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侍
【千问解读】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侍坐》选自《论语·先进》。
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
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作品原文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作品注释 1、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2、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3、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4、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以,动词,用。
5、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则,就。
6、如或:如果有人。
如:假如。
或:无定代词,有人。
7、则:连词,那么,就。
8、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以,动词,用。
9、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10、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11、乘:兵车。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1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
乎:于,在。
13、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在上面。
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14、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因,动词,接着。
饥馑,饥荒。
15、比及:等到。
16、且:连词,并且。
17、方:道,义方指是非准则。
18、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19、方:见方,纵横。
20、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21、足:使……富足。
22、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23、其:那。
24、以:把。
后边省宾语“之”。
25、俟:等待。
26、能:动词,能做到。
27、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28、如:连词,或者。
29、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30、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31、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32、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33、愿:愿意; 34、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35、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36、鼓:弹。
37、瑟:古乐器。
38、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39、舍:放下。
40、作:立起来,站起身; 41、撰:才具,才能。
42、伤:妨害。
43、乎:语气词,呢。
44、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
莫,通“暮”。
既:副词,已经。
45、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46、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
五六,六七,都是虚数。
47、喟然:叹息的样子。
48、与:赞成。
49、后:动词,后出 50、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5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
以:介词。
靠,用。
让:礼让,谦逊。
52、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
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
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作品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说:‘你们是不了解我的!’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
(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
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 (曾皙说):“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 (曾皙说):“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如: (1)如或知尔(连词,如果) (2)如五六十、如会同(连词,或者) (3)如其礼乐(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4)沛公起如厕(动词,到……去,往)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 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通“已”,停止)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 (6)为国以礼(介词,用)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2、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风:名→动,吹风、乘凉) 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3)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 (4)尔何如(即,尔如何) 2、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浴乎沂,风乎舞雩 人物介绍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皙,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
人物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自信,知难而进,有军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关于“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
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有下面一些理由。
⑴从孔子的思想看。
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据《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仅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据《辞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岁以后。
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⑵从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态度看。
《侍坐》章记载,在子路言志之后,“夫子哂之”。
一“哂”一“与”,态度截然不同。
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路讲自己能治“千乘之国”,是不谦虚的。
如果曾点志在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不是更不谦虚吗?果真如此,孔子就不会“与点”,而只会“笑点”,甚至是“大笑”了。
可见,孔子“与点”,并非因为曾点有济世之大志。
⑶从曾点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
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国”,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
二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
孔子也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而曾点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
如果曾点志在为政,那么曾点之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可见,曾点是“不求为政”的。
⑷从《论语》中其他篇章有关记载看。
《公冶长》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也。
’子说。
”(斯,指仕进之道,说,同“悦”)漆雕开“志于学道不欲仕进,……孔子见其不汲汲于荣禄,知其志道深,故喜悦也。
”(邢昺:《论语正义》)既然孔子喜欢漆雕开的“不欲仕进”,那么赞成曾点的“不求为政”,也就并非偶然了。
《公冶长》里这段记载,正是《侍坐》章里孔子“与点”原因的一个注脚。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赏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
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
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
《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
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
《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
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焦循家风介绍:《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千百年来,重视家风建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家风是家族子孙世代为之恪守的家训、风范与行为准则,是民风世风的根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知礼仪,重家风,育人才,通儒的家风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从曾祖以来,特别是焦循生活的中后期至末年(1763-1820),已形成了一以贯之、世代相续的优良家风。
主要内涵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 精心治《易》 《易》学传家 《易》即《周易》,儒家十三部经传之首。
身为经学大师的焦循对《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传》《论语》等经传都有研究,以专治《易经》《》为著。
其于《易》学着力最多,后期家设读《易》治《易》命名的倚洞渊九容数注《易》室,且自青少年起为治《易》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取得了以《易》学赖以传家和沾溉后世学人的辉煌成就。
焦循治《易》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曾祖父文生公焦源深研于《易》,以《读〈易〉图》传世。
祖父鉴千公焦镜、父佩士公焦葱俱好以《易》;因循祖母王孺人的祖父王方魏承祖纳谏翁之学,一生善《易》,并以《易》授徒,故焦循祖、父俱闻外家《易》说。
到焦循治《易》,则集大成而发扬光大,至以《易》学名扬后世。
焦循治《易》的突出贡献,是大著《易学三书》,凡四十卷,包括《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释》二十卷,《易图略》八卷。
此外著《易话》二卷,《易广记》三卷,《注易日记》三卷。
又有治《易》之余,遍览诸典籍累积卓识而撰的杂著《易余籥录》二十卷。
其《易》学成果丰硕,成就卓著,令世人瞩目。
焦循治《易》,一方面以所谓“旁通”、“相错”、“时行”作为创立《易》学架构的重要法则,揭示了《易》学“通变”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又会通中西算学中的逻辑思维进行逻辑推演,呈现出以数理模式和数理思想沟通《易》理的鲜明特征。
利用“乘方”计算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以及运用“天元术”、“齐同”,是焦循援入《周易》研究的三个主要数理法则。
可以说,焦循是历史上第一个能运用数理方法研究《易经》之人。
据记载,焦循家每一道门都有对联,对联都是自己撰写,其中贴在大门堂上的对联如此写道:“易学传家,读书执理。
” 焦循依次给孙取名“授易”、“授书”、“授诗”。
从中既可见他以儒家经学承继家学世业的殷切期望,先命名长孙为“授易”,也足见他把《易》学作为传家固业的主要根基。
好学深思 读书执理 博览载籍、博闻强记,善于读书、识力精卓,皆是通儒焦循治学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父母亲、戚良良好教育与学风熏陶下,天资颖悟的焦循自幼就喜读书,爱学习。
三岁时,嫡母教以书数,口授《毛诗》及古孝悌忠信故事;多置纸笔,令临摹写字。
时舅母、表叔王容若,皆以字音反切相授。
五六岁,谢氏并授以唐人绝句诗。
六岁入塾读书,从学于表兄范徵麟,学《诗》,辨别音韵。
当年三月,父佩士始教其吟咏《毛诗》。
十岁前,表叔王容若又授以《诗》和书数,使他习九九,好算学;且常说古孝悌忠烈故事,对焦循忠孝仁义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十一岁范表兄以爱国诗人编《文章轨范》为蓝本,要求焦循读古文,教他应善于从中寻规律,求大义。
于是他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后尤偏好文。
族父熊符受循父所托,训导焦循学诗赋,常为他改诗,并授以“六书”之学。
焦循后来以“六书”之假借、转注独辟治《易》途径,当发端于此。
十二三岁时,好为小诗,父教以唐司空图《诗品》,嘱咐循:“作诗必知诗之品。
读《诗品》又必知作《诗品》者之品。
”焦循谨记父训。
十四岁受父亲之教,焦循开始学习撰古文,特善钻研作文之法。
此前除学习诗文辞赋外,已广泛涉猎经史天算地理医农等典籍。
十七岁,应童子试,即取为补学生员。
正是在他复试时,得到督学江苏来到扬州的侍郎赏识,谨记其嘱咐:“识之!不学经,无以为生员也。
”焦循未辜负刘公期望,从此专心学经。
十八岁时又入著名的府城安定书院肄业三年。
从青少年起,焦循就孜孜不倦于博学求知,作诗习文,为后来治学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遍览经史子集,兼阅当代学人著作,旁及九流之书,是焦循读书的显著特点。
他也多方求购书籍,以得好书为乐。
焦廷琥《先府君事略》记道:“府君性俭约。
而购买书籍,则必丰其值,不少吝。
”荒岁为购《通志堂经解》丛书,不惜以变卖良田之价银,又亏赖以贤妻脱卖金簪相助,方得此书,传为士林佳话。
此外,焦廷琥言:“府君每得一书,无论其著名与否,必详阅首尾,心有所契,必手录之。
或友朋以著作来者,无论经史子集以至小说词曲,必详读至再至三,心有所契,则手录之。
如此者三十年,所录者盈二尺许。
”可见,焦循不仅广博阅读,也是一个善读书者。
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还表现在教季弟徵上,“读书不熟,必先为解说其义,后分章画段,教以整读、碎读、分读、串读之法”。
读书贵在执理。
“执”指执着,坚持不懈;“理”即精髓要义,真谛所在。
读书执理,焦循身体力行。
首先,读书不随波逐流,勇于有疑而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焦循幼时入塾读书,听塾师解说《论语》《孟子》,每按讲章,常疑之不以为信。
他人认为难读之书,如《毛诗·三颂》《尚书·盘庚》《礼记·内则》,焦循偏乐于探索其中。
其次,读书深思熟虑,融会贯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焦循常说:“学贵善用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学有辍时,思无辍时也。
食时、衣时、寝时、行路时、栉沐时、便溺时,凡不能学时,皆当即所学而思之。
”其学术著作《晓庵遗书》《学春秋随笔》《春秋说》《音学五书》《古文尚书疏证》《尚书后案》《古文尚书集注音疏》《历算全书》《赤水遗珍》等四十八部,就是焦循熟读精思、知人论世后的心血结晶。
第三,读书能不懈探索,把握其微言大义、精华要旨。
幼即以好《易》颖悟著称的焦循,在读《易》进而治《易》的道路上,艰辛备尝,以至付出年寿不永的生命代价。
嘉庆十二年(1807)四十五岁时,春三月,焦循“遘寒疾”,重病昏卧垂绝者七日。
他事不复知,惟《周易·杂卦传》一篇往来胸中,明白了析,曲折毕著,平日用力之浅深,嗜好之诚伪,于此时验之。
昏厥醒来,遂一心专于《易》。
为探其真理精义,焦循痴迷执着其中,尽弃科第仕宦之心,不惮寒暑,不与世俗酬接,而于参五错综中,引申触类,豁然贯通,尽改旧稿,更创新篇。
尽管日后身体状态一直不好,脾病时发,并屡发足疾,疾发时痛彻骨,然而他咬牙坚持治《易》不辍。
五十岁时,又作《告先圣先师文》发誓明志,尽屏他务,专理《易》经。
且自立一簿,以稽考其业。
最终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五十四岁时成就《易学三书》书稿。
次年自二月二十日起,焦循手写《雕菰楼易学》四十卷,先《图略》,次《通释》,次《章句》,至九月十二日,写完全帙。
还不时校改之。
数十年学《易》、治《易》,足见其艰辛、勤苦、执着和严谨。
《易》学大著既成,焦循又投入《孟子》的深研与《孟子正义》的撰著中。
在病痛的折磨下,又用十九个月时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辞世前夕,终完成《孟子正义》草稿三十卷约70万言。
《孟子正义》既显乾嘉“朴学”之风,具汉学精于训诂考据之所长,又显微言大义,而具宋学精求义理之特征。
焦循从九个方面淋漓尽致阐发孟子的性善论。
1.人有“四端”,所以人性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人能知,故善。
3.人可教而明,故人性善。
4.人知情有欲求精妍,故性善。
5.人可使“欲”从自然达至必然,所以人性善。
6.人知尊贤采善,故人性善。
7.人有神明之德,故性善。
8.人知权善变,故人性善。
9.人可“旁通”情欲,所以性善。
他以性、灵、情、欲、德、才、知、智来区别人与禽兽,以赞扬、申明人性之善,明白晓畅,可谓是“善”的宣言。
人生信条 忠厚廉让 在焦循心目中,忠厚廉让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焦家世代重德、修德、厚德不可缺少的家风重要内容。
父佩士公曾对焦循说:“吾家世世以忠厚退让为法。
”循玄祖仰湖公文科,为江都刑房吏,以慈祥仁爱著称,常救无辜于水火之中,清正廉洁,未尝妄受一钱。
高祖震鸣公明旸,行二,为人忠厚礼让,曾与三兄弟析居。
既而诸兄弟疑其产厚,以其多得财产为由,要求再分其产,索承分田补之。
明旸认为自己所得本来就是先人所赐,所以满足诸兄弟所愿,而不与计较。
曾祖父文生公源,性情醇笃,莫与人争。
曾祖母卞孺人,生于富饶之家,幼年惟知作诗及画。
既归循曾祖,诸嫂嫉孺人奁厚,又笑其不能针黹,迫之分家,分以瘠田,且以先世之债委与曾祖。
孺人尽以钗珥偿债。
时仅薄田数十亩,孺人与文生公躬耕自给,并达高寿,子孙林立,家业复旧。
孺人还时以钱谷周恤诸侄,而不念旧憾,亲戚乡邻奉为家范。
祖父鉴千公镜,生性厚实,广施仁爱,从不与人计较得失,甚至以德报怨,深受乡邻爱戴。
焦循《先考事略》引父言云:“吾族自(明)永乐间聚处于湖,分上下两庄,今惟吾屋尚存。
”“(父)指楼屋曰:"此嘉靖间物,得不拆者,忠厚退让所积而留也。
" 焦循父佩士公葱,以咯血病,应小试一次,即纳粟为太学生。
予。
族姓亲戚有待以举火者,死丧济以棺敛之费,于孀妇孤子周之尤力。
乾隆三十三年(1768),岁闹饥荒,出粟救济穷困者。
时焦循六岁,亲见之。
父承祖遗田八九百亩,以施故,家渐落,仍不懈施舍穷人……家既中落,复屡值凶岁,循父乃称贷于人,将到期,卖田以偿贷。
适亲戚有丧事,循父怅然曰:“吾尚有田卖,不可使亲戚无所殡。
”分而予之。
循父性情和易,无疾言厉色,间或有横逆至,受而不报。
居家俭约,衣裘器物,与亲戚朋友共享用,不还者未尝往索,往往至损坏而后归之,也未尝脸有难色。
乾隆四十九年(1784),循父为自己占卜预测未来,测知自己气数将尽,于是从家中取出多年他人欠自己的“数千金”债务和十几年前买族人房屋的凭据,全部烧掉,凡欠别人的债务一律还清,惟恐子孙日后逼人还债或欠他人之债不还,有失忠厚之道。
(见《先考事略》,《雕菰集》卷二十三) 查阅史料,家族并未传有治家规范要求的完整文本,但焦循父留下了一些治家教子训诫的格言。
如:“昨闻谈科名者,有"敲门砖"之说,谓不必根柢经术,但求涂饰有司耳目,便可骗得。
余为之骇甚!……乃以骗为名,不愿子孙之效之也。
”“学颜子者学其虚心,又当学其立志。
”“可知处己接物,必要正大磊落,不独免为人鄙,亦且免为人疑。
否则不足立名,亦不足保身。
”“读书就正有道,则宜用求,而断绝忮(zhì,嫉妒)心。
”“父子兄弟之间,惟相通以诚,有所疑必使释之,令共见其心。
”“尔辈好作诗,宜细读《诗品》,尤宜学作《诗品》者之人品。
”……父亲的训诫格言,焦循牢记终身,也受用终身。
从焦循玄祖、高祖、曾祖,到祖、父,忠厚退让的家风数代相传,并传承给焦循及其子孙辈。
其中先父佩士公的言传身教更给焦循以深远的影响。
“忠厚退让”,焦循则增一“廉”字,为“忠厚廉让”。
他曾应一位“好读书,,予爱之敬之”的青年所求,书写一联,馈之:“书读秦汉已上,家在廉让之间。
”焦循与人交往,忠心耿直,诚挚质朴,是非分明,且善于引导,诲人不倦。
如焦廷琥言:“府君与人交,不徒在言语仪接不蹈涉虚文,不匿怨而友其人,以故与世疏而真笃之意挚如也。
辨论是非,必正色庄论,务使明晰。
人有所质,必忠告善导之,穷流溯源。
有所叩,则娓娓不倦。
”焦循既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又践行厚道,与人为善,对己能多做自我批评,不仅为人如此,为文治学亦如此。
焦循生性俭约,淡泊仕途与名利。
以清廉自束。
嘉庆六年(1801)应乡试获取举人的出身资格,但他却自嘉庆七年会试下第后,不再应和出游,奉母家居、授徒为生,尤读书著书不辍。
总之,以“忠厚廉让”为法,在焦循身上得到了最突出的展现与最切实的践行。
知行诚笃 大儒曾赞通儒焦循:“君性诚笃直朴,孝友最著。
恬淡寡欲,不干仕禄。
居恒布衣蔬食,不入城市,惟以著书为事,湖山为娱。
”焦循高足弟子,阮元从弟阮亨亦云 :“焦里堂先生,学行诚笃,尤精推步(按古称推算历法)之术。
四十外足不入城,筑雕菰楼,藏书数千卷。
著《北湖小志》《雕菰集》《易学》《孟子义疏》行世。
”所谓“君性诚笃”、“学行诚笃”的赞语与焦循终生为之信守和践行的“知行诚笃”相一致,并是其形象性格、卓行和精神的生动诠释。
而“知行诚笃”,则为其家风极为重要的内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焦循一生除青壮年时期应岁考、乡试、多次往来于扬州、泰州、南京之间外,曾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元年(1796)、五年、六年、七年,即33岁至40岁时,接受先后任浙江学政、巡抚的阮元邀请入幕参予衡文校士、编书等务,而二往山东、七游浙江;嘉庆七年参加会试一上京师。
多次出行和览游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与实践活动,极大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焦循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解;同时也因此广交了文人学士、同道师友,切磋诗文,探讨学术,相互促进,大有裨于自身学术的精进,而成就了部分著述,又即兴赋下不少诗词文篇章,更为他今后从事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焦循尝说:“循往年家居,每岁诗不过数首,去年游齐鲁,半年得诗五十首,今游吴越,半年得六七十首。
盖山川旧迹与客怀相摩荡,心神血气颇为之动,动则诗思自然溢出。
境与时不同,则诗思亦异。
” 至于精研以《易》学为首要代表的经学,兼治他学,并立足、执着于通经明道、著书立说,以达“经世致用”,则无疑是焦循“知行诚笃”的核心要义和集中体现。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经学家焦循深知文章的重要功能、作用,而特把研治经学之文提高到压倒一切文章的地位。
他说:“文何用?有用之一身者,有用之天下者,有用之当时者,用用之百世者。
科举应试之文,用之一身者也;应酬交际之文,用之当时者也。
二者之于文,皆无足重轻。
若夫朝廷之诰,军旅之檄,铭功纪德之作,兴利除弊之议,关于军国之重,民物之生,是文之用于天下也。
然必仕而在上,有才艺足以达者任之。
布衣之士,穷经好古,嗣续先儒,阐彰圣道,竭一生之精力,以所独得者聚而成书,使《诗》、《书》、六艺有其传,后学之思,有所发,则百世之文也。
”这是焦循一生探《易》理、治经学、安身立命学以致用的形象写照。
焦循的一生,欣逢清代学术繁荣的鼎盛时期。
其用功勤勉,不懈于学,著作宏富,经史子集皆多涉及,诗词歌赋都有所作。
据学者基本统计,著述达九十一种,多至四百五十余卷,约六百万字。
在经学、文学、史学、数学、医学等领域均取得杰出成就,而以经学、数学、曲学成就最为显著。
焦循对其子孙能够传承并弘扬焦氏祖传家风的希冀,在其暮年愈加强烈迫切。
嘉庆二十四年(1819),焦循于枕上作七律:“梦中亲友未凋零,笑语方温梦又醒。
鬓雪半因陈籍白,眼花时共远山青。
烈风窗外鸣鸦鹊,活火铛边煮术苓。
且喜雏孙初学咏,吟声不与岁华停。
”幼孙吟声不断的景象,蕴含着他对“书香”延续,家学后继有人的期待和喜悦。
次年七月二十四日,自感不久辞世的焦循,呼子廷琥于榻下,谆谆嘱以后事。
曰:“吾之病不能起矣。
汝宜绩学,子孙宜读书。
惜诸孙尚未成立。
然长孙授易年十四,粗习属文之法;次孙授书年十一,吾教之作文,作试贴,伊亦稍稍能领会;三孙授诗尚幼;俱宜教诲之,使勿坠先业可也……” 《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作为焦氏祖训、焦循家风的精义蕴含,也是中华民族古代家风宝库中的精华遗产,值得后人批判地继承与弘扬。
随机文章武则天被逼退位!李显却不清算她还天天上门请安汉武帝马邑之谋之后世界徒手攀登失手频发,男子从20米高悬崖掉下摔成粉碎金钱活门蛛有毒吗,金钱活门蛛值多少钱/值不值得饲养飞机遇到气流危险吗,有坠机的风险/只要合理操作都能逃出生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张抡《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南宋词咏叹上元节中的佳作
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绍兴末前后在世。
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
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
《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抡的《烛影摇红·上元有怀》,一起来看看吧!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宋代〕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
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
谩惆怅、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此词为上元节感怀之作,通过今昔对比在感伤个人身世遭遇之时抒发亡国之痛。
上阕极言往日宫中繁华欢乐的盛况,下阕抚今追昔,写南渡后第一个上元节的冷落,令人有隔世之感,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
结句以“数点寒灯,几声归雁”,与上阕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一荣一枯,盛衰异象,使人读之不忍。
此词风神摇曳,上阕辞采华丽,境与情谐,下阕语含悲酸,情致凄婉,是词咏叹上元节作品中的佳作。
上阕描绘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写景叙事极其华艳。
起头二句极写宫廷殿宇的壮丽,宫城的双阙高入云天,凤院里楼阁弥漫着淡淡的春寒气息。
接着五句写宫中宴饮,恍若游于仙境,去年的上元夜陪伴在君王左右,侍候他出席豪华的盛宴,玉殿里的珠帘高高卷起,宫女如仙,舞姿翩翩,此情此景,只应天上才有。
“瑶池”、“玉殿”、“蓬壶”、“阆苑”均喻宫苑有着仙境般的豪华和气派。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继续浓墨描写,那呈现着五色祥云的深处,的烛光中,音乐的声音直上九天,这里极写上元夜君臣沉溺歌舞、声乐彻天的盛况。
下阕抚今追昔,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语含悲酸,情致凄婉。
“驰隙流年”二句由浓情回忆转入人世的慨叹。
时光如白驹般飞逝,在一瞬之间又是一年。
“驰隙”、“星霜”均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悟。
接着是“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谁念”二字,极哀婉凄楚,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
“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
”词义又转进一层,可惜词人的尘心未断,依然不停地怀念故国,那过去的时光就像一场场春梦一样短暂,想起这些令人产生无边的惆怅。
末三句“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表现出梦破后的凄凉冷寂,如今却只能满怀幽恨,一个人相伴寒灯,听着归雁叫声。
三个短句,极传神。
此词上阕浓艳,下阕凄婉,极写盛衰异象,诚挚真切,在南宋词咏叹上元的作品中算得上一篇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