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美的诗词15首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
【千问解读】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唯美的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冬至》 杜甫〔唐代〕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3、《减字木兰花·冬至》 阮阅〔宋代〕 晓云舒瑞。
寒影初回长日至。
罗袜新成。
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
尽道朝来添一线。
秉烛须游。
已减铜壶昨夜筹。
4、《西江月·丙午冬至》 吴文英〔宋代〕 添线绣床人倦,翻香罗幕烟斜。
五更箫鼓贵人家。
门外晓寒嘶马。
帽压半檐朝雪,镜开千靥春霞。
小帘沽酒看梅花。
梦到林逋山下。
5、《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宋代〕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6、《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唐代〕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7、《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戎昱〔唐代〕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8、《小至》 杜甫〔唐代〕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9、《冬至吟》 邵雍〔宋代〕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起处,万物未生时。
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
此方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10、《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 元稹〔唐代〕 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
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
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
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
11、《冬至日作》 孔平仲〔宋代〕 今宵当月满,此日又阳生。
明净乾坤气,欢和井邑声。
年年对佳节,处处乐升平。
遥想京师盛,新宫太一迎。
12、《冬至》 龙辅〔宋代〕 冬至宵虽短,孤眠恨自长。
枕单寒入梦,窗破月窥床。
13、《冬至》 朱淑真〔宋代〕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14、《冬至》 元天锡〔明代〕 阴消阳复正当期,红雪香浮碧玉瓷。
始下盐时方沸鼎,更投蜜处正翻匙。
滹沱麦饭功兼重,金谷萍茎味最奇。
我亦穷居仓卒甚,咄嗟成办要须知。
15、《冬至》 孙蕡〔明代〕 冬至至日日初长,久客客怀怀故乡。
梅蕊惟愁雪烂熳,柳条又是春相将。
懒朝违世真自笑,忆远寄书殊未央。
海门关外暮云合,应有南还征雁翔。
关于薛生白的评价是如何样的?他是怎么样一个人
称其为苏州人,是指地域所在,称其为吴县人,是行政辖区所在。
但薛生白又在《医经原旨》、《周易粹义》等书中署“河东”。
据《总目》解释,“河东”指郡望。
郡望亦称望出,是该姓的发祥地,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堂号。
河东郡系世居之郡,其地为现在的山西省夏县一带,为当地所仰望的显贵家族。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的裔孙奚仲居于薛,历夏、商、周三朝,共64代为诸侯,末年被灭亡,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在姓氏下面加称郡望,是古人崇尚本家族、数典不忘祖的一种习惯称法。
薛氏子薛中正(字不倚),孙薛寿鱼,曾孙薛东来,族孙薛承基,均传医业。
湿热病是外感热病中的—大类型,是由于既感受湿邪,又感受暑热之邪,则成湿温。
也有由于湿邪久留伏而化热,成为湿热之邪交织,而为湿温者。
这种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很密切的关系。
在长夏初秋之际,气候溽暑,既热且湿,湿中生热,人处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中,身体虚弱者往往容易成病,而成湿温。
湿温为病,既有湿邪,又有热邪。
湿性黏滞,热性炎炽。
二者相合,邪热由于湿邪的粘滞而难以消除,湿邪则由热邪的驰张而弥漫上下,致使病情十分严重。
正如薛雪总结说:“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
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
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
” 湿热病邪的侵犯途径和侵犯部位,不同于其他外感病。
薛氏将湿热病的侵犯途径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者,有少数病人邪气是从皮毛侵入。
薛氏这—看法,不同于吴又可、的温邪上受的观点,只强调温邪从口鼻而入。
二者,大多数患者,邪气是从口鼻而入。
这一点又同于温病学家的观点,但又有所不同。
盖温病则邪从口鼻而入,伤于心肺。
而湿热病邪虽然也从口鼻而入,但所伤脏腑则主要在脾与胃。
因为脾土属太阴,主湿而恶湿,湿邪最易伤脾。
阳明胃为阳土之脏,水谷之海,主燥而恶燥,易于化火。
因此,病变多在于此。
其三,邪气从上而受,既不在脾,又不在胃,而是侵犯膜原。
薛氏十分重视脾胃盛衰在湿热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指出脾虚湿盛是湿热病产生的内因条件。
薛氏认为,湿热本证的主要表现为: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饮。
湿热表证,薛氏将其分为三种,一为湿邪伤表,一为湿邪在肌肉,—为湿热侵及经络。
所谓湿邪伤表者,是指湿邪阻遏于人体卫阳之表。
可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胸痞、腰疼等表现。
此时,当散在表之湿,故用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
湿邪伤及阳明肌肉 薛生白,症见恶寒、发热、汗出、身重、关节痛、胸痞、腰痛等,治用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革、桔梗等。
若湿邪侵入人体经络脉隧,见有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口噤等,宜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络、海风藤、酒炒黄连等。
若属湿邪偏盛于里,又分为不同情况。
有湿滞阳明者,见有舌苔遍体白、口渴之象,宜用辛开之法,使上焦得通,津液得行,选用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
有湿困太阴者,见有恶寒,面黄、口不渴、神倦、四肢懒、脉沉弱、腹痛下利等,治宜温脾阳、化湿浊,药仿缩脾饮(缩砂仁、乌梅肉、煨草果、炙甘草、干葛、白扁豆)、大顺散(甘草、干姜、杏仁、干姜)、来复丹(硝石、硫黄、五灵脂、青皮、陈皮)等。
若湿热阻遏膜原,见有寒热如疟的表现,可选用吴又可疏利膜原之法,仿达原饮,选用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
若湿热并重于里,见有舌尖红,舌根白苔,说明湿邪留滞,但渐化热,治疗则一方面化湿,一方面清热。
而对于热邪偏盛于里者,则当以清热泄热为急务,辨明热邪在气、在营、在血之不同,而借助叶天士之法论治。
若湿热充斥三焦,由于湿性粘滞,易阻遏气机,故宜从三焦分证施治。
对于湿热阴伤者,薛氏选用鲜生地、芦根、生首乌、鲜稻根等品,既可复胃中津液,又可泄热祛邪。
对于湿热阳虚者,比如,由于暑伤元气,使肺气不足,而见咳嗽,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脉虚欲绝者,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等以益气生脉。
若中气不足,使升降失常,症见病后数日,呕吐泄泻一时并至,脾气大虚,中气不支者,可选用生麦芽、莲子心、扁豆、苡仁、半夏、甘草、茯苓等温中健脾。
总之,薛氏对湿热病的各种证型与临床变化,条分缕析,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薛生白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
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大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
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
随机文章欧门尼德斯Eumenides简介最大古埃及金字塔的建筑奇迹,花20年时间用680万吨巨石印度lca战斗机最新消息,开第2条生产线年产16架令人感到恐怖的鸟笼效应,心里被物品所控制的人类欲望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看不起搞理论研究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关于温病学派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对后世医学有着什么影响
共二卷。
卷一载论文五十篇,主要阐发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中参论温疫与伤寒的区别。
卷二载论文三十篇,着重叙述温疫的各种兼挟证治,还设立了多篇有关温疫的质疑正误及疫疠证治的辨论文章。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
《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
《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
《温疫论》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温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
《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
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火”。
《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
《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
该书认为:“木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
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外邪因而乘之”,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
《温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
“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
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
《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
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气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
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
《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
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
”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
《温度论》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
如书中认为传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等到病深;些,即所谓“邪毒犯育”时,即不厌“急证急攻”。
这些方法都为后世传染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温疫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一些著名医家如戴北山、杨栗山、刘松峰、、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温疫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创造。
我国历代医家在与传染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温病学说。
温病学说,渊源于《内经》,孕育于《伤寒论》,产生于金元,成熟于明清。
在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的贡献是很大的。
直至今天,中国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疗效。
而其中很多地方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温疫论》的理论和经验。
当然吴有性同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医学家一样,都有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如他虽发明了“戾气”学说之,把致疫因子的基本特征和致病特点做了许多正确描述,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科学,只能是一种科学假说;他提出寻找针对性药物,通篇体现的仍然是以攻下祛邪为主体的辨证论治,故也只能是一种示后人的理想,这些都是不应苛求的。
书中还误将鹤膝风、老年中风等非传染性疾病也归入疫病范畴。
虽提出反对妄投寒凉的正确主张,但对黄连只能清“本热”,不能清“邪热”,反对用黄连治疫的认识则欠确当。
认为“温病”、“温疫”、“瘟疫”三者无区别的“正名”也是不恰当的,温病与温疫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温病包括温疫,温疫只是温病的一种。
对疫病的治疗方法尚欠丰富,尤其对预防措施论及甚少。
尽管吴氏有些错误论点、偏见和缺憾,但瑕不掩瑜,吴氏以他的医学实践和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在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随机文章诸葛亮怎么死的?专家反覆研究后「只说4字」解释了一切火星土星双星会月,三者呈三角形位于东南方(肉眼可见)测试你适合学心理学吗,学心理学的必备条件详解/你适合吗北极有过企鹅吗,专家认为北极没有企鹅(大海雀并不是企鹅)常见木桶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人要成为明灯而不是短板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