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篇
【千问解读】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篇《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1
折桂令·中秋 元朝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折桂令·中秋》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
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
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
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折桂令·中秋》注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
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折桂令·中秋》赏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
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
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
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
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
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
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
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
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
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
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
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
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
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
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
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
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
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
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
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
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
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折桂令·中秋》创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
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
折桂令·中秋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注释: ①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②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冷冷,清凉之貌也。
③银汉:天河。
④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简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
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
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
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
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
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
“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
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
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
“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
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
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
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
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
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
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
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
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
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
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
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柳宗元的后世纪念有哪些?《龙城石刻》是什么?
元和10年(公元815年)6月,柳宗元被贬官来到柳州任刺吏,至元和14年(公元819年)11月8日,病逝于柳州。
他在柳州的时间虽然仅有4年,但却为柳州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如重修孔庙、兴办学堂书院、破除巫神迷信、开凿饮用水井、释放抵债奴婶、植树造林等,促进了柳州地方文明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柳州的百姓非常怀念他,给他立祠,千百年来一直祭祀他。
有关他的传说广为流传。
福民驱鬼的《龙城石刻》 柳州的柳侯祠,现在《龙城石刻》(“剑铭碑”)复制品,是一块长一尺多、高六寸的残缺石碣,上面刻有“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
元和十二年。
柳宗元。
”相传这块《龙城石刻》从土里挖出来时,旁边还有一把短剑,所以又称“剑铭碑”。
这是柳宗元逝世前两年,在一次向其部下魏忠、谢宁、欧阳翼等人交代后事时,写下的一篇铭文。
当他挥毫时,在场的围观者都认为笔法苍劲、雄健,内容也是表达他爱护百姓,诅咒邪恶势力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大家提出为了使它传之后世,不如镌刻在石块上,经柳宗元同意,叫来石匠,将这篇铭文镌刻成碑,连同他佩戴的一把短剑一起埋入土中。
历经千年人世沦桑后,被一位百姓无意挖掘到,可惜不久即失落,只留下拓片。
由于这是一件被认为埋入土中可以镇宅,携带身上可以护身的神物,所以南方赴京应考的士子和长年经商在外的商贾,多有随身收藏《龙城石刻》拓片往来于旅途,以求逢凶化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白居易《卖炭翁》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翻译?
原文鉴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品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诗歌赏析: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其腐朽豪奢的生活欲望,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外,还采取其他手段巧取豪夺人民的血汗。
中唐以后,朝廷里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去采购物品。
他们一看到中意的东西,就随便付给很低的代价,或任意掠夺而去,有时还要物主把货物送进宫内,然后,向物主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
在《顺宗实录》中曾具体记载过一位农民用驴子驮着木柴到城里去卖,宦官见了口称“宫市”,只给了几尺绢,就把木柴抢去了,还要夺走他养家糊口的驴子,农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殴打了为非作歹的宦官。
白居易在长安时亲眼目睹这类弊政,心情十分愤慨。
在《卖炭翁》中虽然没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但他敢于大胆揭露“宫市”的罪恶,把以皇帝为总后台的统治者贪婪暴虐的面目,用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反映出来,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
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
“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划。
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
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同时,这样写使下文“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显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读者对的“黄衣使者白衫儿”的痛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