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 为了民族自治 以巴尔干同盟胜利而告终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5-24 点击数: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 为了民族自治 以巴尔干同盟胜利而告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控制和压迫所进行的战争。

经过激战,塞、门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军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土军败退到埃迪尔内、约阿尼纳和斯库台等地。

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请求欧洲列强进行和平调处,1913年5月30日签订《伦敦条约》,战争宣告结束。

战败国土耳其丧失了在欧洲的大部领土。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 为了民族自治 以巴尔干同盟胜利而告终

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先后发生了反对土耳其统治,要求民族自治的起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等巴尔干同盟国家遂向土耳其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土根据1878年《柏林条约》的规定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以自治权,土耳其的基雅米尔政府拒绝了这些国家的要求,并召回了驻保、塞、希等国的大使,退回了上述3国驻君土坦丁堡大使的国书,随后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了巴尔干同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

同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采取军事行动。

17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向土耳其宣战。

土耳其政府对这3国立即做出反应,但未向希腊宣战,其用意是把克里特并入希篮,以此条件换取希腊的妥协,使其保持中立,以便赢得时间,从小亚细抽调兵力加强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的防御。

然而希腊格守与同盟国家签订的条约,于18日加入了反土战争的行列。

于是爆发了巴尔干同盟联合对土的第1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同盟为进行这场战争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共动员了95万人,展开的兵力为60.3万人,火炮1511门1战列舰4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8艘,炮艇11艘。

土耳其当时与意大利尚处于战争状态,准备仓促,但也动员了85万人,战争初期派到巴尔干战场的兵力约41.2万人,不久,它又从小亚细亚派去5个军的兵力。

土军装备有火炮1126门,战列舰3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8艘炮艇4艘。

相比之下,巴尔干同盟国家在兵力和兵器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 为了民族自治 以巴尔干同盟胜利而告终

由于这场战争顺乎民意,所以它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致拥护和大力支援,参战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颇强。

战争爆发不久,土耳其政府顿感处境危急。

为了集中兵力于线作战,遂向意大利表示让步,以求尽快结束意土战争。

意大利也无意再战,于是交战双方于1912年10月15日在洛桑草签和约,18日正式签订《意土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土耳其割让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给意大利,并同意意军占领佐泽卡尼索斯。

为了迅速打败土军,结束战争,保军在君士坦丁堡方向集结了团军的兵力。

10月22日,左翼第1、3集团军首先在东面向色雷斯东部的格奇吉利、谢里奥卢、埃斯基鲍卢斯和佩特拉等地的土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经过5昼夜激战,保军击溃了土军的主力第3军,占领了色雷斯东部重镇洛泽格拉德。

保军右翼第2集团军包围了拥有6万名土耳其守军的著名城市亚得里亚堡。

10月29日~11月3日,保、土两军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战,土军第4军被击溃,然而保军未能组织对敌军的坚决追击。

土军在君士坦丁堡以西35-45公里处的查塔尔贾构筑防线,保军企图突破防线直捣土京城君士坦丁堡没有成功。

此时希军统帅康斯坦丁王子曾建议派2个师的兵力增援保军,以加强进攻,但因为保军想独占该城,建议未被采纳。

10月19日,希腊军队在马其顿南部和伊皮鲁斯及阿尔巴尼亚南部向土耳其军队发起进攻:23日,攻占塞尔瓦:25日攻占柯扎尼;11月1日,希军集中5个师又1个骑兵旅的兵力,向土军5个师又6个炮兵团组成的防线发起进攻,这道防线是土军保卫马其顿首府一萨洛尼卡的主要屏障。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 为了民族自治 以巴尔干同盟胜利而告终

经过激战,希军攻破土军防线,直通萨洛尼卡;9日,马其顿首府的防御部队投降,希军进占萨洛尼卡。

此后,希腊的舰队在达达尼尔海峡附近击败了土耳其舰队,从而封锁了这个海峡的出海口,完全控制了爱琴海海域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向土耳其的防御部队发起总攻:塞第2集团军向西南实施突击,对土军右翼构成威胁;塞第集团军向库马诺沃发起进攻,很快便攻克该城;塞第3集团军对斯科普里实施翼侧突击,并于26日将其攻占;27日,塞军切断了比托拉等地土军与君士坦丁堡的联系。

11月18日,塞军在希军的配合下攻占了比托拉。

与此同时,塞军其他部队攻占阿尔巴尼亚,尔后继续向亚得里亚海沿岸推进,并先后占领了都拉斯、地拉那、爱尔巴桑、培拉特等地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防御部队进攻,门军包围了阿尔巴尼亚北部重镇斯库台,守城的土军犹如惊弓之鸟,整个防御陷入一片混乱巴尔干同盟联军对士军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巴尔干各民族的解放斗争。

11月,阿尔巴尼亚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土耳其在当地的政权。

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告独立土军在保、希、塞门四国军队的大举进攻下,寡不敌众,节节败退。

土耳其失去了在欧洲的绝大部分土地,面临着军事上的全面崩溃,亚得里亚堡雅尼那和斯库台3个陷于孤立境地的大要塞虽然还在抵抗,但保军绕过亚得里亚堡的胜利进军使首都君士坦丁堡受到威胁,土耳其政府被迫求和。

11月3日,土耳其政府请求欧洲列强出面调停,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便乘机干预,特别是俄奥两国。

为了争夺各自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竭力进行挑拨离间,甚至还进行了局部动员,巴尔干战争大有变为欧洲大战的危险。

就在这紧要关头,俄国因为力量不足,战争准备不充分,再次后退了。

最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达成妥协,同意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和巴尔干战争问12月3日,土与保、塞、门3国签订休战协定。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 为了民族自治 以巴尔干同盟胜利而告终

希腊拒绝休战但声明此举不应被认为:它与其他盟国存在着根本分歧,而是出于军事需要。

希腊同时还表示将参加缔结和约的谈判。

在欧洲列强的斡旋下,16日,土与保、希、塞、门4个巴尔干同盟国家在伦敦开始议和谈判。

与此同时,英、法俄、德、奥、意六个帝国主义大国的大使会议也在这里举行。

谈判中,不仅交战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而且在巴尔干同盟四国内部以及欧洲列强之间,也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

会上争执最激烈的是土耳其欧洲领土的划分问题。

在1913年1月6日举行的第10次伦敦谈判中,土耳其代表拒绝割让亚得里亚堡和爱琴海岛屿,致使和谈一度中断,后来在巴尔干同盟和欧洲列强的压力下,土方代表勉强接受对方的要求,表示同意除君士坦丁堡等地外,放弃土在欧洲的全部属地,让当地各民族实行自治。

正在此时,土耳其国内于1月23日发生了政变,青年土耳其党内的亲德派得势,穆罕默德·舍夫克特推翻基雅米尔政权成立了亲德政府。

新政府成立伊始,自恃有德国撑腰,很快转变谈判态度,拒绝停战条款,遂使和谈破裂。

2月3日,战事再起。

35日,希军攻克亚尼纳;26日,保、塞盟军攻陷亚得里亚堡;4月22日,斯库台的土耳其守军投降,门塞部队进占该城。

土耳其再次战5月30日,经过交战双方讨价还价和大国间的背后交易,土败,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耳其与巴尔干同盟四国签订了《伦教条约》。

依约,土耳其将君土坦丁堡以北,从马里查河口至米迪亚一线以西的土地及爱琴海上的大部分岛屿,都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

马其顿由保、塞、希3国分管,土耳其在欧洲只保留君土坦丁堡和海峡沿岸地区。

阿尔巴尼亚交由英、法、俄、德奥、意六国监督,实际上成了奥、意争夺的对象。

这样,第1次巴尔干战争以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