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有哪些特征?
【千问解读】
明代从1436年到1464年间,因为没有出产任何带有官窑年款的瓷器所以被称之为空白期。
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瓷器,历史悠久也是非常好的艺术品。
不过在空白期出品的青花瓷都是民窑所产,倒不是说民窑就不如官窑,那在当时的出产的青花瓷又有什么特点呢?其实说不定会有更加精致的青花瓷产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明代中期包含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社会动荡,灾荒、战争连年不息,景德镇制瓷业也受到冲击,至今还未发现带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
陶瓷史上称这三个朝代为瓷器制造的“空白期”。
正统 孔雀牡丹纹罐
明中期民窑青花瓷器胎、釉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青花瓷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的器物胎质较为白细,继承了宣德时期的部分特征;后期与前期的比较相对粗糙些,釉面薄而白润,也有闪青或灰青色的,都光亮透明。
特别是景泰时期釉面加厚,泛青的釉面似湖面青色。
成化 缠枝莲牡丹纹碗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的工艺和造型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民窑青花瓷器中大、小罐较多,此时的罐肩腹丰圆,束径、器足外撇,罐型与元代近似,但罐身多比元代高。
瓶的双耳以扁方耳、月牙耳、蟠螭耳多见。
正德 八卦纹象耳炉
折胫筒形炉正统后期开始流行,直至弘治,青花回纹筒形“天顺年”款三足炉被成化、弘治直接继承。
小型琢器瓶、罐,大多用模印再镶接成型,接痕多并且较明显,器物内壁不修坯。
盆分折沿、花口和圆口。
总之,这时期制作工艺盘圈足较浅,足根内斜,有砂底和釉底。
碗的圈足大而深。
碗底常出现缩釉、芝麻点,碗底多是乳点状。
瓶、罐、香炉是砂底,接痕明显,修胎粗糙。
“空白期”的青花瓷的造型以生活器皿为多,另外,还有祭祀用瓷和盖罐、净水杯、香炉等。
天顺 “松竹梅”纹梅瓶
明代“空白期”青花瓷的青花:正统朝的青花瓷的青花清新浓艳,发色淡雅,笔线清晰明快,晕散现象少有,青花浓的地方有下凹不平褐黑色或灰青色斑点。
景泰、天顺时期民窑青花釉层变厚和微小气泡,青花颜色显得松散朦胧,笔线晕散。
景泰-天顺 菊花纹筒式炉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的纹饰
“空白期”画面布局疏朗,绘画用笔流畅,线条有轻重粗细变化。
正统与景泰、天顺的区别主要在于正统纹饰细致秀丽,接近宣德时期的绘画风格。
景泰、天顺时期的线条肥润柔软,正统时出现抖屈笔法,画面给人苍老古拙之感。
“空白期”纹饰写意的多,图案丰富。
人物题材采用简笔写意,内容有高士图、庭院婴戏图、苏东坡夜游赤壁图、张骞乘槎图、琴棋书画、八仙、三国故事、陶渊明爱菊图等。
成化 缠枝莲八宝纹碗
动物花卉纹饰题材有:牡丹湖石孔雀图、狮子绣球图、鱼藻图、蝴蝶图、池塘鸳鸯图、牡丹麒麟图等。
还有松竹梅纹、山石松竹纹、折枝茶花纹、缠枝莲八宝纹、蒲草纹、梅花纹、灵芝纹、杂宝纹、菊纹、宝杵纹、芭蕉纹等。
器物上也有用青花书写的梵文和吉祥汉字,如:隶书福、寿等。
同题材的纹饰各时期的画法也不尽相同。
弘治 花卉纹罐
正统时期的卷云人物纹多以左右大片螺纹状卷云衬托人物背景,人物神情生动,线条流畅。
景泰后期器物的画面趋于简化,在亭台楼阁后部只点缀远山、劲草,颇有意境。
少有人物为主体的纹饰图案。
麒麟纹在正统时多是蹲着昂首前瞻,大多与孔雀、牡丹组成主题纹饰,四周装饰火焰纹、杂宝纹点缀空白。
弘治 携琴访友图碗
天顺以后麒麟纹多画成蹲姿回首状,填白处的火焰纹、杂宝纹绘画的较为简化、潦草。
花卉纹也有区别:正统时缠枝莲纹的花头似宝相花状,绘画细致工整,景泰时花心画成螺旋状,花瓣似芒穗,卷叶短而粗,中心叶片似桃实、豆荚,有点缠枝莲还保留元代特征,但画的比元代小许多。
折枝瑞果纹或缠枝茶花纹,正统初时与宣德时一样画的比较写实,正统中期等景泰,画面呈现描意画,瑞果由三果简化为一果,花瓣随意点成“逗号”。
折枝画为分开状。
正德 缠枝花卉纹碗
正德 凤穿牡丹纹
总之,明代中期的“空白期”前期,连年战乱,瓷器烧造也因社会的动荡而没落。
成化时期,政治中兴,经济得到了恢复,制瓷业得到了发展,瓷器制作也趋于精细。
成化到弘治青花瓷总体造型趋于俊秀轻巧,青花发色淡雅幽静,绘画疏朗。
正德时期继承了成化、弘治的旧制,也有创新和发展,并且对后朝影响深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