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七夕节有关的诗句 精选155句

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
【千问解读】
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与七夕节有关的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夕节的诗句1
1、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唐·杨璞《七夕》 2、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纳兰容若《太常引·自题小照》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4、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杜牧《早雁》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林杰《乞巧》 6、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乞巧》 7、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牵牛星》 8、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唐·刘威《七夕》 9、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朱淑真《鹊桥仙·七夕》 10、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唐·刘威《七夕》 11、遥天外斗渐移,喜阴晴今宵七夕。
——杜仁杰《商调·集贤宾北》 12、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杜甫《牵牛织女》 13、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唐·李中《七夕》 1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15、一水填却双星如约,乞巧谁凭。
诉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怜不。
——朱彝尊《怨王孙·七夕》 16、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17、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李商隐《七夕》 18、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白居易《七夕》 19、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唐·宋之问《七夕》 20、彩盘凝望仙子,但三星隐隐,一水盈盈。
——王沂孙《锦堂春·七夕》
七夕节的诗句2
1、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2、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王建《七夕曲》 3、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李商隐《辛未七夕》 4、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李商隐《辛未七夕》 5、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6、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李郢《七夕寄张氏兄弟》 7、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刘言史《七夕歌》 8、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徐凝《七夕》 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10、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11、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李中《七夕》 1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马嵬其二》 13、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14、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马嵬·其二》 15、风雨七夕计已久,炎凉人事亦非鲜。
——啸之《风雨七夕夜》 16、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7、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18、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19、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20、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晏几道《七夕》 21、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2、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2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4、东飞乌鹊西飞燕。
盈盈一水经年见。
——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6、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27、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8、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29、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徐凝《七夕》 30、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李商隐《七夕》 31、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权德舆《七夕》 32、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张埜《夺锦标·七夕》 33、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
——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34、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35、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崔涂《七夕》 36、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白居易《七夕》 37、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38、两情缠绵忽如故。
复畏秋风生晓路。
——王建《七夕曲》 39、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40、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七夕节的诗句3
1、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2、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芙蓉》清·郑板桥 3、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4、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别储邕之剡中》 5、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采莲曲》隋·殷英童 6、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采莲》南朝·梁·吴均 7、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夏日怀友》徐玑 8、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为农》 9、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咏荷诗》江洪 10、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鹧鸪天·赏荷》 11、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12、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1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14、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京兆府栽莲》 15、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浣溪沙》薛昭蕴 16、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采莲》南朝·梁·吴均 17、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阮郎归·初夏》 18、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19、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苏幕遮》 20、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折荷有赠》唐·李白 21、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无题·其二》李商隐 22、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折荷有赠》 23、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采莲曲》李亚如 24、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采莲曲》隋·殷英童 25、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山居即事》 26、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27、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28、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29、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子夜吴歌·夏歌》 30、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31、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3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莲花》温庭筠 33、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
《忆余杭》潘阆 34、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35、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湖上寓居》
七夕节的诗句4
1、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泪两行。2、帆来狗国毛人远,楼倚牛郎织女寒。
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织女牛郎代代传,至今耳茧不新鲜。
5、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6、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7、心如七夕女,生死难再匹。
8、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9、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10、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11、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12、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13、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14、七夕相寻旧宅来,鸡头月下脊令杯。
15、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16、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17、流槎一去上天池,织女支机当见随。
18、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19、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20、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21、明朝看巧开金盒,喜得蛛丝笑未休。
22、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
23、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24、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25、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26、古老传说会鹊桥,牛郎织女度良宵。
27、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8、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29、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30、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
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七夕节的诗句5
1、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2、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3、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4、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5、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6、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
7、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8、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9、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
10、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11、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
12、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13、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14、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5、七夕银河牛女会,牵桥仙鹊唱欢歌。
16、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17、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8、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19、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
20、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21、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22、避热不归金殿宿,秋河织女夜妆红。
2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24、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25、树列千秋胜,楼悬七夕针。
26、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27、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28、香闺报喜行人至,碧汉填河织女回。
29、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30、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自考机械与电子工程科目
该专业结合了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两大领域的核心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开发等关键技能。
随着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推进,机械电子工程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数控装备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专业人才需求持续增长。
本专业课程体系以工学为基础,涵盖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电子技术、微机原理、控制工程等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学生需完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数控原理与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核心课程的学习,并通过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强化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专业还强调跨学科融合,引入现代设计方法、可靠性理论、人机工程学等前沿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需求。
在学历层次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属于专升本类型,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标准,毕业生可从事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智能制造系统开发等工作。
各省份的考试计划虽存在细微差异,但均围绕机械电子工程的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自考机械与电子工程科目详解一、核心课程体系基础理论课程理论力学: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涉及静力学、动力学和运动学,为机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材料力学:分析材料在受力状态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是机械结构设计的核心基础。
电工与电子技术:涵盖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为机电系统控制奠定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学习控制系统建模、分析与设计方法,重点研究反馈控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现代设计方法: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优化设计及可靠性设计等先进技术,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掌握微处理器结构、汇编语言编程及外设接口设计,培养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
实践应用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综合机械、电子、控制技术,完成典型机电系统(如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与调试。
数控原理与数控技术应用:学习数控编程、加工工艺及数控机床操作,强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实践能力。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研究电机驱动控制及PLC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完成实际项目开发。
二、选修与拓展课程智能传感与测试技术:涉及传感器原理、信号处理及测试系统设计,应用于工业检测与数据采集。
机器人技术基础:学习机器人运动学、轨迹规划及控制算法,为工业机器人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人机工程学:研究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及系统优化,提升设备操作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三、实践环节要求课程设计: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如减速器设计)、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如电路板制作)等。
毕业设计(论文):需完成10000字以上的设计说明书或研究论文,选题涵盖工程设计类(如自动化生产线开发)、软件工程类(如控制系统仿真)或理论研究类(如新型传感器技术)。
重要数据表格表1:核心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课程类别代表科目学分考核方式基础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6-8闭卷考试专业核心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微机原理8-10闭卷+课程设计实践应用数控技术应用、PLC实训4-6实验报告+答辩表2:不同省份课程设置对比省份特色课程学分要求实践环节占比安徽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现代设计方法7230%重庆经济管理、微信计算机原理7125%山东可靠性理论、人机工程学7035%表3:考核方式与能力要求考核类型能力目标典型科目闭卷考试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工程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毕业设计创新思维与独立研究能力自动化生产线开发课程实施与教学资源教材与参考书目理论课程采用国家规划教材,如《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5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程》。
实践课程配套实验指导书及行业标准手册(如PLC编程指南、数控机床操作规范)。
学习支持平台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课程视频、习题库及模拟考试系统,例如《自考视频辅导课程》涵盖核心知识点讲解。
虚拟仿真实验室支持远程操作数控机床、机器人等设备,突破实践教学的地理限制。
考试安排理论科目每年4月、10月统考,实践科目由主考院校组织,通常安排在6月、12月。
毕业设计需通过开题、中期检查及最终答辩三阶段评审,历时6-8个月。
职业发展方向智能制造领域:从事工业机器人集成、智能生产线规划及数字化工厂设计。
自动化控制行业:担任PLC工程师、自动化系统调试师或SCADA系统开发员。
研发与技术支持:参与机电产品研发(如智能传感器、数控设备)或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总字数:约3600字)
自考与高自考的分别
自考以其高度的自主性和社会认可度,成为许多在职人士和自学能力较强者的首选;而高自考则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通过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和校考与统考结合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学习门槛,更适合需要兼顾工作与学业的人群。
两者虽同属国家认可的学历教育,但在政策定位、培养方向及实施细节上存在显著差异。
以下从概念定义、培养机制、考核形式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度对比,并结合具体数据阐明其异同,旨在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的决策依据。
一、概念与政策定位对比维度自考高自考官方定义通过自主报名、自主学习参加全国或省级统一考试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形式。
成人学历教育的一种,融合自考自主性与成人教育灵活性,侧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面向人群广泛覆盖在校学生、社会人士,需具备较强自学能力。
主要针对在职人员,支持边工作边学习。
学历层次涵盖专科、本科,部分省份开设独立本科段。
以专科为主,本科层次需依托前置学历(如大专)。
政策目标推动个人自学与社会助学结合,培养专业人才。
提升在职人员学历水平,强化职业技能与理论结合。
关键差异解析自考的核心在于“自主性”,学习者需独立完成教材研读与复习,考试内容覆盖全面且理论性强;高自考则通过校考与统考结合的方式,将部分课程调整为实践性考核,降低理论深度要求。
例如,高自考的校考科目通常由主考院校自主命题,侧重于行业应用场景,而自考的统考科目需严格遵循全国统一大纲。
二、学习模式与考核机制对比维度自考高自考学习形式完全自主安排,可借助社会助学机构(如培训班)或自学。
主考院校提供网络课程、面授辅导,部分专业需参与集中授课。
考试类型全部课程为全国或省级统考,无校考。
分为统考(公共基础课)与校考(专业核心课),校考占比30%-50%。
考试时间每年4月、10月两次统考,个别省份增设1月、7月考试。
统考时间与自考一致,校考安排在1月、7月或高校指定时间。
通过率全国平均通过率约10%-30%,受个人学习能力影响显著。
综合通过率可达50%-70%,校考通过率普遍高于统考。
关键差异解析自考的考核完全依赖统考,且所有科目需一次性通过(部分省份允许单科成绩保留),对学习者的知识系统性要求较高;高自考则通过校考分流难度,例如某专业的“市场营销实务”课程可能以案例分析为主,由高校自主评分,而自考的“管理学原理”需按国家标准答案评分。
此外,高自考的补考机制更为灵活,校考未通过者可参加主考院校组织的补考,自考则需等待半年后的统考。
三、学历效力与社会认可度对比维度自考高自考毕业证书注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院校与省级自考委联合盖章。
证书样式与自考一致,无“高自考”特殊标注。
学位申请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学士学位,需通过学位英语考试及论文答辩。
学位申请标准与自考相同,部分高校对校考成绩有额外要求(如平均分70)。
就业认可度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均认可,部分企业优先考虑统招学历。
与自考学历效力等同,但在特定行业(如职业教育、技能岗位)更具优势。
深造路径可报考研究生(需满足院校具体要求),部分海外高校认可自考学历。
与自考一致,但实践经历丰富的考生在申请专业硕士时更具竞争力。
关键差异解析尽管两者学历均受国家认可,但实际应用中,自考因考核标准统一,在理论研究型岗位(如科研机构、高校教辅)中认可度略高;高自考因强化实践能力,在技术应用型岗位(如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中更受雇主青睐。
例如,某IT企业在招聘开发工程师时,可能更关注高自考毕业生在项目实训中的经验,而出版社编辑岗位则倾向自考生的理论功底。
四、经济成本与时间投入对比维度自考高自考学费构成仅需缴纳报考费(约30-80元/科),教材与辅导班费用自主承担。
需支付主考院校注册费及助学费用(约5000-10000元/年),统考科目报考费与自考一致。
学习周期专科平均2.5-4年,本科3-5年,通过率直接影响毕业时间。
专科1.5-3年,本科2-4年,校考加速课程通过进程。
隐性成本时间成本高,需长期坚持自学;挂科可能导致周期延长。
经济成本较高,但时间投入相对可控。
关键差异解析自考的经济门槛低,适合预算有限但自律性强的学习者;高自考通过付费助学缩短周期,更适合急需学历提升且可承担一定费用的在职人群。
例如,一名自考考生若选择完全自学,专科阶段总花费可能低于2000元,但需投入大量时间制定学习计划;而高自考考生支付8000元助学费用后,可通过校考快速通过专业课程,节省至少1-2年时间。
五、发展趋势与政策适应性对比维度自考高自考政策调整方向逐步增加网络助学比例,探索跨省成绩互认。
强化校企合作,校考课程与企业需求直接挂钩。
技术融合部分省份推行“自考云平台”,实现在线模拟考试与智能答疑。
主考院校开发专属APP,集成课程直播、作业提交等功能。
国际化路径与海外高校合作开展学分互认项目(如英国、澳大利亚)。
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职业技能认证课程。
关键差异解析未来,自考将借助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例如广东省推出的“自考智能规划系统”可根据考生历史成绩推荐报考科目;高自考则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如某高校的“跨境电商高自考专业”直接引入阿里巴巴平台实操课程,使校考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