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及翻译赏析1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朝代:宋代  作者:张先  原文: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

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手执酒杯听人唱《水调歌》,想借听曲喝酒来排解忧愁,一觉醒来天已过午,醉意虽消,但愁意未减。

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几时还能再回来?值此人生暮年,感叹年华易逝,以前的美好时光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了。

  夜晚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明月冲破云层的阻碍,晚风吹起花枝,影子在月光映照下婆娑摇曳。

拉上一层层的帘幕遮住了摇摆的灯焰,风更大了,人们也都已睡去,经过这场晚风,明天园中小路上应该满是片片落花吧。

  注释  ①水调:曲调名。

  ②流景:逝去的光阴。

景,日光。

  ③并禽:成对的鸟儿。

这里指鸳鸯。

  赏析:  作者:佚名  总释  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

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这首词情致比较低回。

流年易逝,旧欢难拾,就是词人惆怅的缘由吧。

然而措语深婉,并不激烈。

换头以下,景物如绘。

“云破月来花弄影”韵致高绝。

一个“弄”字尤能传出活泼的生机。

结句“落红”上承风起,又把“伤流景”缴足,层折井然。

《后山诗话》称:“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世称诵之,谓之张三影。

”  上片  上片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

但他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

于是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

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

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

只不过冯是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

  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

应当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

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

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于写实。

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

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上片歇拍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

从词意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化之处。

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上文“愁”、“伤”等词绾合得更紧密些。

“后期”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说往事已成过往,故着一“空”字。

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

甜蜜的往事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而哀怨的往事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

这件“往事”,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

这使自己追悔莫及,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

但寻求到了,却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

于是他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了。

这样的结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含而不露。

词之上片所写,是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颇具平淡之趣。

  下片  下片从动态方面写词人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

  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心头的愁闷。

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并眠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

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

恰这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王国维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这句权威性的评语主要是论其遣词造句之功力,其实这句妙处不仅于修词炼句的功夫,主要还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正如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

”又杨慎《词品》云:“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结尾数句,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并非迁就词谱的规定,这只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

但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内的。

“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作者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罢;再结合末句,又见出作者惜春、忆往、怀人的一片深情。

好景无常,刚才还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园中的小路上了。

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

  此词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还是善于炼字。

作者词中正是通过“花弄影”开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词为之生辉。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及翻译赏析2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代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  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

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

  注释  天仙子,唐教坊舞曲,后用为词牌。

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万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德裕)进。

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

”《金奁集》入“歇指调”,所收为韦庄作五首,皆平韵或仄韵转平韵体。

《花间集》收皇甫松二首,皆仄韵单调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韵。

《张子野词》兼入“中吕”、“仙吕”两调,并重叠一片为之。

  嘉乐小倅:嘉乐,秀州别称,治所在今浙江省嘉兴市。

倅,副职,时张先任秀州通判。

不赴府会:未去官府上班。

  水调:曲调名。

唐杜牧《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自注:“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

”  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

景,日光。

唐武平一《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

”  后期:以后的约会。

记省:记志省识。

记:思念。

省(xǐng):省悟。

  并禽:成对的鸟儿。

这里指鸳鸯。

瞑:天黑,暮色笼罩。

  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

弄,摆弄。

  落红:落花。

唐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  赏析  这是北宋词中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

而其所以得名,则由于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引各家评论,都说张先所创的词中以三句带有“影”字的佳句为世所称,人们誉之为“张三影”。

  这首词下有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说明词人感到疲怠,百无聊赖,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敢兴趣,这首词写的就是这种心情。

  作者未尝不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

但在这首词里,作者却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

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

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

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这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

只不过冯是在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

这就逼出了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感叹来。

这首词乃是临老伤春之作,但伤春的内容却依然是年轻时风流缱绻之事。

理由是:一、从“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微逗出个中消息;二、下片特意点明“沙上并禽池上暝”,意思说鸳鸯一类水鸟,天一黑就双栖并宿,燕婉亲昵,如有情人之终成眷属。

而自己则是形影相吊,索居块处。

因此,“送春春去几时回”的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

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

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作者所“记省”的“往事”并非一般的嗟叹流光的易逝,或伤人事之无凭,而是有其具体内容的。

只是作者说得十分含蓄,在意境上留下很多余地让读者凭想象去补充。

  “临晚镜,伤流景”。

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有句云:“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张反用小杜诗句,以“晚”对“晓”,主要在于写实。

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张先词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解忧愁,便起来“临晚镜”了。

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这同上文两个“春”字各具不同涵义是一样的,只是此处仅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往事后期空记省”句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

从词意含蓄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妙之处。

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上文“愁”、“伤”等词语绾合得更紧密些。

“后期”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往事过了时,这就不得不感慨系之,故用了个“空”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

所谓“往事”,可以是甜蜜幸福的,也可以是辛酸哀怨的。

前者在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后者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

这件“往事”,明明是可以成为好事的,却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即所谓后期),这就使自己追悔莫及,正如李商隐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

但寻求到了,也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

这就是自己为什么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从而嗟老伤春,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的原因了。

可是作者却偏把这个原因放在上片的末尾用反缴的手法写出,乍看起来竟像是事情的结果,这就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似含而不露,真是极尽婉约之能事了。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

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作者未参加府会,便在暮色中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

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

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才步入园中的。

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

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

风起了,霎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这已是权威性的评语。

沈祖棻说:“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

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线。

”拈出“破”、“弄”两字而不只谈一“弄”字,确有过人之处,然还要注意到一句诗或词中的某一个字与整个意境的联系。

即如王国维所举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如果没有“红”、“春”二词规定了当时当地情景,单凭一个“闹”字是不足以见其“境界全出”的。

张先的这句词,没有上面的“云破月来”(特别是“破”与“来”这两个动词),这个“弄”字就肯定不这么突出了。

“弄”之主语为“花”,宾语为“影”,特别是那个“影”字,也是不容任意更改的。

其关键所在,除沈祖棻谈到的起了风这一层意思外,还有好几方面需要补充说明的。

第一,当时所以无月,乃云层厚暗所致。

而风之初起,自不可能顿扫沉霾而骤然出现晴空万里,只能把厚暗的云层吹破了一部分,在这罅隙处露出了碧天。

但云破出未必正巧是月光所在,而是在过了一会儿之后月光才移到了云开之处。

这样,“破”与“来”这两个字就不宜用别的字来代替了。

在有月而多云到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境下,由于白天作者并未出而赏花,后来虽到园中,又由于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风姿神采也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

及至天色已暝,群动渐息,作者也意兴阑珊,准备回到室内去了,忽然出人意表,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娇艳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欣慰。

  接下去词人写他进入室中,外面的风也更加紧了,大了。

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不是迁就词谱的规定,而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就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

但下文紧接着说“风不定”,是表示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的。

“人初静”一句,也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加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二则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已经散场了吧;三则结合末句,见出作者惜花(亦即惜春;忆往,甚且包括了怀人)的一片深情。

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径上了。

作者这末一句所蕴涵的心情是复杂的:首先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天毕竟过去了;复次,自嗟迟暮的愁绪也更为浓烈了;然而,幸好今天没有去赴府会,居然在园中还欣赏了片刻春光,否则错过时机,在想见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景象就不可能了。

这正是用这末一句衬出了作者在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所闪现出的一星晶莹艳丽的火花——“云破月来花弄影”。

  创作背景  根据词前小序,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任嘉禾(今浙江省嘉兴市)判官。

按照沈祖棻《宋词赏析》的说法,张先在嘉禾作判官,约在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年五十二。

但词中所写情事,与小序内容很不相干。

这个小序可能是时人偶记词乃何地何时所作,被误认为词题,传了下来。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及翻译赏析3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朝代:宋代  作者: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赏析  这是北宋词中的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

而其所以得名,则由于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引各家评论,都说到张先所创作的词中以三句带有“影”字的佳句为世所称,人们喻之为“张三影”。

  这首词调下有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免,不赴府会。

”说明词人感到疲怠,百无聊懒,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感兴趣,这首词写的正是这种心情。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

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  其实作者未尝不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

但在这首词里,作者却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以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

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以后便昏昏睡去。

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增减。

张先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

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

这里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

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含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春省。

”上片后三句是说,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

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这同上面两个“春”字各具不同的涵义是一样的,只是此处只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罢了。

这件“往事”,明明是可以成为好事的,但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即所谓后期),这就使自己追悔莫及。

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淡忘,只能向自己的“春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也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

这就是自己为什么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从而嗟老伤春,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的原因了。

可是作者偏把这个原因放在上片的末尾用反缴的手法写出,乍看起来就像事情的结果,这就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

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下片前两句是说,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在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

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的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

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

不料云满晴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

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

风起了,刹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吹动,也竟自在月光照耀下婆娑弄影。

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喜悦和无限的美感。

这才是在张先的许多名句中唯独这一句始终为读者所爱好、欣赏的主要原因。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末四句是说,一重重帘幕密密的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经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

  结尾写词人进入室中,外面的风也更加紧了,大了。

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因为外面有风,如果帘幕不遮,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就赶快拉上帘幕。

但下文紧接着说“风不定”,是表示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灯焰仍在摇晃,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

“人初静”一句,也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夜深人静;二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三是结合末句见出作者惜花的一片深情。

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路上了。

作者在末一句所蕴含的心情是复杂的,春天毕竟过去了,自嗟迟暮的愁绪更强烈了,然而幸好今天没有去赴会,居然在园中还欣赏了片刻春光,否则错过时机,再想见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景象就不可能了。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

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作者未参加府会,便在暮色中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

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

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才步入园中的。

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

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

风起了,霎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这已是权威性的评语。

沈祖棻说:“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

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线。

”拈出“破”、“弄”两字而不只谈一“弄”字,确有过人之处,然还要注意到一句诗或词中的某一个字与整个意境的联系。

即如王国维所举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如果没有“红”、“春”二词规定了当时当地情景,单凭一个“闹”字是不足以见其“境界全出”的。

张先的这句词,没有上面的“云破月来”(特别是“破”与“来”这两个动词),这个“弄”字就肯定不这么突出了。

“弄”之主语为“花”,宾语为“影”,特别是那个“影”字,也是不容任意更改的。

其关键所在,除沈祖棻谈到的起了风这一层意思外,还有好几方面需要补充说明的。

第一,当时所以无月,乃云层厚暗所致。

而风之初起,自不可能顿扫沉霾而骤然出现晴空万里,只能把厚暗的云层吹破了一部分,在这罅隙处露出了碧天。

但云破出未必正巧是月光所在,而是在过了一会儿之后月光才移到了云开之处。

这样,“破”与“来”这两个字就不宜用别的字来代替了。

在有月而多云到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境下,由于白天作者并未出而赏花,后来虽到园中,又由于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风姿神采也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

及至天色已暝,群动渐息,作者也意兴阑珊,准备回到室内去了,忽然出人意表,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娇艳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欣慰。

  译文  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一觉醒来午间醉意虽消,愁却未曾消减。

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天黑后,鸳鸯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还没有停止,人声已安静,明天落花应该会铺满园中小径。

  注释  天仙子,唐教坊舞曲,后用为词牌。

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万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德裕)进。

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

”《金奁集》入“歇指调”,所收为韦庄作五首,皆平韵或仄韵转平韵体。

《花间集》收皇甫松二首,皆仄韵单调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韵。

《张子野词》兼入“中吕”、“仙吕”两调,并重叠一片为之。

  嘉乐小倅:嘉乐,秀州别称,治所在今浙江省嘉兴市。

倅,副职,时张先任秀州通判。

不赴府会:未去官府上班。

  水调:曲调名。

唐杜牧《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自注:“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

”  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

景,日光。

唐武平一《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

”  后期:以后的约会。

春省:春志省识。

春:思念。

省(xǐng):省悟。

  并禽:成对的鸟儿。

这里指鸳鸯。

瞑:天黑,暮色笼罩。

  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

弄,摆弄。

  落红:落花。

唐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有亡斧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人有亡斧者》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作品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作品注释  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丢掉,丢失。

  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谷:山谷,地窑。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复:再,又。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俄:一会儿,不久。

  视:看。

  皆:都。

  行动:走路的姿势。

  颜色:表情。

  作品译文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课后练习  1、“意其邻人之子”后省略了补语,应为:意其邻人之子(窃)  2、成语填空:  1、优柔寡断  2、无动于衷  3、潜移默化  4、好高骛远  启发与借鉴  1、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2、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3、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4、毫无事实根据的怀疑,只会伤害别人。

  (所有条例仅供参考。

)  文言知识  颜色。

现代汉语中“颜色”指色彩,而文言中的“颜色”是指“脸上的神色”。

上文“视其颜色,窃斧也”,意为看他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头的人。

若说“颜色不移”,意为脸上的神色不改;“颜色无主”,意为脸上的神色变化无定,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

  作品意义  《说符》宣扬了先秦道家“理无常是,事无常非",以“道”修身等思想观点。

《人有亡铁者》这则寓言,作者批判了那种根据主观臆测去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在此同时,论述归结到“心术”、“立道”的命题上去,符合了《说符》全篇的宗旨。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凭“想当然”作出判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赏析:  《人有亡斧者》讲述的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子姓,名目夷,字子鱼。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虽寥寥数语,但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作品原文  子鱼论战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zhū,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téng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

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

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7,又以告8。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9,宋师败绩10。

公伤股11,门官歼焉12。

  国人皆咎13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14,不禽二毛15。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6。

寡人虽亡国之余17,不鼓不成列18。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9,隘而不列20,天赞我也21。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教战24,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6。

三军以利用也27,金鼓以声气也28。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29。

”  字词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8、告:报告。

  9、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败绩:大败。

  11、股:大腿。

  12、门官:国君的.卫士。

  13、咎:怪罪,归罪,指责。

  14、重(chóng从)再次。

  15、禽:通“擒”,俘虏。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阻,迫也。

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17、寡人:国君自称。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9、勍(qíng)敌:强敌,劲敌。

勍:强而有力。

  20、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1、赞:助。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

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

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29、儳(chán):通“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  文章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

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

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是不可赦免的罪啊[2] 。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

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

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

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  写作背景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

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

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

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

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

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

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  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

皆以战争实务为重。

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千秋如此,万世依然。

  文章简析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

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

实在是前后矛盾。

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

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

  文集简介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者简介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