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了解二战的朋友们都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是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的。

然而在这次大战结束之后,苏德双方又发动了一场扑朔迷离的大战,那就是德军方面在哈尔科夫地区进行的反击战。

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若不是这一场战役的话,纳粹德国的灭亡最起码要提前1-2年的时间。

而这场反击战的策划与指挥官正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坦因元帅完成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曼施坦因(1887-1973),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家、战略家,他被后人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首(另为隆美尔、古德里安)。

他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非常值得后人研究。

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曼施坦因虽在希特勒所发的的战争中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但他却反对纳粹的屠杀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

虽然他被授予了德军元帅,却终生未加入纳粹党,也正是因为如此,加上他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从整个苏德战争的进程来看,德军的这场局部的战役胜利,并不能扭转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出现的德军溃败局面,更无法阻止由于纳粹德国军事政治经济体制的缺陷而导致的失败命运。

就在哈尔科夫战役结束不到4个月之后,在由于哈尔科夫之战而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将展开一场真正决定两国战争最终结局的空前大会战,而哈尔科夫战役,则作为东线德军走向覆灭前的最后胜利而载入史册。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1942年11月21日,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激战正酣之时,曼施泰因奉命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也就是在同一天,朱可夫的红军,主要是远东部队,经过两天的猛攻,打垮了斯大林格勒两侧的罗马尼亚军队,合围了保卢斯的德国第六集团军。

此时,苏德两军之中唯一清醒的人就是曼施泰因,苏联人因为在此之前损兵折将,这回终于抓住了一次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机会,他们也就没有考虑得更深远一点,如果苏军不是将自己所有的人马都紧紧地围住第六集团军,而是击打德军南翼脆弱的交通线和补给线,其结果将是截断整个德军南翼的后路,这样一来,从高加索到伏尔加河地区的德军,包括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和整个A集团军群在内的德军,都将会遭到致命的一击。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1943年2月1日,处在斯大林格勒合围圈中的德军停止了最后的抵抗。

在此之前,为了挽救合围圈中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曼施泰因不顾自己薄弱的左翼,打开了一道通往斯大林格勒的空中走廊,如果不是“吹牛元帅”戈林的无能,第6集团军还是有可能通过空运获得补给,而第4装甲集团军在他们卓越的指挥官霍斯上将的指挥下,曾经面对着数倍的苏联红军,前进到距离斯大林格勒不足30公里的地区。

然而,保卢斯的愚忠使他不敢违逆希特勒的坚守命令,他坚决不肯率领他的部队突围,这样一来,顿河集团军群不得不同时进行三个方面的作战,一是拯救第6集团军,一是保护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交通生命线,还有一个就是使他们自己不被绝对优势的苏军围歼。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德军顿河集团军群更名为南方集团军群,但他们的防线上却漏洞百出,因为苏军的实力要超出德军好几倍,而且现在的苏军已经可以行动的自由了,他们不断以大兵团迂回至德军的两翼,力求歼灭更大量的德军。

不过,靠着曼施坦因出色的指挥,及霍立特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巧妙防御,他们成功的瓦解了苏军的企图,并且在亚速海和顿涅茨河之间重建了稳固的防线。

此时的曼施泰因格外镇定,因为他终于看到了自己期盼良久的战略形势,可以让自己先前的战略设想得以实施。

他因此拒绝了希特勒要他收复哈尔科夫的命令,同时他也不肯运用刚刚拨给他的党卫军装甲军来防守第聂伯河一线,苏军向西南方向的大迂回攻势,给他提供了一个绝好战机,他可以集中起自己全部的机械化部队,打击苏军毫无防备的右翼战线。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2月19日,曼施泰因终于说服希特勒放弃他那不切实际的坚守战略,取而代之的是实行他的反击计划,他现在已经将三个残破不全的装甲军从米乌斯河上撤了下来,现在他们的周围,苏军一共有三百四十多个旅级以上的作战单位已被确认,以师的数目计算,德军现在处于一对八的劣势,但是曼施泰因仍以霍立特集团军防守米乌斯河正面,同时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开始攻击第聂伯河渡口一带苏军的接合部,不久就击溃了四个军的苏联红军,这样一来,第1装甲集团军也从困难的防御战中解脱出来了,这两个集团军通力合作,又打垮了从西正面上攻击米乌斯河防线四个军的苏联人。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德军就以霍立特集团军防守的米乌斯河一线为砧板,两个装甲集团军为铁锤,合击位于第聂伯河和顿涅茨河之间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由于从三个方向遭到夹击,这个方面军迅速土崩瓦解,拚死向北顿涅茨河以东地区逃走,包括第6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集团军在内,一共有八个军、十个步兵师和五个特种旅都被击溃。

根据俄罗斯1993年发表的资料,从1943年1月13日,苏军在沃罗涅日到哈尔科夫方向发动进攻,至3月25日哈尔科夫战役最终结束,红军各参战部队一共死亡、失踪、被俘了100694人,受伤和患病139336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5291门,飞机417架。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在这个巨大胜利的鼓舞下,曼施坦因继续挥军向北进攻,开始打击哈尔科夫苏军的南翼,第4装甲集团军又击败了苏军第3坦克集团军,然后德军向北方作了一个旋转,迫使哈尔科夫一带的苏军弃城而走,到3月14日,德军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

而在他们的对面,苏军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获胜而刚刚建立的阵线,而且是处于8比1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又被曼施坦因打回了原形。

可惜的是,曼施泰此时已经没有预备兵力可以用于扩大战果了,因为希特勒对此次战役并不看好,所以他并没有给曼施坦因足够的兵力及装备,以至德军错失一个绝佳的战机。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曼施泰因在哈尔科夫取得的胜利,暂时解除了苏德战场上德军的不利形势,使战局僵持下来,不过,希特勒很快就把这个得之不易的胜利给糟蹋了。

因为在接下来决定两国最终胜负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希特勒固执的调走了参战的德军主力部队,以至德军功亏一篑,曼施坦因在其所著的《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就库尔斯克大会战的结果,曾耿耿于怀的写道“当朱可夫已经用光了他的预备队时,而德军手中还握有王牌未出”。

斯大林明知德国要向苏联开战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采取行动?

在将先发制人的计划提交上去之后,可能误读了的想法。

我们很容易就相领袖(Vojd)在5月和6月的时候仍旧固执地想和保持一种毫无限度的(Appeasement),他只想采取权宜之策来保全边境地区。

他对各地给他寄来的提醒他的报告全都置之不理,这种固执很长时间以来着实让历史学家们迷惑不解。

如今我们能接受这样一种想法,即位居的领袖,越是靠施行的恐怖政策让身边的人不敢有半点怀疑,便越是能轻易地自我毒化。

军队情报部门的首脑戈利科夫就在玩这个危险的游戏,他既想尽责报告实情,又想保住自己的小命,便歪曲情报,挑能让克里姆林宫的主子高兴的东西上呈。

他的一个最好的合作者瓦西里•诺沃布拉涅茨后来就说过,戈利科夫断然不会将能把他给毁了的文件提交上去。

他使用的是“分阶法”,诺沃布拉涅茨写道:“在每份报告里,将军总会跳过我认为有用的部分,像把棋子拿掉一样,把这些情报剔除掉。

我的抗议对他无济于事。

他的基本论点可这样概括:这只不过是些假设!这些军队并不真的存在。

”戈利科夫5月31日的报告——呈交斯大林、、、、、库兹涅佐夫、日丹诺夫和朱可夫——就是这种方法的典范。

他认为有120或122个德国师团,其中14个为坦克师,军队部署于苏联边境地区,但也采纳了德军情报部门的假情报,认为德国国防军有122个师团正大举集结,准备进攻英伦三岛。

戈利科夫未去核实后面的那个夸大其词的数字,而是用此来歪曲自己的结论:“关于对英的战线,德军已将大部队用来对付英伦三岛,以期实施其主要行动。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德军已经部署完毕。

”在德军即将进攻的情报这个问题上,朱可夫也不够坦诚。

他在和安菲洛夫的谈话中声称戈利科夫不归他管,是直接向斯大林报告的。

第一点不对:戈利科夫担任部长的总参情报部是直接受总参谋部管辖的。

至于第二点,戈利科夫几乎所有报告均需提交给朱可夫。

最后,说所有情报都呈现同样的事实,斯大林就是不听,这种说法太避重就轻。

如果我们来分析一下最受莫斯科器重的两名德国特工——“中国”和“科西嘉人”——的报告的话,那我们很快就能发现他们也传送了许多柏林情报部门散播的假情报。

好几份电报都在说希特勒会在进攻前发出最后通牒,他想让英国悔之晚矣,筹码当然就是乌克兰。

德国情报部门工作得很是到位:就连各个军队的首长也信了这套说辞。

因此,负责攻占列宁格勒的第4装甲集群(Panzergruppe)司令艾里希•赫普纳于5月26日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关于我们是否会真的发动攻击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作出决定。

他们说要使乌克兰成为租界,租期为89年。

”他对自己的副官断言:“我们的这些部署只不过是在虚张声势!”其他报告也说希特勒觊觎的是中东,而非俄罗斯。

斯大林并不缺情报:他简直都要被情报淹没了!在这方面,世界上没一个情报部门能像苏联这么有效率。

相反,也没有哪个情报部门在分析情报方面会如此自断手足。

因为斯大林只让自己保留这个角色。

结果,没有谁能纠正他对世界的错误看法,没人能抵消他那病理性的猜忌多疑。

若是不去了解他坚信外部的西方诸国、内部的托派分子一直在合谋反对他,便无法理解斯大林这个人。

在送到他手上的数千份情报中,他只留下符合自己看法的内容:希特勒聚集部队,是为了从苏联手上得到新的租界,而非进攻。

他并不准备开战,他是用战争来威胁。

为了误导斯大林,只要让陆军情报部(Abwehr)的首脑放出风声,说所有德军说要进攻的谣言都是反谍战的一部分。

领袖(Vojd)就会,连眉头都不带皱一皱。

朱可夫和铁木辛哥一样,已再也不能忽视如今从驻扎于边境地区的军官那儿送来的情报。

侵犯苏联领空的行为已成了家常便饭。

6月10日就有十次,两天后达到了30次。

摩托化部队和空军中队从抽调过来。

6月3日,德军24个装甲与摩托化师团占据了前线阵地。

6月10日,空军开始在苏联边境地区部署2000架战机。

13日,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将边境部队发来的警告告诉了斯大林。

“我们会考虑的。

”这是他的回答。

次日,他们去见他,又重复了自己的请求。

“他的回答是,你们建议我调动军队,从现在起,让部队推进到西线?可这样就要开战了!你们俩到底是明白,还是不明白?……我们情绪很差地离开了克里姆林宫。

我只想走走。

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孩子们在克里姆林宫墙边的亚历山大公园里无忧无虑地玩耍着。

他们让我想起了我的女儿,我剧烈地感受到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整个国家的未来,压在我们肩头的担子有多重。

”6月13日是否真作了这个尝试呢?斯大林的访客登记簿上没有任何踪迹。

如果真发生过,那对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的请求粗暴回绝就特别能说明问题。

几小时前,朱可夫、海军上将库兹涅佐夫曾来通知斯大林所有德国船只都匆匆离开了苏联港口,许多船甚至都没来得及卸货;他要求苏联也采取同样的措施。

斯大林冷淡地拒绝了。

库兹涅佐夫和朱可夫来的不是时候,因为斯大林正想晚上在莫斯科电台发布塔斯社使人瞠目结舌的辟谣声明。

次日,该声明又刊登在报纸上,再由莫洛托夫亲自告诉德国大使舒伦堡。

“甚至在克里普斯(莫斯科的英国大使)到伦敦之前,尤其是之后,说苏联和德国‘接下来要开战’的谣传就在不断地扩散着。

……这只不过是敌视苏联和德国的国家所作的大规模宣传,以期制造紧张的冲突。

……因此,优秀的苏联人都会认为德国企图毁约并进攻苏联的谣传毫无根据可言。

至于上周德国向该国北方和东方调兵,我们可以认为是要在巴尔干地区实施军事任务,而且这些行动的动机和德苏之间的关系毫无关联。

苏联的整个和平主义政策清楚地表明它会遵守德苏协约的条款。

”这份公报想必让苏联人松了一口气,使他们放松了警惕。

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竭尽全力想要与柏林对话。

朱可夫可不是什么傻瓜。

他知道斯大林其实一直在担惊受怕。

他对立即就要进攻的情报,反应愈来愈激烈。

他不见朱可夫和铁木辛哥,因为他们会迫使他作出决定。

6月上半月,他在昆采沃的别墅里待了八天,没在克里姆林宫现身。

14日到18日,他没召这两人去谈话。

19日,他又消失不见,只是到6月20日晚8点才重又看见他。

6月17日,他还在别墅的时候,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NKGB)的部长梅尔库洛夫告诉他德军的备战工作已经结束,侵略随时都可能发生。

他没提的是这天,也就是6月22日3点,希特勒将最终下达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的命令。

梅尔库洛夫的情报来源就在空军参谋部,还告诉了他罗森堡讲话的部分文稿,可从中猜到希特勒的疯狂目标,讲话是这样说的:“苏联的这一表达法应该从地图上抹去。

”斯大林在页边批注道:“致梅尔库洛夫同志:还是让您在空军的线人去吻自己的母亲吧。

他根本就不是线人,是传播假情报的人!(下划线为斯大林所加)。

”最特别的是德国大使舒伦堡伯爵反对开战,甚至还试图通知他的捷卡诺佐夫,说希特勒马上就要发动进攻了。

外交编年史上这一的事实恰好得到了交谈时的两个证人证实,他们是翻译V.D.帕夫洛夫和G.希尔格。

也知道了,莫洛托夫也是。

但捷卡诺佐夫并不想去理解舒伦堡堪称的这番暗示。

随机文章西汉武帝以后外戚主掌朝正的原因是什么?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沉船,初次任务遭到英国海空部队围歼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法国幻影4000战斗机夭折,3000万美元的成本导致0订单垃圾人定律是什么意思,逮到个人就大肆倾倒负面垃圾(拳脚相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朱可夫提议对德国先发制人是怎么回事?斯大林说NO?

5月5日,在克里姆林宫的大厅里,下达了新的稳住阵脚的指示,但比上次还要模棱两可。

他出席了有2000人参加的会议,其中的军事院校学生都是刚从苏联的25所院校毕业的。

当然也参加了。

早上,他惊讶地得知迄今为止一直是党中央总书记的斯大林,取代了,兼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自1917年以来头一次,党的机关和国家机关统一在同一个人的名下。

讲了40分钟后,斯大林至少祝了三次酒,每次都作了简短的讲话。

对这几次简短讲话的分析,因没有掌握原始文本而耗费了大量笔墨,只有1948年苏联共产党档案室里的删节版,和几篇证言。

朱可夫在《回忆录》里也写了几段:“喊着侵略他国,占领他国的口号,德军是不会赢得胜利的。

这是很危险的口号。

……德军越来越喜欢吹嘘,洋洋自得,充满虚荣。

德国的军事思想再也不会发展了;他们的装备已经被我们超越了……”然后,在由一名元帅第三次致祝酒辞,向“斯大林和平主义的对外政策”祝酒时,斯大林让观众,口开河起来,历史学家们都在想这是伏特加的作用,还是心里另有盘算:“请允许我纠正……现在,我们的军队已经重新建成,得到了大量装备,要打一场现代化战争,……现在,有必要从防御发展到进攻。

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应该发动进攻。

以防御为出发点,我们应该朝着进攻的军事理论行进。

”为了使我们不致意识不到这些话的深层意义——历史上对此——我们就要来提一下、朱可夫两人所作的决策和倡议,只有按照5月5日的讲话,才能对这决策和倡议有所理解。

因为,5月13日,斯大林同意从腹地派四个集团军前往西部的边境地区;在第聂伯河-德维纳河沿线组成第二战略梯队。

但有个条件,就是这些行动要掩人耳目地进行。

5月5日讲话导致的最独特的结果就是朱可夫和铁木辛哥于5月15日提出的先发制人计划。

很难令人质疑其中的因果关系。

铁木辛哥和利亚什琴科将军证明了这一点,朱可夫于1965年的采访中也提到了这件事。

“铁木辛哥和我对德军的攻击先发制人的想法与5月5日斯大林的讲话是有关系的……他在讲话中说到了进攻的可能性。

当敌军在我们的边境地区聚集大量兵力的环境下,这场讲话使我们确信有必要设想一下先发制人的方案。

”当然,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对此仍是只字不提。

必须在5月15日的这项计划及斯大林的反应上稍作停留。

该计划名为“对苏联军队在可能与德国及其盟国开战的情况下制定战略部署计划的思考”,并被标为“绝密。

特急。

本人亲。

独此一份”。

这份15页的手稿文件是在朱可夫的指导之下,由匆促写就,瓦图京加以修正的,但却忘了给斯大林过目的时候要注意分寸。

前言竟敢把迄今没人敢说的话说出了口:“鉴于德国军队已全面调动,后方梯队也已开始部署,可见它有能力比我们抢先部署完毕,并对我们施行出其不意的打击。

为免于此,我认为绝对不能让德军掌握主动权,而是在其部署过程当中,尚未能组织战线,协调各兵种时,抢先对其发动进攻。

”因此,该计划与3月计划之间的巨大差别就在于从反攻(也就是等德军先进攻)过渡到秘密调动军队并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在确定德军打击之前)。

至于其余内容,该计划重述了纵深突破至西里西亚,然后往北折去,将波兰和东普鲁士与德国其他地区隔开。

这份计划由于写得太匆忙,所以朱可夫准备得并不好。

文中未提日期,似乎对新吞并领土上实施后勤保障工作也嗤之以鼻。

也没考虑怎么调动军队。

加列耶夫将军本身也是历史学家,他认为这项规划需要加紧工作三到四个月,才能真正为军队所用。

必须补充的是,朱可夫的想法是在普里皮亚季河南岸只有四个集团军的时候,组织八个集团军实施打击。

计划呈送给了斯大林。

他是否读了呢?朱可夫在1960年代与安菲洛夫和斯维特里希纳的两次采访中均说斯大林读了。

利亚什琴科将军在与历史学家列夫•别济缅斯基交流时说,铁木辛哥也是这么明确告诉他的。

瞥一眼斯大林的访客签到簿就会发现,5月19日应该是提交该计划的日子。

朱可夫还对安菲洛夫说了领袖(Vojd)的反应:“当他明白我们是要对德军先发制人时,便立刻。

‘你们疯了吗?你们难道想挑衅?’他气得冲我们大喊。

‘我们告诉他,我们是根据苏联边境形势的发展,以及5月5日他的讲话,才这么做的……’我这么说是想给在场的人打气,好使他们去思考如何打胜仗,而不是老是念叨着德军如何战无不胜,世界各地的报纸就只会对德军口诛笔伐,斯大林仍在骂骂咧咧。

我们这个先发制人的想法就这样夭折了。

”利亚什琴科的版本更戏剧化。

照铁木辛哥对他说的话来看,当斯大林开始冲他大吼,说他是在煽动战争时,朱可夫再也无法自持,他们就把他带到另一间房间里去了。

斯大林转身朝向在场的人,又说:“看看你们这些人……铁木辛哥长得这么结实,脑袋这么大,但他的大脑肯定很小。

我(5月5日)说的话是要大家提高警惕,但你们必须明白德国永远不会来进攻俄国。

……如果你们胆敢在边境挑衅德国,如果你们没有我的命令就调动军队,那你们要小心掉脑袋。

”25年后,朱可夫向安菲洛夫承认:“如今,我认为斯大林不同意我们(先发制人),倒是件好事。

否则,考虑到我们军队的状况,那我们所经受的灾难就会比1942年5月在哈尔科夫遭到的惨败还要严重得多。

”在1960年代的两次采访中,华西列夫斯基则表达了相反的判断。

如果就像计划中所说的那样,红军积聚所有的力量,先从利沃夫打击的话,就会完全阻断,甚至全方位击退德军。

朱可夫则以罕见的坦率回答道:“华西列夫斯基的解释与现实完全不符。

我认为如果战争前夕,我们将兵力部署在边境地区的话,苏联很快就会被击退,而德军就正好能实现计划,在边境上把我们消灭掉。

……幸好没发生这样的事,因为那样的话……希特勒的军队就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也会在1941年陷落。

”华西列夫斯基1931年时只是个团长,后来就没离开过参谋部,所以他的判断应该没有朱可夫的分量重,1941年夏,朱可夫每分每秒都在为红军痛心疾首。

他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两国军队在组织、指挥和管理方面的巨大差距。

我们后面会提到这种特别坦诚的说法,而这在论述卫国战争的著作中是极为罕见的:即苏联本来是会被希特勒征服的。

当我们可以对朱可夫在1941年夏季和冬季的表现作出判断时,我们希望读者还能记得这句话。

随机文章欧洲人被揍最惨的一战,光割的耳朵就装九大麻袋现代懒人翻身的懒蚂蚁效应,懒于杂物勤于思考(未来管理人才)外道魔像打得过九尾吗,九尾一半力量可吊打佩恩放出的魔像鲨鱼为什么没有肾脏,靠体表排泄氨排泄/嗅觉器官最敏感蛟龙号到底在隐瞒什么,深海底发现未知生物/疑似巨型真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又是如何把苏联打回原形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