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声大哭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04 点击数:

放声大哭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奠基者正是孙坚。

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他是唯一一个和董卓大军正面交战,最后还获得了胜利的部队。

191年,袁术派孙坚讨伐刘表,攻占荆州,可惜最后孙坚遭人暗算,被黄祖部将用弓箭偷袭身亡。

孙策得知父亲的死讯后心痛不已,好在孙策也继承了父亲的勇猛,此后一举奠定了孙家在江东的势力。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放声大哭”,就和孙策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放声大哭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回至第八回,发生在孙坚进犯荆州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刘表、桓阶和蒯良。

原文如下:

刘表军自入城。

孙策回到汉水,方知父亲被乱箭射死,尸首已被刘表军士扛抬入城去了,放声大哭。

众军俱号泣。

策曰:“父尸在彼,安得回乡!”黄盖曰:“今活捉黄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讲和,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

”言未毕,军吏桓阶出曰:“某与刘表有旧,愿入城为使。

”策许之。

桓阶入城见刘表,具说其事。

表曰:“文台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

可速放回黄祖,两家各罢兵,再休侵犯。

”桓阶拜谢欲行,阶下蒯良出曰:“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今江东诸军片甲不回。

请先斩桓阶,然后用计。

放声大哭典故出处介绍

却说蒯良曰:“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

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

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

”表曰:“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安忍弃之?”良曰:“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

”遂送桓阶回营,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

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

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坚围攻襄阳,刘表派吕公出城向袁绍求援。

吕公按照谋士蒯良的计策,在岘山设下埋伏。

孙坚一时疏忽,中了埋伏,中箭身亡。

孙策手下军吏桓阶进城要求取回孙坚的遗体,遭到蒯良的反对。

但刘表最终采纳了桓阶的意见,让其将孙坚的遗体送回,以换回被黄盖俘虏的大将黄祖。

放声大哭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孙策得知父亲孙坚身亡后的神态,叫做“放声大哭”,意为放开声音大声的哭。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已不可查,但应该很早便已经出现。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孙坚被射杀及桓阶换回遗体的情节,是符合历史原貌的。

据《三国志 孙破虏讨逆传》注引《英雄记》载:“刘表将吕公将兵缘山向坚,坚轻骑寻山讨公。

公兵下石。

中坚头,应时脑出物故。

”《三国志 桓阶传》称:“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

”不过,这位帮孙策要回孙坚遗体的桓阶并非如小说所言是孙策的军吏,而是一位身居高位的朝廷官吏。

按照《三国志 桓阶传》的记载,此时的桓阶是朝廷的尚书郎。

因为父亲病逝,他回到故乡长沙奔丧,不巧又遇上了孙坚身亡这件事情。

放声大哭典故出处介绍

既然桓阶不属于孙坚阵营,他为何会冒险向刘表求情要回孙坚的遗体呢?原来他与孙坚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

据其本传记载,桓阶早年在家乡长沙郡担任过功曹,当时担任长沙太守的正是孙坚。

孙坚欣赏桓阶的能力,推荐桓阶为孝廉。

正是因为这次的推荐,令桓阶的仕途更加顺利,数年后便担任了朝廷的尚书郎。

按照汉末的说法,孙江是桓阶的“故主”。

故此,桓阶才会冒险前往襄阳向刘表求情。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