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荡》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荡》原文 《荡》 诗经大雅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
【千问解读】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诗经·大雅《荡》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荡》原文
《荡》
诗经·大雅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而秉义类,彊御多怼。
流言以对。
寇攘式内。
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女炰烋于中国。
敛怨以为德。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
既愆尔止。
靡明靡晦。
式号式呼。
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荡》译文
厉王骄纵又放荡,他是下民的君王。
厉王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
上天生养众百姓,政令无信尽撒谎。
人们不是没有(良好的)初心,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有很好的结局。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凶暴强横贼,敲骨吸髓又贪赃,窃据高位享厚禄,有权有势太猖狂。
天降这些不法臣,助长国王逞强梁。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你任善良以职位,凶暴奸臣心怏怏。
面进谗言来诽谤,强横窃据朝廷上。
诅咒贤臣害忠良,没完没了造祸殃。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跋扈天下太狂妄,却把恶人当忠良。
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叛臣结朋党。
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公卿谁能当。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上天未让你酗酒。
也未让你用匪帮。
礼节举止全不顾,没日没夜灌黄汤。
狂呼乱叫不像样,日夜颠倒政事荒。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百姓悲叹如蝉鸣,恰如落进沸水汤。
大小事儿都不济,你却还是老模样。
全国人民怒气生,怒火蔓延到远方。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不是厉王心不好,是你不守旧规章。
虽然身边没老臣,还有成法可依傍。
这样不听人劝告,命将转移国将亡。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
”殷商教训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荡》的注释
荡荡:放荡不守法制的样子。
辟(bì):君王。
疾威:暴虐。
辟:邪僻。
烝:众。
谌(chén):诚信。
鲜(xiǎn):少。
克:能。
咨:感叹声。
女(rǔ):汝。
曾是:怎么这样。
彊御:强横凶暴。
掊(póu)克:聚敛,搜括。
服:任。
滔:通“慆”,放纵不法。
兴:助长。
力:勤,努力。
而:尔,你。
秉:把持,此指任用。
义类:善类。
怼(duì):怨恨。
寇攘:像盗寇一样掠取。
式内:在朝廷内。
侯:于是。
作、祝:诅咒。
届:尽。
究:穷。
炰烋(páo xiào):同“咆哮”。
无背无侧:不知有人背叛、反侧。
陪:指辅佐之臣。
湎(miǎn):沉湎,沉迷。
从:听从。
式:任用。
愆(qiān):过错。
止:容止。
式:语助词。
蜩(tiáo):蝉。
螗:又叫蝘,一种蝉。
丧:败亡。
由行:学老样。
奰(bì):愤怒。
覃:延及。
鬼方:指远方。
时:善。
典刑:同“典型”,指旧的典章法规。
颠沛:跌仆,此指树木倒下。
揭:举,此指树根翻出。
本:根。
拨:败。
后:君主。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翻译
2、“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原文翻译
3、“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原文翻译
4、“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的原文翻译
5、“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的原文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点评
那么,被历代称为未卜先知的“隆中对”真的很厉害吗?还是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战略计划? 首先,我们看一下隆中对的具体内容, 《隆中对》原文(摘自《》——陈寿): 自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
比于,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暗弱,在北,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翻译过来大体是说“1、曹操很厉害,别跟他打;2、孙权也很厉害,不能跟他打,最好跟他结盟;3、荆州这地方不错,守不住,咱们拿来用;4、益州也是好地方,刘璋软弱,也守不住,咱们去拿下;”至于后面说的拿下荆州、益州后怎么分兵出击攻占全国,都没能实现,本身不存在被神化的可能性,在此不做讨论。
接下来我们逐条来看: 第一条,曹操很厉害,别跟他打。
以当时曹操的实力,任何人都知道别跟曹操打,用得着诸葛亮呢说?就算诸葛亮说先灭曹操,都不会听。
所以,第一条,实属废话。
第二条,孙权也很厉害,不能跟他打,最好和他结盟。
首先前半部分,和第一条一样,不用说,天下人都知道不能和孙权打。
后半部分呢?是一个战略,但实在谈不上高明。
当时存在的势力中,能和曹操有一战之力的也只有孙权了,其他人和曹操交战就是砍瓜切菜。
也就是说,现在实力排名第一的要把所有人灭掉,这时候我们如果结盟最好的选择肯定是实力与第一最接近的吧?这是常识。
所以,这第二条,是很普通的策略,和神作之说毫无关系。
第三条,荆州很好,刘表守不住,咱们拿来用。
实际上,地方好不好没关系,中原地区也很好,为啥不去取中原?所以说“荆州很好”只是随口一说而已,那么为啥要取荆州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当时存在的势力,只有曹操、公孙康、、孙权、刘璋、刘表、张鲁。
很明显,曹操、孙权都不能进攻,公孙康在东北、马腾在西北,要进攻这两个地方要穿过曹操领地,去进攻,进攻这两个地方更不可取。
那么能进攻的只有刘璋、刘表、张鲁了。
当时刘备依附刘表,怎么可能直接进攻刘璋?只有先自己独立,才能以自己名义进攻别的势力。
而为啥刘表受不住荆州?当时刘表66岁了,在当时来说已经年纪很大了,换算成现在的年纪,估计至少80多岁了。
别说守荆州,刘表自己都离世了~所以,趁刘表去世,内政不稳的时候占领荆州会比较容易,所以要先取荆州。
这一条,只能说刘备那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占领荆州,而且荆州也确实存在比较强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这一条和谋略关系也不大。
第四条,益州刘璋。
占领荆州以后,往东是孙权,我们要跟他结盟,那么只能往西发展,进攻刘璋。
而刘璋是很软弱无能的人,部下多次叛变,包括张鲁都曾经是刘璋部下,后来叛乱了。
所以,刘璋这种无能的君主也不难对付,占领荆州之后,就往西发展,占领益州。
这样就占领了荆州和益州,占领天下的三分之一。
可以联合孙权与曹操抗衡了。
这一条,又是废话,不攻益州,难道攻曹操?难道攻孙权?这也叫谋略? 综上来看,这四点,都是很普通的策略,并没有人们所吹嘘的那么神。
总的来说,“隆中对”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却绝对算不上伟大的战略。
实际上,听了隆中对之后,刘备并没有被震动,按史实记载,听完了大名鼎鼎的“隆中对”,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去当管粮草的小官了而已,可见,在刘备眼中,对隆重对也并不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晏殊的《清平乐·红笺小字》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殊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译文 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平生相慕相爱之意。
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
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
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
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
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
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的上片抒情。
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
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
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
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
古人有“雁足传书”和“”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
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
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
“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
“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
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
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
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