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军队思想:解析其一生最经典的十大战役
【千问解读】
《体现军事思想的十大经典战役》 一、野狐岭之战——集中优势兵力,单点突破 1211年,成吉思汗进攻金国野狐岭。主持军事的完颜承裕将兵力遍布野狐岭长城各个地方,他则坐镇中央,凭借山势和长城之险要,阻挡蒙古人。
山势和长城固然能加强军队的防御能力,但同时也分散了兵力。
成吉思汗大军一抵达野狐岭就发动了进攻。
蒙古骑兵全部下马,木华黎亲自率领敢死队冲锋在前。
成吉思汗采取的是集中突破战术,所有力量都用到了完颜承裕的中军大营。
完颜承裕面对成吉思汗的猛攻,意识到了自己的布阵失策,然而要挽回已来不及,因为兵力过于分散,联络调度已大成问题。
二、兀剌海城之战——心理战,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 建国后的第二年夏末,成吉思汗命人给西夏李安全写,却受到了李安全的嘲讽。
成吉思汗先是暴跳如雷,但很快就冷静下来,他开始进行周密计划,调动二十个千户和怯薛军,用一个月时间对军队进行攻城训练,同时派出数个侦察小组,离开主力几十里进行情报搜集和武力侦察。
秋季的第一个月结束后,他的兵团如同神兵天降,兵临西夏国兀剌海城下。
在此之前,他的侦察小组把一个西夏牧羊人放进了兀剌海城,传播这样的消息:成吉思汗兵团对于坚守不降的城池,破城之后必屠尽城中之人。
这是成吉思汗惯用的攻心战,传播恐惧,以达“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三、初战摩诃末——机动、灵活的闪击战,出其不意 摩诃末采用他的传统阵法,自己指挥中军,他儿子札兰丁在右翼,速不台一眼就看出摩诃末的中路军是主力,右翼也不可小觑,只有左翼力量弱小,可以攻击。
号角一响,速不台的一支偏师直奔摩诃末中军,吸引摩诃末的注意力,而他本人则率领主力发挥蒙古骑兵的快速能力,直攻摩诃末的左翼。
摩诃末的左翼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就被击溃,摩诃末急忙分出一支中军去救援左翼,这正中速不台下怀。
他的主力在击溃摩诃末左翼后,穿过乱哄哄的战场,绕到了摩诃末中军背后,发动猛烈穿插式攻击。
摩诃末中军大乱,他本人也急忙向他儿子的右翼逃跑,幸好他儿子札兰丁是个英雄人物,迅疾调动机动部队及时阻挡了速不台兵团的强烈攻势。
四、攻占居庸关——诱敌法,以少量的部队做诱饵,干扰对方判断 哲别对居庸关做了一次试探性进攻后,立即断定居庸关绝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智取的办法是诱敌人出关,打野战。
要完颜福兴出居庸关,难度系数很低。
完颜福兴傲慢,浮躁,没有头脑。
哲别在发动了几次小规模的进攻后,就扔下些兵器和马匹,向东“逃跑”。
完颜福兴在城上看到蒙古人逃跑的风姿,豪情万丈地下令:“出关!”正当他洋洋得意、自命不凡时,猛地听到一阵马嘶声,鸡鸣山如同被掀翻的蚂蚁窝,突然从山腰冲下来无数蒙古人,完颜福兴派头顿失,像个强盗头子遇到政府军一样,掉马就逃。
哲别兵团轻而易举地在追击途中将他们歼灭大半,剩下的人恨不得生四条腿,闭着眼睛向居庸关逃。
五、合阑真沙陀之战——斩首战术,扑灭对手士气 札木合的情报指出,王汗这次是倾巢而来,主攻分为四个梯队,作战计划则是以攻为主,各个梯队陆续上阵,把敌人压缩到固定地点后,中军分出四路从四个方向包围,打歼灭战。
想了想,对两个争先恐后的先锋官说,先不要冲锋,全力抵挡他们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攻他的第三梯队。
第三梯队的部族擅长横排一字形进攻,比较容易冲破,一旦冲破,就要不遗余力地向前攻击第四梯队,王汗的卫队,只要破了王汗的卫队,克烈人必然士气大减,这样就能一鼓作气,打败他们。
六、布哈拉城之战——“围三缺一”战术,防止困兽犹斗 成吉思汗一抵达布哈拉城下就发动猛烈的攻击,昼夜不停,连续七天。
布哈拉城中守将阔克汗决定死战到底。
奇怪的是,蒙古人突然停止了攻击,而且还撤走了一个城门的军队。
布哈拉城的将军们纷纷跑路。
当得知计谋成功后,成吉思汗命令带领主力追击布哈拉逃兵。
拖雷急行军追到阿姆河畔时,布哈拉城的逃兵正准备渡河,拖雷发动全面攻击,一万余花剌子模士兵被屠杀在阿姆河畔,鲜血染红了阿姆河。
七、阔亦田之战:大迂回战术,避免正面交锋 成吉思汗决心采用大迂回包围战术,派出主力渡河绕到泰赤乌的后方,他自率少量分队在正面进攻,吸引泰赤乌人的注意。
这种战术的优势是,可以天降奇兵,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地方,不过有个弱点,一旦敌人主动攻击,担任正面进攻的少量分队会受到重创。
成吉思汗大致算了下时间,估计博尔术等人已经绕到了敌人后方时,下令开战。
大迂回包围战术成功实施,泰赤乌人被夹攻得,四散而逃。
八、之战——情报战,获取情报优势 几天后,准确的情报送来。
札木合已集结了十三个部落三万人马,分为十三个战斗单位向兰湖开来。
情报指出,札木合的主力是其本部札答阑部和铁木真的死对头泰赤乌部,两支特种攻击部队则由蒙古部落兀鲁兀部和忙兀部担任,这两支部落和铁木真阵营中的主儿勤部号称蒙古三打手,都是骁勇善战的部落。
有了情报,他开始和他的同事们制订作战计划。
他的计划是模仿,既然札木合分成十三个战斗单位,他也把部队分为十三个战斗单位,也称为十三翼。
九、讹答剌城之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 摩诃末和他的将军们又犯了不明敌情的毛病。
就在开战之前,成吉思汗让人写出了两封信,一封是给身处报达的哈里发的,一封是给摩诃末母亲秃儿罕的。
给哈里发的信让成吉思汗避开了伊斯兰世界大联合的风险。
给秃儿罕的信中,成吉思汗说:“您与您的儿子常有政见和人事上的冲突。
我们无意进攻您的居住地玉龙杰赤,待我完成花剌子模各地征服后,当以富裕强大的呼罗珊奉献给您。
” 秃儿罕没有回信,可成吉思汗确信这位老女人不会对摩诃末伸出援手。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封信让成吉思汗避开了进攻布哈拉城时可能受到的来自玉龙杰赤的背后袭击。
十、大战蔑儿乞——,扩大己方阵营 横祸来时,天方欲明。
蔑儿乞部的首领带着部下席卷而来,扫平了铁木真的地盘,并抢走了铁木真的老婆孛儿帖。
第二天,铁木真和兄弟别里古台、合撒儿去了黑森林,请求义父脱斡邻勒帮他抢回老婆。
脱斡邻勒抚摸着穿到身上的黑貂皮袄说:“你放心,你我曾有契约,蔑儿乞人居然敢抢我儿的媳妇,我必尽灭蔑儿乞人,。
” 铁木真感激地拜谢,脱斡邻勒又说:“蔑儿乞有三大部落,其实他们的祖先也是你们蒙古人,这些人和你们一样,骁勇善战,不可小觑。
所以保险起见,你应该再找个人。
” 铁木真面露难色,因为整个蒙古草原上,他的帮手只有脱斡邻勒。
脱斡邻勒看出了他的心思,笑道:“放心,这个人肯定帮你。
因为他曾被蔑儿乞人俘获当过奴隶,吃尽苦头,这样好的机会,他肯定不会错过。
” “谁?” “现在的札答阑部落酋长——札木合。
” 随机文章欧门尼德斯Eumenides简介卫青,霍去病和汉武帝有亲戚关系吗?罕见的巨型奇虾化石,长达1.8米的寒武纪最大生物全球最先进agm158巡航导弹,376万美元一枚隐身性能超强带土召唤外道魔像,揭秘宇智波带土会什么忍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军队装备了大量的火器 他们为什么打不过后金骑兵
明朝军队铠甲早期是金属铠甲 后期为什么会换成棉甲
明代大军铠甲最早的时候是金属铠甲,后期时金属铠甲为什么会换成棉甲,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铠甲的发展和武器的发展是一致的,很多人觉得明晃晃的铠甲好,可是随着火器的发展,这种防具越来越不实用。
同时期的欧洲和亚洲近乎同时使用了棉甲(法国和后期的明,清)。
战场上的人可不管好不好看,能不能保命才是他们所关心的。
明代后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
明代盔甲蛮好看的,因为是棉甲,容易穿着合身。
我觉得马上部队,尤其是骑射的,盔甲越轻便越好;列阵进击的一线步兵,盔甲越厚重越好;面对球形弹丸,棉甲是上选,不沉,防护效果应该不差。
曾经在战场上被一枪打下马来,当场昏死,但是弹丸被三层棉衣挡住捡回一条命。
所以我觉得明代用棉甲还是很对的,再说北方冷,多穿点好。
当时明代的步兵很质朴,能吃苦,冬天打仗也不戴手套,基本就是乱哄哄的大规模械斗。
对这样的部队,这样的打法,穿棉甲应该还是蛮有用的。
棉甲分重型和轻型,轻型的很薄,比衣服厚不了多少,其实内部还有防御力。
棉甲内部是有锁子甲的,棉甲内部有夹层,里面有铁片,外面还有密密麻麻的铁扣子,名家里面还有一层很薄的锁子甲,做工很精细,或者是用金属丝缝出来的坎肩,能起到一定的防御力。
棉甲里面有夹层,有密密麻麻的小铁片,或者是在之中逢入了大量金属丝,韧性极强,剪刀都不一定能剪烂。
西方同样曾经大力发展防御火器的盔甲,胸的厚度甚至达到过丧心病狂的4mm,而后才逐渐放弃对于火器的完全防护力。
在中国也是同样历程,明代中后期出现的防御力巅峰的盔甲:链板甲,用锁子甲将大块的板甲连在一起的一种盔甲。
在西方全身板甲出现前也曾出现过的一种盔甲,但是渐渐被防御力更差布面甲甚至是棉甲所取代,到了更是没有再装备过这种明显对于火器防御能力更强的盔甲,最终棉甲占了上风。
首先同样厚度的扎甲防御力是要低于板甲的,因为甲片互相叠加的地方是最容易被损坏的地方,美国测试龙鳞甲防弹衣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而明代扎甲鳞甲的甲片厚度通常是在0.5mm,并没有数据显示明代的甲片厚度有增加的趋势。
西方最变态的当然不止4mm,他们通过在胸前安插甲片可以达到7mm的厚度,但是整体锻造中这种厚度的盔甲还没有见过。
郑成功有一些好的盔甲,有日本盔甲,也有西方盔甲,也有明代盔甲,也有仿清盔甲,但是,郑成功其实不是明代的正规军。
其实是一支私人大军,而且,郑成功的大军明显火器不足,都是弓箭,清军在入关后,其实很大部分都是火器,郑成功的火器程度反而不如当年萨尔浒的明军。
差距是全面的,各个方面明代都落后于清代,才导致军事上差距巨大。
盔甲是一个方面,明代盔甲到最后极端落后,成了一个什么都不防备的背心,看看朝鲜人的纪录,看看李如松的画像,盔甲太差了,我都基本断定明代盔甲不如和。
是制度的差距造成的。
清代盔甲非常先进,特别是棉甲,基本算身防护,弓箭是根本射不透的,所以穿着清甲冲击蒙古军,基本是无敌的状态。
以13付铠甲起兵,说明当时明军的铠甲已经大量流入东北。
以当时的冶炼和生产能力,根本供不起自己生产,基本靠缴获装备,双方装备的都是一样的,但是满族总体来说更符合使用,因为体力和体格,有史料记载后金军中巴牙喇有着三,四重甲者,所以是主流,清末期才从大军中淘汰。
布面甲发源于中亚,本来就是具有御寒性质的铠甲,又是铠甲又是大衣,多好。
从开始传入中国,迅速就淘汰了中国传统铠甲,连中国传统铠甲里最常见的披膊都被甲袖群取代了。
布面甲是把甲片挂在外层的棉甲上,棉甲可以提供少量额外防御,内层甲片受击打时可能会滑动卸去部分力量。
棉甲替代铁甲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棉花的普及种植,棉甲造价比铁甲低廉,棉甲更加轻便而且维修保养更容易。
棉甲与铁甲相比防护效果相当,而且冬季御寒效果要远好于铁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