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千问解读】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折桂令·中秋》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是描写中秋明月的小令。
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
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
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
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注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
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赏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
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
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
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
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
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
“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
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
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
“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
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
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
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
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
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
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
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
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
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
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
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创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
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宇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辞官,居于济南云庄,度过了八年隐居岁月。
在这段时间,他游山玩水,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早,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由于积劳威疾,其到任四月便因病去世。
张养浩聪颖好学,饱读诗书,诗赋文章无所不通,尤其擅长散曲,著有《归田类稿》其散曲小令今存一百六十多首。
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玉树临风”。
人物生平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
元代散曲家。
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
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
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
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
有《三事 忠告》、《归田类稿》等。
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适小 乐府》。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谓其曲“如玉树临风”。
张养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
在堂邑县,他关心民瘼,抑制豪强,赈灾济贫,做了不少 好事。
拜监察御史之后,他绳纠贪邪,荐举廉正,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辨可否”(《风宪忠告》),蹈厉风发,“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
其门人黄溍说他“力排权奸,几蹈祸而不悔”(《滨国公张文忠祠堂碑》)。
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与权臣意见牴牾,被构罪罢官;英宗时,又因谏在内廷张灯为鳌山事,险遭不测。
怀有“致君泽民”理想的张养浩,本想干一番利国济民的事业,但统治集团中“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元史》本传),自己犯颜撄鳞,时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辞官归隐,“远是非,绝名利”(《普天乐·辞参议还家》),回到自己的故乡济南。
享年59岁。
主要成就 散曲家 张养浩从政期间的诗文并不多,而归隐田园则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曲家。
历经宦海风波,感受到了上层统治 集团的黑暗,其体会自然真切感人:“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
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
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
当其归隐之初,如鸟儿返林、鱼儿纵渊,心情十分愉快:“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
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
汇波搂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播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
他给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叫云庄,云庄内修建了一座绰然亭(也叫翠阴亭),亭后盖了一座遂闲堂。
“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
四面桑麻,一带云山妙。
”(《雁儿落兼清江引》)“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
北窗风,特地凉。
客来到,尊酒淋浪。
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水仙子·咏遂闲堂》)。
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而吟咏故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
“自隐居,谢尘俗,云共烟,也欢虞。
万山青绕一茆庐,恰便似画图中间里。
著老夫对着无限景,怎下的又做官去”(《胡十八》)。
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
云庄迤南,便是景色秀丽的大明湖、趵突泉;迤东,是孤高桀立的华不注;迤西,是块然如垒的标山。
在家乡,他时而在明湖游赏,箕居船头,放声高歌;时而登上华不注,领略“苍山万顷”的山野风光;时而登临汇波楼,吟诵“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登汇波楼》)动人的诗句;时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赏珠滚絮飞的泉流……足迹所至,诗、曲亦随之。
在这些描写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在似乎消沉的、吟诵隐逸闲适情趣的诗曲中,也常常寄寓着壮志难酬的愤慨,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到一股抑郁难申的不平之气。
其作品《水仙子·咏江南》入选沪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 作品格调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
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
《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
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一心为民 张养浩栖隐云庄,不求显达,优游于山水之间,敛迹于权贵之门,自以为远离世俗尘嚣,不与朝廷政事,然 元朝廷对这位“博学硕德,声名显赫”(艾俊《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引》)的儒臣,却时时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间,凡六下诏书,他均高卧不起。
而当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
“无多惭,此心非为官。
”(《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
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
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
四月之内未尝家居,不遑寝处,终因劳瘁而卒。
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
在封建时代,像张养浩这样为民尽瘁的官儿实在并不多见!元朝廷对其旌表,不过是旌忠励节,激励臣下为其效忠,而人民都以自己的眼光来区分善恶,表明自己的爱憎。
张养浩所维护的那个制度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其为民尽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却可与济南山川同在,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人有亡斧者》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作品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作品注释 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丢掉,丢失。
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谷:山谷,地窑。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复:再,又。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俄:一会儿,不久。
视:看。
皆:都。
行动:走路的姿势。
颜色:表情。
作品译文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课后练习 1、“意其邻人之子”后省略了补语,应为:意其邻人之子(窃) 2、成语填空: 1、优柔寡断 2、无动于衷 3、潜移默化 4、好高骛远 启发与借鉴 1、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2、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3、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4、毫无事实根据的怀疑,只会伤害别人。
(所有条例仅供参考。
) 文言知识 颜色。
现代汉语中“颜色”指色彩,而文言中的“颜色”是指“脸上的神色”。
上文“视其颜色,窃斧也”,意为看他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头的人。
若说“颜色不移”,意为脸上的神色不改;“颜色无主”,意为脸上的神色变化无定,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
作品意义 《说符》宣扬了先秦道家“理无常是,事无常非",以“道”修身等思想观点。
《人有亡铁者》这则寓言,作者批判了那种根据主观臆测去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在此同时,论述归结到“心术”、“立道”的命题上去,符合了《说符》全篇的宗旨。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凭“想当然”作出判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赏析: 《人有亡斧者》讲述的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子姓,名目夷,字子鱼。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虽寥寥数语,但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作品原文 子鱼论战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zhū,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téng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
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
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7,又以告8。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9,宋师败绩10。
公伤股11,门官歼焉12。
国人皆咎13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14,不禽二毛15。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6。
寡人虽亡国之余17,不鼓不成列18。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9,隘而不列20,天赞我也21。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教战24,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6。
三军以利用也27,金鼓以声气也28。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29。
” 字词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8、告:报告。
9、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败绩:大败。
11、股:大腿。
12、门官:国君的.卫士。
13、咎:怪罪,归罪,指责。
14、重(chóng从)再次。
15、禽:通“擒”,俘虏。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阻,迫也。
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17、寡人:国君自称。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9、勍(qíng)敌:强敌,劲敌。
勍:强而有力。
20、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1、赞:助。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
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
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29、儳(chán):通“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 文章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
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
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是不可赦免的罪啊[2] 。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
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
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
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 写作背景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
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
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
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
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
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
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 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
皆以战争实务为重。
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千秋如此,万世依然。
文章简析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
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
实在是前后矛盾。
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
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
文集简介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者简介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