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将军经典语录
【千问解读】
二战之初,闪电战粉墨登场,一举击垮了波兰人。
随即再战法兰西,仅仅在两周内就横扫了整个法国,他的进攻速度不仅让对手,就连他的上级和希特勒都感到心惊胆颤。
三战苏联,将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在5个月的时间里连战连捷,兵锋所指,挡者披糜,战车直逼莫斯科城下,俘虏苏军几达两百万人。
虽然德国战败了,但请你记住这个人的名字——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1、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道!
2、坦克的发动机和主炮一样,都是武器(大纵深突破)
3、愤怒让人感觉口渴
4、装甲兵在进攻时应永不停顿!
5、坦克的防御也是进攻性的!
6、有些时候,我跟我的上级打架比跟法国人打仗还艰难
7、( Klotzen nicht Kleckern)——这是古德里安最爱说的一句话,有多种译法: 形成重锤,不要分散、只准集中,不许分散、 不要小打闹,要大刀阔斧、 别用巴掌拍,要用拳头砸、 要一鼓作气,决不可节制分散 。
8、不要去管我们的侧翼,让敌人去担心他们的侧翼吧.我们唯一要做的是前进,前进,再前进".我们进攻的部队为什么是快反军?而不是重装军?快反军是轻装部队,火力相对有限.装甲部队也是以轻装甲为主,一切都是以速度为主。
9、疑虑是经常会产生的。
如果撇开疑虑不管,只有能在任何条件下当机立断、大胆行动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我们的后代宁肯原谅错误行动,也不赞成无所作为。
10、防御的目的是粉碎敌人的进攻。
只有能赢得时间或为集结兵力创造了条件,以便尔后转入进攻,防御才是成功的
11、最终,新观念的建立者还是战胜了马匹,大炮还是战胜了长矛。
(对波作战总结)
12、装甲兵只要一发动了攻势,那么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决不会有红灯的出现,我们要把绿灯开到路的尽头,这一次就是英吉利海峡。
(对法作战指导思想)
13、一切在于快!要快的让敌人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快的让敌人没有爬起来的机会,没有从容集结兵力和布防的时间。
一旦它爬起来,做好了搏击的准备,你就很难再打倒它了。
因而迅速攻克敌方首都,对着敌人的神经中枢戳一刀,敌人的抵抗便会陷入瘫痪。
(对苏作战的指导思想)
北京城的建立:明初大将军徐达奉旨营建改造
徐达(公元1332-1385),字天德,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人,农民出身,少年有大志,20岁时即跟随起兵反元。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率24人南略定远、攻滁州、取和州,21岁的徐达即为朱元璋所倚重。
此后,徐达屡建战功,成为朱元璋麾下的大将军。
公元1367年,徐达以为副将,率师25万人北取中原,占领了山东、河南等地。
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36岁的徐达为右丞相、太子少傅。
当年八月,徐达和常遇春的军队大败元军于河西务,进而攻克通州。
元顺帝闻讯,携带后妃、太子逃离大都城。
徐达陈兵齐化门(今朝阳门)外,指挥军士填壕登城,攻克了大都,俘获了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等人。
除了不肯投降的元朝官员之外,徐达“其余不戮一人”,“吏民安居,市不易肆”。
元朝的大都城从此改为明朝的北平府。
此段记载见于《明史·徐达传》。
如今北京城东北方向、朝阳区境内,有个地名叫“将台”,是朝阳区的一个乡。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这个地名即与徐达有关:“洪武元年闰七月,左丞相徐达师至通州,距城三十里,筑台驻军。
翌日天雾,设伏战,擒其孛罗等。
元主闻报,夜开健德门,北如上都。
” 两段史料的记载略有出入,但大体是一致的。
洪武二年九月,徐达加筑城墙、改变了故元都城的格局,“缩其城之北五里,废东西之北光熙、肃清之门”。
(《寰宇通志》)将大都城的北城墙从现在的祁家豁子一线,移到了今天的北二环一线,并将安贞门改叫安定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
(《实录》)这个格局历经明清两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城墙被彻底拆除。
北平稍稍安定之后,徐达即奉命进军山西。
四年以后,改封为魏国公的徐达第二次率军进驻北平。
据史料载,在驻扎北平的一年多时间里,徐达一边操练军马,一边做了几件大事。
一、加固城池修筑城垣;二、将留在城内的沙漠遗民迁至城外屯田;三、徙山后军民实诸卫府,置二百五十四屯,垦田一千三百余顷。
所谓山后,即指太行山北端、军都山以北地区,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由此可见,明朝大规模向今天的北京地区移民,始自徐达。
这二百五十四屯,分布在今北京城近郊区的朝阳、海淀、丰台、昌平、顺义、房山、大兴、通州,还有今河北的三河、固安及天津的蓟县、武清。
徐达的移民屯田之举,为北京地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徐达还命人丈量了元皇城和金中都旧城址,为我们今天研究北京建城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徐达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
他的后人一被封为成国公,一被封为定国公。
成国公府在南京,定国公府在北京。
德胜门内今有“定阜街”,即定国公府所在之地。
随机文章武则天的女皇之路!唐高宗为什么会把权力交给妻子?朱元璋扮乞丐在路边要饭!回朝后直接怒斩5位一品大臣霍金五大预言是什么,2050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恐怖霍金和爱因斯坦谁厉害,爱因斯坦霍金谁贡献大/缺一不可海恩法则是什么意思,海恩法则与墨菲定律区别(任何事故都可预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富有正义感的将军董承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
如果说中国什么时期人才最多,那就不得不提时期,三国是乱世,但正是乱世才能出英雄、出人才,乱世之中小人物的性格特点都。
作为三国之中的小人物,董承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董承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性格决定命运,那么董承的性格特点是否决定了他的命运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董承在历史上是一名忠臣,所以在他的性格之中,忠心是他最主要的特点,为了效忠于,董承不惜舍生取义。
董承自跟随汉献帝东归洛阳之后,就誓死效忠汉献帝,全方面的协助刘协治理国家,而后由于其女儿嫁入汉室后宫,成为献帝之妃之后,这种忠心就更为明显,汉献帝在危难之中,没有将衣带诏传给任何人,而独独给了董承就可以肯定董承的忠心,而董承接到衣带诏之后,也极尽努力想完成汉献帝的诏命,以致于最终被杀害。
其次,董承是一个极富有正义感,并具有勇气的人。
董承虽然是汉献帝的老丈人,但毕竟只是一名外戚,而且文治武功都实属稀松平常,再者董承手中实际掌握的实权并不大,但即使如此,董承依旧敢于与曹操敌对,从这点来看,董承的确是一名极富有勇气的人。
性格决定命运,的性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在曹操势力大,汉献帝势力小的情况下,董卓的悲剧命运早已注定。
三国时期大将董承董卓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史官们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对三国时代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但由于三国中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十分复杂,往往不能够全面的对各个人物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以致于读者们对于人物的分辨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度,董承董卓就是一个极为生动的示例,董承董卓同样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们两个人分别有何作为?董承董卓之间有何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有合理的依据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董承与董卓,其二人皆,除却姓氏以外,两人之间并不存在着任何的姻亲关系。
那么董承与董卓分别是何许人,在三国时代中分别有何作为呢? 董承,末年的重臣,汉献帝刘协的岳父大人,在汉献帝与曹操矛盾激锐之时,接受了来自汉献帝的衣带诏,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谋划工作,但最终谋划在付诸实施之前被曹操知悉,并且送掉了自己的小命。
董卓,东汉末年汉少帝、汉献帝时期的大权臣,小时候的出生环境养成了董卓放任自私、凶残嗜杀的性格。
成年后的董卓倚靠着富足的财产,招兵买为一方的军阀,利用汉末时期朝廷的弱势占据了京城,并架空了汉献帝的,犯下诸多的罪行,以致于全国各地豪杰开始讨伐董卓,最终被设计杀死,在董卓死后三国时代正式开。
在有些资料之中,曾经表露董承是董卓女婿牛辅的一名部将,这可能是董承董卓之间的唯一联系了。
三国时期出现的将领董承是谁 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其中英雄辈出的时代当属三国,,必有豪杰。
在中国的三国时期,除却英雄人物辈出外,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小人物,他们虽然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但是在推进历史发展中,却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三国董承便是其中之一。
三国董承是一个怎样的人,董承在三国的发展中是一个什么角色,又起着什么作用呢?三国董承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国董承,出生的年份不详,是东汉时期的一名将领,因其女儿成为了汉献帝的后宫嫔妃,董承的身份也就多了一个,那就是汉献帝刘协的岳父。
董承的出生极其平常,微末之时,他是董卓女婿牛辅的一名家仆,在刘协从长安到洛阳的路上为了保护汉献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被刘协封为卫将军,又晋升为车骑将军,再又与汉献帝联系,此后董承的一生便与汉献帝紧密联系在一起。
汉室名义上虽是刘协称帝,但实际大权却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汉献帝为了能够夺回汉室的权利,决定起兵对抗曹操,便将一份诏书藏在了自己的衣袖中带出给了董承。
董承接到刘协的密诏之后,便秘密联络、吴子兰、种辑等人,以勤王为名义,讨伐曹操。
但刘备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董承的密谋又被曹操识破,于是在公元200年,董承、种辑以及董承的家人均被曹操杀害。
董承在三国的发展中,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在汉室的灭亡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