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之死》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
【千问解读】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越巫之死》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越巫之死》由方孝孺创作。
讲述了越巫假称能驱鬼治病,到处向人夸耀,骗人并取人钱财。
而当别人装神弄鬼吓唬他时,他却被吓得“号求救于人甚哀”,最后胆裂而死的故事,说明了骗人者必害己的道理。
作者方孝孺通过越巫这一典型形象,告诫人们如果不正视自身错误,认识其危害,那么后果将是严重的。
方孝孺文章《越巫》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此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课本(选修)——中国民俗文化》中。
作品原文 越巫之死 方孝孺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
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
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
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
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集》 作品注释 1.诡:欺诈,说假话 2.赀:钱财 3.瞷:窥视 4.角:一种动物的角制成的吹奏乐器 5.妄:荒诞,荒谬 6.幸:侥幸 7.恒:常常,经常 8.号:大声哭喊 9.稍:稍微 作品译文 越巫假称自己善于驱鬼,有人生病就设立法坛,吹号角,摇铜铃,蹦跳腾跃,大声呼叫,好像跳胡旋舞那样来作法驱鬼。
病人侥幸有了好转,吃喝一番,拿了人家的财物离去;如果病死,就用别的理由来推托,总归不让人相信自己法术的虚妄。
他经常向人自夸说:“我善于惩处鬼怪,鬼怪不敢与我对抗。
”有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少年恼恨他的虚伪,在夜里偷看他回家,约了五六个人分别躲在路旁的树上,相距各一里左右,等候巫师经过树下,便用砂子石块投击他。
巫师以为真的是鬼,马上拿出身边的号角,边吹边跑,心里十分害怕,脑袋胀痛得越来越重,走路也不知道自己的脚踏在什么地方。
稍微往前跑了一段路,惊慌略微安定了一点,树上的砂石又像刚才那样乱掷下来,他再拿出号角来吹,却慌得吹不出声音,于是就更急忙地往前跑。
又到了前边,还是像刚才一样,他害怕得两手发抖、呼吸屏塞,再也拿不住号角,号角掉了他就摇动铜铃,一会儿连铜铃也掉了,只好大声喊叫着赶路。
一路上听到脚步声和树叶摇动、山谷回响的声音,他都以为是鬼,高声向人呼喊求救,音调十分悲伤。
半夜里到家,大哭着敲门,他的妻子问他原因,他已恐惧得舌头僵缩,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快扶我躺下!我碰到了鬼,要死了!”他妻子扶他上床,终于胆吓破而死,皮肤像蓝草一般颜色。
那巫师直到死也不知道用砂石掷他的是人而不是鬼。
作品寓意 文章通过越巫装神弄鬼,自欺欺人,最后自受其祸的故事。
讽刺了社会上那些各式各样招摇撞骗、欺世盗名的越巫们,他们不仅害人,而且也必将害己。
作品背景 逊志斋集,《越巫》是方孝孺早年游历吴(今江苏南部)越(今浙江北部)时,依据客人的谈话而写成的一篇类似寓言的短文。
它说的是“好诞者死于诞”,此人至死都没能觉悟到自己死的真正原因。
作品解析 开篇,作者便用生动的笔触刻画出了越巫诡诈的形象。
人有病时,他设立坛场,并于坛场上鸣角振铃,跳踯叫呼,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
碰巧遇到病人好转,他便贪功邀赏,饱食酒饭,携资财而去。
病若没好,病人死了,他便推说其他原因,总归他不会承认自己的法术是骗人的把戏。
甚而时常夸口:“我驱鬼最有办法,鬼都不敢和我作对”。
第一段,寥寥数语,却传神地刻画出了越巫于坛场作法,贪食攫财,吹牛惑众的丑态。
接下来文章写越巫遇“鬼”的恐惧情状,直至胆裂而死的过程。
到了紧要关头,他用自己平日骗人的那套把戏去抵御“鬼”的袭击,非但无法奏效,反而显得滑稽,直至角坠铃落,仓皇而逃,最后命赴九泉。
作者巧妙地选用了巫师作法时使用的两样道具“角”和“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他由欺人到自欺的丑态表演。
“鬼”初现时,他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鬼”再现时,他已“角不能成音”,“鬼”又现时,则“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了。
这精彩的侧面描写配合简短的正面描写(“心大骇”“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手栗气慑”“唯大叫以行”“号,求救于人甚哀”“大哭叩门”“舌缩不能言”“肤色如蓝”),凸显了越巫可悲可怜可笑可叹的鲜活形象。
文章以“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收束全篇,用语冷峻、深刻,于诙谐之中揭示出严肃的主题,于讽刺之中进行深刻的鞭挞。
写法研究 用生动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情节环环紧扣,递进展开。
第一段写越巫煞有介事地驱鬼,并为此自鸣得意,为下文写他遇鬼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越巫三次遇“鬼”,遭砂石袭击的不同反应,恐惧步步加深,层层剥笋地让他原形毕露。
至此,写他最后“胆裂而死”就变得顺理成章。
文章多处前后照应,如“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与被“鬼”吓得“胆裂而死”形成鲜明对照,而“终不自信其术之妄”与“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构成强烈讽刺,让人在发笑之余不禁陷入沉思。
文章篇幅短小,立意鲜明、深刻,故事情节完整,描写细致生动,语言简洁隽永,字里行间流露出犀利的嘲讽与批判的味道。
越巫三次遇袭,情节用语极其简省,音节短促,足见气氛渐紧,越巫气喘心虚,且辅以“角”“铃”两道具来加以衬托,加速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人物的惶恐情态。
作品探究 怎样认识越巫这个人物?越巫至死不知用砂袭击他的是人不是鬼,这说明他相信世上确实有鬼。
你看他“鸣角,振铃,跳踯,叫呼”的样子煞有介事,多么虔诚,一句“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虽为吹牛惑众,但亦足显其痴迷,自信法力可以驱鬼;至于后来三次遭飞砂袭击,更是毫不怀疑自己遇到了鬼,于是由“首岑岑”(血已涌)到“角不能成音”(气已弱)再到“唯大叫以行”(魄已散),直至后来的“舌缩不能言”“肤色如蓝”(胆已破,人已死),我们都能够看出他已鬼迷心窍,魂飞魄散,自欺至死,可悲可怜,可叹可笑。
再来看看越巫生长的“土壤”。
越巫之所以能行骗成功,源于众人心中亦有鬼。
所以才会病不求医而求巫,病不医病而驱鬼。
而当巫师于坛场上满口胡言,于酒桌旁放口嚼啖,于人群中招摇取财时,求医者是以怎样无知与无助、淳朴与愚昧、崇敬与信仰的眼神在注视着他,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一幕。
“恶少年”对巫师的痛击是够狠的,但靠这一恶作剧来“以恶治恶”远非“治病治愚”的“良药”,由此,我们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作品评论 方孝孺说,他是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而终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逊志斋集》卷六)。
可见《越巫》是作者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作之以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
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惯于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装鬼而吓死的故事,鞭挞了招摇撞骗、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一古训。
叙事生动而简洁,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虽不加议论褒贬,但倾向鲜明,让人领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
这在“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的封建社会,具有警世作用。
作者简介 方孝儒(1357—1402年),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
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幼时好学;长大后,师从宋濂,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任汉中府学教授,蜀王聘为世子老师。
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后改文学博士,主持编纂《太祖实录》、《类要》。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多次为建文帝谋划对策。
后朱棣引兵攻入京师,授笔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不从,将笔掷在地上,边哭边骂,于是被杀,共灭十族,死者八百七十余人。
方孝孺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道明而辞达”,反对摹拟剽窃,其文风格豪放雄健。
《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
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
著有《逊志斋集》。
《孟子》十句名言警句 经典名言赏析解释
其实孟子在孔子的儒家学术上有着不同的延伸和扩展,孟子在当时的环境下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不过这句话孟子是对君王说的,如果是对百姓说可能孟子就活不了了。
孟子希望每个诸侯国的国君都能实行仁政,但这个“仁“要求太高,而且有些太理想化,但这种高标准应该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次就为大家准备了《孟子》十句名言警句和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十句经典励志名言,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在忧患中能够得以生存,因为沉迷享乐,便会走向灭亡。
“生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名言,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有所戒备,才能够走的更长远。
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徒:仅仅;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君主仅仅有一份善心不足以用来治国理政,也实现不了仁政;只是订立了法律没有执行措施,法律也不会自行实施。
这句话指出只有好的出发点、只有书面上的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行政和执法的人员,以及一整套行政和执法的措施。
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拥有道义、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叛离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这句话是说是否施行仁义是能否得到人心的关键。
四、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有预想不到的赞美,也有过分要求的诋毁。
”五、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品德低下的人,从来没有能够教育别人的。
为人师者,必须品德高尚,因为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心术不正,就不可能成为别人信奉的楷模。
社会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自己行为不轨,怎么能要求别人呢?六、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君王因无缘无故的滥杀士人,则卿大夫便会离去;君主无缘无故的滥杀百姓;那么士人便可以移居到别的地方了。
”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指节气、气候以及阴晴寒暑的变化。
地利:土地生产的财富,亦指战略上的有利地势。
人和:指人际关系融洽,即得人心。
依靠天气,不如依靠有利的地势;依靠有利的地势,不如依靠人心的支持、拥护。
此句重点在于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八、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一个人的毛病,在于自满得意,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九、人皆可以为尧舜。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伟大的人。
我们在内心中永远要保持高度的自信,要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因为成功的机会属于每个人,只要你不屈不挠十、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圣人又对于百姓吃饱穿暖了而缺乏教养感到忧虑,就派契为司徒,以怎样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百姓: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有男女的区别,长幼之间要有上下尊卑的秩序,朋友之间要有信用。
这句话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即“五伦”。
应有的道德规范。
窦材:宋代医家,真定人,曾任官职,著有《扁鹊心书》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著有《心书》,书中所录麻醉方药,为我国麻醉学。
窦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
据《扁鹊心书》窦氏绍兴十六年自序“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窦氏大约生于公元1070年。
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
《中国医籍提要》及《中医大辞典》均载其祖籍为山阴(今浙江绍兴)。
考十年《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艺文略》三:“窦材,真定人”,又《扁鹊心书·进医书表》:“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据此窦氏祖籍当为真定。
窦氏早年曾任开州巡检,后迁武翼郎,一说曾任太医。
《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材受道家思想影响,积数十年经验,著成《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氏主张扶阳以灸法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常从肾脾入手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随机文章英国历史:旅行者的强盗祸害春申君:芈月的青梅竹马欧洲第一位女皇帝—拜占庭帝国的圣伊琳娜揭秘外星人存在终于被证实,金星/玛雅文明成为外星人存在的证据蜘蛛神后罗丝前世今生,精灵的命运女神堕落成任性女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