更好一些,说得更得体一些,说得更為有趣一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主要运用了以

【千问解读】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的修辞和现代汉语的修辞一样,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把话说得更好一些,说得更得体一些,说得更為有趣一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修辞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1

  比喻、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双关、对比、对偶、排比、反復、讳饰、互文、并提,等等。

  (一) 比喻  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  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 "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 夸张  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於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櫓。

  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例3用 "泰山"和"鸿毛"来比轻重,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涇渭分明的价值取向。

例2用"百万"的"伏尸"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

  (三) 借代  借本体的特征或标誌来代替本体;借本体的所属或所在来代替本体;借事物的全部来代替属於局部的本体或借局部来代替整体等修辞方法,均為借代。

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发读者的形象思维。

  例1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  译文:希望能骑著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例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译文:两岸青山在眼前相对出现,一片白帆向红日轻捷飞来。

  例1中的 "千里足"代替千里马,是局部代替整体。

例2中的"孤帆"代替扬著一片白帆的小船,是局部代替整体。

  (四) 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是一种将人拟作物,或将物拟作人的修辞方法。

这种修辞方法,有时给物以人的.对话或语言,有时给人以物的动作或形态,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例1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  译文:自从金兵南侵以后,就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例2 羈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译文: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以往的树林,养在池塘中的鱼思恋过去的深潭。

  例3 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译文:雄兔的脚上毛蓬松,雌兔的眼睛瞇成缝,两只兔子并排跑,怎么能辨别我是雌还是雄?  例1的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作者借"废池乔木"所表露的一个"厌"字,将对战争的憎恶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2的"羈鸟恋"和"池鱼思"也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恋"和"思"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作者借动物的人类思想化语言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

例3"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把人当作物来写,动物才讲雄雌,问"安能辨我是雄雌",显然是主人公用幽默的语言说明女扮男装是难以分辨的。

  (五) 设问  有疑问就要问,有问就要答,有问有答就是设问。

设问可以分為两类,一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二是反面设问,正面回答。

  例1 然秦以区区之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译文:然而秦国以雍州小小的疆域……但是经不起陈涉振臂一挥就国破人亡,并被后人讥笑,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不行仁义,而使攻势和守势完全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啊。

  例2 夫击瓮叩缶,弹箏搏髀……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李斯《諫逐客书》)  译文:敲打瓦罐,叩拍瓦缶,弹奏秦箏,拍著大腿打拍子……现在人们不听敲打瓦罐和叩拍瓦缶,而去欣赏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不弹奏秦箏,而选择《韶》乐,这是因為什么呢?為的是听起来高兴,看起来舒服罢了。

  例3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周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文:啊!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总强调说是天意,其实还不是决定於统治阶级的政策措施吗?追溯一下后唐庄宗是怎样建立起他的统治,又是怎样遭到失败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了。

  例1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意在引起读者的註意,以达到强调其结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目的。

例2也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先交代结果,后叙说原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例3则是用反面的问题来激发正面的答案,对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设问,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反问,不用回答,答案就在问句里面。

  (六) 双关  双关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其实,意有其因,移花接木,耐人寻味。

  例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译文:在舍东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闲中见到了深远的南山。

  例2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誌真堪小草同。

(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我对边防事务嫻熟精通,却被人看作雕虫小技不予重用,自己虽怀抱远大誌向,到头来也是和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相同。

  例3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译文:松柏梧桐枝枝叶叶相互覆盖,心心沟通相融。

  例1中的 "悠然"有"遥远"的字面意思,即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有诗人采菊时心"旷远"的意思。

诗人有了这种心境,对眼前的美景才有"悠然"的神情和感受。

所以"悠然"的双关意义值得玩味。

例2中的"远誌"的字面意思是一种植物的名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

但诗人在这里显然不是在谈草药,而是在谈自己的远大理想,所以,"远誌"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远大誌向。

例3的"交通"有诗句中描写的枝叶交错的意思,更有仲卿和兰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写,正所谓生死相依,永结同心,其爱情的坚贞让人赞嘆不已。

  (七) 对比  不同的事物,表象不同,实质不同,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或者是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强调所要表述的观点,就叫做对比。

  例1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译文:燕雀乌鹊,却在殿堂和高臺上筑巢啊,风姿招展的辛夷树,却枯死在乱树丛中啊。

  例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译文:富贵人家的酒肉飘出醇香味,路上却躺著饥寒交迫而死的穷人的尸体。

  例3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杨。

(《促织》)  译文:惟独这个成名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却又因為促织而荣华富贵,穿皮衣,骑大马,得意洋洋。

  例1中 "燕雀乌鹊"和"露申辛夷"的地位和处境相对比,说明邪恶势力得势,正直不阿之士却遭遇陷害和打击,揭示了君昏国危的社会现实。

例2的两种情形相对比,刻画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背景下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

例3以成名先贫后富的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统治者骄奢淫逸,鱼肉百姓的罪恶行為。

  (八) 对偶  几个句子如果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就构成了对偶。

对偶主要表现為音节的和谐,节奏的明快,给人一种结构整齐的美感。

  例1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苏軾《石鐘山记》)  译文: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悠扬。

  例2 歌臺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歌唱的臺上声响充满暖意,好像春天到来那样融和,跳舞的殿里长袖带来的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清冷。

  例3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綾罗。

(《孔雀东南飞》)  译文:左手拿著剪刀和尺子,右手拿著綾罗绸缎。

  例1是四字对,写了不同方位石头的不同音响效果。

例2是两个句子相对,分别写出了歌唱和舞蹈的不同情景。

例3是五字对,写了兰芝姑娘的手巧和忙碌。

  (九) 排比  将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等的句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的修辞方法。

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语势。

  例1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庄子·养生主》)  译文: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一切动作,诸如用手推动牛,用肩靠近牛,用脚踏牛,用膝压牛……  例2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晁错《论贵粟疏》)  译文: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冰雪。

  例3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

(袁枚《祭妹文》)  译文: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出嫁;你的生平事跡,我已经写了传记。

  上述三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排比句,除了语势的强烈外,还有使句子的内容更為具体的作用。

  (十) 反复  作者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采取在文章中重復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反復。

反復出现的句子一般能给读者留下较為深刻的印象  例1 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袁枚《祭妹文》)  译文:阿兄回去了,还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望你啊。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例2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自荐》)  译文: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  例3 采采芣笖,薄言采之。

采采芣笖,薄言有之。

(《诗经·周南》)  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例1 "呜呼哀哉"的反復运用,突出了作者对亡妹的凄楚怀念之情。

例2"吾君在前,叱者何也"的反復运用,突出了毛遂对自己君主地位的维护和尊重,以及对秦王的一种心理上的威势。

例3"采采芣笖"的反復运用,突出了采摘芣笖时的愉悦心情。

  (十一) 讳饰  讳饰也叫避讳。

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他的词匯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讳饰。

  例1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与赵?(《战国策·赵策》)  译文:有朝一日,太后不幸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功绩在赵国安身?  例2 故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所以记下这件事,等著考察民风的人用它作為参考吧。

  例3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昨天王有命令来,因為我身体不舒服,不能去上朝见王。

  例1的 "山陵崩"是為了避开"死"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

例2的"人风"是為了避开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民"而使用的讳饰之辞。

例3的"采薪之忧"是為了避开"病"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

  (十二) 互文  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一个,参成互文,合而生义,上下文意相呼应和补充,叫互文。

  例1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孔雀东南飞》)  译文:十三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先后学会了织布、裁衣、弹箜篌和诵读诗书。

  例2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到处大喊大叫和骚扰。

  例3 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  译文:主人和客人都先后下马和上船。

  例1的年龄互补。

例2的 "东西"和"南北"互补。

例3的"主人"与"客"互补。

  (十三) 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并列地放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就叫并提。

也有人称之為"合说分解"。

  例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  译文:不理解文句,倒急於向老师学习;不能解答疑难问题,却反而不愿向老师求教。

  例2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陀传》)  译文: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例3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如果有做坏事,犯国法的,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处罚;如果有尽忠尽善的,则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奖赏。

  上述例句都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方法,译文都对句子的并提部分作了调整,使它们成為两个平行的句子。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2

  1.互文  互文是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的一种修辞手法。

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

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2.借代  借代修辞格的运用,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

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难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指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

”(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词语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会使人感觉莫名其妙。

  3.讳饰  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指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壑”。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4.委婉  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

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

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就是一种委婉说法。

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

对这类句子的翻译,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奇怪消失的古国:徐国存续了1500余年

徐,是一个姓,也曾是一个国。

在遥远的时代,据说有位品行高洁的先贤带领百姓开创了。

这个古国存续了1500余年。

在它毁灭后,一群后裔以国为姓,永世纪念昔日家国的辉煌。

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姓氏。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徐”这个姓氏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国家——徐国。

说起徐国,首先要说到大禹。

大禹奉之命治理洪水,立下大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

在他治水的过程中,族领袖的支持是功不可没的。

正因为如此,大禹晚年也许是出于公心,也许是迫于舆论,准备禅位给伯益。

可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

根据《·夏本纪》的记载,禹一开始准备禅位给,但是皋陶早早就去世了,而后禹就准备禅位给伯益,但启依靠武力夺位,建立了。

启子承父业,带来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改革,制变成了,“天下为公”的进入“父传子,家天下”的奴隶社会。

这不但改变了历史,而且改变了伯益所代表的东夷族诸多部落的命运。

大在公元前2170年(六年),为了永绝后患,夏启将伯益杀掉了。

为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次子若木封于徐(山东中部、南部,郯城一带),这就是徐国的创始。

夏朝期间,徐国国君大多贤明有为,徐国不断发展。

夏朝对徐国不敢大意,经常进行征伐,掠夺财富和人丁,以削弱徐国的实力。

这就引起后来徐国国君、与夏的斗争。

到了,徐国受征伐的情况大大减少了,徐国人在这种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中刀耕火种,在黄海地区创造出了灿烂文化。

到了商末,特别是前期,徐国力量强盛起来,甚至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

从旦开始,、几代中,西周和徐的战争是最频繁的。

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的东征。

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的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

鲁侯(的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国磨擦,《尚书·费誓》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受到威胁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

周朝统治者一直认为强盛的徐国是周朝统治的严重威胁,所以对徐国不放心,频频征伐。

对此,《》中多有记载。

面对倾天下之力而来的周朝,徐国屡屡败退,南迁到泗洪一带。

此时,徐国国君曾以诸侯国首领身份率兵西征,与周对峙。

周穆王不敢与挟庞大军队而来的徐国交战,承认徐君为诸侯的盟主。

可以说,徐国是周王朝第一个名正言顺的霸主,比的兴起要早得多。

西周的中后期,王位子传到徐偃王手上,徐国在淮泗地区再度复兴,正如史料记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徐国的复兴引起西周担心,于是命举兵讨伐。

徐偃王生性仁义,不忍心因为战争而让徐、楚量规百姓受难,于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间)便弃国而走,定居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今邳州西北徐山)下,随迁的百数万之多。

徐偃王还曾经率领部分徐国人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

最终,徐偃王还是在追兵的压迫下,怀抱美玉投海而死。

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这便是今天的城的由来。

此时是在(前922~前900)时期。

春秋时,等诸侯国割据称霸,徐国再度南迁到淮南、江北苏皖接壤的淮泗地区。

那时,徐国已经国力弱小,民心比较松散,没有多强的抵御力量,夹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生存。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夏,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

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

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

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

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

同年冬,吴王派、兴师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水淹徐国。

徐王章羽披散着发头,脸上刺青,将自己捆绑起来,领着妻子跪在夫差面前,请求保留国土,夫差不准。

章羽无奈之下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夏启6年封若木于徐之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余年。

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说他地域五百里。

《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目前,在浩浩茫茫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很少见到徐国的具体经营状态,如经济、生产方面的文字。

但是我们从出土文物,特别是青铜器铭文中,可以获得一些间接的东西。

古代青铜器出土文物,主要从中、后期开始,到西周达鼎盛期。

青铜器的制作标志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现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大量的铭文,极其丰富的证实和弥补了传统历史文献资料确切性及不足之处。

西周金文中几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记录。

“孚”相当于获取和掠夺的意思,“ 吉金”是优良的青铜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曾伯粟簋铭文载:“克逖淮夷,印燮繁汤(阳),金道锡行”,表明当时安徽繁阳以南的淮夷地区盛产铜和锡。

《兮甲盘》铭记载西周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和诸侯百姓的相应规定,铭文中说:“淮夷旧我帛晦(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

”“敢不用令,则即刑戴伐”,就是说淮夷必须向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物,以及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讨伐。

仅在周穆王时代,就发现十五器和淮夷有关的战争记录的铭文。

《诗经·鲁颂·泮水》写征服淮夷,建造泮宫宴庆群僚的情况,以“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为尾结之句。

徐国的经济非常发达,是西周王朝赋税的主要提供地区,所以“征东夷”、“征东国”成为西周立国之后的主要战事,这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器铭文上也都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

徐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从徐器铭文和徐姓家谱及杂史中得到一些印象。

例如:绍兴出土的“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设有管理祭祀的官员。

《逸周书·王会解》中有:“祝淮氏、”:“淮、荣二祝之氏也。

”其中淮氏当系淮夷,居然当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见淮夷经济的发达带来文化的进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这一神圣的职务轻易地授给一个夷人。

徐国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国家,已经有十分明确的分工管理这方面的官员。

《诗经·鲁颂·炯》是歌颂鲁国养马众多的篇章,相对来说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着优势。

《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

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

”“司辑”是管理航运和船舶的官员,联系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徐偃王”条下注:“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着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徐国居然想以航运的优势开凿运河,其国力可想而知。

随机文章揭秘现在还存活着美人鱼吗,美国海军抓到活体美人鱼秘密研究揭秘中国第一战国女尸案,古尸被扒光损毁/盗墓贼逃亡23年被抓红枣枸杞泡水喝的功效与禁忌,补气益血还能够补肾填精(男人最爱)秦始皇如果在地下遇到刘邦,会说什么?中国人为什么要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二字是怎么来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印度民族独立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是怎么回事?仅仅是因为一句什么样的话

1600年,一群有野心的商人创立了,并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手中获得了一张皇家特许状,给予他们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为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雇佣军制度,这些当地雇用兵称为西帕衣团(印度语:shipahi),军官则由英国人担任。

到1857年,这些雇佣军已达20万,远远超越英国正规军的数量(英国士兵只有四万人),但是,雇佣兵和英国士兵的待遇相差很大,生活的很苦。

1857年2月的一天,在印度加尔各达附近,姆达姆东印度公司的军营前面,一个雇佣兵,正拿着一只铜杯在喝水。

一个保洁走过来恳求说:“先生,给口水喝吧!”。

“不行,你是贱民,不能接触他人的东西!”保洁听了,高声说道:“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们的嘴,马上就要去咬牛脂和猪油了,新发的英国子弹壳底,统统涂着这两样东西。

” 这个雇佣兵一听顿时勃然大怒!因为当时的来复枪,在使用子弹前,必须先用嘴咬开子弹壳底。

但印度雇佣兵,不是信的、就是信伊斯兰教的。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强迫他们用嘴去咬牛脂和猪油,简直就是公开侮辱他们!这一消息一传开,印度教土兵手捧恒河水,伊斯兰教土兵面对《古兰经》,发誓要消灭英国殖民者。

3月,第34团的一名叫潘迪的士兵开枪打死了3名英国军官,号召起义,事后被判处绞刑。

东印度公司宣称,子弹壳底有猪油牛油的说法是谣言,并且已经更换了新的润滑剂,但是印度士兵依然怀疑润滑油不干净。

作为惩罚,东印公司决定取消这个兵团,这个兵团的其他士兵因而感到不满。

5月9日,德里附近密拉特城第三骑兵连的85名印度士兵公开拒绝英国殖民者所发的子弹,英国军官当众剥去85名士兵的军装,并把子弹塞入他们口中,随后判处他们7年监禁。

土兵忍无可忍,决定立即发动起义。

5月10日,当英国军官在教堂里祈祷时,土兵们起义了。

他们打开了牢房,释放了被捕者,封锁了交通要道,“杀死英国人”的呼声响彻密拉特的上空。

由一句话引起的印度民族独立战争,终于爆发了。

随机文章朱元璋到底有做哪些政绩?小偷偷走蒙古高僧木乃伊,过边界被抓(200岁肉身不腐)揭秘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光折射形成的仙宫和神仙(以假乱真)神仙为什么要走南天门,天庭作为高维空间只有南天门一个通道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骨瘦如柴的灰人/阶层分明的邪恶外星虫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