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九日原文及赏析
【千问解读】
折桂令·九日原文及赏析 原文: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③归雁横秋:南归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横排飞行。
④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
化用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句“彩袖殷勤捧玉钟”意。
翠袖:此处借指女子或妓女。
⑤金杯错落:各自举起酒杯。
金杯:黄金酒杯。
错落:参差相杂,一说酒器名。
⑥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翻译: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
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
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赏析: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
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
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
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
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
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
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
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
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
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
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
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
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
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关羽真的是孙权下令杀死的吗?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关羽被杀之前,当时的蜀汉政权正处于鼎盛时期,益州和半个荆州都被收入囊中,基本上实现《》的战略,甚至已经开始北伐中原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就是北伐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可惜关羽太过傲慢太过大意了,被东吴抓住机会偷家成功,而关羽自己也在临沮被部下马忠俘虏并杀害。
现如今大多数人都认为关羽是潘璋所杀,因为马忠是不可能擅自处置敌军大将的,尤其是关羽这种级别的重要人物,如何处置必须得请示上级。
在时期,只有获得“假节钺”的权力后,前线将领才有资格处置本军高级将领和敌方被俘的高级将领。
很显然,马忠没有假节钺的权力,他只是个小小的司马,所以大多数人都直观地认为关羽是马忠的上司潘璋下令杀害的。
但问题是,马忠无权处置关羽,难道潘璋就有权处置关羽了? 当时的潘璋也不过是只一个偏将军,连吴军主帅都不是,他同样没有资格处置关羽,甚至连和都无权处置关羽,必须交由孙权决策。
对此《》中说得很明白: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意思是:孙权派遣将领阻击关羽,并在临沮斩杀关羽和儿子关平。
这句话很短,只提了三个人,孙权、关羽、关平,明确的表示是孙权下令阻击并处死关羽的。
此外《三国志》还提到: “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
权使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关羽还军当阳,又继续退守麦城,孙权遣人诱降他。
陈寿在这里使用了一个“诱”,“诱”有劝导的意思,也有欺骗的意思,言外之意是说孙权对关羽的劝降并非真心实意,孙权早就想杀他。
孙权杀关羽的目的很明显,断刘备臂膀,毕竟偷袭荆州就意味着孙刘联盟彻底破裂,把关羽放回去乃。
关羽可是东汉末年的大将,能力毋庸多言,孙权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袭取荆州是因为关羽太大意了。
假如把关羽放回去,关羽必然会痛定思痛,届时关羽袭取教训再杀回荆州,绝对够孙权喝一壶了,孙权肯定不能养虎遗患。
此外,关羽还曾经羞辱过孙权,此前孙权曾派人向关羽提亲,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的女儿,结果被关羽断然拒绝,关羽还大骂使者,羞辱孙权,这笔账孙权自然要记在心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赏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
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
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
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
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
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
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
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
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
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干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干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
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
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
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
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
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
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
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
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
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
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
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
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