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赏析

刘郎此日别天仙
【千问解读】
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赏析1
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 作者:皇甫松 朝代:唐朝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
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懊恼天仙应有以。
注释 ①踯躅花——植物名,四、五月开红花,漏斗状,形似杜鹃花,又称“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等名。
②青山觜——山口。
觜:同“嘴”。
③错相倚——言天仙错依靠了人间的刘晨、阮肇,不能白头偕老。
倚:依靠。
④“懊恼”句——即天仙烦恼懊悔是有原因的`。
懊恼(àonǎo奥脑):心中懊悔烦恼。
以:因,缘由。
赏析: 这首词与《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一样,也是就题发挥,咏刘郎在天台山遇神女的事。
据《神仙传》和《续齐谐记》载,汉明帝永平时,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见山头有一颗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到涧水,又饮之。
行至山后,见有一杯随水流出,上有胡麻饭屑。
二人过水行一里左右,又越过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绝妙,唤刘、阮二人姓名,好像旧时相识,并问:“郎等来何晚也!”因邀还家,床帐帷幔,非世所有。
又有数仙客,拿三五个桃来,说:“来庆女婿。
”各出乐器作乐,二人就于女家住宿,行夫妻之礼,住了半年,天气和暖,常如春二、三月。
常闻百鸟啼鸣,求归心切。
女子说:“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
”于是送刘、阮从山洞口去。
到家,乡里怪异,经查寻,世上已是他们第七代子孙。
二人于是又想回返女家,寻山路,不获,迷归。
至太康八年,还不知二人下落。
唐五代词以《天仙子》为词牌的作品多用刘阮事,托意仙缘,实写人情。
与《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不同的是,此词写天人相隔,仙人的恼恨与世人全同。
此词“踯躅花开红照水”写环境,以“鹧鸪飞绕青山觜”写刘阮经岁而归人间的依依之情。
最后不写刘阮恼恨不能复返,却从天仙懊恨人神千里之遥,不复再见,更觉深透一层。
全词句丽而意清,语真而情挚。
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赏析2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
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懊恼天仙应有以。
注释 ①踯躅花——植物名,四、五月开红花,漏斗状,形似杜鹃花,又称“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等名。
②青山觜——山口。
觜:同“嘴”。
③错相倚——言天仙错依靠了人间的刘晨、阮肇,不能白头偕老。
倚:依靠。
④“懊恼”句——即天仙烦恼懊悔是有原因的。
懊恼(onǎo奥脑):心中懊悔烦恼。
以:因,缘由。
... 显示全部 赏析 这首词与《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一样,也是就题发挥,咏刘郎在天台山遇神女的事。
据《神仙传》和《续齐谐记》载,汉明帝永平时,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见山头有一颗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到涧水,又饮之。
行至山后,见有一杯随水流出,上有胡麻饭屑。
二人过水行一里左右,又越过一山,出大溪...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
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松《醉乡日月》3卷。
其词今存20余首,见于《花间集》、《唐五代词》。
事迹见《历代诗馀》。
今有王国维辑《檀栾子词》一卷。
宋朝的兴衰也反映在花文化上,宋朝花开满城的繁华真相何在?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又历经了北宋、南宋的跌宕。
在鼎盛时期国富民强,经济快速发展,而在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就连九五至尊的也被掳走成了阶下囚,。
大宋帝国的兴衰也反应在花文化上,想当年花开满城,从市井到宫廷皆习花艺,是何等辉煌的一种景象? 一、无孔不入的花文化 01.插花衍变成一种才艺 作为雅正的读书人,大多都精通“”这四门技艺。
到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这四门技艺也悄悄变化,变成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
当时的世家大族会专门教导子弟学习这些专门的课程,就连皇宫里都将插花作为一项必修的项目。
插花在当时不止是权贵们的游戏,在民间也盛行一时。
老百姓们也把掌握插花这门手艺作为时尚的风尚标,一个精通插花的女子更能获得社会的青睐。
如今出土的宋代文物中,就有不少关于插花的记录。
插花为什么会风靡全国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
琴棋书画虽然风雅,但还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一把好的古琴就造价不菲。
而插花就不需要这么多门槛了,看的是技艺和心境,是普通民众也能玩得起的项目。
02.插花也有大学问 插花这门艺术,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拥有多年的历史,只是在宋代被发挥到了极致。
宋人对插花这件事甚至还衍生出了许多学问。
在宋廷里,插花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从花的选择到插花的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在《武林旧事》中就有关于插花的专门记载:“大花为极盛”,“至于梁、栋、窗户间,亦以湘筒贮花,鳞次簇插,何翅万朵”,可见,宋朝人插花已经插出了仪式感,或许在他们看来,插花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兴趣爱好,一个人的插花技艺可以反映出他的心性和品格,甚至是格局大小。
03.插花蕴含着宋朝的时代特征 宋朝插花的盛行,也蕴含着宋朝的时代特征,宋朝的插花文化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都知道大宋是文化高度繁荣的一个朝代,、这些文学大家都诞生在那个时代,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而这些武将似乎没那么幸运了。
受到大宋王朝轻武重文的影响,插花文化也形成了内敛、秀雅的风格。
宋人插花主要侧重理念,重在诠释插花人的心境与心情,有不少花艺大师会通过插花来讽刺时政,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态度。
在花的选材上,他们也颇有讲究,像松柏、梅竹之类的花材最受青睐。
松柏、梅竹等多用来隐喻君子,也能将君子端正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讲究选材,宋代人还讲究构图,他们认为构图是插花的灵魂所在,一件完美的插花作品,良好的构图是必不可少的。
在构图中,有讲究“清雅”的,清雅通常体现在选材上,像梅兰竹菊等花材,本身就自带清雅秀丽的韵味;还有讲究“疏朗”的,疏朗常常表现在花的“线条”上,通过裁剪花的枝叶来展现这种线条美。
宋朝是理学高度发展的朝代,像、杨时这些对理学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大人物也都是宋朝人。
当时的理学结合了儒学和的文化精华,成为了统治者用来集中权力的重要工具。
理学重在“理”,而插花所表现出来的也大都为“理”。
因此,许多文人雅士的理学风格都能从他们的插花作品中有所体现。
譬如用梅、兰、桂等材质的人,通常是要表现自己不畏强权、遗世独立的高洁品性;而选用青松、翠竹等作选材的人,不难看出他们的铮铮铁骨。
可以说花品即人品,在一定程度上,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想法,从他们的插花作品中就能窥探一二。
二、宋朝花开满城的繁华原因何在? 01.花市盛行的宋王朝 宋朝的花文化能遍布全国,和宋朝花市场繁荣的关系密不可分。
从开始,我国就一直有赏花、品花、戴花、插花的习俗。
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当时的女性对花的执念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在唐宋,女子的额间都流行一种“花钿”妆容,即用细笔在额头处描绘出花的形状,更添清丽之色。
还有一些爱美者会将花直接戴在头上,插在发间,看起来人比花俏,相得益彰。
而当时的男性虽然没有女性这般“痴迷“,却也以赏花、品花作为附庸风雅之事。
当时的豪门贵公子几乎都流行赏花,有的甚至还互相攀比起了花艺。
这么巨大的市场份额,也让花农们看到了无量的前景。
当时的洛阳、杭州、苏州等地都是花卉种植基地。
还有不少花农因为花卉生意发家致富,赚得盆满钵满。
种花、卖花、赏花,甚至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宋朝时期,小农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展现宋朝人情风貌的《清明上河图》里就有过详细描绘。
宋朝的花市繁荣到什么地步呢?不止是汴京、临安这些个都城有花市,像苏州、杭州这些地方都能找到花市。
宋朝的花市遍布全国,花基本上已经成了宋朝人民不可或缺的兴趣。
《梦粱录》里有记载:“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
” 当时在花市消费的,不仅仅是普通的老百姓,一些大诗人和权贵也是花市的常客。
宋朝著名的,也是一位狂热的花市爱好者,“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她在作品中曾经描述过当时花市繁华的场景。
除了李清照外,也写过不少关于花市的句子,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卖杏花。
”看来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对美丽的事物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宋朝之花,人人爱之。
02.理学与宋朝花卉文化的渊源 花卉文化在宋朝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与宋朝的理学也有很重要的关系,理学在宋朝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盛行。
从本质上来看,理学也是帝王统治天下的一种手段。
作为儒学思想的衍生,理学加入了、道教等思想,它讲究三教合一,在北宋、南宋曾经。
后世常说“”,所谓的“朱”指的就是宋朝的朱熹。
朱熹将理学归纳到了一个新高度,与之而来的,理学的理念也渗透到了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个的社会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即保存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插花艺术。
受到这种理学思想的熏陶,当时的插花者更注重精神的力量与追求,风格多为内敛秀丽的。
与唐朝的博大宽容不同,“内敛”似乎是宋朝的时代烙印,不管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还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李清照,“内敛”这种特质是深深地印在他们骨子里的东西。
尤其是在宋王朝经济受损,走向衰败之后,面对,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他们想要去改变又无力与命运抗争,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心思放到了插花上,借此来逃避现实,短暂的寄情山水之间。
因此,插花和赏花并不是单纯的爱好,更多的是对自身和未来的一种期许和愿望,许多文人把他们的苦闷和抱负,都展示在花艺中了。
宋朝的程颢曾经这样感叹:“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宋朝诗人对大自然的感触更加深刻和敏感,看到花落花开,他们就会开始感伤,惋惜生命和时光的流逝。
还有许多不被皇帝重用,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他们除了插花找不到更好的消遣方式,只能将自己的远大志向倾诉在花艺作品中。
三、结语 我国的花卉历史与插花习俗拥有着的历史,其中的缘由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插花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是在,那时候的唐朝可谓是万邦朝拜、盛极一时,所以那时候的插花风格也是磅礴大气的。
到了北宋初期,刚刚结束战乱割据,走向大一统,全国都在休养生息,风格自然是偏向内敛含蓄的。
随着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寄托情怀、放松身心的兴趣,插花也因此风靡全国。
从高堂之上到庙堂之远,花卉艺术已经成为了宋朝全体民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今,插花这门艺术也流传了下来,相信经过现代文化的洗礼和锤炼,它会绽放出更美丽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赏析
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
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懊恼天仙应有以。
注释译文: ①踯躅花——植物名,四、五月开红花,漏斗状,形似杜鹃花,又称“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等名。
②青山觜——山口。
觜:同“嘴”。
③错相倚——言天仙错依靠了人间的刘晨、阮肇,不能白头偕老。
倚:依靠。
④“懊恼”句——即天仙烦恼懊悔是有原因的。
懊恼(àonǎo奥脑):心中懊悔烦恼。
以:因,缘由。
赏析: 这首词与《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一样,也是就题发挥,咏刘郎在天台山遇神女的事。
据《神仙传》和《续齐谐记》载,汉明帝永平时,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见山头有一颗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到涧水,又饮之。
行至山后,见有一杯随水流出,上有胡麻饭屑。
二人过水行一里左右,又越过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绝妙,唤刘、阮二人姓名,好像旧时相识,并问:“郎等来何晚也!”因邀还家,床帐帷幔,非世所有。
又有数仙客,拿三五个桃来,说:“来庆女婿。
”各出乐器作乐,二人就于女家住宿,行夫妻之礼,住了半年,天气和暖,常如春二、三月。
常闻百鸟啼鸣,求归心切。
女子说:“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
”于是送刘、阮从山洞口去。
到家,乡里怪异,经查寻,世上已是他们第七代子孙。
二人于是又想回返女家,寻山路,不获,迷归。
至太康八年,还不知二人下落。
唐五代词以《天仙子》为词牌的作品多用刘阮事,托意仙缘,实写人情。
与《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不同的是,此词写天人相隔,仙人的恼恨与世人全同。
此词“踯躅花开红照水”写环境,以“鹧鸪飞绕青山觜”写刘阮经岁而归人间的‘依依之情。
最后不写刘阮恼恨不能复返,却从天仙懊恨人神千里之遥,不复再见,更觉深透一层。
全词句丽而意清,语真而情挚。
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赏析2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
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
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懊恼天仙应有以。
注释 ①踯躅花——植物名,四、五月开红花,漏斗状,形似杜鹃花,又称“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等名。
②青山觜——山口。
觜:同“嘴”。
③错相倚——言天仙错依靠了人间的刘晨、阮肇,不能白头偕老。
倚:依靠。
④“懊恼”句——即天仙烦恼懊悔是有原因的。
懊恼(onǎo奥脑):心中懊悔烦恼。
以:因,缘由。
... 显示全部 赏析 这首词与《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一样,也是就题发挥,咏刘郎在天台山遇神女的事。
据《神仙传》和《续齐谐记》载,汉明帝永平时,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见山头有一颗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到涧水,又饮之。
行至山后,见有一杯随水流出,上有胡麻饭屑。
二人过水行一里左右,又越过一山,出大溪...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
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松《醉乡日月》3卷。
其词今存20余首,见于《花间集》、《唐五代词》。
事迹见《历代诗馀》。
今有王国维辑《檀栾子词》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