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刘氏者,必勃也 这个昔日重臣为何要杀刘邦嫡孙
【千问解读】
还不知道:周勃和刘邦嫡孙的读者,下面千问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195年,打下大汉江山的汉高祖刘邦走到了人生尽头,在临终之时吕后问了一个问题:“萧何之后,谁可以去接替他的位置来保住刘氏江山?”应该说刘邦对这件事早就心中有数,于是很肯定的告诉吕后是曹参。
而在曹参之后谁又可以接替,刘邦又说出了三个人,分别是王陵、陈平和周勃,同时还说了一句话:“安刘氏者,必勃也。
”刘邦为什么这么说?此后周勃又做了什么?这和日后刘邦的嫡孙被灭又有何关系呢?
图片:刘邦临终前剧照
一、刘邦驾崩后的大汉王朝
1、年轻的傀儡皇帝
不得不说刘邦看人的眼光还是十分毒辣的,最终在汉初实现拨乱反正,平定吕氏叛乱的就是周勃和陈平两个人,从这一点来说,周勃等人被刘邦看做是托孤重臣是实至名归的。
不过王陵对上了权力膨胀的吕后被直接架空,之后选择了闭门不出不理朝政,王陵后来还怒斥归顺到吕后旗下的陈平。
陈平说:“据理力争去斗争我不如你,安抚社稷保住刘氏江山,你不如我。
”
的确,陈平和周勃顺利保全了刘氏江山社稷,稳定了刚刚建立没多久的大汉王朝,然而也正是陈平和周勃等人,在平定了吕氏叛乱之后竟然让高祖刘邦绝了嫡孙,他们直接把刘盈的儿子们全部斩杀了,估计刘盈本人也没有想到子孙们会有这样的悲剧。
图片:皇子被杀剧照
刘盈是刘邦和吕后的儿子,是正儿八经的嫡子,可如此显赫的身份并没能给他带来好运,小时候在逃亡的路上成长,还数次被亲生父亲丢入敌军之中,差点性命难保。
后来父亲建立了大汉王朝,自己顺理成章的当了太子,可是又差点被父亲给废黜,还好他有一位十分强悍的母亲,最后硬是在商山四皓的帮助下坐稳了太子的宝座。
本来以为刘邦去世后刘盈的日子就好过了,可事实并非如此,继位后朝中的大权都被母亲吕后把持,甚至朝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也在吕氏一族手中,这种傀儡皇帝的日子显然是不好过的。
图片:吕雉与儿子刘盈剧照
2、一手遮天的吕后
刘盈几乎没什么事是想做就做成功的,比如保护弟弟刘如意和戚夫人,比如要迎娶11岁的张嫣为皇后等等,种种事情让刘盈心力憔悴,每日郁郁寡欢,担惊受怕,最后在23岁的大好年龄猝然而逝。
在刘盈病逝之后,吕雉推举刘盈的庶长子刘恭做了皇帝,而吕后本人还是临朝听政,把整个大汉权力紧紧的握在手中,这个时候王陵开始站出来反对,理由是当初刘邦和众大臣有过约定,不是刘氏的子孙不能为王为政,否则天下讨之。
但是权倾朝野的吕后根本不以为然,还罢免了王陵的权利,在这个时候刘恭知道了自己并非刘盈嫡子的真相,说起来他的命运也不怎么好,毕竟张嫣嫁给刘盈的时候只有11岁,根本没办法生育。
于是吕后就对外说是张嫣怀孕,实际上是让一个不知名的宫中女性怀上了刘盈的孩子,在出生后教给了张嫣抚养,而刘恭的生母则被吕后给杀掉了,刘恭此后一直以为自己是刘盈的嫡长子,可知道了这些真相之后就控制不住了自己的情绪,流露出了想要为母报仇的心思。
这个事情被吕后洞察到,她直接先下手为强干掉了刘恭,让刘盈的另一个儿子刘弘继位,也就是汉后少帝,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以周勃为首的重臣们发动针对吕氏家族的战争,最终成功将吕氏家族覆灭,迎回了刘恒为帝,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图片:吕雉抱着刘弘上朝剧照
二、周勃和陈平的“保皇战”
1、斩草要除根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周勃和陈平发动对吕氏一族战争的时候,他们一直坚持拔草除根的原则,即便是一些吕氏亲戚家的儿女也没有放过,这个时候就导致刘盈子嗣的蒙难。
根据史料记载,刘盈短暂的一生中一共生下了六个儿子,其中汉前少帝刘恭是被吕后杀掉的,刘不疑和刘强去世的比较早,剩下的孩子中汉后少帝刘弘等人均是被周勃、陈平斩杀的。
至于周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史记》中解释:周勃、陈平等人认为这些人很有可能并非是刘盈亲生,而是吕后将他们的生母杀害后偷偷抱到皇宫中抚养的,等这些孩子长大后就会被封为王,而他们的真实身份很有可能是吕氏一族的成员,这样慢慢地全天下就都改姓吕了,吕氏一族也就达到了篡汉的目的。
对待这段史料和这种解释,平心而论并非没有道理,从刘盈这些儿子的生卒年来看,大部分都是在刘盈去世后才降生的,这很有可能符合周勃、陈平的猜测,就是吕后偷龙换凤的一种手段。
不过在这么多的孩子中,也不一定就完全没有刘盈的亲生儿子,只不过在那种时候,谁还会去计较这些事情呢?与其留下隐患,还不如直接全部杀掉,做到真正的斩草除根。
图片:陈平与周勃剧照
2、遗憾是难免的
不过要说一点,刘盈不管能力如何,又活了多久,也不管他的儿子们是不是亲生,这些都不是一般朝臣可以去议论去决定的,刘盈是汉高祖刘邦的嫡子,是大汉王朝正儿八经的第二位皇帝,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虽然周勃和陈平发动的战争是针对吕氏一族的,可想要动刘盈的儿子,也绝对不是他两个人商量一下就能做到的,最后能够将刘盈的子嗣全部杀掉,一定是经过了所有平定诸吕参与者同意的。
既然大家在这件事上都达成了共识,那么剩下的就是行动了,而刘盈的众多孩子们就悲催了,最后这样做,既保证了周勃等人的安全,也确确实实让江山社稷落到刘邦子孙的手中。
图片:陈平与诸吕参与者们剧照
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由于周勃和陈平等人的存在,才确保了刘邦打下来的江山最后依然姓刘,只是刘盈一脉在刘邦驾崩仅15年后就断绝了,多少显得有点可惜。
古代的农民为什么受气也不选择开荒呢 重要是这个真相
古代人口并不多,怎么样都不会多过现在这个时期,而且因为会有一些改朝换代、版图的扩张或者缩水,所以土地面积也不一样大,但是也都能算得上是了。
但是有一件事情却又很奇怪,古代的农民们为什么只能去受那些地主们的气,给他们耕地,却不自己去想办法开荒呢?古代的土地并不少,为什么他们不去开荒?这个问题值得考虑! 土地,这是养育着所有地球生命的源泉,在古代直至上世纪,对于农民来说,堪称“一地难求”,没有人嫌自家的地少。
到了物质文明和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种地——显然没有人愿意继续从事这一费力不讨好的差事——脏、累、苦,何况报酬还低。
自家的地尚且不愿,如有权开荒,相信也不会拿来种。
主要原因是因为,开荒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古代社会底层的农民来说,即使你有人力,也没有足够的生产资源去支撑你开荒,对于一些赤贫的佃户,连基本农具都不一定齐全,不见得用双手开荒吧,更别说开荒需要的畜力,比如最重要的耕牛。
其次,即使你想方设法千辛万苦开垦出了一片荒地,还有播种这一关,大多数农民只能想办法去借,即使能借到,对于饥饿的农户,把宝贵的粮食撒到地里,是指望着靠收获来果腹度日的,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以前的粮食普遍亩产都不高,可能前几年地里的收获还没有投入的种子多,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早就被饿死了。
荒地并非全是荒地,很多其实都是有主的,只是还没有被开垦。
古时的好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很多都是被地方宗族所控制的,一片能够开垦的荒地,即使还没有被开垦,也不是任谁都能染指的,没有宗族的分配,农民想都不要想能够随意开荒。
而无主的荒地,大多条件恶劣或是不够肥沃,开垦的价值不大。
古代的荒地条件极差,不光缺水少肥料,而且土地还贫瘠,这种土地的开垦成本极高,切难度较大,需要精壮的劳动力以及合适的劳动工具,强壮的牲口,不然开垦荒地是非常难的。
这些物件看似简单,但是在古代绝大多少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几乎都除了劳动力可以算是一无所有,垦荒耕地的牛和劳动工具统统没有,在耕地以及垦荒时只能租借官府以及地主的,而这些工具以及牛也需要极大成本,假如不小心把牛给累死,即便是全家破产都赔不起这头牛。
古代时许多朝代出台鼓励了垦荒政策,一边让农民去开垦荒地,从而减少若干年的赋税,另一方面考核各地的官员,让各地官员想方设法推动农民开垦荒地,而这些朝代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新税源方便朝廷收税,简单来讲也就是为了剪羊毛而养羊,而这项政策落实难度却很大。
在朝代开国之处垦荒政策执行的还叫好,而国事衰弱时,垦荒政策却大打折扣,农民辛苦开垦出的土地,可能会被大官僚以及地主兼并,有时甚至会被官方强行征收。
这也是古代农民最害怕的事情,一年的收成都在这里,如果被无情的收走了,那一家都得饿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忠贤不死明朝就不会灭 魏忠贤真的有这个实力吗
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冯梦龙的笔记史料《燕都日记》。
原文是这样的:“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 其实冯梦龙的这个记载,成了后世的一段公案。
不只是这个说法,还有一个说法,进京的时候,是不是曹化淳给开的门。
(李自成进京) 有人说,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曹化淳已经回乡六年,不可能给皇帝说那个话,后来也不可能给李自成开门。
但是冯梦龙在《燕都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
”“先有人伏内,通曹化淳弟曹二开门内应。
”也就是说,曹化淳确实回乡了,但崇祯皇帝又把他叫来了。
开门的并不是曹化淳本人,而是其弟弟“曹二”。
不过这个书也有问题,比如说“化淳昔事忠贤”,这显然并非事实。
再说了,当初崇祯皇帝清理的时候,就是主要由曹化淳来完成的。
他既然打击了魏忠贤,能说这个话吗?而且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他可能突然“收葬忠贤骸首”吗?那不是自己打脸吗? 当然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是探讨这个话是不是曹化淳说的。
因为这不仅仅是曹化淳的观点,也是当下很多网友的观点。
那么,这个观点对吗? (魏忠贤剧照) 先说为什么有人会认为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 假设魏忠贤不死还不行,还必须假设崇祯皇帝不管事。
因为崇祯皇帝一旦管事,魏忠贤就得死。
这是古代君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的。
如果崇祯皇帝不管事,魏忠贤不死,那么朝廷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将是“阉党”的天下。
无论是,还是其他党派,都不会得势。
这样,朝廷的所有命令,将由魏忠贤一人发出,不管是抗击满清南下,还是抗击农民起义,都将由魏忠贤和他的“阉党”来完成。
这样一来,明末将不会出现党争的情况,不会出现明朝官员相互内耗的情况。
这确实解决了一大难题,避免了造成明朝灭亡的一个大矛盾。
那么,避免了“党争”这个大矛盾,是不是就能解决明朝末年的其它问题呢? 第一,阉党执政,能否振兴国内经济,解决赋税过重,引起民变的问题? 明朝末年,之所以农民起义蜂起,是因为连年大旱,瘟疫流行,老百姓活不下去。
再加上为了战争,赋税过重。
阉党如果执政,他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至少,在当皇帝而阉党执政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为解决这个问题做过什么努力。
相反的是,他们穷凶极恶,反复欺诈老百姓。
对于这样一批人来说,不贪污不搜刮老百姓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是靠巴结贿赂上司(尤其是魏忠贤)起家的,他们要收手,显然是不可能的。
阉党被打击下去后,东林党和其它党派互相倾轧。
但是东林党人在廉洁上,那是比阉党要好许多的。
至少他们不会搜刮老百姓,不会引起更大的民愤。
(崇祯剧照) 第二,阉党执政,能否找到解决双线作战的办法? 明朝最终灭亡,主要是陷入双线作战之中,既要和满清打,又要和农民军打。
无论是满清,还是农民军,都不愿意罢手。
这可以说是明末的一个死结。
阉党执政,能解开这个死结吗?很难。
而且,由于是宦官专政,无论是李自成,还是,都更有理由和明朝交战。
因为他们可以有个“”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魏忠贤身份问题,很难在外交上有所作为。
第三,魏忠贤取代崇祯皇帝发号施令,能不能不像崇祯皇帝那样多疑且刻薄寡恩? 崇祯皇帝性格多疑而且刻薄寡恩,因此造成大臣们怕做事,不敢做事。
敢做事的,会被崇祯皇帝杀头。
比如,他想整肃纪律,杀掉,就被崇祯怀疑而杀头。
其他不敢做事的,本来是优秀人才,最终也变成了庸才。
如果是魏忠贤执政,他可能不会多疑,但是他肯定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所以他用的,只能是驯服他的那些人。
但是,如果一个人丢掉气节,驯服一个宦官,这个人本身可能能力就非常有限。
能力非常有限的人,能打赢和满清与农民军的战争吗? 第四,魏忠贤治国有没有能力? 魏忠贤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他在宫中的表现,除了党同伐异,结党营私,就没干过治国理政,振兴国家的事情。
要靠这样的人来解决明朝末年积压的那些矛盾,可能吗?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一点。
崇祯皇帝不是朱由校,他不可能把权力让给魏忠贤,他们不可能兼容,魏忠贤不可能不死。
所以,一切假设,都只能是假设罢了。
(参考资料:《》《燕都日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