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5篇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5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1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  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2

  作品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注释  词句注释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禅院:佛寺。

  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

名:命名,动词。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

言:说。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谬:错误。

  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问:探究,追究。

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

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穷:穷尽。

  拥火:拿着火把。

拥,持,拿。

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怠:懈怠。

且:副词,将,将要。

  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尚:还。

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

不能:不及,不到。

  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加:更,更加。

  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

方:当,正在。

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既:已经,……以后。

其:助词。

  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

或:有人。

咎(jiù):责怪。

其:那,那些。

  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

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夫:这,那,指示代词。

  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

焉:句末语气词。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得:心得,收获。

  以:因为。

求思:探求、思索。

而:连词,表递进,而且。

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

  夫:表议论的发语词。

夷:平坦。

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而:可是。

观:景象,景观。

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而:因而。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昏惑:迷乱。

以:连词,表目的。

相(xiàng):帮助,辅助。

  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于人:在别人(看来)。

为:是。

  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孰:谁。

  得:心得,收获。

  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

谬,使……谬误,把……弄错。

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

胜,尽。

  所以:表示“……的原因”。

慎取:谨慎取舍。

  以:以(之),因此。

悲:叹息  庐陵:今江西吉安。

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今福建长乐。

王回,字深父。

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

王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临川:今江西临川。

王某: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白话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创作背景  从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3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

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

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

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40)萧君圭君玉,长乐(41)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42)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至和元年(43)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  ⑴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⑵而:连词,并且。

卒:死,去世。

之:指褒禅山麓。

  ⑶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⑷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禅院:佛寺。

  ⑸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

名:命名,动词。

  ⑹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⑺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⑻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⑼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

言:说。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谬:错误。

  ⑽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⑾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⑿问:探究,追究。

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

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穷:穷尽。

  ⒀拥火:拿着火把。

拥,持,拿。

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⒁ 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⒂ 怠:懈怠。

且:副词,将,将要。

  ⒃ 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尚:还。

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

不能:不及,不到。

  ⒄ 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⒅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加:更,更加。

  ⒆ 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

方:当,正在。

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⒇ 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21)既:已经,……以后。

其:助词。

  (22)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

或:有人。

咎(jiù):责怪。

其:那,那些。

  (23)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

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夫:这,那,指示代词。

  (24)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

焉:句末语气词。

  (25)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得:心得,收获。

  (26)以:因为。

求思:探求、思索。

而:连词,表递进,而且。

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

  (27)夫:表议论的发语词。

夷:平坦。

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28)而:可是。

观:景象,景观。

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29)而:因而。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30)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31)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昏惑:迷乱。

以:连词,表目的。

相(xiàng):帮助,辅助。

  (32)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33)于人:在比如人(看来)。

为:是。

  (34)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孰:谁。

  (35)得:心得,收获。

  (36)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

谬,使……谬误,把……弄错。

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37)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

胜,尽。

  (38)所以:表示“……的原因”。

慎取:谨慎取舍。

  (39)以:以(之),因此。

悲:叹息  (40)庐陵:现在江西吉安。

萧君圭,字君玉。

  (41)长乐:现在福建长乐。

王回,字深父。

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42)王安国,字平父。

王安上,字纯父。

  (43)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临川:现在江西临川。

王某: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1-8]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那里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而且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快要熄灭了。

”于是,(大家)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

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氏王安石记。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4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简介《惠子相梁》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作品原文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字词注释  1、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2、相梁:在梁国当宰相。

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

(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或:有人。

  4、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恐:害怕。

  6、国:国都。

  7、三:虚指,多次。

  8、庄子来,欲代子相:相:宰相  9、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

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10、止:栖息。

  11、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12、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醴:甘甜。

  13、于是:在这时。

  14、鸱(chī):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

  15、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

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6、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17、往:前往。

  18、发于南海:于,从。

  19、飞于北海:于,到。

  20、子:你,指代惠子。

  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担任宰相 名词作动词  吓:象声词用做动词。

  作品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作品赏析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

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

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淡泊名利的人。

)  作品启示  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作品出处  与《孟子》相比,《庄子》更似经过精心结撰,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了庄子派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从不满现实的思想出发,《庄子》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

《庄子》的文章恣肆汪洋,文采雄伟瑰丽,想象丰富奇特,结构纵横变化,语言纯熟晓畅,叙事抒情无不穷形尽相、委屈周全。

著名的《逍遥游》、《秋水篇》,奇思妙想,络绎奔放,重言寓言争相涌现。

  作者及相关人物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灭亡。

《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

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

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

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

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

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

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和惠施交好。

  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持此观点,他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

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  惠子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战国时期周朝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宰相,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

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

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

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

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

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  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  25.故: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凭借。

  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29.固:巩固。

  30.国:国防。

  31.山溪:山河。

  32.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33.威:威服。

  34.以:凭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36.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37.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达极点。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达”。

  42.至:意思是“极点”。

  43.顺:归顺,服从。

  44.以:凭借。

  45.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7.故:所以。

  48.有:要么,或者。

  49.胜:取得胜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作品鉴赏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

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

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

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作品评论  现代作家钱念孙:《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

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  宋代学者李涂:《孟子·公孙丑下》首章起句,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却说人和,而归之“得道者多助”,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文章精义》)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5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