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孟母三迁》鉴赏
【千问解读】
文言文《孟母三迁》鉴赏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孟母三迁》鉴赏,欢迎参考~ 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启发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赏析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
夫人教子,志在孔子。
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
李时珍因受其父影响,多阅读医学书籍,注重实践和知识的结合。
李时珍终其一生在医学研究上,为了修改明朝以前的关于本草记载的错误,和为了完整本草的加载,李时珍开始了数十载的实地调查。
李时珍出门都是背着背篓穿着草鞋,带上纸笔,和自己的儿子、学生便开始长途跋涉的旅途。
因此李时珍不仅发现了许多以前未被发现的药草,还又搞清楚了许多药物的疑难之处,例如曼陀罗花的毒性试验,不仅了解了曼陀罗花的性能,还研制出解药等等。
网络配图 李时珍还对动物学有一定的调查和研究,例如穿山甲的生活习性,还有的研究,不仅补充了本草的记载,还研制出白花蛇的药性治疗。
不仅如此,李时珍还对矿物药有一定的涉猎,到访多个矿场,发现铅是有毒的,不是之前的本草书籍中记载的是无毒物质,还有“水银”并不是成仙之药,服用并不可以长生不老,而是常年累积会致癌,有毒物质,打破封建说法。
李时珍行遍数地,有万里之行,翻山越岭,终于完成《本草纲目》,深受后世人敬重,这本本草书籍是我们中国明朝之前药物学的总结,深受世界重视,不仅在医学界造成影响,也为其他学科如生物、化学做出贡献,达尔文还称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至世界,而李时珍其他的医学之作如《频湖脉学》对中医的临床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可谓是中医典型之作,在中医学中拥有深远影响。
网络配图 明朝的医学名家李时珍是一个对医学很是严谨之人,最先他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很多记录的本草是无从查证的,李时珍对待学术严谨的态度不允许这样的事情被记录下来,再用来医治人,这样会犯很大的错误,严重到会致使人死亡,于是李时珍便开始他的四处游历和考察的生活。
李时珍是个做事严谨细致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他才能抛弃历史积累下来的错误,重新找到正确的解答,来避免继续的错误。
正如李时珍在游历的过程中,去考察穿山甲的的外貌还有它进行捕食或者其他状态是不是和《本草经集注》中的说法是一样的,便随猎人进深山实地考察,之后发现穿山甲的生活习惯确实如书所言,但是也有不一样的,穿山甲并不是靠鳞片来捕食蚂蚁的,而是靠它的长舌头进行诱捕,因此李时珍修改了《本草经集注》的错误记载。
网络配图 李时珍因为这样求真严谨的精神才有一本当时完整的本草百科全书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李时珍不仅要眼见为实,还要亲自尝试辨别才会记载在书中,其不惧危险,勇敢实践的精神也是为我们所赞叹的。
时珍常为了分别外形很相似的药草,就亲自尝试味道和分辨药效来达到辨别的效果,在医学事业上脚踏实地,为了考察药草行万里路,不畏艰苦,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赞颂的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离思五首·其四》原文及赏析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思五首·其四》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注释 ①曾经:曾经到临。
经:经临,经过。
②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③除却:除了,离开。
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④取次:草草,仓促,随意。
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
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
例:宋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 ⑤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⑥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⑦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
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⑧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赏析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
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
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
早年家贫。
公元793年(唐德宗贞元九年)举明经科,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举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
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
[11]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
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诗作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
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
诗词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
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
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
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
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
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
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