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同好,坚于金石是什么意思?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含义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0-12 点击数:
简介:2020年3月18日,中国向法国提供的医疗物资外包装上刻着两句话,其中一句是千里同好,坚于金石,那么,千里同好,坚于金石是什么意思呢?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含义的含义是什么?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原话怎么说?出处是哪里?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详细解释及意义。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事件回顾 3月18日,中国向法国提供的医疗物资援助运抵巴黎戴高乐机场,

【千问解读】

  2020年3月18日,中国向法国提供的医疗物资外包装上刻着两句话,其中一句是“千里同好,坚于金石”,那么,千里同好,坚于金石是什么意思呢?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含义的含义是什么?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原话怎么说?出处是哪里?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详细解释及意义。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是什么意思,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含义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事件回顾

  3月18日,中国向法国提供的医疗物资援助运抵巴黎戴高乐机场,物资外包装上的图案,是一枚由中国篆刻艺术家,设计的红色印章,寓意美好的凤凰和象征和平的鸽子飞翔在空中,

  护佑着中法两国国旗北京天坛和巴黎铁塔相互辉映印章中央刻着两句话,一句是“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另一句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言“Unis nous vaincrons”意为“团结定能胜利”。



  其中,“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引发了网友的热议,那么,“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呢?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是什么意思?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这句话出自三国谯周的《谯子•齐交》,原文是:

  夫交之道,譬之于物,犹素之白也,染之以蓝则青;游居交友,亦人之所染也。

韩起与田苏处,而成好仁之名;甘茂事史举,用显齐、秦之功;曹参师盖公,致清净之治;窦长君兄弟出于贱隶,谨恭师友,皆为退让君子。

语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必得其人。

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穷达不阻其分,毁誉不疑其实。



  在这篇文章里,谯周认为,如果把交往之道用物品来比喻,就像没有染色的丝绸一样,用蓼蓝一染就会变青;人在社会生活中和人交往,和这个是一个道理。

他在文中举了几个例子:春秋时的韩起与晋国贤人田苏相处,成就了好仁之名;战国时的甘茂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在齐、秦两国建立了显达的功业;西汉初年的曹参拜道家大师盖公为师,终于成就了“休息无为”的清净之治;西汉窦皇后的两个兄弟窦长君、窦少君虽出身贱隶,但对有德行的师友恭谨有加,都成了谦让有礼的君子。

接着引用《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之语,论证成长环境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意思是,即使千里之远也可同心交好,做到友谊牢固如胶似漆,情谊坚定堪比金石。

贫穷显贵都不会使其分开,谗言美誉也都不会怀疑其真实的情谊。



  所以,“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意思是: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心相印,情谊比金石更加坚实。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用英语怎么说?

  此前,人们将“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翻译为:

  “A partnership forged with the right approach defies distance; it is thicker than glue and stronger than metal and stone.”

  其实就是“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意思,而如果按照网上词典的翻译就是:

  “A thousand miles is better than a stone.”

  谯周怎么读?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是什么意思,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含义


  谯周的拼音是:【qiáo zhōu】

  谯周是谁?

  谯周,字允南,三国时期益州西充人,精通六经,通晓天文,是蜀地有名的大儒,陈寿、罗宪都是他的学生。

谯周是三国的一位名人,一位在蜀国历史上有特殊影响的人,因为蜀国的灭亡就和他有关。

是他极力劝降刘禅降了曹魏,将川蜀之地拱手让给了曹魏。



  在刘备进入蜀地建国之后,他被诸葛亮任命为劝学从事,从此进入蜀汉政坛。



  谯周的学识自然在蜀汉无出其右,无论是经书史籍,还是天文地理无所不知。

在蒋琬当政之时,谯周便被任命为典学从事,成为了益州学者之首。

同时,谯周是蜀汉反战派系的领导人。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和姜维掌权,他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坚决反对北伐。

由于蜀国国小民弱,连年北伐又搞得民生疲敝,谯周的主张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蜀汉投降之后,谯周因保全国家有功,被封为阳城亭侯。

谯家在蜀地势力也急剧膨胀,很快就成为了蜀地第一家族。



  形容友谊比较大气的诗句有哪些?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4.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5.人生乐在相知心。

——(宋)王安石

  6.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7.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8.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9.朋友,以义合者。

——(宋)朱熹

  10.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汉乐府》

  11.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晋)陶渊明

  12.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

  13.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14.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诗经。

小雅》

  15.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

  16.礼尚往来。

——《礼记。

曲礼》

  17.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

  18.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19.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王维

  20.势力之交难以经远。

——(晋)陆机

  21.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

——(唐)高适

  推荐阅读: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什么意思?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什么意思?
  新冠肺炎的英文简称NCP是什么意思?
  共克时艰是什么意思?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什么意思?
 

燕侯旨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到霸国与之联姻?

燕侯旨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西周青铜器,其中的铭文为我们透露出某种可能,铭文云:“燕侯旨初见事于。

王赏旨贝廿朋,用作又始宝尊彝。

”即是说燕侯旨到周王城中向周天子述职,这跟我们今天所谓的年终工作总结很相似,是周人对分封诸侯们政治、军事、经济发展成效的检验。

而作为周人嫡亲诸侯国,到宗圣即是传统,更是责任。

燕国作为召公的嫡系封国,当然就是周天子最为亲近的封国,作为燕国国君的燕侯旨到都城中朝见周天子,这在当时的燕国人乃至周天子家族们看来,应该都是重要之事。

燕侯旨既然是初见事于宗周,就是说这是燕侯旨第一次到都城中述职。

周人的传统是一君,每五年要到都城中见一次天子。

天子对于新任的这位国君多半有着浓重的礼仪,会把天下诸侯们一一介绍给燕侯旨。

燕侯旨即便再是如何随性的人物,那也不至于太过于轻视这样的述职之事。

据说第一任燕国国君,是常年致力于国家发展之事的,至于燕侯克有没有到宗周述职过,史书中尚且没有发现明确的证据。

燕侯克掌管中的羌、马、摣、雩、驭、髟六族在燕侯旨时,大概已处基本臣服状态,燕侯才敢离开燕国。

燕侯旨是燕国第二任国君,其到都城朝见的周天子具体是哪一位,已很难考证。

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前后是周武王的牧野之战,其后不久是,据说执政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042年至前1021年,按照“五年一朝”的说法至少燕国国君就应到朝见天子7次之多。

燕侯克若较为短命,在37年之间可能就已薨逝;若跟召公般长寿,则要跨越周成王到。

而周康王执政有二十多年,也就是说燕侯克就算在周成王刚登基时才刚出生,这时候也该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那么即便燕侯克活有上百岁,继任的燕侯旨上任时间,也不可能超过周穆王时代,因为执政时间短,周穆王的执政时间很长。

成康盛世 那么对于燕侯旨到都城中朝见周天子的时间,就可能是在成、康、昭、穆时期。

考虑到成康时代,周人更多的力量是在部署东方,对于北方和南方的战争相对小规模,所以周天子更为重视的很有可能正是在东方,而燕国处于东方的北部边缘,所以在这个时期燕侯旨能够非常郑重的到都城中述职,并且周天子还要特意的加以赏赐,燕国人也才会制作铜器以记载,说明燕国必然有着相当重大的功绩,才会促成这样重大的活动。

因此这场朝见和述职活动,在成康时代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周昭王时代周天子已经把注意力转向南方蛮楚之地,即是在说明周人的东方已经稳固,燕、齐、鲁的诸侯体制都已成型,这即可反证成康时代的燕国人,有可能在地区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不为周天子所担忧。

事实上在西周早期,燕国人除了召公等有着相当活跃的身影,历代燕国国君在史书中的存在感都相当之低,就是燕侯克、燕侯旨这样的披荆斩棘之君主,在史书中就连零碎片段也是没有,若非那些发掘出来的青铜古物,或许很多人甚至连燕国的建国时间也很难确定。

后来曾经出土过“燕侯旨”卣,这个酒器中就有“旨作父辛爵世……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等铭文,这即是说燕侯旨把妹妹嫁到了霸国,促成这段婚姻的是谁呢?燕侯旨为什么要与霸国联姻呢? 霸国地处于汾渭流域,在西周早期非常活跃,跟周王室乃至周边的封国们都有着较为频繁的礼尚往来活动,而且霸国所在区域恰好夹杂在周人都城镐京和东都洛邑之间的偏北地区,属周人防控北方戎狄部族的重要力量,在周边区域盘踞着、贾国、霍国和很多戎狄部族国,可谓是政治相当复杂的区域,这个区域在西周早期对于周王室的威胁是比较大的,向东可通,向西则是都城,向南则是周人嫡系封国晋国、虢国、等诸侯国的核心腹地,他们驻守着周人两大都城之间的必要通道,但是霸国距离燕国很远,对燕国实际上造不成任何影响,那么燕国人为什么还要与霸国联姻呢?或许是因为一个人。

霸国家 这个人正是召公,因为召公跨武、成、康三代,一直都是周王朝的顶梁柱,尤其是在死后,召公更是在周人的对外政治和军事行动中承担着决定性作用,对于霸国所处的位置,召公显然是非常重视的。

所谓“陕地以西,召公主之”,这个陕地即是虢国所在,霸国恰在其正北之地,对于这样的政治中轴之线,召公推崇的当然是“把自己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的少少的”,是要不断分化瓦解那些没有臣服周人的戎狄部族之国,霸国即在此地,而且不是的,召公就要采取“亲戚与之”的办法,让霸国成为周人的附庸。

这就能解释燕国人为什么距离霸国甚远,为何还要与之联姻的其中缘由。

那么,如此看来燕侯旨所处的时代,召公尚且还在,而且燕人的大多决策更多依靠的还是召公。

虽说燕国地区已经在燕侯克、燕侯旨两代国君努力下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但是周人对天下的控制应该还是存在诸多隐患,因此作为天子柱基的召公要为天子分忧,自然就要让燕国人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才把家族的女人嫁到霸国,以达成深远的政治目的。

这即是在说,燕侯旨时代的燕国,应是处于成康之际。

随机文章苏洵〈辨奸论〉问题讨论阿帕奇战斗机杀伤力惊人,海湾战争中摧毁500辆坦克现实生活中避雷针效应的运用,暴脾气小宝宝经疏导变乖宝宝平行宇宙理论,平行宇宙的存在的例子(平行空间真实存在)恶魔果实觉醒是什么,觉醒后爆锤草帽海贼团简直无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国古时候真的有千里马吗?真的能一天跑一千里吗

无论是看古代的书籍还是影视剧,我们总是会看到或听到“千里马”这样的字眼,甚至还有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那么,古代真的有千里马吗?中国古代的马一天到底能跑多少里?八百里加急是如何实现的?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来解答。

首先,“千里”只是个虚数,所谓“千里马”一般是泛指善于奔跑、具有非常持久的耐力的好马,并不见得真有马能一天跑一千里。

当然,考虑到古人多次在古籍文献或诗文作品中提到千里马确实能跑出千里距离,我们相信中国古代确实有千里马。

比如: 西汉时,在《·赵世家》中就曾提到“千里马”,原文为“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时期,著名的赤兔马也是一匹千里马。

此外,根据《宋史·岳飞传》的记载,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拜见时提到自己有两匹良马,堪称“致远之才”。

原文为“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根据岳飞的描述,我们认为这两匹良马也称得上千里马。

当然,传说中“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汗血宝马(也叫大宛马)中也应该有不少能称得上千里马的。

所以,我们认为千里马是存在的。

但千里马只是少数,而且需要精心饲养、小心照料。

那么,中国古代的普通的马一天到底能跑多少里呢?且看下文: 根据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主持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马驴品种志》的记载,我国曾于1903年举办过一场北京至天津的长途骑乘比赛,赛程全长120公里。

当时,参赛的38匹马全是蒙古马。

最终,率先完成比赛的蒙古马跑完全程一共用了7小时32分钟,其中,前100公里耗时5小时50分钟。

《中国马驴品种志》还记载了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一带产的哈萨克马的相关测试数据,其中:短跑方面,哈萨克马跑1000米只需1分17秒,比蒙古马快4秒;但100公里长跑,哈萨克马就比蒙古马要差一些了,全程用时需要7小时14分钟,仅比获得1903年北京至天津长途骑乘比赛第一名的蒙古马跑120公里快了18分钟。

由于这些都是真实的比赛数据或测试数据,所以准确度和可信度都非常高。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蒙古马和哈萨克马保持10-20公里的时速一口气跑1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这毕竟是比赛专用马或训练有素的马。

普通的散养马要想保持10-20公里的时速一口气跑100公里还是非常困难的,大概一口气跑30公里可能就不错了。

实际上,马的短距离高速冲刺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马的缺点是耐力不足。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哈萨克马,它跑50公里最快只需要1小时42分钟,但是接着再跑50公里(也就是跑100公里),速度就下滑的非常快,所以跑完100公里需要7小时14分钟。

这样来看,在保证马匹安全的情况下,综合考虑马的耐力等因素,一天下来一匹马最多估计能跑150-200公里,再远肯定就跑不动了。

但是,这种跑法跑完一天之后,就必须得让马休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当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考虑马的生命安全,一天下来冲刺300公里也是有可能的。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比较好奇,那么传说中“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汗血宝马的极限究竟是多少呢? 首先,我们需要指出一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夸张说法。

不过,与其他品种的马相比,汗血宝马的确无论速度还是耐力都属上乘,非常适合用作军马、长途行军。

但是,非常可惜,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我们无法确知汗血宝马一天究竟能跑多少公里。

不过,考虑到汗血宝马具有“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跑1000米仅需要1分07秒)、耐力强(曾用84天跑完过4300公里的路程,为马中翘楚)”的特点,其极限应该是400公里/天。

一般来说,古代长期行军运粮的马不可能每天都高速奔跑,倒是以每天行进30-40公里的速度连续奔跑属于正常承受范围内,超过这个速度就可能没办法长期跑了,毕竟马还还得负重。

当然,也有例外,三国时期的被称为“疾行将军”,他的最快行军纪录是三日五百里,六日一千里,也就是说一天就跑了83.3公里。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马的耐力不足,那中国古代的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 实际上,从唐朝至清代,我国各地基本都设有专门的驿站;而且,一般每隔20里就设一个驿站。

其目的就是为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不断换人、换马的方式来弥补人的体力和马的耐力不足的缺陷,保证每匹马都能以高速冲刺的速度奔跑,最终有保障的实现消息的快速传递。

据史料记载,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驿站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 里的速度进行传递。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比如紧急军情,传送的速度则可根据紧急程度达到每天 400里、600里、甚至800里。

所以,我们在很多古代的电视剧中常能看到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桥段。

当然,讲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清楚了: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前提条件都是要不断换人换马,否则再牛的人、再厉害的马,也受不了长时间高速奔袭。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1.中国古代真的存在千里马,但是毕竟是少数,且需要精心饲养、小心照料。

2.虽然不是每匹马都是千里马,但是马善于短距离高速冲刺,所以只要不断换人换马,一天跑800里(即八百里加急)是能够实现的。

3.中国古代的马如果需要连续行军,则每天大概跑60里地左右,否则无法长期坚持;但以单日为目标,一匹马一天的极限约是150-200公里,即300-400里,再多可能也跑不动了,甚至会危及马的性命;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考虑马的安危,则300公里也不是没有可能。

4.速度和耐力均属上乘的汗血宝马理论上能做到“日行400公里”。

随机文章曹魏民屯的组织宝鸡秦汉墓地摇钱树,秦汉墓地惊现摇钱树/并非秦人物品莽山烙铁头蛇有毒吗,比大熊猫还珍贵的巨型毒蛇(遭盗猎价值100万)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太阳系为什么只有地球有生命,地球特殊进化过程使生命诞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是什么意思?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含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