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清平乐·红笺小字》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殊
【千问解读】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殊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译文 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平生相慕相爱之意。
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
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
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
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
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
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的上片抒情。
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
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
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
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
古人有“雁足传书”和“”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
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
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
“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
“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
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
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
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在唐宪宗之后的政权管理下,为什么会对藩镇的控制力越发弱化?
大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崩于。
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史书多认为其被宦官所弑。
而唐宪宗的离世,所昭示着的则是“”的戛然而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入了一段更为黑暗的时期。
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便能够发现,唐宪宗之后的唐朝,实际上彻底陷入了泥沼之中。
之所以说唐宪宗后的唐朝陷入泥沼,主要在于,唐宪宗后的唐朝,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呈现出了明显弱化的情况。
这是因为,唐宪宗离世之后穆宗朝,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河朔复叛”到了、宣宗时期,地方藩镇叛乱的情况则更为严重了起来。
而懿宗、僖宗时期,自然不必多说,唐朝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已经弱化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僖宗一朝,藩镇不臣的情况业已成为了惯例。
那么,唐宪宗之后的唐朝,对藩镇的控制力为何愈发弱化? 首先,唐宪宗之后的唐朝,所以会出现对藩镇控制力弱化的情况,主要还是在于唐朝政策上的变化。
自唐宪宗离世之后,唐朝内部对于藩镇的态度则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情况。
一方认为应对藩镇采取弹压的态度,反之,另一方则主张默认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和“”有很大关系,党争之中的“牛党”对藩镇亦主张默认割据,“李党”则力主弹压不臣藩镇。
正是在以上情况影响下,使得唐朝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都没有形成持续性的国策。
而这一时期的历史也印证了此点,“牛党”在朝期间,朝廷对藩镇之乱多采取观望的姿态,如对于发生在文宗一朝的卢龙军乱,牛僧孺便力主文宗以观望应对。
史载,牛僧孺规劝文宗“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不必计其逆顺。
”而到了武宗昭义镇叛乱时,李德裕则劝武宗平乱,其指出“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如此可见,唐朝内部自宪宗离世之后,在如何应对藩镇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这样的分歧使得唐朝缺乏持续性的国策,这自然就导致了唐朝对地方控制力的弱化。
其次,唐宪宗离世之朝地方控制力弱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便是宦官。
在宪宗时期宦官势力迅速膨胀,这期间宦官以两枢密使、神策两中尉的方式,完全确立宦官在朝中的地位,所以,两枢密使以及两中尉,当时亦被称为“四贵”这对于的权力来讲,造成了极大的掣肘。
以至于宪宗离世之后的皇帝,近乎全部都由宦官所拥立。
这样的情况下,便使唐朝陷入两个困局之中,先是皇权弱化使皇帝无力管控地方藩镇,再者便是宦官同朝臣之间的斗争也开始愈演愈烈,而这则导致唐朝无限顾及地方藩镇。
总之,唐代中晚期的唐朝历史,所展现出的是诡异景象。
尤其是在唐宪宗离世之后,唐朝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呈现出了明显弱化的趋势。
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朝堂之上局势的错综复杂,使得唐朝内部陷入了党争、南衙北司之争、皇帝与宦官博弈的困局之中,而这则导致唐朝无暇顾及地方藩镇,这就为日后唐朝藩镇体系的瓦解埋下了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始于唐朝的千牛卫,千牛卫到底有多少人?
“千牛卫”之名,始于,全称是“左右千牛卫”。
唐初,负责保卫和京师安全的分为南、北两衙,其中南衙分为十六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除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只负责保卫皇帝和京师的安全外,其余十二卫皆会遥领全国657个折冲府,分领诸军府到长安上番宿卫的府兵。
同时南衙禁军的兵士的招募皆用“”,即全为“府兵”,它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闲时为民,战时为兵。
北衙禁军主要有“北衙六军”组成,即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军,与南衙禁军不同的是,北衙禁军为皇帝直辖部队,且在兵源上,北衙禁军采用的是“”,就是职业化的士兵。
当时南衙禁军与北衙禁军交错宿卫京师和皇宫,两者互不统属,相互牵制。
唐时因左右千牛卫不是属于作战部队,而是专司“掌执御刀宿卫侍从”,就是负责皇帝内围安全的贴身卫兵,类似于的御前侍卫,所以并不需要太多的兵士。
再加上左右千牛卫的主力“备身”的选拔极为的严格,“皆以高荫子弟年少姿容美丽者补之”,首先必须是王公贵族子弟,再是必须是年轻、帅气的,却还得武功高强的,所以能被选上的自然不会太多。
而据《唐会要》所载:“(左右千牛卫)各置大将军一人,正三品。
千牛备身各十二人(龙朔中,改为左右奉裕。
咸亨初复旧。
垂拱二年,又改为奉裕。
神龙元年复旧);备身左右各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
(大唐改千牛左右曰千牛备身,初置备身、主仗。
)”,就是左右千牛卫下属左右千牛备身各12人,备身左右各12人,备身各100人,主仗各150人,这样算起来,左右千牛卫实际的兵力就只有548人。
当然这个数量实际也不少了,毕竟左右千牛卫只是负责皇帝内围安全的防卫部队,并不负责皇宫外围和京城的安全,即使皇帝出巡,他们也只需负责皇帝内围的,外围依然有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等负责,所以百余人实际上已经足够应付了。
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后,这里我再简单的介绍下“左右千牛卫”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备身等的具体职责: 1、千牛备身掌“执御刀宿卫侍从”,在上朝的时候他负责带领备身在皇帝的左右跟随上殿,然后上朝时护卫在皇帝的左右。
2、备身左右掌“执御刀弓箭宿卫侍省”,他们可以携带着御刀、御弓矢和弓箭去守卫皇帝内围的安全,同时皇帝临朝时,升殿列侍。
3、备身掌“掌宿卫侍从”,负责保卫皇帝内围的安全。
与千牛备身、备身不一样的是,备身能拿刀保护皇帝内围的安全,但是却不能拿御弓矢和弓箭宿卫皇帝。
同时左右千牛卫除了掌宿卫之职外,左右千牛卫还负责掌甲仗之事,“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仪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各分而典掌之”,自千牛备身以下他们都需各自掌管相应数量的御用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