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肇之后的一个皇帝叫什么?
【千问解读】
汉和帝刘肇,很多人对他应该都是比较熟悉的了,他是东汉时期的第四位皇帝,而在东汉时期,刘肇作为皇帝,也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了。
那么汉和帝刘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在汉和帝之后的皇帝又是谁,汉和帝在位期间究竟又是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刘肇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如何评价刘肇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第四子刘肇诞生,其生母梁贵人被皇后窦氏设计而死,刘肇成为了窦皇后的继子。
建初七年,太子刘庆被废,刘肇成为新的皇太子。
六年后,年仅十岁的刘肇继任为帝,窦太后临朝执政。
可以说,刘肇的早期人生,完全笼罩在窦皇后的阴影之下。
窦太后执掌大权后,大力提拔自己的兄弟窦宪、窦景等人,让窦氏外戚掌控了国家政治中枢;又偏听窦宪之言,不顾大局出征北匈奴;还纵容窦家子弟非法乱纪、培养刺客。
窦氏外戚劣迹斑斑,玩弄专权长达五年之久,最后竟与其姻亲郭氏父子密谋企图杀害刘肇,篡夺江山。
至此,十四岁的刘肇终于不愿再做受人控制的傀儡皇帝。
2、夺回皇权刘肇得知窦氏阴谋时,早已被软禁了起来,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向外传递消息。
生死存亡之际,刘肇决定与中常侍钩盾令郑众商讨扳倒窦氏。
郑众是当时负责汉宫近池苑囿游观之处的宦官,对皇室忠心耿耿,而且十分机敏。
汉和帝永元四年,刘肇开始了他的反击。
刘肇首先下诏命原本镇守凉州的窦宪来京,以避免其领兵叛乱的可能。
又令自己的兄长、清河王刘庆取来前朝《外戚传》,命郑众整理学习,从中汲取经验。
东汉王朝最后的闪光——刘肇,政治才能卓越,却在27岁早逝
抓捕窦宪时,刘肇亲临指挥,首先清扫了同党郭、邓两家,严守城门,直入窦府,没收窦宪的印信,将其赶回封地,并迫使所有参与策划谋反的窦氏兄弟自杀。
整个夺权过程干脆利落,计划缜密,就这样,少年刘肇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成功摆脱了自己作为傀儡皇帝的现状。
此次夺权,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对多方势力的把控能力。
在扫除了窦氏家族外戚的势力后,刘肇亲理政事,又处理了诸如太尉宋由等人的窦氏党羽余孽。
刘肇本人性情仁善,在幼年时就经常关照自己的兄长、废太子刘庆。
亲政后,他更是将仁善之则运用到了政治治理当中。
首先,刘肇真正地继承和发扬了汉王朝“以孝治天下”的为政理念。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刘肇听取汉议郎学者杨孚的进谏,选举孝廉,奖励孝行出色的臣民。
刘肇本人十分注重孝道,念及窦太后的养育之恩,并未直接下令处死窦氏兄弟,而是令其自戕;在窦氏一族没落后,仍然厚待窦太后,直到永元九年窦太后薨逝,刘肇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谜,面对众大臣“依光武黜吕太后故事,贬窦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的上疏,刘肇仍然决定为窦皇后追谥号为章德皇后,同时也追封生母梁贵人为皇太后。
4、爱民为本,宽缓为政刘肇注重以民为本,体恤百姓疾苦,平时轻徭薄赋,恤鳏寡,矜孤弱。
得知岭南地区的龙眼、荔枝送往宫廷过于劳民伤财后,果断下令停止此类行为。
永元八年,洛阳地区发生蝗灾,刘肇的诏书中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并在第一时间赈灾救济,安置流民。
此外,刘肇在国家法制上也倡导宽刑省法。
多次下诏理清冤假错案,对罪犯也能从宽发落。
他选拔了一批公允怀仁的官员,如廷尉陈宠等人,还为受窦氏谋反牵连的班固翻案,惩罚失职渎职之人。
仁爱这种品质,常人拥有都是极为可贵的,而刘肇作为帝王,更是已经把它从个人修养进化为一种政治智慧,即为仁政。
爱民如子,因此受到百姓爱戴;施政宽宥,因此能成百官表率。
5、有张有弛,不刚不柔刘肇谥号为“和”,谥法曰“不刚不柔曰和”。
的确,汉和帝除了个性仁善、推崇仁政的“不刚”,也不乏雷厉风行、纵横捭阖的“不柔”。
或许是多年蛰伏的傀儡帝王生活让他变得谨慎和犀利,刘肇的每一项政治举措都精准地直击要害。
对内,他整顿吏治,招贤纳士。
刘肇所面临的东汉王朝,外戚积弊沉重,权贵卖官鬻爵导致人才流失,国家行政效率低下。
在位期间,刘肇先后四次下诏招纳贤才,努力修补吏治建设的漏洞。
对外,他先后征讨南北匈奴和西羌等往中原作乱的少数民族,永元六年,又派遣班超收复西域,并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东汉边境带来了久违的和平。
尽管刘肇是个政治天才,但在史书中也免不了受人诟病,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他对宦官的重用。
刘肇作为皇子,在深宫中长大,而窦氏家族的控制和提防也进一步缩小了他的“交际圈”,使他无法在朝中发展自己的势力,而经常需要宦官帮助传递消息,所以刘肇与宦官的关系本身是十分亲密的。
永元四年的夺权行动中,刘肇将宦官势力纳入了自己的政治版图,助他谋划的宦官郑众被记为首功,晋升为大长秋,即是皇后的近侍官首领,一般都是由皇帝挑选亲近信任的人担当。
而郑众本人十分谦逊,面对皇帝的封赏常常推辞,诚惶诚恐,这让推崇仁善的刘肇很是欣赏,对郑众的信任与日俱增,经常在国家治理中询问郑众和其他宦官的意见。
《资治通鉴》记载:“帝由是贤之,常与之议论政事,宦官用权自此始矣。
”
后世人认为刘肇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先河,将此看作是他政治生涯的污点。
但仔细考察历史可以得知,宦官政治地位提升已有先例: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已经在宫廷中设置了诸如中常侍、黄门侍郎、大小黄门等宦官专任的职务,目的就是强化皇权,与外戚势力形成对抗。
而观览刘肇的成长和执政背景,就会发现他重用宦官也是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窦家外戚势力猖獗多年,刘肇缺少可以信任的前朝官员;官员选拔制度弊端明显,朝廷人才青黄不接。
据统计,永和四年到永和八年,死去的官员和宗王就有10位之多,这其中大部分是支持皇帝一派的老臣。
为了拱卫皇权,刘肇选择培养宦官作为亲信,而还没等他开始重视宦官权力扩张带来的弊端,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7、英年早逝刘肇是汉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体弱多病,但仍然日耕不辍,晨起上朝、夜半批奏,从不懈怠。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政治天才、英明君主却在27岁就早早离世。
刘肇在他短暂的政治生命中创造了“永元之隆”的盛景,这也是日薄西山的东汉王朝最后的闪光。
在历史长河中,汉和帝刘肇惊人的政治才华如昙花一现,令后世之人不禁设想,如果刘肇没有英年早逝,东汉是否能在这位明君的领导下,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呢?
大才子杜牧最后的人生结局如何样?
慈禧太后太后的小名是什么?清朝慈禧太后太后小名的传闻
不单是与万岁爷的名字同音的字不能上口,、妃、太妃的名字也一样。
这些应避的字音是要牢牢记住的。
中国人的名字问题很复杂,但人人都有的是小名,又称乳名。
在过去,女子的小名雅称闺名或小字,是说的,许多丈夫往往一辈子也不知妻子在娘家时的小名。
帝知道(1835~1908年)的小名吗?我们不清楚。
可是慈禧的小名至今仍喧腾于万人之口,却是不争的事实。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关于慈禧小名的各种说法。
“兰儿”说很流行 慈禧小名是“兰儿”,这种说法很流行,现在难以讲清楚它的记载源头。
1916年蔡东藩写成《清史演义》,此时离清亡只有五年时间。
该书第六十三回“那拉氏初次承恩 四春争宠”就明确说:“那拉氏幼名兰儿,父亲叫做惠征,是安徽候补道员。
” 时期有的演义小说对此描述得更是绘声绘色,如李伯通《西太后艳史演义》说:十六年(1836年),惠征的佟佳夫人又怀孕了,“到得十月初十这天,夫人坐蓐临盆,忽梦着大大月亮入怀,一阵异香,还带些兰麝气味,当时产下一位千金,因取个乳名,叫做兰儿”。
该演义还写道:“不上两年,这兰儿又添个妹子,名叫蓉儿。
” 慈禧出生在道光十五年,李伯通误作十六年了。
但这些演义的说法应予重视,毕竟官书是不记载慈禧的名字的。
当然,慈禧的小名也不能仅凭这些演义为据。
清宫在回忆宫廷生活时(见《清宫太监回忆录》,收录于《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一书),提到了一种现象: 忌圣讳这件事, 上年纪的人大概都晓得,在宫里, 这更是一件最要紧的事。
不单是与万岁爷的名字同音的字不能上口, 太后、妃、太妃的名字也一样。
这些应避的字音是要牢牢记住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小德张,本来他的名字是春喜,因为隆裕太后小名叫喜哥,喜字犯了圣讳,小德张就被改名叫恒太了。
《宫女谈往录》一书载述在慈禧身边服待八年的一位宫女的回忆,里面特别说到: 最讨老太后喜欢的还是在西头卧室里的一盆兰花。
在宫里,谁都知道老太后的乳名叫兰儿,可谁也不说,都暗暗地记在心里,避着圣讳。
譬如该给兰花浇水啦,我们只提给花浇水,不提兰字。
如是偶然说一个兰字,老太后也不怪罪。
书中还提到,宫内称呼这位宫女为“荣儿”,而慈禧妹妹的小名叫“蓉儿”,因此慈禧管这位宫女叫“小荣子”,不带“儿”字,“也有时会偶然叫一声荣儿,但并不为这个改我的名字,说明老太后并不是的小事全顾忌”。
“兰儿”的“兰”字,宫女的解释是“兰花”,前引李伯通的说法是“兰麝气味”,两者有差别,但这反而说明了两种说法可能并不同源,相异的史料更增强了慈禧的小名是“兰儿”可度。
不过,依上面所说,宫里许多人都应知道慈禧的小名,但后来太监们的回忆又似乎无法印证这一点。
太监信修明在慈禧身边八年,他晚年的著作辑为《老太监的回忆》一书,其中对慈禧极为同情,同时披露了外人不甚知道的一些情况,如慈禧是信徒,“广仁子”是她的道号;太后是位头发已然脱光、“脑袋成了秃瓢”的“秃老太太”。
书中更提到了溥仪的乳名是午格,可惜提及慈禧的小名。
总之,“兰儿”说还有待于相关材料的进一步挖掘。
“玉兰”“杏儿”与“阿翠” 慈禧小名是“玉兰”的说法流传也很广。
1983年出品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在选秀女一场戏中就利用此说,巧妙地安排咸丰帝与慈禧见面,道具就是绣着玉兰花的手绢。
也有的解释说,因咸丰帝最喜欢玉兰花,就将此名赐予获选入宫的慈禧。
咸丰帝是否喜欢玉兰花不得而知。
有趣的是,野史中倒是记载了咸丰帝所喜欢的圆明园“四春”,——也就是四个汉人女子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牡丹春——都是以花命名,里面却没有玉兰花。
现在有人坚持认为,“兰儿”“玉兰”的说法都是从慈禧入宫被封为兰贵人的“兰”字想象而来。
这种观点也是值得重视的。
“杏儿”说是一种后起说法。
源于2005年出版的那根正《我所知道的慈禧——慈禧曾孙口述实录》一书,作者自称是慈禧弟弟桂祥的曾孙,即慈禧皇太后内侄曾孙。
按那根正的说法,“慈禧的乳名只有我们家人知道”。
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听父亲说起的:“慈禧的小名叫杏儿,学名叫杏贞。
”并披露这小名是慈禧的爷爷给起的,原因是“当时家里种了几颗白杏树。
在人看来,红杏没有白杏好,所以家里就种了这么几棵。
这样,爷爷就给她取名叫杏儿”。
慈禧不仅有小名,竟然还有大名(学名),这真是言前人所未知。
这种说法源于慈禧后人,自然不能忽视。
现在网上不少文史爱好者已将慈禧定名为“叶赫那拉·杏贞”了。
但清史学者冯其利曾发表《那根正先世考查》一文,对那根正所述先世事迹提出质疑。
这实际上涉及到他的作品从根本上是否可信的问题。
至于“阿翠”说,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但并非新出,反而可能是最早关于慈禧小名的一种说法。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格在《春柳堂记梦未定稿》中说:“寅恪十余岁时,曾见日本人所著书,言后小名阿翠。
曾朴《孽海花》亦有是说,但无从证实,姑附记于此。
” 陈寅恪生于1890年,1902年赴日本,1904年再度赴日本,1907年回国,他见到日人所著书应是在1902~1907年间。
曾朴的《孽海花》第二十七回,写到咸丰帝翻看秀女花名册: 翻到的一页,只见上面写着“那拉氏,正黄旗,名翠,年若干岁,道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生”。
上世纪40年代,博洽多闻的冒鹤亭考订《孽海花》中的人与事,只是指出了“慈禧生道光十五年,非十四年”,并没对“名翠”说什么,见他的《孽海花闲话》。
今天我们看档案知道,记名秀女的排单也就是花名册,并不开列秀女的具体名字,也不具体写哪一天出生。
再者,慈禧是镶蓝旗满洲人,后来抬入镶黄旗,因此正黄旗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么多的错误不禁让人对曾朴的说法生疑。
有一条材料差不多能够否定“阿翠”说。
《宫女谈往录》里提到慈禧身边有叫“小娟子”“小翠”的宫女,书中还写到慈禧屋里有两只缅甸猫,有一次,老太后微笑说:“娟子、翠儿,看好大白、二白,回头我有赏。
” 上面谈到慈禧不太顾忌宫女的名字与自己妹妹的相同,但若慈禧小名真是“阿翠”,那她绝对不会允许有叫“小翠”的宫女在身边的,起码也要命宫女改名,不会自己天天“翠儿”“翠儿”叫着。
是过度“消费”名人吗? 就清朝后宫而言,入关前、的后妃名字,许多现在还都知道,但入关后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如帝的董鄂妃的名字,人们就不知道。
再如清末有名的、,唐海炘(他他拉·海炘)在《回忆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一文中说: 自二妃进宫后, 我家从祖母到一般佣人都称瑾妃为“四主”,珍妃为“五主”。
“主”字是对后妃的尊称,“四”和“五”是按我家中同辈女孩的排列。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没有人敢提起二位姑母的真实闺名了。
二位姑母到底叫什么,我也不知道。
珍妃、瑾妃的名字,到如今似乎也没有人知道。
不见记载,研究阙如,人们不知道这些女性名人的名字, 这的确为文学影视等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总不能从出场到终了,不分场合一律都叫“董鄂妃”“珍妃”吧。
因此对她们进行必要的起名实属。
1948年出品的电影《清宫秘史》中,有一场戏表现帝向珍妃吐露心声,称呼是“二妞”。
虽然此镜头也令观众别有一番感受,但究不如呼她的真实闺名来得亲切。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力(笔名凌力)在创作历史小说《少年天子》(1987年初版)时,为董鄂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乌云珠”。
其实这是满语,意思是数字的“九十”。
慈禧太后的情况却是如此不同。
她不是没有小名,而是太多了, 以致到现在还莫衷一是。
她的小名令后人,固然有所谓“名人效应”在,但这位清末最重要的风云人物生平的方方面面,包括小名之类“细枝末节”,对注重求真求实的历史研究来说,确是必不可少的。
早在1910年就出版了英国人濮兰德、巴克斯的《慈禧统治下的大清帝国》(过去译作《慈禧外纪》)一书,第一章就是“叶赫那拉家世及慈禧幼年”,此章最后一段专门论述慈禧的名字(称谓),其中并没有提到她的小名,那是两位洋作者当时对此一无所知的缘故。
随机文章真实杨家将:杨令公绝食而亡 唯有四郎殉国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密码,壁画中隐藏着各种人体器官盘点世界诺贝尔奖国家排名,美国356人的获得者夺得第一(意大利垫底)黑洞里面是另一个宇宙,宇宙中每个黑洞都是平行宇宙量子意识为什么被禁止,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意识可改变物质世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