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的适合赞美老师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4 点击数:
简介:中国古代悠久,不仅是诗词大国,更是礼仪之邦。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要尊师重道,那在这教师节来临之际,有很多小伙伴本来都在尽心尽力的给自己的老师准备一份小礼物。

那么重点来了哦,我记得我小时候夸赞老师就总喜欢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上了高中才知道这首诗原本

【千问解读】

中国古代悠久,不仅是诗词大国,更是礼仪之邦。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要尊师重道,那在这教师节来临之际,有很多小伙伴本来都在尽心尽力的给自己的老师准备一份小礼物。

那么重点来了哦,我记得我小时候夸赞老师就总喜欢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上了高中才知道这首诗原本是李商隐写给他心爱之人的。

那么这样一句描写男女相思之情的诗,真的适合用来赞美老师吗?

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的适合赞美老师吗?

一、诗句出处

我们先来说这句诗的出处,它选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里面的颔联。

以下是全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创作背景

接下来我们看看它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朝所作,那时候的人们崇洋道教。

于是在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上了玉阳山学习道术,并在那里与女子宋华阳相识。

由于宋华阳年轻聪明又美丽多情,所以两人很快就坠入情网。

但是由于戒律清规,两人被迫分离。

这首诗就是李商隐写给宋华阳的情诗之一,,语句间满满的都是缠绵爱意。

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的适合赞美老师吗?

三、诗句赏析

最终来分析分析这句诗到底在表达什么,为何说这句诗可能不太适合用来赞美老师?

第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整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我对你的思念就好像春蚕吐丝一样,绵延不绝,至死方休。

而第二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更加深了作者的思念之情,说自己不能和你相聚是多么痛苦啊,就像那蜡烛在不断燃烧一样。

清泪两行,哪怕蜡烛燃尽都不能流干。

整句话语调缠绵悱恻,将相爱之人不能见面的痛苦描写的非常之妙。

大概也是因为这其中男女情谊太过袒露,所以有人说不适合用来赞美老师吧。

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的适合赞美老师吗?

本来在当今社会,确实是有很多古诗词和俗语都在慢慢的脱离原意了,比如“无毒不丈夫”原来的含义是“无度不丈夫”,再比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呢?晦涩难懂的名句不再束之高阁,可以完美的融入进生活,况且只要你身边的人明白你的意思不就可以了吗?所以关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适不适合用来赞美老师,本来只要你的感恩之心,你的老师、你的父母能够明白,于他们而言不就是一种很好的回报了吗?

古诗《饮酒》陶渊明原文、翻译、赏析

最近很多人都陶渊明的写的这个《饮酒》非常的感兴趣,很多人也都说了,陶渊明写的东西是真的太给力了,太有意思了,都是非常多人向往的生活,今天就给大家来一起学习学习下这个《饮酒》系列的古诗,看陶渊明自己是怎么看待饮酒的,又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呀!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原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

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其十一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其十二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其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其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其十五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其十七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其十八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其十九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其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

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翻译:我家居无事且少欢笑,加之秋夜已越来越长,偶尔有好酒,便没有一晚不喝。

对着自己的影子独自干杯,瞬间又醉了。

酒醉之后,总要挥毫题写几句以自娱。

于是,诗句渐渐增多,所写之辞没有加以选择,也无章法次序。

姑且请旧友帮忙誊写并稍加编排,以此供欢笑罢了。

其一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

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

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

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其二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其三儒道衰微近千载,人人自私吝其情。

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顾世俗虚浮名。

所以珍贵我自身,难道不是为此生?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闪电令心惊。

忙碌一生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其四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其五住宅盖在人世间,清静却无车马喧。

问我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显偏。

自顾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

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

此中当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其六行为举止千万种,谁是谁非无人晓。

是非如果相比较,毁誉皆同坏与好。

夏商周未多此事,贤士不曾随风倒。

世俗愚者莫惊叹,且隐商山随四皓。

其七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其八青松生长在东园,众草杂树掩其姿。

严霜摧调众草树,孤松挺立扬高枝。

木连成林人不觉,后调独秀众惊奇。

酒壶挂在寒树枝,时时远眺心神怡。

人生如梦恍惚间,何必束缚在尘世!其九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

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

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

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

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

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

仕途做官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

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其十往昔出仕远行役,直到遥遥东海边。

道路漫长无尽头,途中风浪时阻拦。

谁使我来作远游?似为饥饿所驱遣。

竭尽全力谋一饱,稍有即足用不完。

恐怕此行毁名誉,弃官归隐心悠闲。

其十一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

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

裸葬又有何不好?返归自然才是真。

其十二张挚一度入仕途,壮烈气节不入俗。

决意闭门与世绝,终身隐遁不再出。

杨伦归去大泽中,高尚节操在此处。

既一为官便当止,隐去何需再犹豫?罢了尚有何话说!世俗欺我已很久。

摆脱世上荒谬论,请随我归去隐居。

其十三两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类。

一人每天独昏醉,一人清醒常年岁。

醒者醉者相视笑,对话互相不领会。

浅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纵较聪慧。

转告正在畅饮者,日落秉烛当欢醉。

其十四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

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其十五贫居无奈缺人力,灌木丛生住宅荒。

但见翱翔飞鸟在,无人来往甚凄凉。

无穷宇宙多久远,人世难活百岁长。

岁月相催人渐老,已白鬓发似秋霜。

我如不是任穷达,违背夙怀才悲伤。

其十六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爱好在六经。

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最终抱定固穷节,饱受饥饿与冷,屋风凄厉,荒草掩没前院庭。

披衣坐守漫长夜,盼望晨鸡叫天明。

没有知音在身边,向谁倾诉我衷情。

其十七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

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

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

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其十八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陶渊明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陶渊明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

当然,你问陶渊明攻伐别国的计谋,陶渊明不肯说。

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九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

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

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

坚贞气节当保全,归去终老在田园。

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

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

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其二十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有人朴真。

鲁国孔子心急切,补救阙失使其淳。

虽未遇得太平世,恢复礼乐面貌新。

礼乐之乡微言绝,日月迁延至于秦。

诗书典籍有何罪?顿时被焚成灰尘。

汉初几位老儒生,传授经学很殷勤。

汉代灭亡至于今,无人再与六经亲。

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

如若不将酒痛饮,空负头上漉巾。

但恨此言多谬误,望君愿谅醉乡人。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整体赏析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虽冠以“饮酒”之名,却纳入了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

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这类诗篇在《饮酒》诗中约占半数。

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陶渊明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忘情于现实。

《饮酒》诗的第一首,就抒发了他对动荡不安、变幻莫测的政局的无限感慨。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共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从表面工看,诗人是在感叹时序的变迁推移、人事的荣枯浮沉,骨子里却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隐忧,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说“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这是很有见地的。

陶渊明生活在乱世。

他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

在他生活的那段时间里,东京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息过。

这时,以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内乱起家的新军阀刘裕,独揽东晋的军政大权,正虎耽耽地欲代晋自立。

在晋宋易代前夕,陶渊明思绪万千,感慨极多,但又无力改变这充满刀光剑影的局势,于是,只好以酒消愁了,“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

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不仅对时局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社会现实的昏暗、道德风气的败坏,也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安这些也就成了他在诗中一再遣责的对象。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第二首“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报,何事空立言。

”他埋怨社会的善恶不报、赏罚不明。

第六首的“雷共同誉毁”、第七首的“众草没其姿”,他指责社会的是非不分、贤愚倒置此外,像第三首的“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第十二首的“世俗之相欺”、第十七首的“鸟尽废良弓”等等,也都是针砭时弊的。

他的这种愤世疾俗、猖介不阿的品格是超乎流俗之上的,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疾恶如仇、修身洁行,其思想感情、斗争精神是有共同之处的。

这两位诗人虽然所处的时代、阶级地位不同,各自的情况也不完全一样,一个坚持革新政治而为守旧势力所不容,一个不愿与世俗为伍而弃官闲居。

但他们不屈服、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高洁的人格却是一致的,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陶集中,陶渊明虽然很少提到屈原的名字,但他受到屈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十分深刻的。

这不仅表现在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上,还表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与其说陶诗“其源出于应豫”,倒不如说在某些方面较多地得力于《楚辞》,似乎更符合实际情况。

在《饮酒》诗第十二首中,陶渊明更集中地批判了那些趋炎附势、名利熏心的封建士大夫文人。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史,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侏泅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减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驱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诗人感叹羲农时代那种淳朴自然的社会风气已一去不复返,赞美为使社会归朴返淳而席不暇暖的孔子,以及为六经而勤奋讲学的汉儒伏生、田生等人,同时也痛斥了现实社会中的无行文人,他们置儒学于不顾,都在贪婪音进、依附新贵,再也没有一个像孔子那样问津的人了。

结尾四句突然说起饮酒,以掩饰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愤满情绪。

对于那些无耻文人,诗人是深深厌恶的,但他又不得不表面上与之应酬。

在第十三首诗里,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矛盾情况,诗人尽管与那些人同席饮酒,但由于思想志趣不同,常常是貌合神离、话不投机。

他们自称为“醒”者,陶渊明也就以“醉”者的姿态出现,作醉人醉语,给对方来一个“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醉”者和“醒”者是这样的不协调,显得十分幽默风趣、滑稽可笑。

“世人言醉时是醒时语”,真正的醒者,不是那些自称为“醒”者的人,而是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何偿有丝毫醉意他头脑清醒,关注社会现实,只不过是用“醉”眼看世界罢了。

二、表现诗人高洁坚贞的人格和操守。

这类诗多般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

如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在中国古代诗文里,自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句至理名言问世后,青松多被用来象征高尚的品格和气节,相沿成习,至今未复。

陶渊明继承了这一传统表现手法,也常常在其诗文中以青松自比。

如《和郭主簿二首》中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归去来辞》中的“抚孤松而盘桓”等。

上面引的这首诗也是这样。

诗的前四句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

它那不畏严寒,卓然屹立的形象正是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的写照。

钟嵘在评论陶渊明诗歌创作时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此外,陶渊明还以幽兰自喻,第十七首中有这样的句子“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他要像幽兰一样自始至终保持芳洁的品质,决不像萧艾那样见风使舵、随波逐梳。

在这里幽兰和萧艾对举,与前首诗青松和众草同提一样,是含有批判在森严的门阀制度统治下埋没人才、颠倒是非的黑暗现实这个意思在内的。

虽然这种批判的意义不像鲍照《拟行路难》中的一些诗歌那样慷慨陈词、悲愤激切,’但它毕竟还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里不少正直文人怀才不遇、饮恨终生的艰难处境。

三、表现诗人归隐到底,决不半途而废的决心。

怎样才能保持高尚坚贞的品格,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呢?在陶渊明看来,只有远离官场、归隐田园,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饮酒》诗中,有不少诗篇是反映他这种思想状况的。

首先,诗人认真而又痛苦地回忆了他所走过来的人生道路。

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仁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第十六首)“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竟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第十九首)诗人在青少年时代,是一个朝气蓬勃,尊奉六经、胸怀济世大志的人。

在宦海里几经周旋以后,他的理想破灭了。

这使他很痛苦,但又不愿逐流世俗,于是“终使归田里”,走上了辞官归隐的道路。

所谓“志竟多所耻”、“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是针对当时黑暗、混浊的社会现实而发的,也透露了他“逃禄归耕”的部分真实原因。

其次,在归田后,陶渊明不仅要排除社会舆论的袭击,而且还要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陶渊明的弃官归田,为囿于世俗之见的人所不理解,曾招来不少非议和讥笑。

他在《祭从弟敬远文》里就谈到了这点:“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

常愿携手,置彼众议。

”面对着来自世俗的非议和讥笑,诗人的态度是“置彼众议”,走自己认定的路。

在《饮酒》诗里,他不仅愤怒地指出“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而且表示要“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陶渊明这种置非议和讥笑于度外,毅然“息驾归闲居”,并且要一直隐居下去的思想和行为,是需要有点勇气和胆识的。

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诗人是这样描写的:“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踪。

”(第十五首)由于家境清贫,人手缺乏,自己的住宅也呈现出一片荒芜冷落的景象。

这种贫困的生活在第十六首中写得更具体,更形象:“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没有饱经饥寒煎熬的人,是无法写出这样的语言来的。

陶渊明不愧为生活中的强者,贫穷窘困不但没有把他压垮,反而把他磨炼得更加坚强。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一些好心人出于对诗人的关心,也曾劝他出仕,他拒绝了。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软,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玄监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泊其泥。

深感父老言,察气寡所谐。

纤髻诚可学,违己诅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诗中的“田父”,可能实有其人,也可能是诗人假托以寄意。

对“田父”的好心,陶渊明是感激的。

但要他出仕,诗人是不能接受的。

再次,陶渊明不肯与世俗共浮沉,而要固守穷节,这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持他呢?通观《陶渊明集》,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而其中的一点,就是从历代高隐先贤那里获得了精神力量。

这一点很重要,不容忽视。

他在《饮酒》诗中之所以反复提到商山四浩、伯夷叔齐、孔子颜回、荣启期以及汉朝的杨一伦、张挚等,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在上述人物里,有的是著名的隐士,有的是儒学的始祖,有的是安贫乐道的典范。

他们都是陶渊明衷心景仰崇拜的人物。

有时,诗人为他们钓高风亮节大唱赞歌:“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第十二首)有时诗人又为他们的坎坷际遇大鸣不平:“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宫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第十一首)陶渊明抬出历史上的亡灵,除了赞美膜拜之外,是另有深意的。

赞美他们就是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的充分肯定,就是“觉今是而昨非”这一思想认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情他们,是为了抒发他壮志不酬,终身坎坷的不平之气,是他长期郁积在胸的怨愤情绪的自然流露。

这种情况倘若证之以陶渊明的其他诗文,也就更清楚了。

比如写于比《饮酒》诗稍后两三年的《咏贫士》七首。

在这组诗里,第一、二首纯属自咏,他把自己比喻为无所傍依、不见“余晖”的孤云,借以抒发他那闲居田园,孤独苦闷的情怀。

此下五首分咏六位贫士,歌颂他们贫贱志不移的高尚气节。

对此,邱嘉穗曾作了颇为精辟的论述,他说“余尝玩公此下数诗,皆不过借古人事作一影子说起,便为设身处地,以自己身分准见古人心事,使人读之若咏古人,又若咏自己,不可得分,此盖于叙事后,以议论行之,不必沽沽故实也。

”自咏与分咏并列,又总归在《咏贫士》诗题下,并且还“以自己身分推见古人心事”,很明显,陶渊明‘咏古人”,实在也就是“咏自己”总之诗人从这些高隐先贤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得到了安慰、寄托,获得了鼓舞自己归贻到底,决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力量。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这就是他的结论。

四、反映诗人闲居的田园生活情趣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在《饮酒》诗中,陶渊明多处表现了他闲居田园的生活情趣,最典型的当首推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又忘言。

”这是一首历来为人称道,看法又有分歧的诗。

从艺术上看,它以质朴、平淡的语言,神韵飞动的气势,描绘出一种以情为主、融情于景的深远意境。

在诗人的笔下,大自然充满盎然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满足。

从思想内容看,它十分鲜明地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采菊赏景的生活情趣,以及在大自然的启迪下所领悟到的人生真意。

在艺术上大家的看法是统一的,分岐点主要表现在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上。

历代陶渊明论者,他们往往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和陶集中其它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认为陶渊明“浑身静穆”、“悠然自得”,并进而得出他是一位超然尘世的“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的结论。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这一结论之不符合实际情况,首先就在于它对陶渊明的作品缺乏历史的、全面的考察。

无可讳言,在陶渊明的身上,在他的创作中,的确有“静穆”、“悠然”的一面,闲居田园的生活情趣也时有表现。

这也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他毕竟既不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也不是“农民诗人”,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

归田后,他虽然参加了一些轻微的农事劳动,有较多的机会接近下层劳动人民,对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思想上的距离也较前有了缩短,但陶渊明并没有脱胎换骨,始终还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

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陶渊明,在其作品里表现出一些心闲意远的思想志趣,也是可以理解的。

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任何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一样,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积极的和消极的东西常常是并存的。

陶渊明当然也是如此。

不能因为他有消极的一面,就全盘否定。

其实陶渊明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志趣,终究是非本质、非主流的,本质的、主流的东西则是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判,对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艰苦探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纯洁友情的歌颂,是对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坚持归隐的决心和高尚人格的赞美。

而他的农事诗则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艰难处境,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内容,是陶渊明作品中本质的、主流的东西。

其次,这一结论也不完全符合这首《饮酒》诗的实际情况。

苏轼说:“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

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

此未可于文字、语句间求之。

”这段话给这首诗作了很好的注脚。

陶渊明在采菊之际,心本闲。

偶见南山薄暮之景,景与意会,情与景融,便悠然忘情,神游物外。

不过,这种悠然的心境也仅仅是他瞬间的思想活动,是不可能持续很久的。

它在陶集中并不多见,在《饮酒》诗中,严格地说也只有这么一首。

就是在这一瞬间的悠然之中,诗人还提到了“车马喧”。

这说明尘世的喧扰、纷乱尚未从诗人的思想中排除净尽,还在不断地敲击着他的心扉,使他不得宁静,以致常常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

而且这悠然心境的获得,正是他摆脱尘世的羁绊、弃官闲居的结果。

总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这首诗,表现了他归隐田园的生活情趣,有“静穆”“悠然”的一面,但于尘世亦未能忘情和冷漠。

看到前者而否定后者,固然是错误的;而看到后者而忽视前者,同样是不正确的。

“对于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哨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陶渊明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这种时代流行“病”的传染,而在其创作中表现出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

在《饮酒》诗中,他感叹人生短暂:“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第三首)“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第十五首)人有生死,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陶渊明是重生不惧死的,他倒比较达观,这从他的《拟挽歌辞三首》可以看出。

对于生,他是重视的,他认为人生的短促,如白驹之过隙,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哀怨忧伤。

既然人生是这样的短促,一纵即逝,那么怎样才能使这有限的人生得以延续或者变得充实而有价值呢?他是不相信炼丹修仙那一套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陶渊明看来,只有及时行乐,才能弥补人生短促的不足。

他讥笑那些名利场中的人,“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名是身后物,陶渊明是不介意的,要紧的是“称心”,只要能“称心”,即使生前枯槁,死后裸葬也没关系。

当然,他所说的“称心”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及时行乐是其主要的一面。

·陶渊明的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是《饮酒》诗中与民主性的精华并存的封建性糟粕,并且这种精华与糟粕有时又处于交织状态,积极的成分里蕴藏着消极的因素,消极的思想也流露出可取的东西。

前面把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分成四个方面,那是为了行文的方便,事实上要复杂得多。

因此在探讨《饮酒》诗的思想内容时,应该持审慎的态度,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个现象:诗和酒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有诗以来,酒便踏进了诗歌领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关系更见密切。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有了群饮失仪的生动描写。

在《楚辞》里,也有以酒娱神的精彩场面。

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酒在诗中的比重加大了,饮酒成了人们抒发感慨、排忧遣闷的方式或手段,出现了像阮籍、陶渊明这样一些饮酒诗人。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素以豪饮名世,被人们称之为“酒仙”,给后人留下了斗酒诗百篇的佳话,其名篇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其他诗人也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饮酒诗篇。

宋以后,以酒入诗者虽然不乏其人,但盛况终不如以前,而在作为诗的重要形式的词里,却大有起色。

这大约跟“诗言志,词抒情”的传统观念有关,像饮酒之类的生活小事,是不能入诗的。

否则就要受到批评,被认为是“以词为诗”,这样以来,也只好让位于词了。

综上可知,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以酒入诗者中,陶渊明是位突出的人物。

他一生写了许多饮酒诗。

可以这样说,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据统计,在他现存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共有五十六篇,约占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

他的《饮酒》诗,包括诗前小序、说到饮酒的也有十首。

饮酒诗在陶集中的确不算少了,即使不能说是绝后的也应该是空前的。

前人说“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白居易也说陶渊明的诗“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这些话虽然不免有夸大失实,甚至曲解的地方,但他们毕竟看到了陶集中有大量饮酒诗这个基本事实。

陶渊明的好友颜延之写的《陶徵士诔》也说他“性乐酒得”。

《宋书》本传对陶渊明好饮的传闻趣事,有尤为详尽的记载。

萧统的《陶渊明传》也有类似的记载,文字略有出入,意思却是一致的。

陶渊明对自己的嗜酒,也是直认不讳的。

他在自传性质的《五柳先生传》里,就曾经这样说过:“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在《归去来辞·序》里也说:“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在谋求差使时,酒也成了他首先想到的一个方面。

《饮酒》诗前的小序又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可见酒在他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伴随着诗人度过了不同寻常的岁月。

陶渊明似乎也意识到了酗酒的危害性,曾决定戒酒。

大约终因决心不大而毫无成效,只得作罢。

陶渊明何以嗜酒成癖呢?这固然跟他的个人爱好以及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思想有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他尽可以大饮特饮,就不必在《饮酒》诗中闪灼其辞、欲言又止。

这里面一定有难言之隐。

要揭开这个秘密,首先必须从他所处的时代去考察。

鲁迅说:“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

”在这晋宋易代之际,政治形势是更加险恶了,刘裕为篡夺帝位在加紧实行高压政策,以清除异己,壮大自己的力量。

据《通鉴》记载,晋安帝义熙八年,刘裕矫诏杀死充州刺史刘藩、尚书左仆射谢混,又引兵袭荆州,刘毅兵败自缢而死。

次年,又杀诸葛长民及弟黎民、幼民以及从弟秀之。

义熙十一年,率兵攻伐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司马休之兵败而降后秦。

面对着这腥风血雨的现实,陶渊明感到惶惑恐惧,这正如他后来在《感士不遇赋》里所说的那样“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疑疑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

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就成了改朝换代的牺牲品。

历史的教训陶渊明是记忆犹新的。

怎样才能全身远祸,这不能不成为他考虑的一个主要间题。

弃官归田,是他早已迈出的第一步,但是光凭这一点,陶渊明也知道,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谨小慎微,守口如瓶,不减否朝政人事。

当然,也应该看到,陶渊明的隐居田园并非仅仅是为了全身远祸,还是有他的积极意义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诗人的这种动机。

然而,作为一个正直的诗人,在社会的种种不平和邪恶现象的面前,是不能视而不见、置若周闻的。

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复杂了,一方面他要全身远祸,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于世事无动于衷,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陶渊明从阮籍醉酒避祸的这些事实得到启迪,于是便借饮酒和饮酒诗的形式来抒发感慨,表示自己对现实的态度,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即便说错了,那也只是酒后失言,可以求得别人的谅解。

这就是陶渊明嗜酒、大量写饮酒诗的主要原因。

叶梦得说“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于酒。

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萧统也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这是深中肯綮的。

陶渊明避免世俗祸患的心理,在陶集中是时有表露的,在《饮酒二十首》里,也是很明显的,而且用心颇为良苦。

诗前小序中有这样几句话“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意思是说,写诗的时间是在酒醉后,写诗的目的是为“自娱”,且博故人“欢笑”,并无其它用意。

这里,诗人首先就亮出“醉”的幌子,为掩护自己退却作好准备。

此外,小序中还有所谓“辞无诠次”之说,这也是障眼法,是诗人采取的又一保安措施。

既然是“辞无诠次”,那就意味着根本不存在什么事后润饰整理的问题了,一切保持着它们的原貌,这样,也就更减少了一层危险。

事实上,《饮酒》诗决非杂乱无章、“辞无诠次”,它是经过诗人精心筛选、编次的,是一个有首有尾、内容复杂的艺术整体。

吴落说:“《饮酒二十首》,起曰‘日夕欢相持’,结曰’君当恕醉人’,遥作章法。

”“遥作章法”,就是首尾照应,结构完整的意思,这决不是酒后杂咏,逐次积累而一听其自然所能办得到的。

反映这种心理最明显的,莫过于《饮酒》诗的第十八首:“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醛祛所惑。

筋来为之尽,是诸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子云是汉朝著名辞赋家杨雄的字,他无意仕进,自甘淡泊,埋头著述他曾写了《解嘲》一文,流露出对腐败朝政的某些不满情绪,同时表明自己“默默者存”、“自守者全”的处世态度。

陶渊明以杨雄自况,是完全切合他此时此刻的心境的。

诗人在和“好事人”饮酒时,有问必答,答必祛惑,可是并未因此而放松其戒备之心。

一旦话题涉及到像“伐国”这类敏感的政治问题时,他立即襟若寒蝉、如履薄冰,而“不肯言”了。

可见险恶的政治环境在这位正直诗人的心灵上投下了多么浓厚的阴影。

陶渊明之所以嗜酒,还在于他把饮酒作为解决思想矛盾、求得安慰超脱的灵丹妙药,而大量写饮酒诗,则是他这一无可奈何的心情在其创作上的反映,是他赋闲田园后的生活实录。

通过这些饮酒诗,后人可以清楚地把握到诗人的思想脉膊。

陶渊明的一生,是矛盾痛苦的一生。

壮志末酬的苦闷,岁月虚掷的感慨,时局多变的惶惑,劳苦生活的煎熬,无时不在折磨着诗人。

他不甘寂寞,但又看不到出路。

他想尽情地发泄内心的孤愤,却又顾虑重重。

于是,他借酒消愁,以期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把自己从矛盾痛苦中解脱出来。

在《饮酒》诗中,有好几首把饮酒活动安排在诗的结句,这是值得深思的,它表明诗人是在情绪最激动,矛盾斗争最尖锐,思想最痛苦的时候陡然关住感情的闸门,而转入饮酒的,并企图凭借酒的力量来调整一下情绪,缓和一下矛盾,减轻一点痛苦。

在醉意朦胧中,他似乎又恢复了常态,变得超然旷达起来。

这是什么样的超然旷达呢?如果透过覆盖在它表面的轻纱薄雾,看到的却是难言的苦痛、无声的挣扎。

因此,可以断言,陶渊明喝的决不是什么开心畅怀之酒,而是一杯杯难以下喉的苦酒,是心灵的麻醉剂。

喝这样的酒,与其说是寻欢作乐求得超脱,倒不如说是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这正是陶渊明的悲剧所在。

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是哪一首?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大全合集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是哪一首呢?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说起来就太复杂了,要说第一这个事情,还真的就是没法说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了,更多的小编也不说了,下面给大家继续带来了相关的盘点了,一起来学习分析看看吧!1、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3、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5、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6、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7、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8、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9、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1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3、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4、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15、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6、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17、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18、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19、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0、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1、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22、 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

23、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24、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25、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26、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27、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28、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

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29、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30、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31、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32、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33、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4、 雨打梨花深闭门。

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

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

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35、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坐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

36、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

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

又能得几回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

东池始有新荷绿,尚小如钱。

问何日藉,几时莲。

37、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楼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38、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

39、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0、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41、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42、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43、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44、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45、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佚名《凤求凰琴歌》46、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赋别》47、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李白《三五七言》48、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49、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曹植《明月上高楼》50、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纳兰性德《虞美人》51、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52、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53、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54、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55、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56、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57、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8、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59、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60、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昔时。

61、 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你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

62、 当年相知未回音,空叹年华似流水。

63、 花开两生面,人生佛魔间。

64、 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

65、 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66、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67、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68、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9、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70、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加入收藏
               

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的适合赞美老师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