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故国三千里原文及赏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宫词·故国三千里原文及赏析  原文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翻译  译文  故乡和亲人远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年

【千问解读】

宫词·故国三千里原文及赏析  原文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翻译  译文  故乡和亲人远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年了,听一声曲子《何满子》,忍不住掉下眼泪。

  注释  ①故国:故乡。

  ②何满子:唐玄宗时著名歌手,据说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

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使“苍天白日黯然失色”。

结果皇帝闻之,终因惜其技艺难得而降旨缓刑。

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技艺,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继为之赋诗,其中以张祜的《何满子》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最为感人。

这首宫词后来流传甚广,其唱来异常悲怨。

据说唐武宗时,有一孟才人,因有感于武宗让其殉情之意,为奄奄一息的武宗唱了一曲《何满子》,唱毕,竟气绝身亡。

一作“河满子”,舞曲名。

题又作“宫词”。

白居易《何满子》诗:“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弄时曲始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何满子”声调哀婉。

《乐府集》引白居易《何满子》诗的自注说:“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弄进此曲以赎死,竟不得免。

”  ③君:指皇帝。

这里是指唐武宗。

据《唐诗纪事》,张祜《宫词》:“传入宫禁,武宗疾笃,目孟才人曰:‘吾即不讯,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

’上悯然。

复曰:‘妾尝艺歌,请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

’上许。

乃歌一声《何满子》,气亟立殒。

上令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绝。

’”后来张祜别有咏《孟才人叹》一绝,词云:“偶因歌态咏娇嚬,传唱宫中十二春。

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

”  赏析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让读者从一个片断场景看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去玩味。

这首诗却与众不同。

它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

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

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

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

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

与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

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

  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

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

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

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

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

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

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那是不可取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

这个怨情,联系前两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

  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

一是: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而他所举的“皆用实字”的例句,就是名词句。

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有关。

另一特点是: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

而数字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

这首诗的这两个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与张祜同时的诗人杜牧非常欣赏这首诗,在一首酬张祜的诗中有“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句。

这说明,张祜的这首诗道出了宫人的辛酸,讲出了宫人要讲的话,当时传入宫中,曾为宫人广泛歌唱。

解析唐朝三千里外军情速递 八百里加急有多急?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

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鸡鸣驿是现存最完整的古驿城)网络配图 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

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诗人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

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

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

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在范阳起兵叛乱。

当时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

网络配图 据载,的宣帝,在洛阳,亲自乘御驿马,日行300里。

看来,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级别,难怪如此神速。

的—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在各种驿里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驿丁”、“驿夫”,或称“驿卒”、“驿隶”。

从名称来看,他们的身份比较低下。

陆路上的驿丁,也同样受到煎熬。

他们在烈日之下,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

敦煌有一幅晚唐时期题为《宋国夫人出行图》的壁画,就描绘了当时驿使身背布袋的形象。

他们日常的任务很繁重,除途中奔跑着传递文书外,还要兼管扫洒驿庭等事。

在唐朝法律中把邮递过程中的种种失误的处罚,都规定得很细。

稍有差错,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

唐朝规定,驿长应负有若干责任,首先必须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瘠,呈报经费支出情况。

若有驿马死损,驿长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

对驿丁的处罚更严。

唐朝规定,驿丁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八十。

唐律还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

网络配图 有人问:“执行八百里加急这样的重要任务,被敌人或强盗半道劫去了怎么办?”唐律规定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

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

《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的官,他处理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的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未发。

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的处分。

而泄露重大机密者处以绞刑。

从这样严厉的法律看,一般强盗不会去动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杀。

而在交战时,应早料到敌方或会打埋伏拦截情报,至少会多途径多人携带文书以防万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出自五代:李煜的诗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感伤留恋宋词三百首典故豪放破阵子 李煜的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李煜 翻译及注释翻译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注释⑴破阵子:词牌名。

⑵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

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⑶凤阁:别作“凤阙”。

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

霄汉:天河。

⑷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

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⑸识干戈:经历战争。

识,别作“惯”。

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⑹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

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

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⑺辞庙:辞,离开。

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⑻犹奏:别作“独奏”。

⑼垂泪:别作“挥泪”。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李煜 鉴赏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

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

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

“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

下片写国破。

“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

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

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

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

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

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

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

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

“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

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

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李煜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李煜降宋之后的几年,即作者生命的最后几年。

金陵被宋军攻破后,李煜率领亲属、随员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告别了烙印着无数美好回忆的江南。

这次永别,李煜以这一阕《破阵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李煜名句推荐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作者:李煜:出自《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作者:李煜:出自《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作者:李煜:出自《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作者:李煜:出自《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作者:李煜:出自《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作者:李煜:出自《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作者:李煜:出自《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作者:李煜:出自《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作者:李煜:出自《喜迁莺·晓月坠》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

作者:李煜:出自《喜迁莺·晓月坠》

加入收藏
               

宫词·故国三千里原文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