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故国三千里原文及赏析
【千问解读】
宫词·故国三千里原文及赏析 原文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翻译 译文 故乡和亲人远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年了,听一声曲子《何满子》,忍不住掉下眼泪。
注释 ①故国:故乡。
②何满子:唐玄宗时著名歌手,据说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
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使“苍天白日黯然失色”。
结果皇帝闻之,终因惜其技艺难得而降旨缓刑。
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技艺,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继为之赋诗,其中以张祜的《何满子》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最为感人。
这首宫词后来流传甚广,其唱来异常悲怨。
据说唐武宗时,有一孟才人,因有感于武宗让其殉情之意,为奄奄一息的武宗唱了一曲《何满子》,唱毕,竟气绝身亡。
一作“河满子”,舞曲名。
题又作“宫词”。
白居易《何满子》诗:“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弄时曲始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何满子”声调哀婉。
《乐府集》引白居易《何满子》诗的自注说:“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弄进此曲以赎死,竟不得免。
” ③君:指皇帝。
这里是指唐武宗。
据《唐诗纪事》,张祜《宫词》:“传入宫禁,武宗疾笃,目孟才人曰:‘吾即不讯,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
’上悯然。
复曰:‘妾尝艺歌,请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
’上许。
乃歌一声《何满子》,气亟立殒。
上令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绝。
’”后来张祜别有咏《孟才人叹》一绝,词云:“偶因歌态咏娇嚬,传唱宫中十二春。
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
” 赏析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让读者从一个片断场景看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去玩味。
这首诗却与众不同。
它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
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
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
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
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
与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
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
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
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
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
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
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
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
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那是不可取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
这个怨情,联系前两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
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
一是: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而他所举的“皆用实字”的例句,就是名词句。
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有关。
另一特点是: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
而数字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
这首诗的这两个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与张祜同时的诗人杜牧非常欣赏这首诗,在一首酬张祜的诗中有“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句。
这说明,张祜的这首诗道出了宫人的辛酸,讲出了宫人要讲的话,当时传入宫中,曾为宫人广泛歌唱。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诗的《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咏史怀古咏物怀古咏史地名 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金陵五题·石头城》刘禹锡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翻译一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翻译二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
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
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注释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
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
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
今为南京市。
故国:即旧都。
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周遭:环绕。
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金陵五题·石头城》刘禹锡 古诗赏析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
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
周遭,环绕的意思。
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
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
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
后两句写月照空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
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
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著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这真是多情了。
然而此情此景,却显得更加寂寞了。
一个还字,意味深长。
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
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
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
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
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
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金陵五题·石头城》刘禹锡 古诗创作背景该诗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
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
在南京建都的六朝国祚都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
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
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金陵五题·石头城》刘禹锡 古诗名家评价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
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
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
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
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寄托诗人昔日繁华无处寻觅的感慨,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
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后来有些金陵怀古诗词受它的影响,化用它的意境词语,恰也成为名篇。
如元萨都剌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
刘禹锡名句推荐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作者:刘禹锡:出自《更衣曲》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作者:刘禹锡:出自《更衣曲》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作者:刘禹锡:出自《柳花词三首》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作者:刘禹锡:出自《金陵五题·并序》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作者:刘禹锡:出自《汉寿城春望》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作者:刘禹锡:出自《金陵怀古》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作者:刘禹锡:出自《杨柳枝/柳枝词》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作者:刘禹锡:出自《杨柳枝/柳枝词》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作者:刘禹锡:出自《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作者:刘禹锡:出自《始闻秋风》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出自明代:夏完淳的诗的《一剪梅·咏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抒怀咏物豪放一剪梅 夏完淳的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
夏允彝子。
七岁能诗文。
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
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
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
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一剪梅·咏柳》夏完淳 注释①一剪梅:词牌名。
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
又名“玉簟秋”、“腊梅香”。
重头六十字,平韵。
②金沟:御沟,御河,上有金鳌玉蝀桥,故简言之,水即沟中水。
③陈宫:陈朝宫殿。
④隋宫:隋朝宫殿。
隋炀帝曾筑长堤植万柳。
⑤一晌:一转眼。
晌:不多久,读若“赏”。
《一剪梅·咏柳》夏完淳 鉴赏人在时空中本应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际家国破败之时,面对无动于衷的物象,只觉得空茫无着,无能为力。
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灵性,又正在有痛苦。
所以,咏柳系借柳之无情以返观一己痴苦。
全篇除首句“伤心” 字样外,纯以意象结撰,词体小令,容量见大。
叠句“昨岁”、“今岁”;“才过”、“又过”,承上是似断而续,启下则绵悠深长,余意曲包。
夏完淳名句推荐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
作者:夏完淳:出自《婆罗门引·春尽夜》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作者:夏完淳:出自《卜算子·秋色到空闺》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作者:夏完淳:出自《卜算子·秋色到空闺》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作者:夏完淳:出自《卜算子·秋色到空闺》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作者:夏完淳:出自《即事》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作者:夏完淳:出自《一剪梅·咏柳》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作者:夏完淳:出自《一剪梅·咏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作者:夏完淳:出自《别云间》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作者:夏完淳:出自《别云间》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作者:夏完淳:出自《别云间》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