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最经典词作名篇20首(含鉴赏)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击数:

欧阳修的最经典词作名篇20首(含鉴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说到欧阳修其实大家也是知道的,这个人到底有多么的厉害小编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因为小编词穷了,小编依稀记得欧阳修是这个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而且诗词遍天下都是,所以欧阳修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个诗词了,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欧阳修的词作,前后有20首,都是最著名的,欢迎大家来鉴赏看看了!

1、《秋声赋》

欧陽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欧阳修的最经典词作名篇20首(含鉴赏)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陽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陽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

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

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

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

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

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陽、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

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j,。

欧陽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

这时的欧陽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陽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

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

欧陽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陽修也。

3、《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的最经典词作名篇20首(含鉴赏)

【简析】

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

而欧陽修面对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却别有会心发出了赞美之声。

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

"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4、《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错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简析】

在那华灯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的花市,主人公与心爱的人在月挂柳梢的黄昏时刻相约赴会。

现实是这样的凄凉,月光华灯依旧,然而却见不到去年的情人,主人公伤心的眼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5、《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

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

露重烟轻,

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简析】

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

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

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

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6、《临江仙》

池外轻雷池上雨

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

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

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

水精双枕

傍有堕钗横

【简析】

词中的这位女主人公,她的生活无疑是华贵的,她的心灵却并不欢快。

凉席上,玉枕旁,陪伴她的只有她自己金钗。

这就暗示我们:她正独守空闺。

她在妆楼倚栏依望。

她听到雷声、雨声、雨打荷叶声,却听不到丈夫归来的马蹄声。

她看到雨后彩虹,夜空的新月,却看不到丈夫的身影。

她又在无望的期待中度过一个炎夏的永昼。

她只得怅怅的,恹恹的,独自回到闺房,垂下珠帘,因为她不愿那成双捉对的燕儿窥见她的萦寞,嘲笑她的孤单,可以想见,睡梦中她一定仍在期待。

8、《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

六幺摧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樽前

【简析】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

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

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9、《阮郎归》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

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栖

【简析】

风和日丽,马嘶声声,可以想踏青上车马来往之景,青梅结子如豆,柳叶舒展如眉,日长气暖, 蝴蝶翩翩,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处在蓬勃之中。

踏青过后,又荡秋千,不觉慵困,遂解罗诊小憩,只见画堂前双燕飞归。

欧阳修的最经典词作名篇20首(含鉴赏)

10、《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

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

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

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

知与谁同

11、《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

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

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

欲笑还颦

最断人肠

12、《少年游》

阑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

二月三月

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

江淹浦畔

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

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

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

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

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

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点绛唇》)

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

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

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

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

晴则色*明。

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

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

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 染。

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

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

这种景象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陽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

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

招隐士》)。

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

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陽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这一点,此词中有集中体现。

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14、《鹤冲天》

梅谢粉

柳拖金

香满旧园林

养花天气半晴-阴-

花好却愁深

花无数

愁无数

花好却愁春去

戴花持酒祝东风

千万莫匆匆

15、《玉楼春》

樽前拟把归期说

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陽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

【简析】

作者西京留守推官任满,离别洛陽时,和亲友话别,内心凄凉。

在离筵上拟说归期,却又未语先咽。

"拟把"、"欲语"两词,蕴含了多少不忍说出的惜别之情。

然而作为一个理性*的词人,别离之际虽然不免"春容惨咽",但并没有沉溺于一已的离愁别绪而不能自拨,而是由已及人,将离别一事推向整个人世的共同主题。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离情别恨是人与生惧来的情感,与风花雪月无关。

因此,离别的歌不要再翻新曲了,一曲已经令人痛断肝肠了。

词在抒写离愁别绪这一主题方面不同凡响,有悲情凄凉,更有豪情纵横,寄寓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爱恋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6、《临江仙》

记得金銮同唱第

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

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

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

红树远连霞

欧阳修的最经典词作名篇20首(含鉴赏)

17、《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

龙纹玉掌梳

去来窗下笑相扶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

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功夫

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18、《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简析】

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陽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显著特点是构思别致,它打破了一般词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寻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方面,并用离情相思这根线索把二者紧密地穿连起来,揉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

很明显,这首词的前片写行者忆家,后片写居者(闺中的少妇)忆外。

前片以景带情。

例如,望见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无穷无尽的离愁。

后片由情人景,是忆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辞。

但它却景缘情生,景中有人,读来倍感真切。

居者行者,前后萦带;景耶情耶?上下难分。

这二者相互交融,曲尽其妙。

同时,这首词还很注意层次的安排。

例如开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它不仅交待了远行的时间、季节,而且还暗暗描绘出远行的全过程,用笔细腻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启发性*。

另一显著特点是比喻贴切。

特别是上下片结尾两句,用比巧妙生动。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词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

下片以“春山”喻远,引出佳人登高遥望,更觉委婉缠绵,别饶韵味。

欧陽修虽受“花间”和冯延巳的影响较深,但就本篇来看,他能摒弃“花间”铺金缀玉的积习,洗净了浓脂艳粉的气息,发展了词的抒情性*与形象性*的特长。

19、《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简析】

上阙一开端即描绘出思妇所外的典型环境,三个“深”字, 极见庭院之深邃了。

通过刻画描写,一位幽闭深闺女的贵 族女子,因为薄幸之人一味追求狭邪之游的愁苦心情便跃 然纸上了。

下阙,“三月暮”点出时令,“雨横风狂”, 描述气候特征。

此时此景只有掩起门户独守空房,发出“ 无计留春住”的悲叹。

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秋千去”,是历来受人赞赏的名句。

欧阳修的最经典词作名篇20首(含鉴赏)

20、《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简析】

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不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忆在平滑的春波上移支。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