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客窗清明原文及赏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折桂令·客窗清明原文及赏析  原文: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代: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赏析:  乔吉卒于至正五年(1345)二月,生年已不可考。

但曹寅本《录鬼簿》说他“江湖间四十年,欲刊所作,竟无成事者”,他在《录么遍·自述》中也有“批风抹月四十年”之语,则享年至少在六十岁以上。

从本曲“五十年春梦繁华”句来看,当是他五十岁进入老境的作品。

  这首曲写的是清明,却从“客窗”的意境表现,不消说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题。

诗人先从窗外的一角春景领起,转入“窄索帘栊,巧小窗纱”,实已显现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状。

而临窗所见的,是“风风雨雨梨花”。

风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时节的典型景物,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寒食花开千树雪”;但以“风风雨雨”来配合“梨花”,那就难免使人感到“可恨狂风淫雨恶,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顾德润《青玉案》)的憾恨了。

这种惊心动魄的春景,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

  守着窗儿,一无出户赏春的情绪,这就为以下客况的种种回忆留出了地步。

诗人以一个“甚”字总领,有感慨万千之意;而“三千丈”两句的概括,则充溢着客愁茫茫、万念俱灰的怅恨。

“三千丈清愁鬓发”,是从李白《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脱化,这与“五十年春梦繁华”对应,显示了作者进入垂暮之年而不堪回首平生的颓然心境。

白发皤然,犹漂泊于客乡,诗人的“情绪”、“客怀”、“心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结末以一个“蓦”字打断客思,重将目光投向窗外,照应“清明”,而深意又不止此。

原来清明节前为寒食禁烟,家家冷食,不点火做饭,直到清明的这天才重开新火,而民间又有以新火互赠亲邻的习俗。

这一笔以“人家”的“分烟”,衬示自己作客的孤独,不言愁而愁意倍见,可谓神来之笔。

关羽真的是孙权下令杀死的吗?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做?

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襄樊之战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战关羽不仅没有攻克襄樊,反而被偷袭了荆州,以至于兵败身死,直接改写了历程。

在关羽被杀之前,当时的蜀汉政权正处于鼎盛时期,益州和半个荆州都被收入囊中,基本上实现《》的战略,甚至已经开始北伐中原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就是北伐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可惜关羽太过傲慢太过大意了,被东吴抓住机会偷家成功,而关羽自己也在临沮被部下马忠俘虏并杀害。

现如今大多数人都认为关羽是潘璋所杀,因为马忠是不可能擅自处置敌军大将的,尤其是关羽这种级别的重要人物,如何处置必须得请示上级。

在时期,只有获得“假节钺”的权力后,前线将领才有资格处置本军高级将领和敌方被俘的高级将领。

很显然,马忠没有假节钺的权力,他只是个小小的司马,所以大多数人都直观地认为关羽是马忠的上司潘璋下令杀害的。

但问题是,马忠无权处置关羽,难道潘璋就有权处置关羽了? 当时的潘璋也不过是只一个偏将军,连吴军主帅都不是,他同样没有资格处置关羽,甚至连和都无权处置关羽,必须交由孙权决策。

对此《》中说得很明白: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意思是:孙权派遣将领阻击关羽,并在临沮斩杀关羽和儿子关平。

这句话很短,只提了三个人,孙权、关羽、关平,明确的表示是孙权下令阻击并处死关羽的。

此外《三国志》还提到: “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

权使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关羽还军当阳,又继续退守麦城,孙权遣人诱降他。

陈寿在这里使用了一个“诱”,“诱”有劝导的意思,也有欺骗的意思,言外之意是说孙权对关羽的劝降并非真心实意,孙权早就想杀他。

孙权杀关羽的目的很明显,断刘备臂膀,毕竟偷袭荆州就意味着孙刘联盟彻底破裂,把关羽放回去乃。

关羽可是东汉末年的大将,能力毋庸多言,孙权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袭取荆州是因为关羽太大意了。

假如把关羽放回去,关羽必然会痛定思痛,届时关羽袭取教训再杀回荆州,绝对够孙权喝一壶了,孙权肯定不能养虎遗患。

此外,关羽还曾经羞辱过孙权,此前孙权曾派人向关羽提亲,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的女儿,结果被关羽断然拒绝,关羽还大骂使者,羞辱孙权,这笔账孙权自然要记在心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折桂令·九日原文及赏析

折桂令·九日原文及赏析  原文: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③归雁横秋:南归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横排飞行。

  ④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

化用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句“彩袖殷勤捧玉钟”意。

翠袖:此处借指女子或妓女。

  ⑤金杯错落:各自举起酒杯。

金杯:黄金酒杯。

错落:参差相杂,一说酒器名。

  ⑥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翻译: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

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

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赏析: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

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

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

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

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

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

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

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

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

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

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

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

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

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折桂令·客窗清明原文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