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曲种,五音大鼓是如何而来的?
【千问解读】
说到我国的戏曲文化,可谓是说都说不完的。
暂且先不说我国戏剧里的核心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那么为什么呢?既然是中国的五大戏剧那肯定是被大家所了解了,今天小编要说点不一样的东西,那么是什么呢,就是是大鼓书文化里的五音大鼓,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音大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曲种。
主要流传于北京密云县。
清朝就有诗云:“五音齐奏带笺簧,大鼓说书最擅场,野调无腔偏入妙,皆因子弟异寻常。
”密云蔡家洼的五音大鼓是现存演唱组合完整、伴奏乐器齐全的五音大鼓,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形态。
据专家考证,五音大鼓产生于清道光年间的河北省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后在京津地区流传。
随着岁月流转,这种鼓曲于清末产生两个分支:一支走进北京成为供市民欣赏的舞台艺术,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展成的“单琴大鼓”,到解放初期定名为“北京琴书”。
另一支则继续在京、津、河北农村广为流传,这就是后来仍存在于北京密云的五音大鼓。
据有关资料记载,五音大鼓吸纳了奉调、乐亭调、梅花调、悲调等其它鼓曲的腔调,从而有了原生态的鼓曲基因。
之所以叫五音大鼓,是因为它演奏时包括五种乐器:三弦、四胡、打琴、瓦琴和鼓板。
五音大鼓融合了河北“落腔调”与河北民歌“妓女告状”的旋律,因其曲调独特、演唱悦耳、内容丰富而深受农村百姓的欢迎。
五音大鼓的“五音”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在“奉调”、“四平调”、“柳子板”、“慢口梅花]”、“二性板”五个曲种中各取其中的一个曲调,融汇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曲艺品种。
几种曲调来回变换,音韵悦耳动听。
五音大鼓的唱词和书目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词曲用字用韵工整、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文学性很浓。
书目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教化作用和娱乐功能。
五音大鼓使用的乐器历史悠久,其中瓦琴、打琴更为珍贵
五音大鼓是一人使用鼓板击节说唱,另有四人分操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专司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也是现存鼓书和鼓曲类曲艺形式中比较神秘、独特而又珍贵的一种。
说它神秘,是由于这种形式在过去的曲艺史料和相关传说中仅知名目,但缺乏具体的文献资料和遗存证明。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