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之战:汉武帝与匈奴主力首次大碰撞 漠南之战中卫青凭什么能获得胜利?
【千问解读】
西汉元朔五年至六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三次派出十万大军,反击漠南右贤王部和伊稚斜。
此战是汉军第一次跟匈奴单于主力兵团对战,虽取得胜利,但并没有完成歼灭匈奴主力的战略目标,从战略上对匈奴未形成绝对的威慑。
战争的新形势
公元前127年的河南战役,是汉军对匈奴的首次大胜,但此战尚未根本上改变汉匈的战略态势。
匈奴依旧以阴山山脉为中心,试图夺回战略前进基地河南地,且匈奴北东西的三面布局,从战略上依然对中原构成“宝盖头”形的包围。
匈奴反击的热情因其政权更迭(河南战役后不久,军臣单于病故,其弟伊稚斜通过武力夺取王位)而更加高涨。
而汉军方面,在夺取河南地的战略前进基地后,极大改善了己方的战略态势。
最重要的是,以卫青为主的新一代骑兵将领及其部队,熟悉了大规模远距离骑兵机动攻势战法,并在国内精英阶层掀起了一股崇尚军功的风气。
对匈奴来说,河南地本是阴山南麓的屏障,当时匈奴单于王庭就设在阴山及其南麓。
元朔二年,河南地为汉军所夺,单于王庭直接暴露于汉军兵锋之下。
因此,河南之战结束后,匈奴新首领伊稚斜单于不甘心失败,便于第二年,即公元前126年卷土重来,对西汉进行了新一轮的攻击:在夏季即派遣左贤王数万骑攻略代郡,掳掠民众千余人。
同年秋,匈奴大举进攻雁门郡,杀掠数千人。
次年,也就是元朔四年,匈奴又派出九万骑兵,分三路,每三万骑为一部,分别向汉朝北部边界地区的代郡、定襄及上郡进攻。
与此同时,匈奴右贤王也不甘心河南地之失,频频袭扰位于河南地的朔方郡,杀掠吏民甚众。
面对匈奴的全线进攻,公元前124年春,汉军展开新一轮攻势作战。
此时的汉军,已经在十多年的战争中发展出一套崭新的骑兵战略——发扬地理内线优势,主力与支援部队交互打击匈奴右贤王的战略,并利用已成熟的骑兵集团,采取突然袭击和快速机动的奇袭战法。
这种奇袭战法不仅指战略上的,也指战术上的。
它是以最快的进攻速度、最强的打击力量,连续不间断地实施攻击,在敌方动员和使用其战争潜力之前将其击败,力求在最短时间达成战争目的。
此外,汉军还实行了新的编组,将军队配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各边地郡国的地方常备部队、各地方警备部队坚决抵抗匈奴三路大军攻击,消耗其力量;第二层次,为将军李息与张次公,率其一部攻击最东北部远端的匈奴左贤王,进行战略牵制;第三层次,是高度集中编组的主力骑兵,含卫青本部的三万骑,以及将军苏建、李沮、公孙贺与李蔡所率的各分队骑兵。
除各边地郡国部队,汉军总共投入此次战役的攻击部队有十万骑之多。
在此次战役中,汉军还实行了新的战役指挥体系,攻击部队的六位将军虽分为两个作战方向,但都由车骑将军卫青节制指挥。
各军主力集结地为朔方郡,这一区域居于匈奴各路大军进攻线的中心位置,构成了内线作战的态势。
此外,汉军主力兵团的内部编成和作战序列,也体现出新的特点。
李沮为“强弩将军”,可以推测汉军弓弩等射远兵器有集中的战术运用;公孙贺为“轻骑将军”,率领突击的轻骑兵部队;李蔡在此役军号为“轻车将军”,可见此时中原军队仍保留了相当数额的战车部队;苏建为“游击将军”,按照秦汉兵书和军事史,游击之军一般都是统帅控制的战役预备和机动部队。
汉军这一新型作战序列,显示出其军事改革不是简单模仿匈奴模式,而是吸取匈奴骑兵的优势,利用战车和远射打击兵器的火力,集中编组形成以骑兵为核心的车骑合成化部队,其内部的战术分工更加精细。
奇袭“袭击者”
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朔方郡悄悄渡过黄河,以高阙塞(阴山山脉西北山口)为攻击发起点。
当时,匈奴右贤王所部集结在狼山以北地区,由于他对卫青所部的作战意图和能力丝毫不知,就手握20万大军按兵不动,想等单于大军在渔阳和右北平等东线的攻击得手、汉军主力被牵制以后,再对陇西、上郡等西线发动攻击。
但右贤王的情况却被十分重视战前侦察的卫青摸得一清二楚,于是卫青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与冲击力,“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
卫青大军到时已是深夜。
自以为大营距汉境遥远、汉军缺乏长途奔袭能力的右贤王,正与部众饮酒欢歌,完全没有提防。
善于远程奔袭的大漠袭击者,遭到了被袭击的命运。
匈奴军队有军民不分、家眷随军行动的特点,又让他们的命运更加悲惨。
一边倒的战斗很快结束,毫无防备的匈奴军民在汉军的箭雨下被射倒。
继之,汉军旋风般突袭的骑兵,以锋利的马槊和环首铁刀攻击无组织的匈奴人。
匈奴士兵只能各自零星杀出包围圈逃逸,宿醉方醒的右贤王慌忙率亲兵逃往大漠。
为扩大战果,卫青派遣轻骑校尉郭成带兵又追击了几百里。
此战俘获了右贤王部数十名小王,俘获民众1.5万余人,牲畜几十万头,极大摧毁了匈奴右贤王部的战争潜力。
除了上述直接战果外,此战在战争史上也是意义重大——新的作战编成方法,被辉煌的战果所证明,以卫青为总指挥的北方战区体制被确立。
战后,卫青被武帝擢升为大将军,统领所有汉军。
铁骑战阴山
然而,右贤王的惨败并未使匈奴停止对汉朝的进攻。
同年秋天,不甘心失败的伊稚斜单于又派出一万余骑兵袭入代郡,杀代郡都尉朱英,劫掠千余人而去。
这令西汉君臣认识到,只有与匈奴主力决战,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匈奴的进犯。
元朔六年,汉武帝发布诏令,命大将军卫青率领十万骑兵,出定襄,向北挺进,寻求匈奴主力决战。
事实上,汉武帝仅仅在获得两次反攻胜利后,便急于在沙漠和草原上寻求与匈奴主力决战,是十分不适宜的。
而且,汉军主力决战准备时间漫长,难以保密且行动迟缓,从而丧失了部队进攻的突然性和机动性。
从历史记载的战局经过看,匈奴对汉军此役的战略意图很清楚。
汉军刚出定襄,就遭遇单于主力骑兵的阻击,汉军杀敌万余骑后,卫青令大军撤回定襄休整。
一个月后,大军再度出击,向阴山主脉地带攻击前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役,汉军的编组与前一年相比有所变化。
由于大军要深入匈奴腹地,汉军改变了以前临战临时编组军队的做法,建立了中、左、右、前、后诸军,其中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由大将军卫青统一指挥,并直接掌握强弩军这支技术兵器部队,从而提高了诸军协同作战的能力。
这是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来,军队编组最为严密的一次。
但在实战中,由于通信联络不畅,未能协调好各部,导致赵信和苏建两军单独遇上前来支援的左贤王主力,3000余汉骑与数万匈奴主力骑兵搏杀,激战日余,汉军不支,几乎全军覆没。
赵信原本是匈奴降将,见匈奴军势众,遂领800名残军投降匈奴,苏建则单骑突围逃回。
是役,汉军两出定襄,虽也有斩获,但并未达到袭歼伊稚斜单于本部的预期目的。
不过,此役也有亮点,那就是初出茅庐的霍去病表现不俗。
霍去病组织了一次极为成功的长途奔袭,充分展现了骑兵杰出的机动性和突袭能力。
至此,擅长骑兵作战的霍去病,也开始了他短暂而辉煌的军事生涯。
汉军在阴山山脉对匈奴大单于与左贤王部的攻击,虽然付出了偏师覆灭的代价,但其战略影响还是很快就显现出来。
对于汉廷而言,对阴山山脉的控制使得河南地,以及东方的渔阳和右北平等数个边郡,获得了极大的战略纵深保障,移民徙边的活动也得以第一次伸展到前所未有的远方。
就战略态势而言,退守漠北的匈奴,第一次在漫长的对抗中转入战略防御,首次为生存而战。
此外,漠南进击单于之战,伊稚斜以主力迎战卫青军团,其亲身感受到汉军战力之强大。
战后,在降将赵信建议下,伊稚斜采取了退后防御的战略,将单于王庭退设于大漠以北,希望暂避汉军锋芒,同时也使汉匈战争的战场空间从北方和东部转向辽阔的西部。
汉匈争战,又将翻开新的一章!
卫青凭什么赢得了这场战役?
一、汉朝实力与气候。
前面已经提到了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实力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的确,实力强大到用三十万兵力发动对右贤王的反击。
从这也看出一个现实,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是有一定优势的,游牧民族看天气过生活,农耕民族还可以饮水灌溉农田,当时文景之治时,特别重视农业,轻摇赋税,这是恢复汉朝根基的重要措施,为了发展农业,汉朝发展各种农业工具,甚至创造历法,和农业息息相关,这就是农耕民族的魅力。
游牧民族只能逐草而居,草原的生态又是那么脆弱,可见两个不同的气候对两个民族影响很大。
二、卫青军事能力。
卫青的指挥能力有多强??没有数据显示,但可以从他指挥的战役看出,从卫青首战开始,第一次击败匈奴,到漠北之战,从没有败过,一路征战北方。
为汉朝赢得汉匈战争做出不朽的贡献。
在汉朝中能做到如此高的武将,卫青的实力是得到认可的,从一开始和他平起平坐或比他还高的将领,渐渐的,卫青超越了他们,最后和他们拉开距离,他们还不得不服,这里一方面是汉武帝重视卫青,一方面是卫青自身的本领,没有本领再怎么重视也无法创造奇迹。
三、汉武帝的作用。
同样的,一场战争的胜利还是和最高统治者有关,如果是一个昏庸的帝王,临时调动人员或改变策略,会造成不可估量大损失,而汉武帝对卫青等人的认可,让他们放开手脚去打,这些都是一个雄才大略帝王的眼光。
而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临时换将的战役,其中都是以战争失败的多,但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就因临时换将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种在特定条件,特定时间,不搅乱军心的情况下换的,而且秦昭王可不是昏君。
从这些因素中看出,漠南之战的胜利并不是偶然的,都是需要靠卫青等名将的努力付出换来的。
当时的匈奴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匈奴原属于华夏的一个分支,夏朝的覆灭,一支夏人来到北部的阴山,在那里发展成游牧民族。
战国时期,北部的匈奴渐渐的强大起来,经过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了秦朝时期,北方的匈奴形成一个强大到可以和秦朝相抗衡的草原帝国,期间被蒙恬率领大军打败,秦朝占领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
到了汉朝时期,此时的匈奴首领换成冒顿单于,此后匈奴开始四处征伐,东灭东胡王,西灭大月氏,势力抵达西域,南收复当初秦朝占领的河套地区。
一时间,匈奴的版图比西汉初期还要大。
匈奴鼎盛时期是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128年,经历过三代,分别是冒顿、老上、军臣三个单于,相当于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到了伊稚斜单于时期,处于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时候,从这也看出匈奴刚开始由盛转衰,但这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他的强大是毋容置疑的。
汉匈战争,汉朝赢得胜利,是华夏族向汉族真正的转变。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